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分析
時間:2022-11-27 03:11:22
導語: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不容忽視的重大戰略,指出建設美麗中國,堅定走文明發展道路,經濟發展必須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使得涉農企業對自我技術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力于技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生態與經濟耦合的大背景進行總結,分析該背景下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以期為增強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貢獻力量。
關鍵詞:生態與經濟;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需求
一、生態與經濟耦合的發展現狀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類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由于人類社會的不斷壯大,工業迅速發展,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的問題也接踵而來,生態文明的建設已經成為提上日程的大事,我國公民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日趨完善,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實主動性不斷增強。新時期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鞏固各級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個人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實施,將生態文明建設貫徹到底。(二)生態與經濟耦合的發展現狀。指出我國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將經濟體系改善為綠色、低碳、節能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引導企業明確自身稟賦,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做到綠色生產,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要求任何一家企業切忌盲目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忽視生態保護大計,最終損人不利己,需不斷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認知,切實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己量。
二、生態與經濟耦合背景下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現狀
(一)涉農企業的概念。涉農企業一般指為農業生產活動的產前、產中、產后過程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實體,——從事農業產出活動、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售后等活動。涉農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將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整合再分配,將分布散亂、信息閉塞的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避免農戶與市場脫節,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涉農企業憑借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以及國家給予的大量政策支持,在生態文明方面時刻保持警醒,不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經濟發展的籌碼,把生態保護作為己任,以此為基礎實現企業的快速穩定發展。諸多涉農企業在明確自身核心優勢的基礎上成功上市,為帶動涉農企業的規范化、快速化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二)涉農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現狀。隨著生態保護被提上日程,涉農企業尤其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的企業如養殖場、屠宰場、飼料廠等等尤其要考慮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否符合生態保護的需求,只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技術創新才真正有意義。目前,在國內良好的大環境下,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也進入了快速發展和轉變的時期。1.創新形式多樣化。在生態與經濟耦合的背景下,涉農企業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新模式,否則會做太多無用功。自主創新模式是目前大多存在于涉農龍頭企業,它們一般擁有自己的科研機構,憑借雄厚的資金支持,廣納人才,吸收各方資源,緊跟市場動向、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行業領頭羊。另外,由政府科研機構以技術和資金入股的形式成立股份制涉農企業,科研院所主要負責技術創新、引領示范等,并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由于目前我國涉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有較大進步空間,更多的是涉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各取其長,相輔相成。企業可以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拿出專項資金用于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來彌補自身資源的匱乏。涉農企業也可以通過篩選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有效創新成果,結合產業鏈,在合法合理的條件下進行技術的推廣,將產學研貫徹落實到產業的各個環節。創建技術創新聯盟是當下資源共享的一種協同創新形式,能夠將風險弱化,對于難以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新的小中型涉農企業來說是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選擇。由于涉農企業行業的技術相似性,將創新成果引進后消化吸收模仿創新或者改進創新也是微小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備選途徑,相對來說,該方式風險小,投資小,收益小,很適合難以拿出專項創新資金的企業。2.創新投入日漸增多。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涉農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大大地促進了在生態與經濟耦合發展的時代,涉農企業對于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的人力物力投入,促使大多涉農企業積極創新,努力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隨著生態與經濟耦合時代的到來,涉農企業作為與生態保護休戚相關的產業,經濟發展必須考慮對于生態的影響,這就促使涉農企業在自身發展與生態保護相悖的時候做出技術創新的抉擇,加快轉型升級,順應自然,與生態環境保護共和諧。3.創新成果轉化向好。隨著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理念的深入推廣,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也在不斷增加,相應的成果產出也就會日漸增加,我國涉農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數量在持續上升,這足以說明涉農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度與日俱增。同時,在國家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參與到農業科技項目中,科研力量和社會資本得到很好的結合,使得更多的創新成果不僅限于實驗室階段,能夠真正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切實實現成果轉化,帶來實實在在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三、生態與經濟耦合背景下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
(一)涉農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認知不夠。由于涉農企業相對來說從業的門檻存在很大的彈性,可以是研究型人員,也可以是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良莠不齊。一些涉農企業仍停留在小農思想階段,人類生存以農為本,千百年來人類就是靠著農業生存下來,未能及時認識到現代大農業時期的到來,生態與經濟缺一不可,企業的生存之道是在生態與經濟耦合的現代化大農業里積極創新來驅動發展。由于涉農企業更注重的是利益,而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導致部分企業將研發創新的投入誤以為是一種消費性投入,導致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建立,難免會被日新月異的市場淘汰。(二)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經濟與生態并進發展的背景下,涉農企業的規模存在很大的跨度,大到上市公司雄踞一方,小到農場牧場安居地方,企業的規模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使得涉農企業難以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再者,即使是規模較大,資金充足的涉農企業也很難有自己完整的技術創新研究體系,更多的是依賴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相對與高校及科研院所來說,涉農企業更注重的是實際利益的產出,對于技術創新的追求有一個定向的要求,無形之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要求和時長,這使得多數涉農企業難以拿出專項資金來做可能無用的研發,在經濟與生態齊發展的今天,這大大制約了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成為涉農企業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三)創新資源的配置與涉農企業脫節。由于涉農企業更注重生態與經濟的產出效益,導致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專項資金都會精打細算,考慮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比例。但技術創新的科技研究在得出成果的前期必然會有無用功,這是大多涉農企業不愿意面對的,目前來說,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仍主要存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更注重的是科研價值,與涉農企業所追求的技術創新有一定區別。但擁有創新能力的科研人員與涉農經濟體系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導致大部分研究成果難以真正實現轉化,雙方難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成果的雙贏。同時產學研合作的層次遠遠不夠,目前主流方式仍然是企業委托或者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真正高層次的研發主體大部分保留在實驗室,使涉農企業難以真正接觸高精尖的技術創新,隨之而來的是涉農企業之間的技術創新競爭力也就難以提升。(四)科技創新政策寬泛,缺乏高效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我國農業科研體制的改革為涉農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遇,但政策的落實一直是一道難題。諸多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在科技研發活動中界線不清晰,職能模糊,導致其與涉農企業之間的合作難以為繼。國家對于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難以進行精準的考核,因此,涉農企業的實際創新成果又難以得到國家的正面鼓勵和補貼,致使創新政策對于大多數涉農企業來說過于寬泛,難以真正得到有效的激勵。此外,國家的專項基金被挪用、截留的問題仍然存在,且支持政策存在滯后性,相關政策未能及時配合實施,有效對接,導致惠及面窄,落實效率過低等問題。
四、生態與經濟耦合背景下涉農企業創新需求對策
(一)強化創新概念,締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繼續提出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涉農企業在生態與經濟耦合的背景下,將技術創新深植企業文化,重視研發,積極投入創新資源,切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締造涉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要求涉農企業明確創新是企業永葆活力的唯一辦法,科技日新月異,人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與日俱增,唯有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潮流才是生存之道。這要求涉農企業在追求生態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注重技術創新并有效地參與技術創新活動,適量加大本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人力物力投入,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農業相關領域的轉化,加強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同時為涉農企業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二)結合企業稟賦,優化創新路徑。在市場條件復雜多變、企業競爭日漸激烈的生態經濟共發展的新時代,涉農企業必須充分了解企業自身稟賦,才能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擺正自我的位置,切勿好高騖遠抑或妄自菲薄,優化選擇最適合涉農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路徑。對于涉農企業的龍頭企業來說,擁有足夠的人才和資金進行自主創新,鼓勵和建議該類型涉農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同行業的資源交換共享,加快建立企業自身的科研機構,正向引領行業發展。而對于中小微型涉農企業,建議進行協同創新或者模仿創新,將資源集中再有效配置,化零為整,將中小微涉農企業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利用,實現乘數效應。對于有能力進行技術引進的涉農企業,可以進行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造,但引進的技術會存在與其它涉農企業存在重復的風險,也就失去了技術本身的價值,所以將引進的技術進行自我消化吸收后再進行適當的創新可以適當降低投入風險。模仿技術創新也不失為降低風險的良計,尤其適合小微型涉農企業,但是這需要涉農企業知己知彼,切忌不加篩選地盲目引進難以消化吸收的技術成果,導致事倍功半。(三)調整資源配置,建設共享機制。技術創新資源是涉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目前主要的技術創新資源仍集中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將涉農企業經濟體系內散亂低效的技術創新資源進行集中,通過合作或者重建的方式,建立國家以及地方各級的技術創新資源中心,盡可能將一切資源變為有效資源。同時,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資源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知識產權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向涉農企業開放,滿足涉農企業(尤其中小微型涉農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設備、人才需求。并加強高校、科研院所等對于農業知識的傳播、技術的互相借鑒交流等,防止低質量科研成果的重復來減少不必要的技術創新研發成本,力求建設以涉農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產學研融會貫通的經濟環境。(四)落實相關政策,推進市場化改革。在生態與經濟休戚相關的大環境下,國家關于涉農企業的相關政策仍有待進一步的貫徹落實,推進市場化的改革,來鼓勵涉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進實施對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激勵制度是彌補涉農企業先天創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還需加強對涉農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情況的監管,并實行超前激勵以及滯后補助等多重辦法,鼓勵涉農企業大膽去進行技術創新。對資源分配起決定作用的終歸是市場,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資源也不例外,明確高校、科研院所與涉農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將各方投入集合,為涉農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補助并鼓勵其建立優厚的政策以吸引技術創新型人才,協助其加快專項人才培養和科研團隊的打造。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模范作用,帶動涉農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應用系統的主體,并推動其主導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成果的轉化、風險的承擔等。
在生態與經濟耦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涉農企業作為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的經濟群體,為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其對技術創新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大環境下,為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優惠,這為不同規模的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動力,同時,政府、社會組織以及涉農企業共同努力推動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再配置,將零散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共享,并不斷實現成果的轉化,為生態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實際的利益,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必將穩中向好。
文獻參考
[1]張瀟尹.生態經濟學視角下的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2]余倩.江西省生態與經濟融合共生水平實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
[3]謝彬彬.上市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效率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6.
[4]毛世平.涉農企業要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N].農民日報,2014-05-20(003).
[5]李小青.我國涉農企業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4.
[6]李顯鋒.涉農企業農業推廣模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7]鄒理江.四川省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協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8]劉同山,張云華.推動涉農企業走協同創新之路[J].中國國情國力,2013(06):15-17.
作者:李書峰 毛世平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
- 上一篇:城市市政道路海綿城市建設研究
- 下一篇:輸電系統技術經濟探究
精品范文
9涉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