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含義探討

時間:2022-01-19 09:55:00

導語:馬克思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含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含義探討

摘要:通過分析非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的典型代表—經濟人技術工具的特點,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人性假設中人是社會的人、道德的人的特點,同時指出了經濟人假設在理論和實踐中的困境,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人性假設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理論以及指導實踐中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人社會道德人經濟人理論和實踐困境

科學總是離不開一些基本的假設前提。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最能體現經濟學的哲學方法論,人性假設是解釋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是經濟理論體系賴以建立和展開理論邏輯分析的邏輯起點。深人探討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與非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的區別,將有助于我們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及準確把握當代經濟學發展的新動向。

在西方經濟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廣的經濟人的假設理論是非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的典型代表。亞當·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了經濟人假設理論的基本思想,并作了系統論述。按照他的觀點,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能夠通過運用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和信息,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自身的最大經濟利益,同時由“看不見的手”(市場價格機制)的指引產生利他的結果,使整個經濟運行協調有序,社會利益得到最大實現。因而國家不應干預個人的經濟活動,而應對其采取自由放任態度。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和發展了斯密關于經濟人的理論,使其成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假設。與此同時,這一理論假說本身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更新與發展。這最突出地體現在伴隨著“邊際革命”而興起的新古典理論體系之中。第一,在斯密那里,經濟人并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范疇而處于經濟理論體系的中心地位,對其的描述也是粗線條的。而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則上升為整個體系的中心范疇,并且它還得到了更為精確的概括和系統的闡述。新古典學派把經濟人劃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他們分別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效用最大化。第二,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的行為分析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定性研究,而且還借助于定量分析,比斯密的原始解說前進了一大步。斯密曾提出人出于利己動機總要追求最大經濟利益,但怎樣才算是實現了這種“最大化”目標,由于分析方法所限斯密沒有給予解答。而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引人數量分析方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條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即MR=MC;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條件—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二商品的相應價格之比,即。這些定理將人的行為動機與效果聯系起來,從而為合理地組織與協調人類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第三,新古典經濟學還考察了經濟人在不同市場形態下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條件,強調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是經濟人實現其理想目標的充分條件,這樣,便把經濟主體的理性、經濟環境的完全性以及經濟總體的均衡運行緊密地聯系起來。由上可見,新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將斯密具有某種自發性的經濟人概念進一步抽象為具有完全理性的、簡單劃一的、可量化的“機械人”概念。這充分反映了整個新古典經濟學及其方法論的特點,即把經濟學從具有道德性和社會性的學科徹底轉變為僅僅具有技術工具意義上的學科。這種人性假定把經濟關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義這個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視了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以致把經濟學變成一部單純的利己主義的自然歷史。

馬克思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是: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道德與人和社會密不可分。

人類起源的歷史表明,人和社會是同時誕生、不可分割的。“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是他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財富。人和社會不僅是同時形成的,也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具體地說,人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社會不過是處于相互關系的個人”,“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可見,“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其有內在的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任何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因此,馬克思指出:“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說來成了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州,吠把這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內在地集于一身,因而成為“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

馬克思關于人性的假設就是這種最一般規定的“人”,馬克思經濟學的一切原則和規范、范疇及邏輯運動都是“人”的這種內在二重性的矛盾的展開、深化和具體化。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決定了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需要”,二是“表現為社會需要的個人需要”。與此相適應,滿足人的需要的途徑和方式也有兩條:一條是直接滿足個人的需要,另一條是滿足“表現社會需要的共同需要”,從而呈現為個體性和整體性的二重特點。這種特點使得任何人都有一個如何處理個體性和整體性相互關系的問題,這就決定了道德的需要也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之一。

二重需要內在地集于一身的人必須始終面對二重利益之間相互關系的問題,形成調節和處理它們相互關系的客觀需要。道德就是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人對這種客觀需要及其必然性有意識的把握。從發生學的視角看,這個過程在人類社會長期發展中,就必然會逐漸地、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秩序、節奏,在個人同他人、個人同群體相互交往的關系中產生某種相應的要求。一旦人們自覺意識到這些秩序和要求,那么這些秩序和要求就會轉化成為人們行為活動的“應當”,獲得普遍的意義,其要點如下。

首先,“應當”是一種關系。它把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人的活動外在地顯現為個人同他人、個人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其次,“應當”作為人與人的關系的客觀需要和必然性,會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并成為一種客觀的精神力量,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和生活,因而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再次,“應當”對人來說,不僅具有某種強制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有用性。“應當”的強制性不是純外在地加給人的,而是人自己發現了、認識了的“應當”。人們之所以愿意放棄自己的某些任性和偏執,按照“應當”去行動、去生活,從直接或者具體層次上講,是因為它能保證人們的行為的方向性、效用性。從間接或者抽象層次來說,“應當”是聯系社會生活的必要紐帶:它一方面能夠把人與人、人與社會聯系在一起,以維持社會的存在,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也能夠把人既作為個人的存在物同時又作為社會成員的存在物這兩個矛盾聯系在一起,實現人的內在統一,促進人的精神完善和人格發展。

人類認識的這一特點表明,人們一旦達到了“應當”的共識,它就成為人們行為的規范。這種特殊規范性借助于人們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表現在人們的視聽言行、行為品格和習性之中,并通過人們的義務感和良心感,構成人們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自我評價體系,從而發揮自己特有的社會作用。

由此可知,道德既是社會調節的一種特殊手段,又是個人實現自身內在統一和精神完善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始終根植在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根植在人存在的二重性及其需要的二重性之中。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人類從誕生開始,就離不開道德。缺乏道德,人們就無從獲得內外利益,實踐就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維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就是運用了歷史的方法并作了邏輯上的推演,得出r人是社會人和道德人的結論。

亞當·斯密在經濟人假設中曾用“無形的手”說明個人對自我利益的貪欲最后會轉變成整個社會的利益,卻沒有說明個人自我利益向整個社會福利的轉變是如何實現的。事實土,經濟學家在研究人及人的行為動機時,把人看成一個“個體”的和“自然”的人,而忽視了人的社會性特征。馬克思經濟學關于社會人、道德人的人性假設科學地描述了這一問題,也就是說當個人在追逐自我利益的同時又關注他人利益時,亞當,斯密所說的由個人利益向社會利益的轉變才有了可能的通路。非馬克思經濟學要想避開人的道德本質來談經濟發展,從最終意義上看是難以富有成效的,因而這一理論有其實踐的局限性。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它把經濟增長視為經濟發展的惟一目標,危及人類的長遠利益;一味強調經濟與倫理原則分離、經濟與政治過程分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主體對正義、公平和社會倫理漠不關心,缺乏承擔社會道義的責任感;它把人看做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人們以自己的經濟行為去實現物的目的,而不是追求使自己成為全社會敬仰的人,實現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的人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是我們觀察、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人在經濟活動中必然要受到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經濟準則的制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和最好地創造經濟業績,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才能正常而又公正地進行,才能不斷增長物質財富和日益提高生活質量。

在當代中國,“看不見的手”和市場經濟的規律正在發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市場的某些不規范和失靈仍然存在。因此,在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的同時,運用“看得見的手”來規范市場,非常需要倫理道德規范作為完善市場、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

“理性人假設”本身是虛弱的,它的合理性來自一些增強的補充性假設,如完全競爭、市場均衡、充分信息、同質性假設,以及個人有強大的計算能力等。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理性假設就會變得牽強附會,甚至自相矛盾。但實際上這些補充性假設確實難以得到現實社會的有力支持。現實市場經濟活動并不總能達到均衡或帕累托最優。相反,市場更像是一個有機體,具有一種自發的、天然的秩序,它充滿了錯綜復雜和雜亂無章的人類活動,這些活動雖然本能地趨向于某種均衡,卻永遠達不到那一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是致力于研究這種充滿人性特點的自發市場過程,而沒有拘泥于沒有過程的均衡狀態。

目前我們在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創建中,必須對傳統的“經濟人假說”作出取舍,如果我們仍然堅持經濟人的“自利”和“理性”,即使在其最弱的意義上講,也不存在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而只能是古典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傳承,并在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種種困境。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人性假設,才能構建出能解決中國當今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的利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