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本科層次經濟學教育的若干思索
時間:2022-04-28 11:20:00
導語:有關中國本科層次經濟學教育的若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經濟管理類在校生在我國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擴大,這既有助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發展,也對我國經濟學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們的經濟學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將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對我國本科層次經濟學教育作些思考。
關鍵詞:本科經濟學傾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經濟管理類在校生在我國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擴大,這既有助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發展,也對我國經濟學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經濟學教育曾經側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今仍有不少院校稱為西方經濟學的現代經濟學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然而時過境遷,當前現代經濟學在我國可謂如日中天,各種國外教材和理論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經濟管理類人員(簡稱海歸)炙手可熱,人們寄希望于他們來縮短中國經濟學與國際水平的距離,確實,現代經濟學在中國能有今天的地位,海歸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的經濟學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將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對我國本科層次經濟學教育作些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我國各類院校的經濟學教學計劃趨同、教學內容趨同。這種趨同的原因是國內重點大學要向國外看齊,并將之稱為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但問題是中國的現實環境并沒有與國外接軌,結果必然造成教學內容與社會需要的脫節。例如,我國的金融體系與美國的金融體系有非常大的差異,我國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而美國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因此我們在培養金融類人才時必須讓他們掌握我國現有金融體系中的理論與政策,包括操作層面上的具體知識與技能,按照適合我國需要的知識體系去培養學生,就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領域的實際工作。而且,我國本科教育定位在培養專業人才,經濟管理類學生經濟學原理學得不扎實,具體業務課程卻學了很多,導致學生原理一知半解,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創新能力。我國培養專業人才的定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專業分得很細,一到崗位就能從事具體業務,高校包攬了企業應該進行的職業培訓,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專用性,本科生畢業時往往選擇對口專業單位,選擇面很窄,不利于就業,跨專業就業又會造成學生在校期間專業學習所費時間資源配置錯位,形成浪費,增加人力資源成本,不利于勞動力資源流動,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是高校教師科研成果存在從國外照搬脫離中國實際的傾向。2005年6月27日,在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清華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梁晶工作室共同發起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主題研討會上,就有一些學者提到了類似現象。廈門大學張馨認為,不管什么經濟學都有本土化的問題,本土化是跟國際化相聯系的,現在大家都在講國際化,真正本土化的問題到現在來講還沒有真正地解決,連我們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人民大學方福前提到,他發現一個現象:不加分析,不結合中國的實際而一味用西方經濟學的大有人在,比如宏觀經濟學的IS-LM模型,但IS-LM模型的前提是利率市場化,而中國的利率是高度管制的,IS-LM模型不能完全照搬。從我們院系已經發表的科研成果來看,這種傾向也不例外,不少成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國外理論而沒有對前提假設加以修正,特別是前沿理論,往往直接將我國數據代入國外模型得出結論。從我們舉辦的兩次全國性經濟學會議入選征文來看,這種傾向更加明顯,我們粗略地進行了統計,存在這種傾向的論文占所有文章的比例達到30%左右。可能后果:第一,由于沒有做好本土化工作,導致我們利用中國數據得到的結論容易發生偏差,無法得到有價值的理論,這就制約了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使得我們中國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國際舞臺上沒有自己的聲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鄰國印度,雖然經濟不如中國發達,但卻出現了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為代表的一批自己的經濟學家。第二,由于我們的經濟理論多數是引進的,缺乏中國實際,用于指導中國,政策效果很差,甚至會造成失誤,使得我們經濟理論界在我國經濟政策方面缺乏話語權,無法參與重大經濟問題的決策,這將進一步造成理論研究脫離實際,形成惡性循環。這方面我們教訓很深,前幾年海歸派在國內很吃香,但由于有些海歸沒有做到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照搬國外的一些理論指導我國經濟工作,結果出現水土不服,帶來了一些政策失誤,付出了昂貴的學費,也使人對海歸產生了懷疑,于是出現了海待。比如在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問題上,有些人沒有考慮中國國情,機械地按照國外標準提出推倒重來,導致股市與宏觀經濟發展嚴重背離,根本沒有發揮晴雨表的作用。
三是課堂教學內容存在與實際業務部門實踐脫離的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些老師感到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比較虛,因為他們一直在高校學習工作,缺乏實際經驗,希望能有機會到實際工作部門實習,而部分有實際工作經歷的老師則感覺教科書的內容有不少和實際差別較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普遍對實際工作中究竟怎么樣操作更感興趣,特別是通過社會實踐,不少學生初步有了接觸實際的機會,而在實習過程中普遍感到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性不強,由于涉及商業秘密或內部管理規定,經濟管理類學生實習時往往很難接觸實質性業務,因此他們的理解還比較模糊。但是,不少已經參加工作、經手具體實際業務的畢業生反饋信息揭示,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實踐脫離很大,使得他們參加工作時很多業務不知如何下手,感覺大學沒有學到什么有用知識,甚至有些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與實際相反。這可能導致:第一,由于學生認為課堂學習成績和今后工作能力關系不大,導致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校期間比較放松,部分精力放到談戀愛、看電視、玩游戲、兼職打工上,部分同學有不少課程重修,無法獲得學位證書,特別是在畢業找工作時,盡管女生學習普遍比男生好,但就業情況還是不如男生,畢業后有些平常在校學習很一般的學生反而發展順利,成績優異。第二,由于學生所學和所用脫離,導致企業選拔人才時無法發揮學歷的信號機制,出現高分低能現象,使得部分企業采取其他考核方法招聘人才,甚至出現某些極端現象,對某些院校畢業生一概不招,或者用提前見習的方法考察畢業生,造成畢業生最后一年無法正常學習,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無法安心撰寫畢業論文,更為嚴重的是部分不良企業利用這種狀況剝削乃至欺騙準畢業生,進一步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我國大學現在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因為我們的職稱晉升主要取決于學術研究水平而非教學效果,而職稱又與福利待遇掛鉤,在這樣的激勵制度下,教師自然將精力主要用于科研,至于所寫文章和專著的原創性和實用性則另當別論。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寫出來的研究文獻缺乏原創性或實用性。
二、美國與日本經驗
美國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礎教育,所以美國本科生入學時不需要分專業,先采取通識教育,然后實行主修。各個院校在其教學計劃中都貫穿培養目標必須追隨社會需求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制定切實可行培養目標基礎上,圍繞目標富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各具特色。美國的經濟學本科培養比較簡單,課程不多,但很精煉,而且有層次。美國大學經濟學本科生一年級的核心課是經濟學原理,二年級學中級宏觀和微觀、計量經濟學,三四年級選兩門經濟學專業領域課。這樣,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學到經濟思想,學會利用經濟學原理考慮和分析問題,而不是學會具體技能。主修經濟學的本科生就業時選擇面很廣,而且作為本科生,就業時其實也沒有什么選擇,只能被動地等待雇用單位選擇,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勞動力市場完成的,通識教育培養的準同質本科生有利于競爭機制的發揮,激勵學生在校認真學習,所培養的學生比較適合市場調節,到具體崗位后由企業完成職業培訓,從事具體崗位。
美國經濟學研究目前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形成了完整的學術規范,特別強調理論研究的前提條件,很多經濟學理論是根據美國實際得出的,比如戈德斯密斯通過美國的數據提出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理論,弗里德曼根據美國的貨幣流通規律提出了貨幣主義學說。當然,也有不少美國經濟學家根據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數據比較分析,提出了很有影響的理論假說,如肖和麥金農的金融抑制論等。
美國的經濟學教育特別強調教學內容的實踐性,不僅通過案例教學將現實中的典型案例搬上課堂,體現了經濟學經世致用的價值,為幫助學生領會所學理論的應用價值,教師往往從經濟咨詢、政策分析和理論研究中提煉歸納出各種經濟模型、真實數據,將其編為例題、習題或思考題。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根據經濟發展和實業界人士對經濟人才的培養要求,對教師教學內容和質量進行監督考核。在海外學生申請入學時,有些大學經濟系還會特別問學生有哪些實踐經歷。
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美國教師的職稱晉升中占有相同的權重,平均來說,美國大學的教師將52%的精力花在教學上而只將30%的精力用于學術研究。為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美國還專門讓一流的教授給低年級學生上經濟學基礎課,并實行嚴格的輪換上課制度,這樣既可以發揮一流教授的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優化基礎課教學。
日本的經濟學教育也曾經存在和我國相類似的問題: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很不明確;經濟學課程內容存在著與現實經濟生活相脫節的現象;大學教師存在著忽視教學的傾向。1985年成立的日本經濟學教育學會借鑒美國經濟學教育經驗,對推動和發展日本經濟學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日本的經濟學教育已形成以下幾個特點:1在專業口徑與培養目標設置方面,強調寬口徑和專業適應性。日本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寬口徑設置,不僅為日本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提供了支持,而且還適應了日本特定的勞動就業市場需要。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注重應聘者的基本素質而非具體技能,一般信息處理能力及可塑性而非深窄的專業知識。日本企業都有一套培訓員工的教育制度,大學畢業生就業后通過企業培訓可以勝任各種工作。2在基礎知識及其結構方面,重視一般基礎課程的教育。日本對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通過立法程序從原則上提出要求。日本大學普遍強調學生基礎課程學習,重視學生社會文化知識及素養的培養。日本在二戰后就注重綜合研究,在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一批新的邊緣課程和學科。3在學校自主權方面,自主性大,培養方案靈活。雖然日本文部省通過教育立法對大學生應具備的基礎知識結構有統一規定,但對大學經濟學類專業的教育培養方案卻未做硬性規定。各大學可以自主發揮優勢,因材施教,根據本校的師資條件,開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專業課和選修課;學生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根據本人的特長和志愿制訂選課計劃,不強求統一。日本經濟學教育與其國情和實踐結合得比較好,對日本經濟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目前日本的經濟學研究在亞洲名列前茅,部分經濟學家在國際上都得到了認可。
三、幾點思考
解決前面第一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各校經濟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在保證基本規格的前提下,如何根據社會的需要來體現自己的特色,使得我國經濟學人才具有多樣性,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對此作了很好回答,不再贅述。解決第四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協調好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這兩大職能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美國的實踐已經說明了問題,從高校三大職能的排序上我們也可以得出孰是孰非來。下面我們側重談談理論研究如何與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相結合和理論教學如何與實際業務部門相結合。
正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勝利所揭示的一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經濟理論必須來自現實經濟,具有特定的前提假設,我們只有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并提煉出與中國實際相符合的前提假設,對相關理論進行修正,歸納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內容,進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中國的經濟學才能在國際舞臺有立足之地,已故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在超邊際分析方面取得成績就是明例。要想實現這一點,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鼓勵中外合作培養經濟學理論研究人才,畢竟發達國家經濟理論比我們成熟的多,要想縮短我們與國際主流的距離,必須要走出去,直接接觸理論前沿,但一定要強調中國實踐,不能完全依賴國外單獨培養,解決好本土化的問題。二、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堅持請進來,請一些對中國或者亞洲國家/地區頗有研究的國外專家學者來我國訪問交流,甚至作為經濟顧問,通過他們的示范為我們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提供指引。三、加強國內交流合作,不僅僅科研人員要加強交流合作,還要促進科研人員與實際業務部門的聯系,鼓勵人員流動,特別是鼓勵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流向科研部門。
一旦經濟理論能夠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我們的課堂教育便會不再與實際業務部門相差太遠,因為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要求我們從事理論研究時必須關注實際部門的業務,研究實際問題,并指導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我們的課堂教育與鮮活的實際業務緊密相連,學生就不再感到所學知識無用,英雄有用武之地,這種激勵會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企業也不再認為我們的學生是高分低能,學歷的信號機制得到體現,從而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環。為真正實現這一點,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請一些有專業理論水平較高的實際業務部門人員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應用性的實務課程,能夠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單純讓教師去實習,然后再回來傳授給學生效果不會太好,畢竟很多保密性業務學不到,而且短短的實習無法得到一些需要積累才能有的經驗,另外教師的精力有限,也沒有條件一直跟蹤最新的業務進展。二、開發設計模擬現實業務部門流程的軟件,甚至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情景模擬,將一些枯燥的實務課程開發成游戲軟件,讓學生寓教于樂,邊學邊玩,這樣可以彌補由于保密性使得學生實習流于形式的弊端,以次優的方式實現實習的主要內容。三、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保留學籍,大三和大四期間參加工作1至2年,積累經驗,然后再學習專業知識。有了感性認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會更強。
參考文獻:
[1]新浪網.“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EB/OL].
[2]周立群,劉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中國大學教學,2005,(2)。
[3]王艷.中日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05,(2)。
[4]陳丹宇.我國高校經濟學教育改革與創新初探[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6)。
[5]彭文平,陽大勝.21世紀經濟學教育發展趨勢[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
[6]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3)。
[7]劉沁玲.改革高校經濟學教育的思考[J].洛陽大學學報,2002,(9)。
[8]周立群.新環境下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1,(24)。
[9]尹秀艷.日本經濟學教育研究的現狀[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1,(2)。
[10]虞月君.對我國經濟學研究現狀的思考[N].粵港信息日報,2001-9-12。
- 上一篇:副市長上任講話稿
- 下一篇:剖析網絡與倫理道德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