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移動與當地產業的契合度分析
時間:2022-04-27 05:32:00
導語:產業移動與當地產業的契合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相關文獻綜述的基礎上,通過對產業轉移的發生和實現機制理論的研究,建立了地方“根植”產業與“嵌入”產業契合度的概念。產業轉移中,外部“嵌入”主導型和地方“根植”主導型都存在高契合度和低契合度。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及用調查實例驗證分析,得出:轉移的“嵌入”產業與當地資源稟賦為高契合度結合時效率為最佳。
關鍵詞:產業轉移;嵌入產業;契合度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conceptoftheIntegrationDegreeofLocalRooted-industryandInserted-industryisestablishedbytheresearchonmechanismofoccurrenceandrealizationi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onthebasisoftherelevantliterature.TheIntegrationDegreeofindustrialtransformationcanbedividedfourtypes:Inserted-domination,rooted-dominating,high-integration-degree,andlow-integration-degree.Bycreatingmathematicalmodelsandanalyzingsurveycases,suchimportantconclusionisdiscovered:itwillbehighefficientwhenreachhighdegreeintegrationbetweentheentranceofInserted-industryandthenaturaloflocalresourcesi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Keywords:Industrialtransfer;Insertingindustry;Integratingdegree
一相關文獻綜述
如果沒有產業結構的演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社會經濟正是在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發展的。作為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產業轉移是區域國際分工的表現,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許多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搜尋、組織和合理配置資源,而與此同時,這些要素又是以特定的區域作為空間載體的(劉偉,2004)。所以對資源的爭奪愈加激烈,一些產業也加速向資源所在地轉移,于是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許多產業在特定區域內的發展可能是自發性的,也可能是外部“嵌入”式——從其它區域轉移進入該區域的。產業被轉移(移植)之后,必然要與當地產業發生密切的關系,對于產業轉移引起的產業“嵌入”式的發展,在不同的區域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和結果,有些產業在產業吸收地發展迅猛,并且還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有些產業則出現“半死不活”的情況,甚至逐步衰退、消失了。對于產業轉移的不同結果,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筆者認為,“嵌入”式產業的發展與產業轉移后與當地產業的契合程度有很大影響,如果轉移的產業能夠很好的與當地產業契合,則極有可能獲得很大發展,否則就會逐步衰退甚至消失。
對于產業契合的研究,許多學者在關于產業關聯的研究中已經廣泛地涉及到了。對產業之間的關聯和結合最早的系統研究是里昂惕夫(Leontief,1928)的產業關聯理論,他不但闡述了產業之間的關聯的重要性,而且用投入產出表(里昂惕夫逆矩陣)加以嚴密的分析,羅斯托和赫希曼也將產業關聯程度視為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之一,認為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和關聯效應是區域產業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國內學者也對產業之間的關聯理論作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不同的關聯模型(陳錫康,1981;劉起運,1986;王乃靜,1989;姜照華,1996;薛新偉,2000)。張守一等還提出了“嵌入式投入產出表、模型及優化”,用于分析部門最優結構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影響和效益,這表明產業之間的契合度對經濟的影響已經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周振華(2004)分析了產業關聯的變化即產業關聯的一般基礎將由物質流占主導向信息流轉變,開辟了新的產業關聯的傳遞路徑,對產業之間的關聯實現機制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
林毅夫(2001,2003)在論述國有企業自生能力時談到我國的趕超項目沒有自生能力就是因為趕超項目進入的產業和選擇的技術均具有資本密集的特征,而項目建設地區的資本又過于稀缺,所以優先發展的趕超項目的技術難以向當地企業轉移。其中就存在嵌入的趕超項目與當地資本和技術的契合度過低的表現。國企改革遲遲不能走出困境的原因也在于,長期以來,我們未能從產業和技術結構與要素稟賦結構的吻合角度探索國企改革的出路,并進一步認為,這種吻合(契合)程度還將在深層次上影響企業自生能力的強弱。
克魯格曼(PaulKrugman,1991)在中心——外圍模型(Center—PeripheryModel)中,認為較大的制造業份額意味著較大的產業前向和后向關聯,而且這種關聯效應是形成產業集聚的向心力的三大來源之一。藤田昌久(MasahisaFujita,1988)則更認為在研究向心力的來源之前,首先要考慮建立基于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交易關聯的更一般的壟斷競爭模型。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動態關聯是形成區域集聚長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這些研究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產業之間的契合(或契合度)的概念,但是,其關于產業關聯的研究對產業之間的契合程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前向與后向產業之間的消耗與產業鏈的完善,都是影響產業契合的重要方面。
本文從產業轉移發生、實現的機制入手,對產業轉移發生的條件和產業轉移形式進行分析,認為,產業轉移的動力在于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和降低生產成本的意圖。在此框架下,區域內發生的產業轉移現象使轉移的“嵌入”式產業與本地“根植”性產業之間的契合程度成為了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文章重點探討轉移的產業與當地產業的契合度、適應性分析,并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筆者基于對此項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區域產業轉移的幾點政策建議,希望能對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二產業轉移發生、實現機制
(一)產業轉移的條件和依據:
產業轉移是區域(國際)分工的實現方式之一,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比較優勢的存在。由于不同的區域在資源稟賦或其他條件上具有不同的情況,在長期的區域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產業比較優勢,有些區域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另一些區域則具有技術比較優勢。為尋求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需求與生產成本上的競爭優勢,在這些區域之間就會發生產業轉移。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的要素投入結構只有與本地的稟賦結構相吻合,才能在技術結構選擇上實現成本最小化的目的,為實現這種持續增長和發展,企業就會不斷改變其區位選擇,在不同的區域之間轉移(林毅夫、劉明興,2004)。
根據“雁行發展理論”(赤松要,1930),某一區域的產業向外轉移的條件是:當該產業在產業技術優勢區域已經成熟,其研究與開發的優勢日益成本與價格優勢所取代,并且該區域形成了新的區域增長點,就故而將該產業轉出。如果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R.Vernon,1966)的角度來看就是:在該產品處于成熟階段開始轉移。在新產品階段,新產品的開發需要更多的技術和熟練勞動,產品的技術密集度較高,由于發達地區在技術、資金等方面有優勢,相應地,欠發達地區就沒有能力進入該領域。隨著產品進入成熟期,產品生產技術的“外溢性”使欠發達地區開始模仿甚至引進技術生產了。此時,欠發達地區已經具備了產業轉移的契合點,產業便開始逐步由高生產成本的發達地區向低生產成本的欠發達地區轉移。
韋伯(A.Weber,1909)曾提出了工業區位選擇的原料指數(MI)和勞動力指數(LI),他認為要用這些指標來確定產業的區域位置,胡佛也提出終點區位優于中間區位的理論。這些理論都從成本和空間的角度提出了產業區位的重要性,解釋了產業為何轉移,為何在某地發生產業轉移。總結起來,誘發產業不斷轉移的原因主要就是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和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
(二)產業轉移實現機制
產業在區域間的轉移都是梯度推進的,轉移層次由低到高,從發達地區的邊際產業開始(小島清,1978),逐步向不發達地區轉移,而且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形成了不同的轉移梯度。這種梯度轉移一般都是按照“技術差距”依次進行移植的。實際上,產業轉移必須從轉移方不再具有比較優勢、與吸收方技術差距最小的產業依次進行,是受到轉移雙方的主客觀條件制約下的必然結果。從產業轉移方來看,由于其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已不能再為其創造更多的價值并成為該區域發展的包袱,因此向外轉移這些產業勢在必行;而其仍極有比較優勢、技術先進的產業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無論從競爭還是盈利的角度都不會愿意把這些產業轉移出去,失去巨大利潤并為自己樹立一個競爭對手。從產業吸收方來看,更受到自身吸收能力——例如資源或是政策的約束,因此它也只能從雙方差距最小而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始轉移。(戴宏偉、田學軍、陳永國,2003)
由于產業轉移吸收地受到諸如技術和資源等方面的約束,所以轉移的產業在技術上需要有適度差距的才是可轉移的。其轉移的形式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整體遷移式產業轉移。一些地區在產業升級換代的同事會將其成熟產業整體轉移到市場潛力巨大而生產成本更小的地區。臺灣的計算機制造產業就曾在上世紀90年代整體遷移到長江三角洲的蘇、錫、常地區,利用長三角優厚的政策和勞動力資源,進行低成本的生產,并搶占了中國巨大的個人計算機市場的很大份額。隨著長三角地區的政策優勢逐步降低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臺商又開始向膠東半島轉移。像這樣整體遷移的產業轉移具有很大的轉移優勢,由于其自身的整體配套性和協整性都很好,所以,產業在移植到某地后,不需要在當地培養配套的企業為其提供生產性服務,可以很快在當地形成本土化生產,節約了很多大的“移植性成本”和整個產業鏈的磨合成本。
二是集聚式產業轉移。這種遷移一般是原本分散在不同區域的同類企業在某地政策或資源的吸引下迅速集聚在當地,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群。坐落在武漢東湖的“中國光谷”就是在國家和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的一個高科技產業園區。在優越的政策指引下,“光谷”從世界各地吸引了大批的光通信、激光、太陽能研發生產企業集聚其中,在這種浪潮的影響下,也催生了大批的當地企業加入廣電產業,正逐步形成一個規模和更大、技術更高的產業集群。這種產業轉移的特點是可以逐步形成區域產業優勢,并可以帶動當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但是需要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采用這種轉移形式容易導致地方政府的短視行為,廣開政策吸引不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進入,對當地經濟長期發展造成損害。
三是單一強大企業轉移式。這種產業轉移的方式在近年的產業轉移中已不多見。主要是一些占據行業龍頭地位的“大哥大”級企業,為追求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植入該地,在獲得當地優厚的資源和政策優勢的同時,形成配套的上下游供應商企業,促進當地企業技術更新和模仿效率,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廣東南海鹽步內衣產業群的形成也是源于香港一家內衣企業轉移到當地之后,不但與當地內衣企業和熟練的勞動力資源很好結合(陳雪梅,2003),而且進一步激發了當地生產潛力,促成了整個區域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
無論是哪種產業轉移形式,其轉移的動機都是為了尋求更為廣闊的市場環境和更低的生產成本。國外的產業轉移過程花了200多年才完成,基本上伴隨了整個工業化的過程,是順應自然經濟規律的過程,而我國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只經歷了20多年時間,屬于“趕超型”的非自然的產業轉移過程,人為意愿更加強烈。所以,在我國,由于“嵌入”產業的轉移是非完全市場化的,“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的契合程度就更加重要。
三地方“根植”產業與外部“嵌入”產業契合度分析
(一)地方“根植”產業與外部“嵌入”產業契合類型:
不同的產業對產業區位選擇和當地資源稟賦的依賴性不同,有些產業內部的產業配套性良好,雖然轉移到某地,但是并未與當地產業結合,仍然是獨立發展的,有些則正好相反。有些產業在轉移到當地之后,憑借資本或技術的優勢,迅速成為當地具有強勁發展勢頭和潛力的主導產業,而有些產業不適宜在當地發展,所以其進入并未改變當地“根植”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據此,在產業轉移中,可以將地方“根植”產業與外部“嵌入”產業契合類型分為外部,而“嵌入”主導型和“根植”主導型都存在高契合度和低契合度。
1、外部“嵌入”產業主導型:
一些產業被轉移到當地之后,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和政策,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產業的“龍頭”,占據了優勢地位,使得當地的“根植”產業處于從屬地位。外部“嵌入”產業占主導地位,可以使其相對成熟和先進的技術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培養當地適應性更好的配套生產企業為其服務,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一般的產業如果想在轉移到某地之后成為“龍頭”產業,首先必須在技術上擁有一定的優勢,如果沒有技術優勢,是無法在吸收地取得市場地位的。與“根植”產業在技術上的差距是產業轉移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其占據產業主導地位的重要保障。另為,“根植”產業如果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那么,“嵌入”產業利用當地資源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其是否能夠擁有更高的生產函數,而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
2、地方“根植”產業主導型:
在一些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吸收了外部產業之后,不會對其產業結構造成很大影響,只是彌補了當地產業結構的某些不足,甚至只是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使其整個產業結構更為完善。這種類型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嵌入”產業在轉移之后,并不適應當地的發展,只是處于微弱的“喘息式”的發展狀態,從整體上并沒有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任何作用。蘭州市在上世紀引入了兩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彩色電視機生產基地之一,但是當地的市場和勞動力技術程度等原因使其迅速衰竭,但是當地政府出于就業等方面的考慮,選擇了維持的狀態而非退出該產業。從產業適應性指標來看,可以認為這是一項失敗的產業轉移。
3、高產業契合度:
只有“嵌入”的產業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政策而沒有對當地產業造成沖擊,同時當地產業與“嵌入”產業形成良好的產業融合性和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配套性,才能達到較高的契合度。一般情況下,在產業性質上具有互補性的產業之間的契合度是比較好的。欲轉移進入某地的產業符合利用當地優秀資源而沒有對已有產業造成沖擊的條件,才能進入該區域。在產業集聚地區,集聚地優越的政策環境和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應會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該地,以享受其巨大的外部性和更低的生產成本優勢。例如江蘇南部的IT產業制造集群,在最初的產業轉移階段只有大量的臺商參與,隨著產業集群的形成,區域吸引力越來越大,更多的企業逐漸進入,技術的外溢也使得當地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完整的計算機制造產業鏈。“根植”產業與“嵌入”產業的契合使其發展迅速,不斷實現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4、低產業契合度:
一些產業對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如果在產業轉移到當地之后,沒有得到資源稟賦的優勢,或者在與當地“根植”產業建立產業鏈的合作中不順利,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迅速的衰竭,而當地產業也可能在與“嵌入”產業爭奪市場和資源的過程中大傷元氣,使得整個區域產業結構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例如石油產業和加工制造業就分別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形成強烈的依賴,如果產業吸收地自然資源迅速匱乏或工人技術水平無法達到該產業的技術水平要求,那么,當地資源就無法與“嵌入”產業結合,而是仍然相互獨立發展,契合度極低。
(二)產業契合機理: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嵌入產業在轉移到某區域之后必然要與當地根植產業發生橫向和縱向的關聯。對于產業之間關聯程度衡量的最直觀的指標是產業的消耗系數。消耗系數又分為直接消耗系數和間接消耗系數。對于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之間的產業關聯程度的大小可以作為衡量產業契合度高低的重要標準。如果嵌入產業對根植產業的消耗很大,則消耗系數就大,相應的產業契合度也就越高。
除了消耗系數,關聯效應(Helpman,1985)也是衡量產業之間契合度的重要指標。如果嵌入產業屬于生產中間產品的后向產業(或生產最終產品的前向產業),而當地根植產業中存在該嵌入產業相匹配的前向產業(或后向產業),則它們之間的強烈的聯鎖關系也是內外部產業契合度較高的表現。這種較高的契合度表明該區域在吸收了嵌入產業之后獲得了更為完善的產業鏈,將有利于該區域的長期發展。
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之間強烈的關聯程度也是規模經濟的表現,由范圍經濟走向規模經濟之后不斷降低的生產成本和巨大的溢出效應(外部性)也會進一步增強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的契合度,吸引更多的外部產業轉移到該區域,而更多產業的積聚會促使嵌入產業群與根植產業群之間的契合度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所帶來的更低的生產成本和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正是產業轉移的動力所在,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產業契合度的重要性和現實指向性。
產業在區域之間的轉移一般都是從邊際產業(小島清,1978)開始,即從產業轉出地已經處于或即將陷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通過梯度層次向次發達區域轉移。從微觀上來講,與次發達區域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的邊際產業進入該區域之后會首先尋找與該區域的資源稟賦相結合,從長期來看,該產業也會在該區域逐步成熟并轉移到第三方區域,或利用技術優勢逐步發展與其產業性質相似或相近的邊緣產業。如此反復,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產業形態可能與最初的嵌入產業性質完全不同。例如,A區域即將陷入技術劣勢的食品加工產業選擇B區域豐富的魚養殖資源作為產業結合點。在轉移進入B區域之后兩者的結合在原有的食品加工產業基礎上產生了新的魚罐頭加工產業,進一步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玻璃罐裝產業(在此過程中極有可能揚棄原有的魚罐頭加工產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技術優勢發展綜合的包裝產業,在積累了成熟的勞動力資源和資金積累之后轉而發展包裝設備制造產業。從最初的嵌入產業到最終的新產業之間已經幾乎完全沒有聯系,但是正是當地資源稟賦與嵌入產業之間良好的契合才使得這一產業結構升級、演變過程成為現實。
(三)產業契合度指數模型:
為了更好地衡量產業之間,特別是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之間的契合度,我們構造了產業契合度指數的模型,我們選取了資源利用率()、勞動力就業率()和可持續發展性(即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作為影響產業契合度變化的因素,目標函數可以表示為:
①
因為不管嵌入產業是否獨立還是依賴當地產業發展,都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契合,同樣,也不會與當地產業之間完全沒有聯系。在④式的約束下,契合度受、和三個因素影響,由于三個因素對產業之間的契合作用方式不同,我們給定不同的參數:
②
③
④
資源利用率()是指嵌入產業生產第i種產品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中有多少來自于當地;勞動力就業率()是指嵌入產業所使用的全部勞動力中當地勞動力被雇傭的比例,我們不考慮勞動力的技術水平高低的差異,因為只要是在本地雇傭的勞動力,就會提高本地的就業水平,而且會不斷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對產業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治理,并且政府承擔較大的治理成本。對所有的⑤、⑥、⑦式:
⑤
⑥
⑦
在t時刻的產業契合度可以表示為式⑧,表示從0時刻到t時刻,嵌入產業在使用了當地資源和勞動力之后的產業契合狀況:
⑧
對于產業之間契合度高低的判斷,一般情況下:
:表示產業之間的契合度很低,嵌入產業與根植產業相互獨立發展,產業關聯度低;
:表示產業之間具有中等的契合度;
:表示產業之間強度契合。
如果契合度很低,表明嵌入產業可能只在當地雇傭部分勞動力或在當地銷售產品,而未與當地資源相結合,該產業不適宜在當地發展;相反,如果產業之間契合度很高,就表明嵌入產業與當地資源和勞動力結合很好,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產業鏈,將有助于產業轉移承接地的長期發展。因為無論嵌入產業是否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會在當地雇傭部分勞動力,尤其是普通的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力,所以,相比之下,資源的利用率對產業之間契合度的影響就更為強烈。
(四)模型應用:
陜西省某縣盛產蘋果,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當地政府為促進本地經濟快速增長,先后引進了兩個產業:生產水果罐頭的食品加工產業和生產縫紉設備的輕工業制造產業。從表1可以看到2004年兩大產業的部分工業指標,其中對于各個工廠采購的原料,我們加以分類,歸為兩大類別,并且對于從本地采購的原料和采購的原料總量加以區分;同時假定產業A和產業B對于同等技術水平的勞動力支付相同的工資。
環境的治理成本是影響產業能否得到長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目前各級許多地方政府對此并未重視,所以,我們設定環境治理成本的權重為,由于不同的產業對各個因素的依賴程度不同,參照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對于產業A,由于屬于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其權重為:,而產業B屬于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所以權重為:。根據⑧式,我們得到了產業A的契合度:
產業B的契合度:
對于產業A和產業B的不同契合度,我們注意到,產業A在當地采購大量的生產原料,并雇傭了相當比例的勞動力,所以處于中等強度的契合度,而產業B則由于其產業的性質所限,雖然區位選擇在當地,但是并未與當地資源稟賦(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結合,所以契合度()較低。
表1:陜西某縣2004年兩大嵌入產業部分工業指標單位:萬元
原料采購()
雇傭勞動力(人)
企業稅后利潤
環境治理成本()
原料A類原料B類
總量當地總量當地總數當地企業政府
產業A罐頭廠58.4058.4032.2119.9550337571.650.400.80
玻璃廠29.4720.9513.8012.5931226530.134.259.50
包裝廠14.908.0615.6713.3248542025.498.1420.33
產業B縫紉設備廠72.9512.3448.509.2729075101.250.981.22
精密配件廠59.242.0324.806.941785868.470.250.76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的分析,認為轉移的“嵌入”產業與當地資源稟賦為高契合度結合時效率為最佳。
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無法選擇具有怎樣的資源稟賦優勢,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怎樣去參與區域間的分工,吸收或轉移適宜的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舉足輕重,筆者基于對本文的研究,提出三點建議:
1、尋求政府晉升激勵和政治控制權收益與區域長期發展目標相結合,運用產業適應性指標評價政府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效率。更低一級的政府官員可能為了謀求自身政治控制權收益的最大化,而引入一些短、平、快的項目,作為自身官階晉升的一塊籌碼,但是卻沒有考慮產業吸收之后的適應性和契合,現實案例告訴我們,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后任官員在否定前任的政策基礎上,繼續犯下這樣的錯誤,引發地區經濟惡性循環。所以,應當建立官員晉升與區域經濟長期發展的長效機制,從更遠的時期來考察官員的政績,促使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演進適宜區域發展現實。
2、正確測評本地產業技術水平,吸收具有適度技術差異的產業轉移進入本區域發展。具有適度技術差異的產業是產業轉移承接地對嵌入產業的基本要求,如果技術差異過小,吸收地就無法從產業轉移中獲益,無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演化,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若果技術差異過大,吸收地勞動力技術水平跟不上,下游的資源加工處理企業也無法提供配套的產品和服務,那么嵌入產業就會從其他區域雇傭勞動力,甚至因為產業鏈的配套無法維持生產而轉移到其他區域,所以,適度的技術差異是產業轉移的必要條件;
3、充分挖掘本地資源潛在優勢,發揮本地經濟特色,在產業轉移和吸收的過程中確定明確的方向性,避免“跟風”,盲目引進外部產業,造成區域產業結構同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定要體現地方經濟特色,充分挖掘本地資源潛在優勢,發展和吸收能夠與本地特色相吻合的產業,而不能盲目跟風,引進不適宜本地發展的產業,不但難以與本地產業相契合,而且造成巨大的建設浪費。
- 上一篇:關于供銷社年度工作之意見
- 下一篇:小議聲樂演唱中語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