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思索
時間:2022-03-22 03:02:00
導語:對我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我國信息化的現狀及其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指出了我國必須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工業化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工業化信息技術傳統產業改造
始于20世紀中期的信息技術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科學技術革命,它在短短幾十年里迅速改變了世界。隨著信息采集、存儲、處理、加工、傳輸等信息技術手段的更新,人類文明由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時代。
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同,信息化不是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時代,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的。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創造價值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轉變,也就是從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著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轉變。信息化將導致一場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和社會革命,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信息化是在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由以傳統工業為主的社會向以信息產業為主的社會演進的過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21世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一、我國信息化的現狀
我國信息化進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下半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2000年,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員選取了29個指標編制了信息能力指數,對2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信息能力進行了測算與比較。結果表明,美國信息能力總水平為71.76分,位居世界之首;日本位居第二,69.97分;澳大利亞65.59分,位居第三。然而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卻處在信息能力較低的國家行列,信息能力總水平都不滿10分。其中,我國的信息能力總水平僅為6.17分。面對如此巨大的差距,我國不能盲目趕超世界信息化先進水平,更不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信息化運作模式,應該采取務實的發展措施,在低水平的工業化基礎上,謹慎地借鑒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經驗,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帶動工業化向縱深發展。
二、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從國外已有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在推進信息技術產業化的同時,也在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信息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一方面高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使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美國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重新奪回了在半導體、汽車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優勢。在近年來美國出現的“新經濟”中,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33%,傳統產業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67%。目前我國非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80%,工業已形成了一個門類較為齊全,上、中、下游產業銜接較為完整的產業結構。信息技術具有擴張性、滲透性等特征,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可以使我國具有傳統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煥發生機,為我國傳統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從理論上講,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信息化產生于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又需借助于工業化的手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使工業朝著高附加值方面發展;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信息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把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相互滲透,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從發展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賦予工業化新的內涵。信息同材料和能源兩大資源一樣自身具有增值作用。信息革命的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網絡化的信息交換實現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
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發揮后發優勢,使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建國。關于加快中國信息化進程的思考與對策[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4):117-126.
[2]呂政。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間是滲透融合的關系[N].光明日報,2000-10-17.
[3]蕭琛。新經濟———向傳統理論宣戰[N].中國公商時報,2001-09-06.
[4]杜登彬。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互動的[N].中國經濟時報,2001-03-06.
- 上一篇:我國鑄造裝備發展的前景探索
- 下一篇:電企員工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