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國有經濟擴張形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2 04:10:00

導語:美中國有經濟擴張形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中國有經濟擴張形勢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擴張性質上的差異、國有化僅僅是其宏觀調控的一種臨時舉措,并不會改變其自由市場的理念、國有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確實在下降、擴張手段上的差異、中國國有經濟的改革方向雖然從諸多的戰略規劃可看出是退出競爭行業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傾向于大企業、大項目、美國歷史上的國有化、20世紀初具有濃厚國有化色彩的對經濟的第一次干預、一戰期間的戰時統制經濟政策、大蕭條時期的國有化政策、二戰期間的戰時統制經濟、二戰后的金融不穩定時的幾次國有化、美國歷史上國有化后的退出、均發生在戰爭時期和金融、經濟不穩定時期等,具體請詳見。

美中兩國國有經濟擴張上來看,有一點是類似的,即為了穩定經濟和宏觀調控的需要,都會伴隨有一定時期的國有經濟的擴張,但從擴張的性質、手段來看,則表現出很大的不同。

1。擴張性質上的差異

從美國歷史上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救助過程來看,國有化僅僅是其宏觀調控的一種臨時舉措,并不會改變其自由市場的理念。無論是大蕭條時期的調控還是戰爭時期的統制經濟,國有化的企業在經濟恢復后重又進行了私有化。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本輪金融危機中被很多人所稱為國有化救助市場經濟的舉措,也只是暫時之舉,如從美國對銀行的救助來看,第一步是壓力測試,判斷各家銀行需要從政府獲得多少資金;第二步是改變資本結構,財政部向銀行注資之后獲得優先股或可轉換股權,這些股權沒有投票權,政府不插手銀行的具體管理事務;第三步是當受困銀行足夠強大,無需援助時,他們會償還政府的資金,并募集私人資本。

從中國國有經濟的擴張來看,雖然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國有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確實在下降,國有企業數量在減少,這也與中央提出的國企改革的目標是“抓大放小”有關,但國有經濟在一些帶有壟斷性質的上游行業比重卻呈現上升趨勢,并向下游擴張,形成產業鏈壟斷的態勢,而且利用這些壟斷獲得了超額利潤。尤其是本輪經濟調控中國有經濟的擴張,更體現出國有企業從原有的一些壟斷性領域向競爭性領域的擴張,且明確以“做強做大”為名,由政府主導兼并一些民營中小企業,這與美國擴張是暫時的,退出是明確的是不同的。

2。擴張手段上的差異

從美國歷次的國有化來看,始終注意“度”的把握,如在對金融業的救助中,只購買金融機構無表決權和不可轉換的優先股、政府不派出董事、不參與管理等,在利用國有化實施宏觀調控時,都設計好將來退出企業的機制。從歷次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來看,主要都是通過法案來實施的,這些法案的通過一方面賦予了管制機構相應的權力,保證了管制措施的實施,一方面也保證了政府在適當時候的全面退出。

中國國有經濟的改革方向雖然從諸多的戰略規劃可看出是退出競爭行業的,如1997年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國企要“抓大放小”,2000年“十五”計劃綱要“積極探索各種有效方式,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重要企業要由國家控股”,2005年3月國務院了“非公經濟36條”,提出對個體私營經濟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其投資經營壟斷行業,但從具體實施上來看,一方面沒有配套的對央企、民企一視同仁的制度構建,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向競爭性領域擴張的案例又在本輪調控中屢屢出現,雖然這樣擴張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經濟要走出本輪經濟危機,首先必須靠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大型國營企業來發揮作用,但是相應的走出危機后政府的退出機制卻無從談起。從制度層面上看,在電力、電信、石化、金融等高利潤行業的市場依然存在準入門檻,在金融體制環境上,國企、民企待遇有別。

在政府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所顯示出的支持國企做大做強的明顯政策偏好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傾向于大企業、大項目,傾向于“銀政合作”,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情況并未因國家和監管部門的重視而有所改善。如2008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以支持大型中央企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為央企的結構性調整、重大工程建設、國際合作、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全年向105家央企發放本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1854億元。從國企擴張的領域來看并非只是在“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并非退出競爭性領域,反而是進入,非但不是政府與企業保持一定距離,反而更多地以政府紅頭文件代替法規,政府以行政命令主導國企對民企的兼并。如當前國資委分管的136家央企中,逾七成企業涉足房地產業,中糧涉足能源、地產和金融,國家電網控股了兩家電器設備制造類上市公司,央企建立自己的財務公司和共同的資金管理平臺進行實體和金融的混業經營,山西的煤炭資源重組等。所以,中國的國企擴張是一種政策上退,實質上進,借助宏觀調控增強壟斷的過程。

1。美國歷史上的國有化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通過國有化進行的救市政策,在美國歷史上并不是史無前例。事實上,20世紀以來,美國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國有化現象。

(1)20世紀初具有濃厚國有化色彩的對經濟的第一次干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資本以空前的速度集中和集聚,資本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1898年有20家,1900年達73家,同時在1900年美國40%的制造業產品由1%的企業生產①。超大規模的企業控制了很多小企業,壟斷從運輸業、通訊業和金融業擴展到了制造業、銷售業以及其他經濟部門。經濟結構的這些變化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1887年《州際商業法》和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這兩項法律的頒布,拉開了聯邦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序幕。這次經濟干預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對托拉斯進行管制。對托拉斯的管制主要是由聯邦政府頒布法律條令,設立專門機構,調查壟斷組織的經濟行為,通過訴訟或司法的辦法進行管理。二是對鐵路公司進行監督。19世紀后期鐵路迅速擴張,但發展過程中運費歧視、股票摻假、回扣等現象十分嚴重。美國國會先后通過《埃爾金斯法》(1903年)和《赫伯恩法》(1906年)打擊鐵路運輸中的回扣之風,加強州際商務委員會的權力,為鐵路公司確定合理的運價,使得鐵路運輸完全處于其控制之下。三是對金融領域的管理加強。國會1913年通過的《聯邦儲備銀行法》,初步建立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履行中央銀行職能。應該說在這次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中,并沒有明顯的國有化現象,但對于私有企業的干預明顯加強。

(2)一戰期間的戰時統制經濟政策。美國加入一戰后,為提高軍工生產效率,總統威爾遜著手對部分戰略性部門、企業實行國有化,先后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鐵路公司和史密斯—韋森兵工廠收歸國家管理,成立許多負責處理各類經濟問題的機構,如股票委員會限制私營部門發行有價證券,戰時貿易委員會管理進出口。1917年通過《糧食與燃料管制法》,授權聯邦政府為企業頒發許可、征用物資,甚至直接買下工廠。一些重要軍需物資則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直接成立公司來加以解決。

(3)大蕭條時期的國有化政策。1932年開始的“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國有化的唯一一次。羅斯福上任100天內接連出臺15個法案,并設立專門政府機構強力推行。一是對金融領域的整頓與控制。其中為了重建被“大蕭條”摧毀的金融體系,美國政府宣布全國銀行放假,并迅即成立國有的“復興金融公司”,用13億美元購入大約6000家銀行股票,以清除不良金融資產,確保充分的資金流轉。另外制訂《銀行法》(1935年)大大加強了聯邦儲備體系的管理委員會,賦予它以直接管理全國貨幣、信貸和利率的權力。通過這次金融整頓,美國建立起了強有力的事實上的中央銀行,把貨幣、信貸的管理權集中到聯邦政府手里,從而結束了美國原有的自由經營銀行制。二是成立國家專門機構進行控制。美國私營電力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發展到120億美元的壟斷資本,電業部門逃避國家干預,搞投機欺騙,還拒絕往農村輸電。羅斯福就任總統后,要求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由國家控制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并在該法中規定該局有權生產和出售電力,打擊了私人電業壟斷。

(4)二戰期間的戰時統制經濟。二戰爆發以后,羅斯福政府先后接管了鐵礦、煤礦、鐵路、卡車運輸和軍工產業的眾多支柱企業,還下令政府接管蒙哥馬利—沃德百貨公司。1942年10月,美國國會授權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凍結農產品價格、工資和租金,由價格管理局強制執行這些規定,全面接管物價體系。

(5)二戰后的金融不穩定時的幾次國有化。1984年,美國爆發石油證券危機,芝加哥的大陸伊力諾依銀行和信托公司(當時排名美國銀行第七位)被不良石油貸款拖累,瀕臨倒閉,美國政府惟恐對金融體系構成沖擊,迅速收購了該銀行80%的股份,并出手接管達10年之久;就在此前后,美國爆發儲蓄和貸款危機,為穩定市場和人心,政府成立美國決策信托公司(RTC),自1989至1995年,共通過各種方式解決了747家金融機構、共3940億美元不良資產,直到1995年其職能才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所取代。

2。美國歷史上國有化后的退出

從美國歷史上的幾次國有化來看,均發生在戰爭時期和金融、經濟不穩定時期。但是,是否每次國有化之后,美國政府就牢牢控制并掌管了這些領域呢?從國有化后的政策來看,戰爭時期的政策本是臨時政策,一戰后的1920年,美國政府收歸國有的企業均歸還原主,企業的股票和債券所有人還得到以利息形式支付的補償,《運輸法》規定恢復了鐵路系統的私有制,鼓勵國家鐵路系統大規模的重組。

二戰后的國有化同一戰時一樣是“非常規的”,政府不注資、不持股,戰后即逐步歸還原股東并給予補償;經濟、金融不穩定時期的國有化政策在經濟形勢穩定后,國有資本也基本退出市場。1939年羅斯福新政大體結束時,用稅款購買的銀行股票也陸續出賣給私人投資者,1984年擔心伊利諾依大陸銀行破產會引發金融市場的嚴重混亂而收購的該銀行80%的股份,后來被重新改組私有化成為美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