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04:27:00
導語:美中經貿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中國作為外國企業主要制造業基地的崛起,中國對美和對歐貿易出現盈余,同時對其他亞洲國家貿易卻呈巨額赤字。然而,總體上,中國貿易保持適度盈余。從中國經常項目統計數據看,自1994年采取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后,中國貿易盈余平均為GDP的2%。但到今年,經常項目盈余將低于GDP的2%。
導致目前中國貿易結構—對美歐為盈余對亞洲鄰國為赤字—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也是最重要的)中國吸引FDI的政策,特別是制造業。到2003年上半年,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達到了4800億美元,遠遠高于任何一個新興市場國家,而且一半以上的投資都流到了制造業部門。中國不僅很少限制外國制造業企業的持股比例,而且還通過關稅和其他政策,允許生產出口產品的外國企業按照國際價格經營。外國合資企業和外國獨資企業進口的機械設備全部獲得了進口關稅豁免的待遇。如果其生產的最終產品是為了再出口,那么用于加工最終產品的外國進口零部件也可以免除進口關稅。而且,如果制造商生產的出口產品中包含在中國采購的零部件,那么這部分零件的國內增值稅也可以獲得退稅。加上成本低、生產率較高的優勢,中國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生產基地。
中國的全球競爭力在美國進口產品結構上得到了反映。90年代初中國(以前是韓國和臺灣)成為美國唯一的最大的鞋類供應國。10年來,中國(以前是韓國、臺灣和香港)一直是美國玩具和運動產品的最大供應國。去年,中國取代日本和墨西哥成為美國消費類電器和信息技術硬件產品(如計算機)的最大供應國。
上面描述的貿易結構(中國對美國呈現盈余,對歐洲盈余稍小,對亞洲鄰國呈現赤字)還源于另外兩個因素。首先,位于其他亞洲國家的企業在中國投入了大量的FDI。與人們想象的不同,中國的美歐投資者數量相對較少。亞洲企業投資(特別是香港、臺灣、韓國和日本)占到中國吸收的FDI的約70%。亞洲的企業傾向于在本地區采購高附加值零部件后提供給駐中國的分公司。例如,去年,中國與臺灣出現巨額貿易赤字,赤字額超過了250億美元。去年,中國從臺灣進口的商品中有2/3不是最終產品,而是零部件,臺灣駐大陸的企業負責完成最終產品的加工,然后出口到全球市場,主要是美國和歐洲。
第二個因素是,與亞洲企業把中國作為出口產品的生產平臺不同,多數美歐企業是為了在中國銷售最終產品,而不是為了出口。最好的例子是大眾公司,在過去十年里,其控制了中國轎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大眾在上海和長春的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全部在中國國內市場實現了銷售。而且這類企業也更多地在中國國內采購零部件,而不是從本國進口零部件。
總之,美歐在中國的投資相對較少,而且主要是面向中國國內市場。亞洲企業不僅投資規模大,而且從本國采購大部分零部件再把產品直接銷往北美和歐洲。上述因素導致了美國現有的貿易結構。
最后,我認為,中國巨大的不斷增長的對美順差并不表明中國采取了系統性的貿易保護的行為。中國的確對一些特殊部門和產品采取了保護措施,這違背了入世承諾。但中國的確也是最開放的國家之一,也許是所有新興市場國家中最開放的國家。
中國經濟較高的開放程度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近年來,中國進口增長迅速,從1990年的534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了15%。今年,中國前九個月的進口增長了40%,是2002年同期增長率的兩倍,預計全年進口額將比去年增加1000億美元。今年,中國進口可能超過4000億美元,第一次超過了日本的水平,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后世界第三大進口國。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呈現不同尋常的強勁增勢,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率很快,但中國進口增長速度更快,這可以從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
第二個衡量中國經濟開放度的指標是進口與GDP的比率,即進口比率。中國進口比率從1990年的不足15%上升到去年的接近25%。今年,這一比率可能達到30%,幾乎是日本8%進口比率的4倍,是美國今年預計14%進口比率的兩倍。
第三個衡量中國經濟開放度的指標是中國進口關稅的保護程度。中國在入世之前就已開始削減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率降幅達3/4,從1982年的55%下調到2001年初的15%。目前,中國平均進口關稅是11.5%,制造產品平均關稅僅為10.3%。當然,這依然明顯高于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但中國制造產品的平均進口關稅已遠遠低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如果2005年烏拉圭回合承諾得到全面履行,阿根廷制造產品的平均關稅將為31%,巴西為27%,印度為32%,印尼為37%。而中國當前制造產品進口關稅率為10.3%,到2005年將下降到9%,只是上述四個國家稅率的1/4-1/3。
按上述三個指標衡量(進口規模大且增長速度快、出口/GDP比率高且不斷增加、關稅下降快且幅度大),相對來說中國確實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體。但這一結論并不能否認中國還需要全面履行入世承諾。美國貿易談判特別代表辦公室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應繼續敦促中國履行所有的貿易承諾。盡管中國全面履行承諾可能對美國部分出口商十分重要,但我們應看到,全面履行承諾并不能對美中雙邊貿易赤字產生太大的影響。赤字問題是由結構性因素導致的,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
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低估了嗎?如果是這樣,中國應做何調整?對美中雙邊貿易會產生什么影響?
不容質疑,人民幣確實被低估了。自1994年人民幣盯住美元以來,中國經常項目盈余占GDP的比重平均為2%,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四年中,中國資本項目呈現巨額盈余,其占GDP的比重為1%。為了保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8.28的水平,近來,中國當局不得不購進大量外匯,外匯儲備也隨之大幅增加。
中國的這一行動已經表明中國承認人民幣低估了。到目前為止,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治標不治本的措施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不是對其匯率體制進行任何改革。就在上周,中國政府宣布其將下調出口產品增值稅退稅比率3個百分點,這會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價格出現上升。但是,與匯率改革產生的效果不同,這一措施對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不產生任何影響。中國當局還表示要放寬FDI流出的審批手續、實現出境游自由化,以及允許國內金融機構發行美元債券。中國正在考慮允許國內保險企業購買外幣標價的金融資產、批準《合格國內機構投資者計劃》以允許中國居民投資國外證券,等等。所有這些措施將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外匯供給,從而減輕官方外匯儲備的壓力。
美國應鼓勵中國把實現更靈活的匯率體制作為其長期目標。過去幾年,中國反復強調貨幣自由兌換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是其改革目標,中國的這一長期愿望是不需爭論的。
然而,對中國來說,中短期內實現貨幣自由兌換和浮動匯率制是不可行的。中國居民在銀行系統中的儲蓄額達10萬億人民幣,中國儲戶沒有什么機會實現存款多樣化投資。降低對資本流動的控制將導致大量儲蓄流向外幣金融資產,中國各銀行的儲蓄資金很可能會大量流出。鑒于中國主要大銀行存在的眾所周知的問題,這種儲蓄資金的流出很容易導致中國銀行業危機。因此,除非當局已經解決了國有銀行的償付能力問題,否則,中國當局不會放松對居民儲蓄的控制。
我和我的同事MorrisGoldstein姑且認為,人民幣低估了約15%-25%。因此人民幣應重新估價,同時中國當局也應擴大匯率浮動范圍,并在這一范圍內允許由市場因素來決定人民幣的價值,人民幣應盯住一籃子貨幣,而不是僅盯住美元。
如果人民幣升值20%,對中美雙邊貿易將產生什么影響?人民幣升值20%將減少中國經常項目盈余約400億美元(進口增加部分加出口減少部分)。由于美國在中國貿易中的比重不足1/4,美中雙邊貿易赤字預計將減少100億美元。鑒于匯率對市場價格會有滯后影響,100億美元可能反映為雙邊貿易失衡速度放慢,而不是絕對赤字減少。
然而,人民幣重新估價對美國總體經常項目的影響可能遠遠大于對雙邊貿易的影響。要使亞洲貨幣重新調整,中國是關鍵。由于中國作為全球出口商的競爭力不斷增強,臺灣和韓國不愿意讓本地區貨幣升值,因此經常干預外匯市場,大量增加外匯儲備以防止貨幣升值。人民幣重估將促使新臺幣和韓圓也重新估價,同時也有助于維持日元兌美元近來升值的勢頭。如果人民幣升值20%,亞洲貨幣匯率重新調整,我們估計,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減少的數額將是美中貿易赤字減少量(100億美元)的好幾倍。
- 上一篇:昌盛的秦漢文化三教案
- 下一篇: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