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糧食市場的管控模式思索
時間:2022-10-25 11:05:00
導語:政府對糧食市場的管控模式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在國際糧價大幅波動的情勢下,總體看,我國糧價仍處于平穩運行階段。這其中雖然也有95%自給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政府對糧食市場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糧食流通環節的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需要面對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市場的平穩運行是我國政府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黨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勢下重申,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在市場經濟中,糧食市場的穩定依靠的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國政府對糧食市場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糧食流通環節的資源優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國糧食市場實現了平穩運行,糧價波動被有效抑制、農民利益得到了合理體現。
顧名思義,資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對資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將資源(生產要素)在各種潛在用途上進行分配,以生產出一組特定的最終產品的經濟方式。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可能地將有限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以及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流通環節得以產生,其重要性也日益顯現。資源在流通環節中的優化配置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關鍵。有專家指出,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幾乎90%的時間用于流通。在市場經濟里,生產商品僅僅是為了銷售而不是消費。銷售和消費的脫節其實是很大的浪費,這種資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而只有“物暢其流”,才能保障生產與消費的銜接,才能有效解決供需矛盾、資源浪費、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二、管控的手段堅持以市場為主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不斷深化糧食體制改革。對糧食市場的管控手段日漸成熟,已經由單一的計劃指令發展為以市場為主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這一基本方式,順應了市場經濟的必然性和規律性。
正如計劃和市場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一樣,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資源配置也有兩種基本方式: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在于以市場為導向。然而,由于壟斷對市場競爭的削弱、外部性對社會供給的影響、市場機制對公共物品調節的失效、市場信息不完全對微觀市場主體行為的負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導致的市場失靈無處不在,從而令帕累托最優狀態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條件無法具備,資源的最優配置在現實社會中也就很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就存在帕累托改進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場機制的主導下,采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將有限的資源使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通過優化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可能地提高社會效率。
三、管控的平臺基于完善的糧食市場體系和儲備體系
(一)我國政府糧食管控平臺的構成環節。
1由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組成的糧食市場體系。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有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作保障。我國糧食市場體系由多層次的糧食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共同組成。
關于糧食現貨市場。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鄭州、合肥、蘭州、濟南、南京、吉林、長春、成都、福州、銀川等10余家國家級糧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級糧食交易中心為龍頭、區域性批發市場和大中城市成品糧市場為骨干、城鎮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多層次的糧食現貨市場體系。
作為市場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備發現價格、公平交易、信息、資金結算、技術服務、處理糾紛等保障市場運行的基本功能外,還具備如下宏觀功能:一是配合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糧食宏觀調控。每天的交易結束后,各種數據均要上報國家有關部門,國家根據即時信息迅速做出宏觀調控決策。交易中心則通過以一家市場帶動多家市場的功能對國家決策有效執行和及時反饋,并通過交易規則調整、會員信息監控等手段杜絕中間商的投機行為。二是保障用糧企業能通過正常渠道用到糧、用好糧。三是規范交易行為、理順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糧食資源。
關于糧食期貨市場。目前,我國糧食期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進行。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規避風險、發現價格、交易、交割、結算和技術服務等。宏觀功能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價格發現功能和價格傳導效應配合國家經濟宏觀調控。期貨價格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的預期,具有超前預期性。而且,由于期貨交易具有嚴格的規則體系,因此,期貨價格比現貨市場價格更為集中和權威,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此外,期貨市場還具有很強的價格傳導效應。由于期貨價格在形成過程中具有公開、透明與傳遞迅速等特性,各類信息可以直達市場的各個層面,從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進農業發展,維護糧農切身利益。與巨大的糧食消費市場相比。我國糧食的種植者卻是以成千上萬的糧農為主,規模小且產業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種植戶組成的生產者與巨大的消費市場之間存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而且,糧農多以個體身份分布于信息不發達的廣大農村和山區,很難獨立捕捉到大市場的需求、價格等信息。而消費方則是糧食的消費企業和一些中間商,他們對信息的把握要遠遠強于個體的種植者。因此,在糧食市場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普遍存在,導致生產方與消費方利益失衡,種植者的利益難以保障。為保障廣大糧農的切身利益,實現種好地、賣好糧,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貨+訂單”的形式,通過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來保障農民的利益。其實質是以價格促進產品質量升級,進而以優質優價實現糧食產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從而實現產業升級。此外,為讓糧農接受先賣后種、風險規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還會利用市場本身所具備的服務功能,建立相應的信息免費發送系統、免費咨詢系統和免費培訓制度。
期貨市場的價格反映的是未來的供求關系和現貨價格趨勢,這樣,期貨與現貨價格間便形成了緊密的價格聯系機制。我國政府正是通過期、現貨之間內在的聯系機制,從糧食期貨市場獲取價格等信息,并通過糧食現貨市場使政策與措施得到快速實施。
2糧食儲備體系。
完善的糧食儲備體系是我國政府管控糧食市場的又一關鍵環節。在我國,從糧農種植糧食到進入市場交易,還存在一個收購環節。在收購環節,各級糧食局以及具有糧食收購資格的企業,例如中儲糧總公司,從糧農手中將糧食收購上來后再投放糧食現貨市場。由于絕大部分被收購的糧食都要作為各級儲備糧,其實質是將糧食資源歸于政府管理。這樣,進入市場的賣家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各級儲備糧;二是自產自銷的糧農以及貿易企業。其中,后者僅占很小的部分。糧食的買方則是包括加工、貿易、倉庫等在內的具有市場主體地位的各類企業。
(二)我國政府通過管控平臺以市場化手段管控糧食市場的基本模式。
經過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信息匯總和上報,政府能及時掌握糧食的供需信息和糧食的來源與流向,并通過加大或減少儲備糧的投放量來保障糧食市場價格的穩定。同時,現貨市場采用相應的制度限制來準確、快捷地執行中央政策,并通過規章、制度的制定,例如對現金和提貨期限的限制,來控制中間商的投機行為。這樣,政府控制糧源,再經過市場化的運作就成功實現了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市場的價格發現、信息傳導和平衡功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
- 上一篇:當前證券基金的問題及發展戰略
- 下一篇:詮釋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和私人管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