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哲學論文

時間:2022-02-14 11:41:00

導語:紅與黑哲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與黑哲學論文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斯湯達的作

品,只要是讀過這本小說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說中人物的個性,言

談舉止從自己的腦海中趕出去。這一切都不停的縈繞在他們的

腦際,讓他們去思索,讓他們浮想聯翩。

所有的評論家一致肯定斯湯達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時代。只

要看看小說的副標題“**年記事”就可以體會到斯湯達和巴

爾扎克一樣,只是在自覺地為現代社會譜寫歷史。可是對大多數

的讀者來說,顯然不是因為關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歡《紅與

黑》的。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連·索雷爾。于連和

整個社會的環境的沖突,他的野心,抱負與孤軍奮斗,他對現實

的憤懣不平和報復性的反抗。這才是小說扣人心弦的地方。離開

了于連的悲劇,其他的一切對讀者便毫無意義。在體味著小說引人的情節,在對主人公的命運經過迭蕩的

推進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嘆時,人們不能不一再問到:

“紅”與“黑”究竟是什么?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

一百年來文藝研究家進行無休止的爭論,一直沒有一致的看法,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者認為“紅”指紅色的軍裝,代表軍隊;

“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會。或者認為“紅”是指法國大革命和

拿破侖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是指復辟王朝的反動統治。或者認

為“紅”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于連;

“黑”指包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有

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認為紅與黑是以“紅”為象征的一種感

情力量和以“黑”為象征的另一種感情力量的拼搏。還有人利用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對《紅與黑》中欲望主體和敘述結構的關系進

行剖析,認為小說的主人公主體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

間。因此對小說書名的解釋為“紅”是想象界,是缺失的母親、血、

生命律動之源,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是父親、法律

制度、現實原則,閹割、修道院、宗教之權威。可以說是“仁者見

仁,義者見義”,當然無可非議,這是所有可以被稱作偉大小說的

共同品格。例如《紅樓夢》,有人讀出了革命,有人讀出了政治,有

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人生等等。

透過《紅與黑》的字里行間,隨著引人入勝的情節,我們仔細

體味著之中所含的“紅”與“黑”。我認為這個作品從開始、發展到

結束,貫穿著三組“紅”與“黑”的主線,順著這三組線索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賦予這篇作品的深刻意義,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暫的一

生和他的命運。

第一組:“紅”象征著拿破侖士兵的紅軍服;“黑”象征著教士

的黑色道袍。

第二組:“紅”象征著于連·索雷爾追求的飛黃騰達;“黑”象

征著主人公結局的死亡。

第三組:“紅”象征著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宮、于連的重生;

“黑”同時象征著教堂、死亡、洞穴。

下面我們分組來解析其中的寓意。

第一組:“紅”象征著拿破侖士兵的紅軍服;“黑”象征著教士

的黑色袍子

這是斯湯達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詢問時的解釋。在小說的開

始,作者就給人們展示了表面雖然文弱但是心靈的深處,有一團

火一樣的進取力量,一股往著高處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熱血的于

連。那么怎樣才能出人頭地呢?拿破侖士兵的紅軍服是他心中的

向往,他們想自己像拿破侖那樣年三十立功于戰場而成為顯赫

的將軍。然而于連生不逢時,在王政復辟時期,平民甚至沒有穿

上軍制服的可能,最好能夠通向上層社會的途徑就是當教士了。

當于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

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多歲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侖

麾下名將的薪俸,他就不再提拿破侖的名字而發奮攻讀神學了。

他想:“在一切事業里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治下,我會

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的神甫中,我將是一名主教。”因此,“紅與

黑”在這里平行的,都是于連新追求的飛黃騰達之路。

第二組:“紅”象征著于連索雷爾的追求的飛黃騰達;“黑”象

征著主人公的結局

要理解這一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從小說的創作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斯湯達為什么在小說里使他的主人公這樣

一個“才智之士”,這樣一個充滿理想而處事慎重、謹慎的青年的

結局以悲劇告終,而不是塑造一個成功者形象呢?我認為這就是

斯湯達沒有解釋完的書名的喻意,也就是“紅”象征著于連的追

求;“黑”象征著死亡。在這里“紅”與“黑”不是平行的,而是對立

的矛盾。要理解這一組,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作者將拿破侖士兵的紅色軍裝和教士的黑袍子這一

“紅”——“黑”作為主人公于連所追求的夢想,不僅僅是因為作

者曾經十七歲就投入軍界,三次隨拿破侖遠征歐洲,親身參加過

朗戈戰役、耶拿戰役,曾經進駐米蘭……他是同時代作家中唯一

真正了解拿破侖時代的人。而時過境遷,教士是一個能實現于連

野心的職業。

若想細致入微的理解斯湯達的作品,必須先了解他的內心,

斯湯達的內心并非原動力旺盛,充滿志趣。由于天賦與志趣自身

只不過是一些籠統的東西,所以他所迷戀的是一些空洞形式,也

就是說沒有明確和具體的東西,由于缺乏那種功利和道德動機,

他不會對任何事情深深感動,事實上,對他來說,激情開始就是

游戲、實驗、消磨時光,在人們看來他會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時,

他卻突然移情別處。

從形式或從總體上而言,斯湯達的理想也同樣相當混亂和

自相矛盾。因為他看起來只關心與個人密切相關的原動力與激

情形式,對此他賦予了只屬于更高層次的原動力之雄偉氣勢與

英雄氣概。因此,他賦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樣的形式。于連在短

短的一生中為自己規劃了許多的角色:拿破侖的副官、主

教、司令官、指導教師等等。由此看來,他所擔任的角色是可以變

換的,只要能達到出人頭地的目的。

其次我們也不能忽視,斯湯達出生在貴族律師家庭,八歲喪

母,他是和可怕的窮神甫一起長大,從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壓抑,

書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話也表明了對于連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訴

你這一點是讓你明了,當教士不會給你帶來什么,如果你向當權

者獻媚的話,那會得到詛罵,…”這表明作者并不認為做教士是

一條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獄的行當。

2.小說中的情節

在小說的開始部分,對于連開始他的征程之前有著這樣的

描寫:“……他孤單一個在教堂里,祈禱的矮凳上,于連發現一張

印有字的小紙片攤在那兒,…他眼光落上去,上面寫到:路易·

索雷爾判決以及臨終時刻的詳情在貝尚松處死,在……這張殘

缺零碎,反面起首的三個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

深的嘆了一口氣,接著說,‘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紙揉

成一團。

從教堂出來,于連相信看見圣水缽旁有一攤血,其實這是被

灑過的圣水,在蒙著窗上的紅布的反襯下,看上去像血一般。最

后,于連為內心隱藏著恐懼感到羞愧。

‘難道我是個膽小鬼?’他問自己,‘拿起武器。’這幾個單詞

在老軍醫敘述過的戰爭故事里反復出現,在于連看來是勇敢的

象征。他站起身來迅速走向德·雷納爾先生的房子”。

由此看來,小說的開始已經預示了主人公的結局:他從教堂

出發到德·雷納爾先生家當家庭教師,開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

戰場,到德·拉莫爾府當秘書——回到教堂開槍殺他的情人德

·雷納爾太太,被判死刑,表明他的追求“紅”的結果必然是失敗

或者說是死亡“黑”。

3.從詞匯學的角度

我們再翻開法、英、漢辭典,對于“紅”與“黑”的解釋基本上

都是一致的。“紅”:①指像血那樣的顏色;②象征革命;③象征順

利和成功。而“黑”卻是指:①黑色;②陰郁的;③死亡。因此,從詞

匯學的角度出發,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確的:紅軍服和黑道袍,這

一“紅”,一“黑”作為于連帶著滿腔的熱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

(紅)的結果必然是死亡(黑)。

第三組:“紅”象征著教堂的圣水、子宮、于連的重生;“黑”同

時象征著教堂、死亡、洞穴

經過對平行的“紅”與“黑”的追求和對立的“紅”與“黑”——

追求——失敗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紅”與“黑”的融合而結局。

對于這一組的理解,要從以下方面。

1.從情節上

回顧于連從在追求發跡的四年,細心閱讀的讀者可以注意

到,于連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之類,時時處處羨

慕有錢人的“幸福”,卻從來沒有說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錢他當

然是要的,他動輒想當上一個主教比當上一個將軍多掙多少法

郎,然而他關心和誰一起吃飯勝過拿多少薪水,他拒絕過和愛麗

莎的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富凱那樣的穩妥的發財之路,他也從

不接受沒有名分的饋贈……總之,于連不是一個愛錢的人,這是

他和當時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間的很大的區別,包括貴族和資

產者。再說社會地位,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榮譽、是平等、是自

由,其次才是金錢、財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認為于連的全部心

靈都體現著一種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一種以個人為

核心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他那個行將滅亡的

社會之間的不可調和的沖突,也決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劇命運。

總之,說于連是一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一

個追求個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輕人更來的準確。于連的

所作所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靈呼喚在本質上是矛盾

的。

如果說在到達“虛偽”之前,這個年輕農民的心靈曾走過很

長的一段路,那么他的死意味著他只不過在一條更長的路上剛

剛邁開了第一步,這一步他是在監獄里走完的。內容豐富,份量

沉重,喻意深遠的《紅與黑》實際上寫的是一個年輕人在追求幸

福的道路上如何從迷誤走向清醒,說到底是寫了一個“悟”字。這

是人類永恒的難題的唯一的解,也是《紅與黑》中的于連的處境

的真實寫照。斯湯達的高明在于,他只在“迷”字上用力,似乎曲

徑通幽,柳暗花明,誰都說是從勝利走向勝利,而在仿佛登上了

高峰時卻突然兩聲槍響,讓公重重的跌在地上,猶如一聲斷喝:

“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覺”,而后在回想中大徹大悟,從

此走上了新的道路……這也是這篇小說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

于連找到了歸宿又獲得了重生,從這個意義上他是成功者,迷途

知返者。在這里“紅”與“黑”這對矛盾達到了統一。

2.從意蘊上

“紅”與“黑”是辯證的統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語言

符號鏈的存在,其表征為創傷和死亡,而“紅”象征之一顯然與血

和死亡有關,于是,“紅”與“黑”融為一體。

本文在第二組里提到小說中于連在到德·瑞納先生家做家

庭教師前到教堂祈禱時,發現被處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樣,并

且相信看到圣水缽旁邊有灘血。在小說的另一處寫到:“德·福

列先生所問:為什么索黑爾先生特別選擇了教堂為謀殺的地方,

假如不是恰如那個時候,他的情敵在那里舉行彌撒呢。一般人都

同意你(筆者按即瑪特爾小姐)所保護的幸運的人,具有無限的

聰明和更多的謹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納先生的

花園里,還有比那更簡單的事嗎?在那里,差不多不會有人看見,

不會被捕或懷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

一個嬰兒誕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禮,這是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

望的“紅”;教堂也是為死者禱告的地方,象征死亡的“黑”,而不

管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都相信凈化了的靈魂能得到再生,在

這里“紅”與“黑”這對矛盾又達到了統一。

從心理學上分析,洞穴與教堂都可象征著子宮。他們都在象

征意義上提供了再生的承諾。正如克洛德·魯瓦所說:溫暖、寧

靜慈母般的洞穴,開始生存歷險之前于連曾在那兒做過小憩,渴

望最后能“安息在那兒”,因為安息這個詞恰如其分。明乎此,我

們又可以回答小說中那位人物提出的問題了。經過矛盾,經過抗

爭,經過實踐,于連終于得到了再生。這里“紅”象征著鮮血,子

宮,生的教堂,于連的“再生”;“黑”象征著死亡的教堂和洞穴,

“紅”與“黑”在這里再次成為平行的融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