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高校英語教育與當地文化結合

時間:2022-02-18 05:56:00

導語:民族地區高校英語教育與當地文化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高校英語教育與當地文化結合

本土文化是指本地區或本民族相對于其它地區或民族來說所特有的文化,對于外來文化(Alienculture)而言,本土文化是一種主位文化(dominativeculture),它最大的特點是穩定性。本土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強大的慣性、普遍的穿透力和廣泛的影響力,不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很大的變化[1]。民族地區本土文化在我國通常是指各少數民族在特定的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形成的體現其民族性格和精神的一種區域性文化,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自從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廣大的西部民族地區,與世界的互動日益加強,經濟、教育等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英語教育對本土文化應承擔傳播義務和歷史責任。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在充分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的同時,重視本土文化知識的語言輸出,才能真正達到利用英語能力進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經過一輪升本、合格評估的整合,引進了許多的專業教育人才,其教學的軟、硬勢力都有了較大提高,對地方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存在一個問題,忽略了對學生的本土文化知識的輸入。學生在對外交流時,很難準確地傳播甚至是表達本區域的文化內涵。

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本土化的過程是使學習者既吸收英語國家文化的精華,又保護本民族文化底蘊的過程,是面向國際發展的、動態的、漸進的過程,是把跨文化的觀念融合到英語教育中的過程;本土化教育是以尊重英語國家文化為出發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跨文化的融合教育。

一、加強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英語教育,一方面不可避免會輸入一些西方文化,但另一方面,英語教育本身也間接地肩負著向外傳播本土文化的職責。因為歷史、地理和經濟等原因,我國廣大民族地區開放較晚。在之前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環境里,其文化一直在一個幾乎沒有干擾的自然狀態下演繹。隨著民族地區與國際接軌步伐的加快,其文化面臨的沖擊也日益明顯。保護并向國際上傳播民族地區優質本土文化,增加國際交流中的文化話語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培養民族地區本土文化的傳承人

我國的民族地區大多住于偏遠地帶,歷史上交通極不方便,人們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此,其本土文化的繁衍也局限在一個相對穩固的空間,不同的區域,也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民族歌謠、民族舞蹈、民間曲藝、民間故事、民間文學等許多民間文化,以物質文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等形式存在。例如,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人民的耶歌、琵琶歌等歌謠,笙舞、踩堂舞、春牛舞和瓠頸龍燈舞等舞蹈。侗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姜良姜妹》、《金銀王之歌》等最為出名[2];瑤族創世歌謠《盤王大歌》,壯族史詩《布洛陀》等,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學性。這些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都是其本土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本土文化都沒有文字記錄,靠言傳身教世代流傳,唯有土生土長的“接班人”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的精髓。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生源大多來自本地區,從小就在其特有的本土文化中耳濡目染,理所當然是其本土文化最好的繼承人。而這些學生中的英語學習者,將是民族地區對外交流的主體。民族地區地方院校在英語教育中更有必要加強本土文化知識的輸入,使學生成為本土文化繼承和傳播的復合型人才。

(二)對外弘揚我國多元文化

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1989年提出來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里的“多元”,是指中華民族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由56個兄弟民族所組成的復合民族共同體。所謂“一體”,是指56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3]。我國的多元文化實質上是由不同區域的本土文化所構成部分。本土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兩個有機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國文化典籍、中華各民族獨有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以及中國特有的傳統節日等[4]。我國當代文化是指從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與現代精神、中國特色相融合的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延伸和升華。

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在國內傳播時間都不長,國際上更是鮮為人知,完全有必要加快傳播速度讓世人知曉。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培養的英語人才一方面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服務的重任,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對外交流的使者,他們良好的本土文化素養是對外弘揚我國多元文化的基礎和保證。

(三)增強民族地區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國東西部之間、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之間的人才交流日益頻繁,許多鮮為人知的民族地區本土文化逐步在國內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像《劉三姐》、《可可西里》、《走路上學》等,一直為國內觀眾所接受和喜愛;音樂方面,更是在現代都市里形成了一股少數民族音樂熱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瑪》等作品久唱不衰;歌舞劇方面,布依族歌舞劇《刺梨花紅》、苗族歌舞劇《仰阿莎》等得到普遍好評;民族典籍傳播方面,壯族神話敘事史詩《布洛陀》、瑤族史詩《盤王大歌》等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研究得到了學者們和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帶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服飾店,在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的繁華商業區內隨處可見。在國內已經傳播開的各民族、各地區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風格和無窮的活力構成著我國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

但是,我國民族地區的英語人才因為長期處在經濟落后、物質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在面對國際交流與競爭時,內心缺乏底氣;在面對西方文化沖突時,容易迷失方向。地方院校有必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經典人物、傳統美德、優良習俗等本土文化,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真正能領會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精神的內涵和價值,無形中培育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中的本土文化輸入現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實際言語能力的同時,有必要輸入目標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判斷所接觸到的英語語言與文化信息。學習語言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原則。在學習其他國家語言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要進行輸出,學會通過他們的語言介紹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素材大都是關于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與現狀,因此,中國文化在課堂上介入的量就相當少。這除了教材本身的因素外,英語教師的本土文化意識不強也是主要原因。當教師介紹西方的餐飲文化,教授ham-burger、bread、hotdog等詞時,似乎很少會想到應當讓學生也學習一些更為“本土化”的知識,也就難怪學習了十幾年英語的大學生無法找到恰當的詞匯來描述一些常見的事物———糖葫蘆、三輪車、四合院,更不用說準確翻譯“耶歌”、“笙舞”或是“牌坊”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詞了。但是,如果大學生本土文化的輸入極度匱乏,那么,在日后的國際交流中,很難準確詮釋和弘揚其本土文化,從而,容易在國際上喪失文化話語權。

我國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的真正發展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基本是在原來的師范類、師專類、教育學院等基礎上經過擴張或整合而發展起來的。這些學院一般都存在這樣一個過程:全力升本、快速擴張、再到“一切為了合格評估”。這類院校英語教育的質量一般不太高,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的輸入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課題組通過電話、傳真、網上查詢和實地考查等方式,共調查了十所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輸入情況,包括公共英語教育和專業英語教育。

從英語教育中課程設置的角度看,這十所學院公共英語使用的教材都是下面幾套教材之一:《新視野大學英語》、《新編大學英語》、《全新大學英語》、《新世紀大學英語》等,這些教材的背景文化都是英美國家的。十所院校的專業英語主干課程也是驚人的相似: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英語口語》、《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英語教學法流派》、《美國文學》、《英國文學》等都榜上有名。沒有一所學院的英語專業培養方案中設置了本土文化課程。

從師資視角來看,地方院校的教師來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升本前主體學院的原有師資,二是升本或評估引進的教師。第一類教師對區域內本土文化比較熟悉,但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在教學中很難用英語準確表達本土文化;而第二類教師有良好的英語專業知識,但對區域內本土文化較為陌生,教師本身都處在一個文化適應和認同的過程中。客觀而言,這種條件下,本土文化肯定難以得到有效的傳授。從校園設施角度來看,十所院校都注重校園的現代化建設。辦公室樓、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等都具備了一定的辦學規模,對重點大學的模仿痕跡隨處可見。被調查學院中,有少數學院建有彰顯本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基地或設施,像賀州學院下屬的“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但其也極少用于英語教學。

三、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中的本土文化輸入

要正確理解異國文化,首先要理解本土文化。地方院校作為民族地區的高等學府,應該充分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及其價值內涵,多渠道、多策略地培養既有良好英語表達能力又熟知本土文化的傳承人。

(一)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園、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文化的意識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看不見的精神和力量。地方院校不僅是地方經濟建設、社會服務人才的培養搖籃,也應該是區域內本土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機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從網絡、書籍、報紙等途徑經常會接觸到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為背景的視聽材料,潛移默化中會受到其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有形無形地沖淡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影響著學生的舉止行為,甚至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地英語學生有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識基礎,但缺乏系統性,且文化認知能力有限,易受外來文化的干擾。從學生入校開始,學院應該著手對學生進行本土文化知識的教育。學院可以建立本土文化博物館或展覽館,陳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物品或模型,用英文介紹本地標志性歷史建筑、歷史人物、民風習俗等;組織本土文化為主題的英語競賽,鼓勵學生挖掘本地特色文化,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有組織、有計劃安排英語學生深入社區和鄉村體驗生活,實實在在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學生在閑暇娛樂時間,看一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電影;或者請校外的一些資歷較深的專家、學者或教師舉辦有關中西文化的知識講座;在科研立項方面,學院應有明確的導向,鼓勵英語教師的科研選題與本土文化掛鉤,比如,對民族典籍進行英譯研究,進行本土文學與英美文學的對比研究等等。

只有學院從整體上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園氛圍,才能使師生在有形和無形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氣息,于課堂內外潛移默化地接受到本土文化知識。

(二)課程體系中納入本土文化元素

課程體系是指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課程體系設置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課程的選取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導向性。目前,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根本沒有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如此循環下去,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會慢慢淡漠,對外交流時,將嚴重影響學生本土文化表達和傳播的能力。

1.英語課堂教學加入本土文化元素

課堂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地方,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師生互動的平臺。目前我國的大學教學體系中,課堂依然是育人的主渠道,英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可以在教案設計、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等環節中加入本土文化的元素。在上翻譯課時,教師可以就本地某一名勝古跡的介紹與學生一起進行英文翻譯,然后,讓學生以英語導游的角色用英語加以介紹;上英美文學課時,教師可以就本地某一文化典籍的概述用英文向學生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對英美文學中的類似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和研究;每逢民族地區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英語交流節日里的趣聞軼事。

2.開設本土文化的選修課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院三級課程管理。課程設置權力的下放,校本課程的開設將充分發揮地方、學院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完成實施本土文化教育的任務。以目前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英語師資力量,開發能融入本土文化且有一定水平的英語教材存在現實的難度。但我們可以從選修課上多下功夫:專業選修模版設置中,可以放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地方文化介紹”、“地方史志”等相關課程;公選課導向上,引導學生多選修外系開設的介紹本土文化的課程。

民族地區學院可以結合實際,把當地最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引進課堂,讓學生學會弘揚和傳承寶貴民族民間文化。原始、古樸的粑槽舞,優美動聽的畬家歌,精美絕倫的畬族刺繡工藝,蘊含著民族血淚遷徙歷史的蘆笙舞,都是我們可以挖掘的一筆寶貴財富。這些都是我們選修課的很好的選材。

(三)英語教師“本土化”和培養“本土英語教師”

民族地區地方院校的英語教師基本可劃分為兩個群體,一是本土教師,來自于升本前的母體學院,另一類為升本、合格評估或者近些年引進的人才。這兩個群體特色鮮明,本土文化知識和英語專業知識在他們間互為長短。

1.外來英語教師“本土化”

民族地區招聘的外地英語教師,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本身存在一個文化磨合過程,學院和教師本身應加速對本土文化的適應和認同過程。進行教研室分工時,可以把外地教師和本土教師有意搭配,實現文化和學術互幫互助;進行科研申報時,要把為地方經濟和文化服務作為重點;有意識組織外來教師參觀本地名勝古跡,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只有教師本身具備了一定的本土文化知識,掌握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才能在英語教學中有的放矢地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

2.提升本土英語教師專業能力

民族地區地方院校本地英語教師大多是來自于原來大專、中專學院甚至是當地的初、高中學校,客觀的講,這個群體的英語知識和能力有待提高,他們在詞匯的積累、口語表達能力、翻譯技巧、英語語言發音等方面,與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他們土生土長于本地,熟知當地文化;并且,他們在學院的升本、評估過程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于這個群體,一方面,學院可以與重點大學建立對口培訓機制,為其創造進修的機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主動加強自我充電意識,通過自學途徑努力拓展其英語專業知識。

結束語:發展和弘揚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利用多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來塑造國家形象,提升軟實力,應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議題之一。我國民族地區地方院校應該高度重視本土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播,特別是在對肩負對外傳播重任的英語人才的教育中,更應該注重本土文化知識的輸入,使學生能準確對外傳播民族地區燦爛的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