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

時間:2022-04-11 02:55:00

導語:深究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

“胃不和則臥不安”出自《素問•逆調論》。“和”者。陰陽自和也,陰陽交感既濟,諧和為用,通過陰陽恒動、相互消長的自我調節機制而使機體趨于陰平陽秘的最佳穩定狀態。反之,破壞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引起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運行失常,此即為“不和”;臥不安,又稱“不得臥”、“目不瞑”,是早期古人對失眠癥狀比較貼切的概括性描述。此條文本為闡述足陽明胃氣逆致喘而不能安臥之機,后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揮,其內容逐漸豐富完善,提出凡因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出現“胃不和”.以致寐寢不安者均屬之。近年來,筆者就其病機作了一定的研究,現作探討如下:

1生化乏源,心神失養

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神不安,則可出現不得臥的病證。其機理在古文獻中早有論述,將不寐的成因歸為邪擾和營不足兩個方面。邪氣之擾,乃因五志過用、火熱內郁,或嗜食辛辣、胃腸積熱,使胃腸腑氣壅實,腑氣壅實于下,則清氣不能上奉心神,心神失用,導致失眠。營氣不足,乃因脾胃生化乏源所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充足,則既可充養心神,也可長養心陰,使神有所依。同時,脾胃經與心經相通。“足太陰脈注心中,從心中循手少陰脈行也”。當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其所化生氣血才能充盈血脈,使心有所主。正如李東垣所云:“心主榮,夫飲食人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陰血不足,心神失其所養,而夜寐不安。可見,無論是邪氣所擾,還是營氣不足,均使心神擾亂或心神失養,失其藏神功能,而導致“臥不安”。

2升降失職,心神不安

《醫學求是》云:“中氣為升降之源,脾胃為升降之樞軸”,“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正因為有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作用,通上徹下,斡旋陰陽,才維持了人體的生命活動。胃主通降,“其氣亦下行”,其“道”乃通降之道。痰火中阻,中州不暢則胃腑失于和降,氣機不能正常升降出入,反致痰火之邪隨逆亂之胃氣上擾神明,以致心神不安而“不得臥”。素體脾土虛弱.或他臟之病,經久不愈,損及于脾胃,或用藥不當,損傷脾胃,均可使脾胃失司,陽明胃脈氣機紊亂,不能順其本來的通道運行,而出現“臥不安”的病癥。若飲食積滯,腸胃受傷則運化不力,繼而釀生痰濕,壅遏于中,胃氣不和,不得正常通降而挾痰濕之邪上沖,擾亂神明,亦生不寐。

3七情內傷,心神不寧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虛無以化生精微則血少.血少則心失所養,神無所依,亦可形成食少不寐。明代醫家張景岳論不寐時指出:“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又說:“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氣人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不靜是以不寐也。”隨著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特別是生活節奏的加快,情志為患較以前更為多見,使臨床上失眠等病癥較以前更為多見。究其原因,多由七情內傷,肝脾受損,脾胃失司,營衛失調,心神失養所致。

4中焦不暢,心腎不交

《景岳全書•雜癥謨•不寐》日:“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然其陽不交陰,心腎失交,則多因“胃不和”引起。這在清末名醫張聿青之《醫案》中多有論述:“胃為中樞,升降陰陽,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腎水上注離內,此坎離之既濟也。水火不濟,不能成寐,人盡知之。不知水火不濟,非水火不欲濟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樞是也。”所以若“胃不和”.既可因中州土弱,無力升降上下致心腎水火無力上下相交,又可因中焦不暢。心腎二臟欲令水火交會而相交之道閉塞,亦無由得濟也。“臥不安”癥狀亦可因此出現。寐本乎陰,入夜陰盛,陽入于陰,陰陽相交,神安而成寐也。正如《景岳全書•雜癥謨•不寐》所云:“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營衛是否充盈,以及其運行是否正常是機體得以寤寐的條件。而作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以及神之所居之心,對調節機體的寤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見,對“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認識,其形成機理均在于心胃,臨證只要審明起因,察證析機,即能令胃和而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