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中醫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2:39:00

導語:胃癌的中醫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胃癌的中醫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翻閱近十年來的胃癌中醫藥治療方面的有關報道,對從痰論治、從瘀論治、從毒論治、從虛論治、分期與分型論治以及內傷發病等不同學術角度進行歸納與展望,得出中醫藥治療胃癌取得可喜進展。

【關鍵詞】胃癌;中醫藥研究;綜述

胃癌屬于中醫“胃脘痛”、“噎膈”、“痞滿”、“呃逆”、“積聚”、“反胃”等范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2]。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摸索與實踐,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醫對胃癌的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面的許多新學說、新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藥在胃癌臨床治療上的理論依據。

1各家學說

1.1從痰論治

在中醫經典理論中,痰是疾病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又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病理產物。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飲食勞逸均可導致痰的產生。痰滯成積既是胃癌的表現又是胃癌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病因。朱丹溪所描述的“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正與胃癌易于浸潤轉移的特點相類似。手術以后,正氣受戕,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失司,容易促進痰濁的再次生成,恰好又為胃癌的復發及轉移創造了物質條件。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從痰論治”是中醫辨治胃癌的一個重要法則。有眾多專家學者對此持有相同觀點。魏品康[1、2]認為“痰”是胃癌產生的重要病理基礎,并以此提出“痰-污染學說”。強調“痰”對于局部細胞的浸淫,導致細胞突變,是胃癌產生與發展的關鍵。對于“痰”形成的有形包塊,提倡以“消痰散結法”為治療大法。自擬消痰散結方治療胃癌及抗轉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錢彥芳[3]認為胃癌因痰濁瘀噎胃絡而成,治療當以導痰和胃,開瘀散結。以丹參飲加旋復代赭湯加減治療。黃萍等[4]認為,痰滯胃腑,痰瘀互結,腫塊內生,阻隔胃氣,發生胃積。強調治痰重在調和氣血、重在調補脾腎、疏肝散積、治痰即為解毒。

1.2從瘀論治

胃癌的產生是多種致病因素長時間共同影響的結果,“久病必瘀”,“久病入絡”,進而“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癖”,因此“從瘀論治”亦是中醫辨治胃癌的一個重要法則。卜平等[5]認為腫瘤侵襲,手術創傷等加重了患者正氣虧虛,氣虛可導致血瘀;陰(血)不足也可導致血脈不利而致血瘀。使用自擬扶正化瘀方藥辨證論治胃癌,不僅降低了局部復發及轉移率,而且血液流變異常指標有明顯改善。王瑞平等[6]認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是晚期胃癌的基本病理變化,故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療大法。朱國先[7]認為,瘀既可作為致病因素,又可成為病理產物同時存在,瘀癌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交互為病的“瘀—癌—瘀”的惡性病理循環過程,癌潛瘀內,瘀滲癌中,癌瘀交結,瘀深癌劇。在遣方用藥上必須癌瘀同治,攻癌勿忘化瘀,散瘀更須抑癌。

1.3從毒論治

毒既是致人各種細胞的基因與外基因改變的因素,也是致癌因素與促癌因素,其引起的癌癥性質、種類也是多樣的,臨床表現也各異[8]。抗癌解毒是臨床上胃癌治療的又一重要法則。周仲瑛[9]提出的“癌毒”學說在這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周氏認為癌邪為患,必夾毒傷人,且由于癌毒留結,又可以產生痰、瘀等病理產物,癌毒與痰瘀搏結,則形成腫塊。因此治療上提出以“抗癌解毒”為基本大法。陳慈煦[10]認為:胃癌乃因虛、痰、毒、瘀互為因果,聚成癌毒,停積于胃脘食道,胃失通降而成。施以“通降”之法,再結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徐迪華[11]認為胃癌本虛乃脾腎不足,標實為癌毒侵襲。癌毒侵入胃脘,阻滯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輸布,必致濕煉成痰、血凝成瘀,終致毒、瘀、痰三邪集結胃腑。尹蓮芳[12]認為,癌毒在體內蓄積不流,日積月累促成腫塊是胃癌發病的決定因素。治以扶正祛邪、清胃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緩攻漸消。朱曾柏[13]認為“毒”停留在體內過久,加上患者本人的體質因素,就有可能形成癌腫。臨床上分別采取補氣解毒、養血解毒、止痛解毒、清熱解毒(化療、放療、手術等)、化痰解毒、行瘀解毒、健胃解毒、利水解毒等不同治法,強調輔佐之法可以變易,解毒之法不可移易。

1.4從虛論治

胃癌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整體屬虛,局部屬實,從虛論治是中醫藥治療胃癌的傳統方法。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可減輕化療毒副反應,改善患者體質,提升機體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當前“從虛論治”胃癌的主要手段。邱佳信[14、15]認為胃癌的本質是脾虛。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軟堅化痰的胃腸安復方為主方治療胃癌,臨證以小復方加減。孫桂芝[16]認為本病之本是脾、胃、腎虛,治療本病始終堅持健脾益腎、扶正祛邪的指導思想。劉嘉湘[17]強調癌腫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強調“扶正法”治療惡性腫瘤的學術思想,堅持扶正與祛邪、辨證與辨病、整體與局部結合。謝廣茹[18]認為脾胃虛弱是腫瘤發生的主要因素。臨證當顧護脾胃,補養胃陰。用藥當升清降濁同施,補通兼顧,清化濕熱,并多用甘味補益。

1.5分期與分型論治

張鏡人[19、20]教授診治胃癌時,辨證用藥立足于“邪正盛衰”,主張既不能專攻邪毒之實,又不宜峻補正氣之虛,攻邪勿忘顧其正氣,扶正尚需祛其邪毒,不同階段,各有取舍。吳良村[21]認為,腫瘤患者在手術前,屬痰瘀互結,予以化痰散結;手術后,多氣血兩虛,予以益氣補血;放化療術中,耗傷胃氣,予以益氣和胃降逆;放化療術后,傷陰耗氣,予以益氣滋陰;放化療間歇期,多正虛邪實,急則治其標,加重祛邪抗癌藥;晚期腫瘤患者,全身衰竭,多氣虛伴腎虛,予以益氣補腎。錢心蘭等[22]將113例胃癌分為脾胃氣虛、胃陰不足、肝胃不和、痰濕凝聚、痰血內阻、熱毒蘊結、脾腎陽虛等7型,以異功散、香砂六君湯;沙參麥門冬湯、益胃湯、增液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平胃散、二陳湯、海藻玉壺湯;桃紅四物湯、三棱丸;五味消毒飲等加減;附子理中湯、金匱腎氣丸等加減治療。王曉等[25]將晚期胃癌患者40例分肝胃不和證、脾腎虛寒證、濕熱瘀毒證、氣血雙虧證等4證予以辨證論治,結果存活期最短l例為1個月,最長l例為63個月,中位生存期為5.8個月,平均生存期為8.8個月。陳郭君等[24]將9l例胃癌,分氣陰兩虛型、痰郁氣滯型、瘀毒內阻型、脾腎陽虛型等治療。結果平均生存期2.66年。

1.6強調內傷為發病的重要原因

內傷發病主要包括情志、飲食、勞逸失宜等。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的情志失調,可以導致肝失疏泄,脾胃不和,從而產生瘀、痰、毒等引發胃癌的病理產物。李建生[25]認為胃癌病理分3階段: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氣不舒或飲食不節,肝胃不和;繼則肝郁氣滯,氣機失宜,阻于血絡,氣滯血瘀,日漸成積。治宜攻補兼施,以補為主,重在補養氣血,健脾和胃;以攻為輔,重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陸克勤等[26]認為肝為剛臟,性喜條達疏泄,郁怒傷肝,橫逆犯脾,脾胃不和,氣滯日久,胃絡瘀結,久之則成胃癌。以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療。錢伯文[27]發現,很多患者在發病前有長期的情志抑郁史,導致肝郁而脾胃失調,痰濁、瘀血、熱毒留滯。李修五[28]認為此病早期多由情志不遂、肝氣不舒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繼則肝郁氣滯,脾胃受傷,痰濁內生,血滯成瘀,痰瘀互結,日漸成積。治療上喜用自擬驗方虎七散合旋復代赭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胃癌病人,收效較為滿意

2小結

近十年來,中醫藥在胃癌治療上已取得可喜的進展。并表現出良好的前景與巨大潛力,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療效標準,使得各家學說之間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影響了最后結果的可信度。結合現代科學手段,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診療標準規范化、療效判定標準化、證型統一將是今后中醫藥治療胃癌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鄭國靜,魏品康.“消痰散結法”治療胃癌的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4,32(5):14-15.

[2]李相勇,魏品康.金龍蛇口服液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01,23(11):3-5.

[3]錢彥芳.腫瘤從痰論治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2):42-44.

[4]黃萍.論痰在癌癥中的病機變化及治療意義[J].福建中醫藥,1995,26(1)):36-37.

[5]卜平,周榮卿,陳齊鳴.扶正化瘀方對胃癌轉移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4):193-195.

[6]王瑞平,潘宇,葉志超.健脾化瘀合劑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24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04,25(11):22-23.

[7]朱國先.癌瘀相關初探[J].浙江中醫雜志,2000,35(12):533-534.

[8]柴可群.毒與癌癥發病關系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2,37(7):304-307.

[9]趙智強,李嘉.略論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學說及其臨床運用[J].新中醫,1998,30(10):6-8.

[10]陳繼婷,翟信長,易玉斌.陳慈煦教授用通降解毒法治療食道癌[J].胃癌臨床經驗淺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5,17(3):17-18.

[11]申春悌.徐迪華運用豆芪湯治療晚期胃癌的經驗[J].江蘇中醫,1994,15(7):6-7.

[12]周蘭.尹蓮芳治療胃癌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9,26(8):342-343.

[13]朱曾柏.因毒致癌及解毒治癌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3):105-106.

[14]楊金祖.邱佳信關于胃癌學術思想的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2):80-81.

[15]邱佳信.健脾法為主治療晚期胃癌的探討[J].中醫雜志,

1992,33(8):23-25.

[16]石懷芝.孫桂芝辨證治療中晚期胃癌的經驗[J].北京中醫雜志,2003,22(2):13-14.

[17]李和根.劉嘉湘治療胃癌經驗述要[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7):642.

[18]張霆.謝廣茹從脾胃論治腫瘤經驗舉要[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4,38(3):18-20.

[19]周萍,徐國纓,張存鈞.張鏡人調治胃癌術后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9):694-695.

[20]蔣振明,蔣勇,張存鈞.張鏡人經驗方對胃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3):140-141.

[21]黃曉濤.吳良村抗癌用藥注重顧護胃氣的經驗[J].山西中醫,2002,18(4):9-10.

[22]錢心蘭.攻補兼施治療胃癌113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2):7-9.

[23]王曉.辨證治療晚期胃癌40例[J].江西中醫藥,1999,30(4):28-29.

[24]陳郭君.中醫辨證分型治療胃癌[J].湖北中醫雜志,2000,22(3):19-19.

[25]崔永玲.李建生治療胃癌的經驗[J].北京中醫,2005,24(6):339-340.

[26]陸克勤,王利,王蕾.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療中晚期胃癌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4,3(12):71-72.

[27]錢心蘭,錢力蘭.攻補兼施治療胃癌113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2):7-9.

[28]蔣士卿.李修五教授診治胃癌經驗[J].河南中醫,2000,20(3):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