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藝形態轉變現況分析

時間:2022-03-14 09:48:08

導語:民族工藝形態轉變現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工藝形態轉變現況分析

摘要:隨著現代化、高科技化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工藝,將面臨傳承無人、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方式不當、傳播影響不大的局面。對于傳統工藝我們要深思,它的形態轉變應用何種方式,運用何種方式進行再創新,將民族工藝的傳統表現與現代內容相結合;在網絡化大數據時代運用線上資源共享和線下當地文化產品創意開發的模式,尋求新的出路。

關鍵詞:民族工藝;物用形態;文化形態;再創新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在各少數民族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手工藝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中心手相連的古老藝術,是人們對大自然的利用,是無數先民經過辛苦勞動產生的寶貴技藝;任何民族工藝的發展與傳承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境相關,它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傳承與再創新十分必要。我們刨根問底民族工藝的形態,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把傳統民族工藝優良的部分融入現代設計中,將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形象可視化的方式保留下來,既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是對民族工藝的再創新。

一、民族工藝的歷史價值

(一)民族傳統工藝與原始藝術一樣,具有美化人民群眾生活的工藝價值

隨著現代化、高科技化的發展,我們越是要強調少數民族工藝的多元化;但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為放任自然的狀態,其現狀讓人堪憂。傳統工藝的用品大多與少數民族、民間的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用和交換價值;具有實用功能、物美價廉的現代化產品的出現,借助現代市場網絡發達,對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更全面的影響?,F代先進的交通工具代替了傳統的人背馱,現代種類豐富的服裝替代了傳統的少數民族服裝,在這種實用功能轉變的普遍現象下,傳統工藝依托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改變,衰退的形勢不可阻擋。此外,重經濟輕傳統手工藝的思想也越來越影響民族工藝的發展,以及對傳統民族手工藝的現代思想創新,甚至許多手工藝在市場中難以占有一席之地,難以產生經濟效益,手工藝人才逐漸流失,許多珍貴的民族技藝再也無法重現;這些歷史社會背景導致民族工藝的發展舉步難行。

(二)民族手工藝是對原始社會發展的見證

民族工藝和各個發展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現出物質生產技能的進步,讓我們了解到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禮儀和它的社會文化。民族工藝又是一種研究民族物質、精神文化的造型語言。民族工藝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包含人文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等。從審美角度來看,民族工藝的器型、顏色、紋樣符號等也因為各民族的生活居住環境、民俗信仰、經濟水平的發展不同,展現出不同的特色,民族手工藝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民族工藝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與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了物質生產技能的進步,也美化了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讓我們知道了不同少數民族的人情面貌、禮儀風俗和文化內涵;對于高校教師、學術研究者又可作為研究對象。

二、民族工藝的現狀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民族工藝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有舊的、落后的被淘汰,傳統民族手工藝正面臨著“走進去難,走出來更難”的局面,有的工藝技法已經面臨失傳的危機,而另一些則通過蛻變獲得重生。

(一)作為歷史遺留物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考量

由于少數民族地域分布的原因,還有與文化的隔絕,一部分沒有受到或者較少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社會發展影響的民族工藝保存下來,如偏遠地區被保留下來的“原生態”工藝,比如西雙版納的傣族,傳統制傘手工藝作為一項手工藝制傘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實用和把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避雨遮陽,在節慶時歌舞娛樂,在民俗禮儀中都用得上。由于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更方便、更經濟、更多樣的傘具出現,手工傘的用途被限制在當地旅游領域中,僅作為旅游商品而存在。隨著時光流逝,當一批批老工匠告別人世后,傣族制傘工藝也將面臨失傳。眾多手工藝中只有少部分特別的、特殊的民族工藝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被保護,其成為一個民族重要的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傳承人我們應該進行思想上的的引導,要依托網絡化科技的力量來改變傳統的傳承模式。

(二)民族工藝也是旅游市場中旅游紀念品、文創產品設計的一部分

民族工藝作為一種延續物,從最初的功用形態到現在藝術形態的表現,已成為一種文化的標志,從經濟和利益的角度來被使用。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在科學技術便捷的今天,遇到各種生存和發展問題,決定了傳統的民族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脫離。比如云南的民族工藝市場,研究民族工藝必然要了解滇西北地區的工藝項目,云南省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材料種類多;當地旅游市場出現的種種民族工藝吸引著消費者(見圖1),而出現的以民族工藝為延續的旅游紀念品總是千篇一律,所以,云南省的民族工藝在產品衍生過程中出現“走遍云南一個樣”的現象。同時,在市場上廣泛流行的機械化復制的仿制手工藝產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民族手工藝的工藝特性和質量,產品在外形上也完全沒有創意性,完全拋棄了傳統民族手工藝所帶來的原生態魅力,從而影響了當地旅游業。

(三)民族工藝逐漸失傳

傳統民族工藝雖然時間悠久、工藝獨特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但是對于年輕人來說要以此為生非常困難。現代的年輕人對民族工藝的歷史文化、制作技藝、材料等認識不夠深入,在追逐潮流中開始國外化。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的技藝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著勞動大眾的勤勞和質樸的特點,掌握一門民族工藝技藝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現在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去學習一門民族工藝,因此,許多民族工藝面臨后繼無人、消亡的困境。

(四)民族工藝保護和傳承形式單一、老舊

以前傳統手工藝以“口耳相傳、父傳子、婆傳媳”等方式來一代一代延續;這種傳承、保護手段不僅落后,而且會出現資料殘舊、丟失等現象,我們更應該借助現代科技化手段來實現民族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工藝壯錦是一門技藝難、成本高的工藝,從明朝時代的盛行到今日的衰退,從精美的花紋漂亮的服裝到純藝術品,現如今存在保護困難的現象。單純追求壯錦從平面美術形式轉向日常用品,比如生產壯錦的包、掛飾、圍巾等,既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也不能將壯錦的歷史文化、工藝技能、精美實物保護起來,民族工藝最終還是要借助新媒體的方式來進行保護。

三、民族工藝從功用形態到文化形態再到物用形態的轉變 

(一)功用形態

工藝起源于實用手工藝,手工藝最早起源于自產自用,原始人用石頭、皮、樹等材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之需,創造出滿足其生活需求的器物,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對器物加以改造和加工,使其具有美觀的外形、實用的功能、民族性文化特點等屬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產效率,利用大自然給予的天然材料進行手工制作,并且各種生活類實用品和生產器物是按照民眾的使用習慣、崇拜喜好而制作出來的。而種類繁多的民族手工藝廣泛地運用于各民族的生產生活中,民眾的以物易物、衣食住行,以及節慶儀禮、歲時節令,無不體現出民族工藝的功能作用。對于傳統民族工藝來說,不管是本體性的創造,還是附加的裝飾,其主要目的還是生存。比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工藝品,其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最常見的盆、罐、鼎等,在器型上不難看出其功能作用。民族印染工藝、刺繡工藝、雕刻工藝等都體現出民族工藝的功用形態;民族工藝本身是依附于當地文化的,社會的發展及需求推進當地文化的改變,傳統的民族工藝必然與社會產生脫節;因此,原先的功能形態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被文化形態而替代。

(二)文化形態

在很大程度上民族工藝都是被時代的發展所左右的,時代的進步導致傳統工藝的衰退。當今社會手工藝制作者創造工藝不再是為了生存或者滿足生活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從精神層面去感受手工制作的快樂和工藝的表現創造力。正因為手工藝沒有了實用性,現代創造者將自己的情感盡情地表現出來,而更多的體現出工藝的藝術性、設計、文化性等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表現。比如大理白族扎染,仍然保留著較為傳統的扎染技法,白族文化受外來的影響也相對較少。白族扎染技藝的特點是可根據各種圖形、圖案、紋飾扎出藍底白花的布料,這些布料可根據穿著和使用習慣制作衣裙或者桌布、圍腰、床單、窗簾等實用的日常用品;現如今這種實用性功能早已轉化為精神文化形態,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保護,或只是當地旅游業的一種展示資源。麗江白沙古鎮保留著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但扎染的種類仍以日常用品為主,旅游者也就走馬觀花地欣賞一遍,對于其工藝技法真正了解的甚少。從現代保護意義上來說,也只是選擇獨特、優秀的類別通過政府、民間組織或者基金等方式來扶持,使得民族工藝的文化形態可以得以延續和傳承。

四、民族工藝的再創新

(一)在深入研究民族工藝的基礎上,對傳統工藝進行現代化再設計

要將傳統工藝中的工藝制作流程、取材、功用等與當代文明相結合,創造出基于傳統工藝的當代設計,既能滿足現代人的物質需求,也能充分展示民族工藝的魅力,就需要我們堅持創造、創新和再設計。而創新需要借助“新的傳承人”,他們必須具備現代設計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對民族工藝及其歷史文化、工藝流程等內涵進行研究,并能將其轉化到設計中。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研發就是很好的例子,故宮博物院文創設計不單單是創意表面上的運用,而是沿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脈絡展開再設計,深入挖掘故宮文化元素作為載體進行創意設計。文創產品全名為文化創意產品,它將工藝的文化元素、特殊符號等與產品本身的創意相結合。其目的是滿足旅游者對當地文化的體驗,并且能將這種具有文化特色的體驗帶回家,延長其旅游體驗。對于現在民族工藝創新市場的文創設計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創意性,大多數產品只是將工藝品的外形、文化含義等進行套用,可以說是復制粘貼的模式。民族工藝需要創新,更需要基于傳統工藝的文化根源,它不是簡單的借用、搬運,更不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更需要借助現代設計方式和市場營銷手段,需要對傳統的民族工藝內外的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找到傳統工藝中與當代文化、當代生活相契合之處。

(二)在大數據時代下,思考民族工藝、人與設計之間的關系

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民族工藝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技術支持。一方面,可以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整合民族工藝相關資料,比如民族工藝制作流程可以通過可視化圖片設計或者制作成三維動畫來展示制作的步驟,通過該技術我們可以更為方便地整理、收集和記錄民族工藝,并且可以使我們整理制作的成果以一種更立體的形式展示給大眾,更好地進行民族工藝的現代創新,以及促進民族工藝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另一方面,通過計算機輔助的方式記錄民族圖案,并形成數據庫或者建立虛擬民族工藝博物館等,使民族工藝再設計有充足的資源、先進的技術保障,更便于設計提供素材及軟件技術支持,使設計更體現民族文化、工藝魅力,進而使傳統手工藝得到大眾的認可,具有民族工藝的文化特點。云南省劍川木雕被稱為“西南第一雕”,是非常著名的民族工藝,現如今存在于建筑中作為裝飾來使用,面臨材料昂貴,僅能使用純粹的裝飾性木頭雕刻家具等問題,可利用現代技術數字化的方式來進行創新,探索出新的木雕文化產品形式,也可提出數字化保護的思路。

五、總結

民族工藝原用于民眾日常生活所需,也就是具有實用功能的物用形態;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有的物用形態被忽視、被淡化,而原有的文化形態被賦予了新的功能,部分民族工藝走向了純藝術的方向?,F代人對工藝、設計或者藝術的審美帶有極強的原創性,或者需要符合實際生活或者工作的設計,設計中隱含著工藝的文化形態。民族工藝的出路應該是運用現代科技,將實用形態、文化形態和物用形態結合起來,而不是分隔??茖W技術的發展為民族工藝形態的轉換提供了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材料的出現、技術的不斷提升增加了民族工藝的產量,也使得工藝精細化、品質化。

參考文獻:

[1]符菱雁.傳統工藝品的“守正”與“創新再設計”[J].四川戲劇,2021(4):78-81.

[2]周光鈺,高宇佳.基于云南民族文化下的文創產品發展設想[J].流行色,2020(5):87-88.

[3]柏貴喜.文化基因的類型及其識別原則:基于民族工藝文化的一種構說框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6):57-64.

[4]韓玉江.傳統民族工藝品制作的傳承與發展探析:以中國四大名陶之泥興陶制作為例[J].陶瓷,2021(3):99-100.

[5]樊苗苗.論民族工藝與日常生活:以廣西壯錦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2013(12):56-59.

[6]呂林雪,滿山.虛擬現實技術在傳統手工藝保護中的應用[J].民藝,2018(6):49-53.

[7]龔建培.手工印染藝術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