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民族紀錄片國際化研究

時間:2022-10-24 10:51:54

導語:“一帶一路”下民族紀錄片國際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下民族紀錄片國際化研究

1“一帶一路”與少數民族紀錄片的發展影響

2013年,黨中央對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想規劃,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進程中,國家將進一步深化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進行國家之間的合作。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將為少數民族影視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促進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涉及幾十個國家,因此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國家文化,而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異于他國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民族紀錄片向受眾展示的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在經濟高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背景下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通過對真實人物身上的事件的拍攝,傳遞傳統的文化和技藝,讓世界了解少數民族的異質文化,向受眾輸入民族影像的品牌觀念。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紀錄片,主要呈現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比較原始的、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各民族大融合大團結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改善等,如《天山交響曲》《遠離草原的蒙古族》;2010年,中央電視臺開設了紀錄片頻道,之后,中國少數民族紀錄片的選題、拍攝等手法更加多元和開放,多渠道籌措制作經費,逐漸開始用國際通用的電視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1]。

2廣西民族紀錄片的國際化表達

2.1題材具有國際視角。每年,國內外都會有新的優秀的紀錄片出爐,涉及類型廣泛,且題材多樣,紀錄片在創作時,需要對受眾進行細致的分析。有些作品針對某一個地區或某些特定群體,所以適合的受眾是相近地域的人們;有些作品涉及范圍寬泛,則適合國際性的觀眾進行收看。《美麗西江》就是一部以國際視角拍攝的紀錄片。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美麗的一條河,《美麗西江》從人文、資源、自然等多角度的視角,通過對兩廣人民日常生活的記錄,體現西江在自然和生活等方面的美麗。它的題材和內容來自于當下人們最為關注的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著重突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主題。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也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所面臨的人與自然的問題是目前遇到的最為龐雜和嚴重的問題。出于對環境的保護,引起人們對自然破壞的重視,《美麗西江》制作人從國際傳播的角度對中國未被污染、砍伐、尚存的自然景觀進行拍攝,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真誠的相處模式,以美麗西江周圍被摧毀的自然風光、地貌環境,引起人們的重視,消除了國家之間的傳播隔閡,使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保護環境的急迫性,突出主題深度,對整個社會進行強有力的環保教育。2.2真實的情感故事。紀錄片的種類多樣,觀眾選擇的偏好也不盡相同。除了自然和歷史,人們通常會關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紀錄片。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許多國家開始對中國的民族文化產生興趣,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可以將中華民族少數文化自然、真實的傳播出去,使國內外的紀錄片愛好者更加了解中國文化,提升國家地位,塑造民族形象。廣西位于中國西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風光旖旎,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少數民族風俗傳統文化,它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為紀錄片的拍攝提供了上好的素材。《美在廣西》通過對廣西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俗的記錄,尋找再現生活中散發著人類情感的故事,表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表現真情實感的故事經過國際化表達方式的處理,能夠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邊界,適合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傳播,并且將中國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展示給國外的觀眾,讓他們也領略到中國人民大眾整體的美好形象[2]。在片中,每集平均出現四個故事,每個故事圍繞著不同的人展開。即使人物身份、性別、職業各不相同,且人數眾多,但每個人的生活有其特定的軌道,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對他們生活的記錄不僅可以展現精彩的故事,還能在無意間以真實的情感流露打動觀眾,引起共鳴。2.3敘事手法的結構性。現代意義的記錄片的敘事結構不僅是對部分和整體的統一,也是創作人員根據生活的習慣和經驗安排整合故事情節,將其當作一個整體進行運作。在紀錄片《秘境廣西》中,每一集是由五到七個獨立的小情節構成,故事之間相互獨立,內部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3]。全篇將將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敘事結構。紀錄片《美麗西江》則涵蓋了54個故事,涉及領域廣泛,人物多樣,每篇的開頭、結尾和過渡都融合的恰到好處,既有重點也有層次,每集片段之間相關性也處理得當,敘事結構清晰,主題突出,節奏張弛有度。兩組紀錄片在人物的選擇、拍攝、敘事上都保持了風格的一致性以及結構的統一性,這種表達模式增加了紀錄片的真實和接近感,是借鑒了國內外紀實題材主流的一種創作手法,不僅能夠引起國內外觀眾共鳴,還有利于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2.4拍攝手段的現代化。隨著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紀錄片的拍攝開始更加注重設備技術的使用與創新,對拍攝器材、拍攝角度、拍攝畫面、表現手法的要求越來越嚴苛,追求完美的視覺和審美效果。《秘境廣西》在拍攝手法上采用了許多新的設備,拍攝角度的設計也借鑒了國外許多優秀紀錄片,中西思想的碰撞讓創作者對拍攝作品有了新的想法和要求,從而增加了民族紀錄片對外傳播的廣泛性。《美麗西江》在拍攝廣西喀斯特地貌群山的時候,通過航拍鏡頭、高速攝影等先進的技術手法可以把觀看者帶入這個奇妙的世界,獲得美好的視覺享受;航拍飛機在天坑里飛行拍攝探險隊員下天坑的鏡頭也是極其驚險刺激,人的渺小與自然之大相對比,震撼力十足。

3民族紀錄片的展望

在當前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傳播主體多樣但話語權卻極度不平衡,傳播手段的優劣代表著傳播效果的好壞,當國家的價值觀能夠在其他地方廣泛傳播,才有可能因此傳播到整個世界[4]。在對外傳播影像圖片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國內外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的差異,也要發揚重視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質。民族紀錄片因其民族性和獨特的人類學價值,具有世界性的關注度,視覺上也給人濃烈的東方色彩[5],是對外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民族紀錄片在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除了要滿足國家整體對外傳播的要求,還要從自身出發,改變傳統的傳播模式,實現多國的文化合作,對民族紀錄片進行深層次理解,呈現更多優秀的民族作品,做好“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以跨文化傳播視角開展豐富多樣的影視交流活動[6]。同時,在新媒體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當下,面對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和渠道,抓住時代機遇,將傳統以電視為傳播主體轉向以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和電視為共同主體,移動互聯網平臺和電視網絡傳播相互補充,建立內容共享平臺,提高電視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效力,在網絡時代凸顯公信力和影響力。

作者:羅文遙 單位: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紀春.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9):13-14.

[2]孫劍英.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電視紀錄片《美麗西江》的成功探索[J].當代電視,2016(10):10-11.

[3]曹春光.透過紀錄片《秘境廣西》淺析中國紀錄片新方向[J].視聽,2016(6):19-20.

[4]陳倩怡.新世紀以來美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建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5]郭唯.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人類學紀錄片再認識[J].中國電視,2014(7):61-63.

[6]翟建東.“一帶一路”建設中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與影視傳播研究——以紀錄片對云南少數民族手工藝傳播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