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書鼓磚雕建筑藝術

時間:2022-07-11 11:41:48

導語:陵川書鼓磚雕建筑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陵川書鼓磚雕建筑藝術

一、書鼓磚雕”概念

書鼓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打擊樂器之一,是自明清以來中國北方曲藝曲種“大鼓書”(也稱“鼓書”、“鼓詞”)在說唱表演時應用的一種主要打擊伴奏樂器,呈扁圓形,直徑只有二十余厘米,在演員演唱戲曲時,藝人們通過擊打書鼓和敲擊鼓板來進行伴奏,起到烘托氣氛的和調節演唱節奏的作用[1]。陵川民間風俗中,書鼓寓意有“鼓樂聲聲,祥和太平”之意。“書鼓磚雕”一詞主要是指出現在陵川地區典型四合院的“門樓”、正房或者左右廂房的靠近屋頂的“墀頭”部分的“書鼓磚雕”作品而言的。“書鼓磚雕”作品本身一般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共使用十三層磚),上部(由三層磚空間組成)磚層面雕刻有云紋、線紋(本地叫做“富貴不斷頭”)或花紋。中部(由五層磚空間組成)是抽象圖案或者是人物形象圖案、故事情節場景圖案,場景兩邊為兩個雕刻有花紋的磚柱,磚柱與上下部的各一層云紋、線紋或花紋磚組合成一個四方形舞臺,以此襯托此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場景形象所活動的空間。下部(由五層磚空間組成)是先由兩層云紋、線紋或花紋磚之間嵌著一層被染成紅色的半圓立體書鼓型磚組成,半圓立體書鼓型磚的兩邊即兩層云紋、線紋或花紋磚之間各有一個小圓球柱撐起,可以說,半圓立體書鼓型磚是此磚雕的主要標志性結構,書鼓下方的云紋、線紋、花紋磚則又呈現本地說唱鼓書時使用的方桌或長條桌的桌面形狀。再往下兩層磚則呈四方桌或長條桌的桌凳腿和桌帔形狀。所謂桌帔,可以說是一塊具有廣告宣傳作用的裝飾性布料,即如同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說唱時前面總放著的桌子臺布,臺布正對觀眾的一面往往呈三角形,上面標明說唱鼓書名家的名字以及說唱曲目名稱。

此類磚雕的布局可謂是煞費工匠之苦心,是在融合了當地鼓書藝人說唱演出使用的樂器、說唱的抽象或具體的場景模式、當時說唱藝人說唱時所使用的道具等內容并經過匠人的精細雕刻而成的特殊工藝美術作品,這類書鼓磚雕作品也寓含著這些匠人各自獨特的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之創作理念,也代表著各個不同時代受眾的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之審美理念。[2]“書鼓磚雕”經我們長達兩年的實地考察,主要保存于山西晉城市所管轄的陵川縣,具體位置在縣城崇文鎮、北關、南關、西關,及其周圍的石掌村、西石門、大會、東八渠、西八渠、上郊、南岸上、白錢掌、潞城鎮、義門、洪水河、小郊、四義、岔路口、黃干窯、紅馬背、南嶺、西嶺、天池、腳頭、莊頭、魯山等村鎮。這些村鎮占到了陵川全境的二分之一,調查民戶512戶,已經拍攝到的書鼓磚雕照片達2500余幅,搜集和找到現存的書鼓磚雕作品2013塊。

二、陵川民居的院落結構布局

陵川合院民居有典型的兩種院落布局:三合院和四合院。這種合院形式,布局特點基本統一,均是以軸線為主體,三面或四面布置堂屋、廂房、耳房、倒座房,這些房屋門窗總是向院落開放,一般對外不開窗,從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庭院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陵川民居也因山勢走向的緣故呈現出兩種典型朝向:坐北朝南,坐西朝東。合院庭院的方向、面積,院內的長寬比例很大程度上受氣候的影響,院落的形式也各有不同,面寬與進深的尺寸因宅而異,一般是偏向縱長,廂房向內靠近,廂房的邊線甚至超過堂屋,冬季避免冷風直入,夏季也可尋求陰涼。院落內用方磚鋪地,而不種植植物,也是為了保證窄四合院的光照程度;也有一些院落是中規中矩的正方形。[3]單體四合院作為一種典型的合院民居形式,在我國分布廣泛、歷史悠久。綿延三千多年的院落建筑以占地東、西、南、北四面房屋圍成一體而得名四合院。院落只有正門(上郊村見到有開側門)可進出,關門后即與外界隔離。陵川民居中的四合院大多是坐北朝南,偶爾也有坐西朝東的院落(崇文鎮張家村多見),但都遵循了四合院中軸對稱的形式,院門通常開在東南角。北房為正房,當地稱堂屋或廳房,東西兩側各為廂房,建筑間數和樣式大體相同。南面的倒座房與北房相對應。當地人稱此房不僅招待客人,而且曾有賬房之用。在南北、東西廂房的角落中一般均有耳房,主要來作廚房或倉庫來儲存糧食、堆放雜物。四合院一般包括一進院、兩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及復合院五種。一進院是基本型院落,兩進院一般是在一進院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前院,三進院是在兩進院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后跨院,后跨院一般為傭人居住,房間的尺度比正院的尺度小。三進院功能齊全,布局簡潔,分區明確。這種院落組群可以滿足大家庭居住的需要,每個小院又能成為獨立的分配方式,整體部分互不干擾。在陵川民居中見到了兩、三進院,有前院門與宅院門,通常不在一條直線,相互錯開而建,使外人不能直視院落。這些幾進院落的軸線縱向伸展,從而使院落尺度有所變化,空間因此而有內外主次。通過空間組合中的體量對比,位置的序列變化,規律的建筑布局,增添了房屋的空間效果。在實地考察中發現,有些院落只遺留了第一進院,后面均已倒塌,而有些院落則保存完好,尚有人居住。在六泉鄉我們見到了基本完整的一進三院,可以看出曾經的主人雄厚的經濟實力。

三、陵川民居廟宇的特點

通過房屋內花梁的推斷,目前所遺留的三四合院多為清代及民國時期所建,也有很少為明代遺存。陵川位于山西的東南部,此地民居布局上十分緊湊,密度較高,常將四合院的樓房建成兩層,可能由于用地緊張以及顯示富有的尊貴觀念,同時,這種建筑的優勢在于:不僅節約耕地,充分利用空間,而且在二層樓房上儲存東西,可以防潮防腐。四合院的樓房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廂房也建成兩層樓形式,這種形式便稱為樓院。與山西民居中常見的瓦房、磚房、平頂房不同,陵川最具特色的房屋形式就是二層樓。該區的二層樓,二層上通常不住人,而是用于儲藏糧食、雜物或者擺放家具等。一層室內的天花板上留有一長方形的口子,蓋上板門,平時就采用活動樓梯上下,樓梯就懸掛在樓板梁下,用時放下,不用時把樓梯平掛在樓板兩下。現有些后來改建的房屋常把樓梯建在耳房,以使得堂屋內空間完整。門窗裝修多用隔扇門檻窗。陵川民居室內布置通常比較簡單,有火炕和灶臺,火炕位于山墻一側,灶臺緊靠炕的一側,有時也居中布置。兩者占去室內空間的2/3,感覺較擁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常將廂房的三開間在內部隔成兩間使用,即在當心間正中砌一磚墻隔斷,兩次間為窗,將兩室的入口房門都裝在當心間,外立面仍保持三開間的形式。這種做法稱為“三間兩室閣樓式”。[3]雖然在陵川各村的二層樓形式大同小異,但在南四渠也見到了層高較高的二層堂屋,由于地形的緣故,這個院落堂屋較高,不僅可以從屋內到達二層,而且從院外也有樓梯通過小山坡到達二層。由于層高較高,這家主人曾用來居住,現也有儲藏之用。這也是在陵川看到的一個特例。山西民居的整體特征為外雄內秀,木雕精細傳神,斗拱小巧,卷云式樣,木構件上都雕有花飾,樸素雅致。大門檐下匾額上的題字更是書法精美,做工精細,內容博采。窗格做成式樣繁多的吉祥圖案或圖形,層層門窗做工精細、巧妙,與實墻構成鮮明的對比。宅內精心刻畫的磚雕藝術,從院樓到影壁再到硬山墻上的懸魚飾物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4]這些院內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飾物與宅外壁立的高墻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完美地詮釋了古代山西民居的這一特性。新中國成立后,晉東南地區的民居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其它地區一樣,新建的房屋多選擇向陽、通風、開闊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門窗比例增大,室內開闊,取暖方式也有所改變。新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一般房多為五檁、七檁進深的,磚木結構居多。近年來個人修建房屋也多見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樓。但是這些院落基本上是單門獨院,來去自如。院子一般較方正。有些新建的磚木房屋還保留了墀頭的造型,但沒有了精美的磚雕,而有些則徹底舍棄了墀頭部位。陵川民居的建筑布局體現了山西晉東南地區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至今為止保存相對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代表。對于進一步研究晉東南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陵川自古有“太行第一之巔”的美譽,這里大部分是山區和半山區,只有少部分為丘陵地帶,所建廟宇多順應地形建于高大的石砌臺上,廟宇周圍較空曠,凸顯了廟宇恢弘的氣勢。廟宇本身繼承了晉東南村落常見的院落空間形式———四合院。有正房、東西廂房、倒座及耳房(夏房)。大門居中布置,院中有樓梯踏上寬敞的月臺便是正房,也是正殿。倒座房二層一般為戲臺。(戲臺反映了當地民眾的信仰,也成為當地文化的縮影)戲臺一般為三開間單檐懸山頂,兩側也各帶耳房作為演戲時的后臺部分。夏房或作為后臺或作為獻殿。東西廂房有兩層,一層為禪房,二層為看樓。看樓通常都為出挑的木構前檐廊,是最佳的看戲場所。這便構成了陵川廟宇的基本格局。如南召村“太行第一廟”(文廟、孔廟)、西溪二仙廟、各村的玉皇廟等多是這樣的布局。

四、建筑雕刻工藝及藝術特色

梁思成先生曾說過,藝術之始,雕塑為先。磚雕將中國傳說中的雕刻工藝靈活運用,并通過不斷創新,形成平雕、浮雕、透雕、圓雕、貼雕與嵌雕等獨到的工藝類型。陵川的磚雕制作是典型的民間手工技藝,是建筑的點睛之筆。作為技術與藝術綜合的行業,陵川磚雕藝人的代表主要有李三牛、王坂坂、王槐富、天池原孩等,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技藝與獨特的藝術手法,主要通過家族傳承或師徒傳承。陵川磚雕賦予了不同別地的藝術特質,那就是清新質樸而又巧奪天工。歷史悠久的陵川磚雕,凸顯了山西晉商追求雕飾華貴的意趣風格,同時也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使原本用于宮廷、廟宇的建筑磚雕進入民居,融入民間建房規模,留下深深的時展軌跡。[4]陵川民居大多是民國時期的建筑,大多數磚雕的形態基本上沿襲了明清的風格,在傳統民居上仍然十分流行裝飾磚雕,且延續相互攀比之風。各地區的磚雕在創作和使用上也基本沿襲了與本地區的文化價值、建筑式樣相適應的固定的裝飾風格和模式———書鼓磚雕。陵川磚雕多見平雕、浮雕、透雕、圓雕,而扁鼓多采用圓雕方式,使書鼓形象生動,趣味盎然。五、陵川書鼓磚雕墀頭題材內容墀頭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硬山頂山墻端頭的總稱,其主要作用是承重和裝飾檐口。墀頭自下而上可分為三部分:下堿、上身和盤頭。墀頭既有承重的實際功能,又對建筑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陵川以曲藝書鼓為標志的墀頭,不僅是當地說唱習俗的生動體現,而且折射出中國建筑傳統文化與審美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陵川民居中,墀頭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其題材有人物故事、文字符號、祥瑞動物等。不同的題材內容有不同的寓意,例如牡丹象征著富貴,桃子寓意著長壽,鹿與“祿”同音,蝙蝠、佛手有“福”之意,喜鵲、鳳凰代表吉祥、喜慶,花瓶寓意著平安等。

人物故事:是磚雕中最能體現技藝和風采的。它不僅賦予人物靈動的神采,還要與人物相關,膾炙人口的背景資料反映在方寸之間,文化內涵深邃久遠。布局豐滿,也是衡量磚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主要有:戲曲人物、騎馬人物、人物典故、人物紡線、福祿壽老爺等。以文字為主題的磚雕也是磚雕作品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形式。文字符號新舊建筑有明顯的不同,舊建筑的特點是一般為文字順序是從右往左,其中典型的是:福、壽(圓福、圓壽);福、祿,禎、祥,氣、□;戩、榖(吉祥福祿之意);罄、宜,瑞、氣;發、祥等。新建筑的特點是文字順序是從左往右,而且有些字還略顯紅色,大多有扁書鼓,而且有時它們也同時為紅色,其中典型的是:新、鮮;愛、祖、國;紅、旗;幸、福等。但也有從右往左的,石頭村李貴發的家中墀頭,光、明,且有紅色五角星;石頭村的曙、光;李金平家中的掛、帥;李侯成家中的福、禧;還有甘井掌村趙志林的幸、福(小字為大干、快上);石字嶺村的政、治等。花草植物:蓮花、荷花、菊花、梅花、蘭花、團花等。動物常見的類型有麒麟、獅子、梅花鹿、飛鳥、仙鶴等。它們或單獨自成圖案,或常常與同類之間,植物、人物、器物之間組合,形成不同的造型,蘊含不同的吉祥寓意。陵川墀頭中的書鼓磚雕部分在全國實屬罕見,以特殊的建筑結構形式體現特有的文化屬性,也賦予建筑以鮮活的生命。通過建筑的長期留存,把廣為人知、耳熟能詳的書鼓文化長期保留下來。小小的書鼓,述說著陵川的歷史,講述著這里與眾不同的區域文化。陵川有很多樸實的磚雕藝人,通過他們精湛的技藝,書鼓也雕刻出了不同的類型,有半圓鼓、八角鼓、南瓜鼓等多種形式。在佛堂掌村堂屋申懷富、東屋蘇蘇龍、西屋徐郭虎的三合院門樓墀頭中,進門為八角鼓,出門為圓鼓,在六泉鄉我們見到了南瓜鼓,紋理清晰,形象生動;在崇文鎮張家村、南四渠、甘井掌村、上郊村等書鼓磚雕多以圓鼓出現。這些書鼓磚雕類型豐富且具有代表性,與墀頭結合體現出建筑與地區文化的完美融合,也成為當地老百姓引以為榮的家鄉建筑裝飾結構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