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瓷板肖像畫的產生

時間:2022-12-20 10:34:00

導語:南昌瓷板肖像畫的產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南昌瓷板肖像畫的產生

南昌瓷板肖像畫,大家都知道產生于20世紀初期,但是為什么產生于這個時代,而不是更早,或是更晚一些呢?卻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作者長期關注這個問題,收集相關資料,現根據所掌握的材料,認識到南昌瓷板肖像畫的出現,既有瓷畫內在發展規律的因素,又有受外來技藝刺激的因素,兩種因素結合導致的結果。因此,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時代的產物。本文試著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受淺絳彩的影響

淺絳彩盛行于清代同治、光緒時期,衰落于民國初期。此間官窯時燒時停直至解散,官窯中許多優秀畫匠流落民間,靠繪瓷糊口。精美的官窯瓷畫圖案不能繪,為了謀生,逼著這些文化素質比較高,對中國繪畫史比較熟悉的人想出路,于是他們將文人畫——淺絳彩移植到瓷器上來,一時間引起文人的共鳴,不少沒有功名出路的文人,也紛紛進入淺絳彩瓷繪行業中來。淺絳彩是對清末粉彩的否定,又是對釉上彩發展的探索,為瓷板肖像畫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1、把圖案從琢器、圓器上移植到瓷板上

淺絳彩畫比較多地繪在瓷板上,開始自覺地以瓷板當作畫紙來使用。景德鎮傳統瓷畫一般是繪在琢器或圓器上,這種繪畫方法要經過長期訓練才可以從事的工作,一般文人很難勝任這樣的繪畫工作,只有將瓷繪改在瓷板上進行,才能使一般文人很快適應瓷繪工作。鄧碧珊是清末秀才,由于沒有科舉考試機會了,于是進入景德鎮謀生,從事瓷版畫工作。如圖1所示,從今天他遺留的傳世作品來看,幾乎都是瓷板畫。淺絳彩瓷板畫的出現,為瓷板肖像畫創造了基本條件。

2、把粉彩由厚變薄,有些顏料直接畫在瓷釉上

淺絳彩瓷畫的特點是薄,改變了當時粉彩厚而表現力差的特點。粉彩除棗紅色、黑色以外,其他顏料幾乎都涂在玻璃白上。具體方法是在瓷釉上先用黑色把圖案框架勾畫出來,然后在框架內該上棗紅色的地方直接涂色,其他地方則一概涂玻璃白,然后再在玻璃白上使用顏料上色。在清末粉彩圖案常常突出釉面,厚厚的,根本沒有層次感,與紙上畫有很大距離。淺絳彩是用黑色勾繪大致框架,然后用赭、綠、藍等色皴染,即有打玻璃白作底的粉彩畫法,又有部分創新,把顏料直接皴在瓷釉上。將顏料直接畫在瓷釉上,在傳統粉彩畫法上是沒有的,這個嘗試為瓷板肖像畫顏料的運用奠定了方法基礎。

3、將文人畫直接繪制在瓷板上

淺絳彩瓷板畫不光使文人能夠進入到瓷繪之中工作,也使更多的題材進入瓷畫之中。如圖2所示,給人總體感覺,淺淡而朦朧。淺絳山水瓷板畫:近景立體清晰,粉彩似有似無;遠景隱隱約約,欲露未露。淺絳瓷板畫的出現,改變了陶瓷美術的純粹工藝裝飾性質,而把瓷板畫當作純粹美術品來繪制、贈送和收藏。淺絳彩瓷板畫為瓷畫發展,打開了上升空間,讓更多的人想到:瓷板畫可以繪制一切紙絹上能夠繪制的畫。

二、受攝影技術的影響

有些學者認為,瓷板肖像畫受西畫影響而出現,這個觀點其實是依據不足的。因為當時南昌的瓷畫工匠都處在社會底層,很難見到西方油畫作品,當然也就談不上受其影響,而真正直接受影響的是照相攝影技術。

1、受照相技術的影響

19世紀中期攝影技術開始傳入我國,首先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而南昌作為內地中等城市,相對大城市來說,接受新鮮事物要晚一些,消費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20世紀中期,人們還只是拍黑白照片,而且半寸、一寸照片拍得比較多。但是人們能夠從黑白照片上,根據明暗關系,感覺人物面貌的立體感來。照相技術的傳入能夠把人的肖像完整留下來,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照片比較小,不能夠有效放大,直至二十世紀初,放大一張照片的價格貴得驚人,只有王公貴族、大賈商人才能夠享用,一般人是難以問津的。

然而,畫家能夠用黑色顏料的濃淡來代替拍攝技術的明暗關系,以達到表現立體感效果。于是與照片差不多同時傳入中國的是炭精檫筆畫,而且還能夠按相片的比例將畫放大,效果幾乎與照片一致。

2、受炭精檫筆畫的影響

中國老百姓有對去世老人繪肖像畫以示紀念的傳統,傳統肖像畫一般不使用顏色濃淡表現,而是采用線條表現人物面部表情。因此,人物面部立體感不如照片直觀,也不像西方油畫那么寫實。但是,要繪制一張中國傳統肖像畫難度卻很大,沒有幾十年的繪畫功力很難達到像樣的水平。

炭精肖像畫以小照片為對象,將照片分解為一個個小方塊,然后將方塊中的內容,按照比例移植到紙上。運用這種方法,以黑色炭精為顏料,能夠將黑白照片自由地放大而不走樣。既使沒有多少美術功底的人,只要認真勾畫,也可以將相片中的肖像放大到紙上去,做到八九不離十的程度。因此炭精肖像畫取代中國傳統肖像畫在大城市中風靡一時,直至解放前夕,不少地區仍有炭精肖像畫的存在。

炭精肖像畫的發展,在江西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原因有二,一是照片和炭精肖像畫自身有很大的缺點:容易發黃、變質,不能久放;二是江西瓷板肖像畫比照片和炭精肖像畫更具有優勢:不變質,容易長期保存,于是南昌瓷板肖像畫取代炭精畫就成為歷史必然。南昌市新建縣有一位蘇姓老先生,今年75歲,小時候學過美術,曾在江蘇老家替人畫過炭精肖像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下放來到江西,見到南昌市有許多瓷板肖像畫店,感到非常吃驚,認為瓷板肖像畫比炭精畫具有更多的優勢,于是站在瓷像店門口看藝師畫像,后自學成才,目前已經是新建縣民間家喻戶曉的瓷板肖像畫大師。如圖3所示,這是劉老先生所繪制炭精肖像畫。今年他已76歲,二十世紀60年代初,他來到南昌,開始接觸瓷板肖像畫,80年代,他在南昌市勝利路開設過瓷板肖像畫店,畫一塊瓷板肖像,收4元人民幣。直至二十世紀末,數碼相機、電腦成像技術出現之前,手工畫像的瓷板行業還在保留。

三、受琺瑯彩技藝的影響

琺瑯彩瓷,一直以來是宮廷秘而不露的技藝,只在北京宮廷造辦處烘烤,而不在景德鎮烘烤。清朝末年,清廷管理松弛,技藝外傳,從而使景德鎮瓷畫顏料和使用方法得以豐富和發展,為瓷板肖像畫的出現,提供了顏料條件。

1、從宮廷密藝散布民間的過程來看

琺瑯彩技藝散布到民間,至少有兩條渠道。第一條,通過民間渠道散布到景德鎮。據我國著名刻瓷老藝人朱友麟,在他的自傳中寫道:“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庚子以后,我考入了順天府官商合辦的農工學堂,學堂分別設有雕漆、刺繡、鐫瓷等科目,我選擇了鐫瓷科,從師當時從南方聘請來京的華先生。一年多以后,學堂便改成了“工藝局”了[由官商合辦轉官辦,屬宮廷造辦處],鐫瓷科亦改叫“瓷工科”,我仍在學習刻瓷。三年后我學習畢業,被正式留在學堂任教師,同時還進行創作。”[1]由此可見,1901年以后,宮廷造辦處的技藝已經不太保留了,讓南方來的華先生知道了,讓傳授給更多的青年學生了,通過這條線索將宮廷秘密技藝散布到景德鎮。

第二條,通過官方渠道散布到景德鎮。康達曾任時期光緒內閣成員,后下到景德鎮任督陶官。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康達主持景德鎮瓷器公司事務,并在公司內成立中國陶業學堂,地點設在饒州鄱陽,故又稱為饒州窯業學堂。[2]經過他的關系將宮廷造辦處的琺瑯彩技藝搞到手,不是難事。校內聘請了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窯業系畢業生張浩、鄒如圭等人為教師,他們將琺瑯彩料進行分析,使之景德鎮化也不是難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景德鎮已有瓷板畫顏料大量出售。南昌瓷板肖像畫第三代傳人梁兌石畢業于饒州窯業學堂,在1920至1937年之間,在南昌市開設麗澤軒瓷莊,從景德鎮購進顏料、白釉瓷板,自設烘烤爐,燒制瓷板肖像畫,開創了南昌瓷板肖像畫之先河。至此,完成了自琺瑯彩顏料到南昌瓷板肖像畫顏料傳播的全過程。

2、從瓷板肖像畫顏料性質來看

南昌瓷板肖像畫顏料源自于琺瑯彩中的國產顏料,而不是國外進口顏料。目前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南昌瓷板肖像畫的顏料是從國外進口的,由于進口顏料的出現,所以才使得南昌瓷板肖像畫得以形成。本人不敢茍同這種觀點,現從琺瑯彩燒制歷史來分析,讓我們更加明確瓷板肖像畫顏料與琺瑯彩瓷顏料的繼承關系。琺瑯彩瓷在康熙朝發明,顏料是進口的,直接繪制在素胎上,有胭脂紅、黃、綠、紫、藍和白色。琺瑯彩在雍正朝得到發展,開始創制出赭色、黑色等新的彩料。顏料不是繪制在素胎上,而是繪制在瓷釉上。[3]南昌瓷板肖像畫所使用的主要顏料,如黑色、赭色與琺瑯彩的黑色、赭色顏料完全一致,也是直接繪制在瓷釉上。

瓷板肖像畫顏料還有三個性質與琺瑯彩顏料一致:(1)如圖4所示,在繪畫時什么顏色,燒出后仍是什么顏色;(2)如圖5所示,繪畫的顏料很薄,粗看有立體感,用手撫摸卻又是平的;(3)如圖6所示,顏料可以分出濃淡,色與色之間可以相互摻兌,如此,又可以形成許多新的過渡顏色。由于琺瑯彩顏料有著以上諸多的優良性質,為繪制細膩的瓷板肖像畫提供了顏料條件。

3、從瓷板肖像畫顏料使用方法來看

瓷板肖像畫的顏料使用方法與琺瑯彩顏料使用方法幾乎完全一致。

(1)瓷板肖像畫的顏料全部用油調劑,與粉彩顏料的調劑方法不盡相同,與琺瑯彩顏料調劑的方法完全相同。

(2)瓷板肖像畫以照片為臨摹對象繪制,與琺瑯彩畫以宮廷畫院——如意館的畫稿為對象繪制一樣,都是工筆畫,一絲不茍。從這個方面來說,也是有先后傳承關系的。

(3)瓷板肖像畫可重復燒制,即第一次燒制不夠理想,可以重新修補、加色,然后再第二次入爐烘烤,直至達到理想狀態為止。琺瑯彩畫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南昌瓷板肖像畫的出現,是江西陶瓷藝術家長期探索、與時俱進、適應市場需要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