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我國古雕塑的造型特色
時間:2022-04-15 03:22:00
導語:談論我國古雕塑的造型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民族藝術特性的形成,總是與這個民族的生活特性,生存理念密不可分。所以闡明與生存息息相關的雕塑造型特性,也應該從剖析民族心理素質出發,這是最為深刻的內在依據。
在人類社會早期,雕塑占有的物理空間和位置與它自身的虛幻空間和形象是有機關聯、同等重要的。特別是那些大型雕塑往往以固定和不可移位的方式,永遠與教堂、陵墓、神殿、廟宇、廣場相依為命,共同創造人類的神圣,莊嚴的節日。中國雕塑,作為民族物態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也就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來,表現在造型方面,也就是以意成像,像而寓意的特性,以此區別與西方雕塑造型體系具有獨特與顯明的地域特性,悠悠數千年來,繼承和富含這些特性的雕塑作品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象征就是:a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b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利用象征與被象征的內在特定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使后者得到具體直觀的表現。作為形象,象征可分為公共象征(傳統象征)和私設象征(個人象征)兩大類。
一、生存理念培養了中國人象征與隱喻的特性
長期的生存理念造就了古代中國人及其善于在毫無關聯,不同時空的物象之間尋求一種潛在的神秘聯系,并力圖利用這種聯系隱晦地表達對自然的理解,滿足良好的祝愿和對邪惡勢力的詛咒。
二、象征與隱喻在文學上的運用
文藝氛圍推崇象征于隱喻的表現。中國詩詞在這方面達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有時豐滿立體,有時有空蒙虛幻,有時用寥寥數語就勾勒出耐人尋味的生動畫面。象征與隱喻雖然只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但其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成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因而對其他文學藝術創造影響最為深遠,并不斷得到繼承與發展。同樣在繪畫藝術領域也是如此,體現了中國畫論“意存筆先、畫盡意再”的經典藝術特征。
三、象征與隱喻在雕塑方面的運用
一定的生存理念當然也映照在同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雕塑作品中來,中國雕塑由于表現主題的非具體性,并首先強調理性表達。中國古代雕塑在構思構圖方面,常有打破時空觀念。在雕塑形式上突破現實中的具體物象,采用平面線刻、浮雕與立體圓雕,以及色彩描繪和多種材料綜合并用的突出特性。傳統雕塑中龍的形象便是一例:龍是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神圣“動物”,臆造成型的龍之形象所盡之意遠遠超過任何一種確定的具體動物形象,故此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歷代封建皇權神威的象征。譽有“凝固的詩”的雕塑藝術,面對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時,實在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領域。然而,雕塑在其美學特征上有東方重“意”,西方重“形”的大體分別。以重“形”為特征的西方雕塑藝術,其相對完整的理論,完整系列地說明了“形體”特征的美學原則。而以重“意”的東方雕塑學卻是實難尋得完整卻定其美學概念的理論,通常卻是依賴于藝術家多年的創作經驗和在歷史的傳承中“悟道而成佛者”。在傳統雕塑中,也廣泛運用隱喻象征手法來表達人們美好的意愿。
- 上一篇:財經專業操作教學研討
- 下一篇: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