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舞蹈復合型特征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10:24:00
導語:民族民間舞蹈復合型特征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要: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屬于各民族群眾自娛性的藝術,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裕固族是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裕固族的文化受到藏文化、蒙古文化、漢文化的影響,其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征外,還有蒙古族舞蹈的某些特點,也有藏族民間舞蹈的成分。即處于藏族舞蹈文化區和蒙古族舞蹈文化區的邊緣地帶的裕固族舞蹈具有復合型特征。
關鍵詞:裕固族;民族民間舞蹈;復合型。
一、引言
裕固族是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北麓和河西走廊中段。其中,祁連山區主要分布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區、康樂區和大河區裕固族;河西走廊中段平川區主要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明花區裕固族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分布在祁連山區的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祁連山北麓是一片狹長的天然山地牧場,在歷史上,自秦漢時期起,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場所。裕固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主要有兩大類型,即祁連山北麓的山區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區。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地帶,屬半干旱高山氣候區;后者則處于著名的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裕固族在這塊不連片的戈壁綠洲上,從事著農業經濟或畜牧業經濟。
裕固族畜養的牲畜以綿羊、山羊、牦牛、犏牛、黃牛、馬和駱駝為主,還有少量的驢、騾等。有趣的是,他們居住的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牧業方面的"名牌產品"。民間俗諺說:"水關的驢,楊哥的馬,皇城的羊毛賽棉花;白銀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駱駝力量大"。
裕固族現有人口正在接近一萬五千,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張掖地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少數人聚居在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其余散居在蘭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種是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還有是漢語。裕固族沒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字。[1]
二、裕固族民間舞蹈分類。
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屬于各民族群眾自娛性的藝術,在自娛中體現人類的自我生命價值,溝通人際間的純真情感,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
每個裕固人,從他們的孩童時代起,就在母親的懷中聆聽歌聲,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漸學會本民族的重要的民歌。長輩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向子孫反復教唱古老民歌,每逢喜獲豐收,盛大節日,以及親朋好友相聚時,都要載歌載舞進行歡慶。能歌善舞也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能歌善舞的人會受到特殊的尊敬。這種傳統文化的因素,是形成能歌善舞特點的深厚文化基礎。
裕固族的民間舞蹈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時期和豐富的種類。在盛唐時期,裕固族的先民-回鶻人,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民族,在與別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舞蹈藝術的發展,而且流行較為普遍。但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許多舞蹈已經失傳,有些只是出現在傳說和石窟壁畫中,而流傳在民間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
裕固族的舞蹈主要有集體舞、雙人舞、男女獨舞、馬上舞等多種,主要是表現歡慶豐收、喜慶節日、婚禮、狩獵、宗教活動等內容。
集體舞的形式多種多樣,以鼓樂和歌聲伴舞,男女老幼排隊或圍成一個大圈,中間置以篝火或獵物,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節奏強勁有力;雙人舞主要表現生活、生產勞動過程中的某些場面;男女獨舞以騰跳見長,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騰跳形式。
建國后裕固族的民族舞蹈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如《我們來自西州哈卓》、《迎親路上》、《奶羊羔》、《臘梅開了》、《甜甜的泉水》等。
按照裕固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內容,裕固族民間舞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勞動舞蹈
如:"英那刀古拉"為裕固語,意為"勞動舞",廣泛流傳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各村寨。舞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裕固族人民勤勞、樸實的民族性格。如剪羊毛、捻毛線、織羯子、趕氈及割草等生產和生活動作,一舉手,一投足都來源于他們所熟悉和親身經歷的生活。表演時男女人數相等。
2、歡慶舞蹈
歡慶舞蹈是一種流傳較廣的歡慶舞,是在喜獲豐收,歡度節日,朋友相聚時進行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多為男女老幼排隊或轉大圈而跳,中間置以篝火和獵物,在鼓聲和歌聲的伴奏中起舞,節奏往往由弱變強,佐以"啦、嘍、依吆"的集體呼號聲,氣氛熱烈。
3、宗教舞
《護法舞》是藏傳佛教樂舞《羌姆》在裕固族地區的演變形勢。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勢力擴展到甘肅廣大藏區及其鄰近的土族、裕固族聚居地區后,作為宣揚教義教規的法舞《羌姆》也進入了裕固族寺院內均要舉行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屆時要表演典型的藏傳佛教舞蹈《護法舞》。舞者20余人,頭戴牛、馬、鹿、烏鴉、喜鵲、鷹、骷髏等12種神靈面具,手持法器,在鼓、鈸、海螺、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跳起肅穆凝重的宗教祭禮性舞蹈。
"護法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六月初六時,在寺院祭祀鬼神的儀式中跳。表演者20余人,頭戴牛、馬、鹿、烏鴉、喜鵲、鷹、骷髏等十二種面具,手持法器,各跳不同的動作。牛、馬是主神,動作莊重緩慢;鷹、鹿動作激烈,技巧較高;骷髏動作小巧玲瓏,小的跳的較多。
4、紅色舞蹈
1959年的春節,在歡慶化取得輝煌成就的凱歌聲中,一批裕固族青年創造出了反映民族新面貌的舞蹈-勞動舞和煉鋼舞。這些舞蹈由于產生在實際生活中,生動地表達了裕固族人民在生產中愉快勞動的場面,在專區文娛匯演時獲得了一等獎,在蘭州匯演時拍成電影。這是裕固族人民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發展民族藝術的豐碩成果。
無論怎樣的藝術家,若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無法很好地表現。技巧往往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位,并突出與強化以形成典型技巧部位與動作。有的民族具有特殊的舞蹈技術方法與細節。
三、裕固族民間舞蹈的特點
裕固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主要有兩大類型,即祁連山北麓的山區和河西走廊的平川地區。前者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地帶,屬半干旱高山氣候區;后者則處于著名的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裕固族在這塊不連片的戈壁綠洲上,從事著農業經濟或畜牧經濟。
肅南裕固族與藏族、蒙古族相鄰,都世代逐水草而居,都從事畜牧業生產,都信仰藏傳佛教。裕固族的文化受到藏文化、蒙古文化、漢文化的影響,其民間舞蹈既有蒙古族舞蹈的某些特點,也有藏族民間舞蹈的成分。處于藏族舞蹈文化區和蒙古族舞蹈文化區的邊緣地帶。
由于經常在一起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再加上歷史的原因和游牧生活,裕固族有些生活習俗和藏族、蒙古族相仿。也形成了他們舞蹈的許多共同點。
一是他們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都善于以歌抒懷,借舞抒情,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二是裕固族舞蹈同藏族舞蹈一樣,要求膝關節松弛,富有彈性和韌性,再做動律時要求膝關節作重拍向上的屈伸,而且在裕固族舞蹈中,也常見藏族舞蹈的一些步伐,如,退踏步等。三是裕固族舞蹈具有蒙古族舞蹈粗獷、豪邁、典雅的特點,男性動作剛健有力,女子動作則柔軟靈活。也擅長用腕、肩、臂的動作,并且馬步動作基本跟蒙古族相同,都是來自于游牧生活中對騎馬姿勢的模擬,也常用走馬步、跑馬步、搖籃馬步等,而且也常用蒙古族的點步、錯步等步伐。。
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在生活和勞動中創造了裕固族民間舞蹈。它還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服飾、婚禮、禁忌等,這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舞蹈特色,以及自己獨有的動律。綜觀裕固族的優秀作品,發現它們有一個最典型的動作:身體直立,挺胸立腰,上體是右手在上的順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著帽頂,左手掌心向前(裕固族婦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頂尖、上束紅纓穗,舞蹈的時候有時需要按住帽子,避免其掉來)。
裕固族舞蹈在動作時要求上體附隨著下肢做平穩的上下擺動。預備拍左腿重心,稍屈膝,右腿原位小吸起,右肩下壓,左肩上臺。第一拍右前腳掌著地,左肩向上抬、右肩下壓,右腳原位抬起。在預備拍時,左腿稍屈膝。在一二拍時膝關節伸直,要求膝關節松弛,并且富有彈性和韌性,在做動作時,膝關節連續不斷,小而快,重拍向上的屈伸,這就是裕固族舞蹈的基本動律。隨著音樂的節奏可快可慢,在慢板中可走著做,在快板中可做成吸跳步。在觀察裕固族舞蹈中發現,它的動律始終貫穿在整個作品中,而且好多動作都是以動律動作作為基礎,進行演變和發展而來的。
裕固族舞蹈的動律,就是隨著膝關節的上下屈伸,上體做平穩的上下擺動。把它作為裕固族舞蹈的動律,因為,其一:它是最常見、出現頻率最多的動作;其二:它是裕固族舞蹈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2]
四、舞蹈特點的形成原因分析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認為,裕固族主要來源于唐朝后期(公元九世紀中期)西遷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人。大約在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鶻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公元十一世紀初,該汗國被西夏吞并。甘州回鶻汗國滅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寧),后來融合于當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內,逐漸融合于當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鶻人即甘州回鶻的主要組成部分則退處沙洲以南地區,繼續過著游牧生活。宋代又以"黃頭回紇"之名出現在史書上。公元1226年,蒙古大將速不臺出兵攻下撒里畏吾等部,使之納入了蒙古汗國及元朝的長期的統治之下。元代的"撒里畏吾"就是宋代的"黃頭回紇".
明朝在其初期仿效漢朝,在西北地區先后置七衛安置撒里畏吾爾和蒙古人。明朝中期,由于各衛統治者相互劫殺、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使各衛的力量受到極大削弱。此時,居住于天山南北已經改信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特別是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開始以戰爭手段掠奪信仰佛教的撒里畏吾爾,撒里畏吾爾戰敗,被迫東遷。裕固族通過遷徙遠離了該民族原來所屬的文化核心地區或文化母體,遷徙的結果是使他們的文化具有了邊緣性和薄弱性。遷徙的目的地是各種大的文化的邊緣地區,即今天的甘肅、青海兩省及其周圍地區。這些地區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大致是漢文化、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藏文化的邊緣地帶。
裕固族學者賀衛光認為:裕固族東遷后,受到了漢文化、蒙文化、藏文化等的強烈影響。與此同時,災難性的遷徙及其以后社會經濟的衰敗,人口的減少,使裕固族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將大量涌入的外部異質文化充分消化,將固有的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改造或整合為一種和諧有機的文化,其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多元復合性、邊緣性及非完全整合狀態的族群文化系統。文化失落感或失落感文化是裕固族文化的基本模型。[3]
東遷以后不久,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就被普及為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裕固族文化受到了藏傳佛教及隨之而來的大量的藏族文化的影響。此外,裕固族文化從古至今都一直在與漢文進行著廣泛的交流,不論是傳統的古老文化,還是東遷后的裕固族文化都融入了大量漢文化成分,以至形成了與漢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原有的回鶻文化、突厥文化仍然在裕固族傳統文化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仍是裕固族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古老文化)的主流和根源。
由于裕固人原本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盡管東遷后最終形成了多元復合性、邊緣性及非完全整合狀態的族群文化系統,這一族群卻沒有完全涵化于周圍的強勢文化,變成漢人、蒙古人或藏族人而從歷史上消失,而是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族群-裕固,并發展至今。
裕固族的文化受到藏文化、蒙古文化、漢文化的影響,其民間舞蹈既有蒙古族舞蹈的某些特點,也有藏族民間舞蹈的成分。處于藏族舞蹈文化區和蒙古族舞蹈文化區的邊緣地帶。
肅南裕固族與藏族、蒙古族相鄰,都世代逐水草而居,都從事畜牧業生產,都信仰藏傳佛教。由于經常在一起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再加上歷史的原因和游牧生活,裕固族有些生活習俗和藏族、蒙古族相仿。因此也就形成了裕固族舞蹈的復合型特征。[4]
結語
裕固族的民間舞蹈有很強的娛樂作用,除了滿足民眾審美和情感宣泄的需要以外,還有著傳授生產、生活經驗的功能。隨著社會的進步,民族舞蹈的保護與研究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者的重視,研究裕固族的民間舞蹈可以從中透視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的情況,為學者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民族民間舞蹈是體現民族精神和加強民族之間親近感的重要紐帶,對促進民族團結起著良好的作用,是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重要窗口。在新的歷史時期,關注民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積極的功能和社會意義,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發掘、保護、創新,才能使這一優秀民族藝術形式獲得自己的發展天地,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在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民族民間舞蹈對個體而言,起著精神、理想、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重要的影響作用,民族民間舞蹈的發掘、保護和創新對民族地區社會深厚、博大的歷史傳統的發揚和現代化土壤中的民族文化藝術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肅南裕固族的民間舞蹈面臨著十分危機的狀態,許多優秀的舞蹈種類也逐漸地消失,這種情形無疑對保護和發揚這些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大為不利。所以,當前我們應該大力加強對這類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研究,并從這些傳統藝術形態中吸納優秀的資源,不僅對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能有效地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有的放矢的展示和諧文化的感染力與影響力,為進一步開發甘肅的旅游文化資源,促進民族經濟的繁榮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注:"本文是西北民族大學中青年課題《裕固族民間舞蹈的調查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才讓丹珍編著:《裕固族風俗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12。
[2]甄勇宏:《淺談裕固族舞蹈特色》,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7卷第3期。
[3]參見:郝蘇民主編.《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態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313-P362。
[4]參見:賀衛光:論邊緣文化與復合型文化-以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為例,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 上一篇:林業局副總工程師工作總結
- 下一篇:幼兒園教師保教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