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學教育理念論文

時間:2022-08-19 11:41:00

導語:舞蹈教學教育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教學教育理念論文

摘要:專業藝術院校肩負培養具有高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舞蹈專門人才的重任,但人們慣常的一些做法卻與高校的培養目標相悖,應引起重視和改進。

關鍵詞:舞蹈教學主體獨立學習創新思維

專業藝術院校肩負著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高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舞蹈專門人才的任務。然而舞蹈教學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得不到重視和改進,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舞蹈教學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長期以來,舞蹈教學貫穿著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培養了眾多符合學校規范、符合教師要求的舞者。然而,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為培養人才服務,卻是我們缺少研究的。如果說,中專階段是以模仿學習為主、以掌握技術技能為主,那么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就應該在中專的基礎上,以理性學習為主,以關于方法的學習為主,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為主,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教師一味地講述訓練的要求,周而復始地糾正學生的錯誤,而學生對訓練的要求是否理解、內心存在什么疑問、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等,我們卻很少去了解,很少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學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缺少互動的學習,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和質疑的空間,使得他們的大腦習慣于接受外來的信息,缺少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更難以談得上以這些信息為知識儲備去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正像有人到國外學習考察后歸納說的:“在中國,學生是容器,等著接收老師的知識;在美國,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主導,擔任引導性角色。課堂的討論很多,提問很多。老師的教學方法一般是激發學生參與和發現。”

筆者曾經觀摩并親自參加了一位在舞蹈界頗負盛名的教師的舞蹈課。這位教師對動作的方法、要領和細節都講得很到位,也很精彩。但學生并不都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在練習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疑惑和難點,可他們都不敢去問老師,因為這位教師非常“嚴厲”,沒有與學生交流的愿望,學生做不好動作就被大聲訓斥,課堂氣氛很壓抑。這樣的課堂缺少互動交流,教師所教的知識與學生的學習愿望之間沒能架起有效的橋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誠然,在舞蹈基本功訓練課中,我們不宜過多、過長時間地停下來進行互動交流和討論,但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和疑問,并提出本堂課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訓練喘息的間隙,也可以見縫插針地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而在下課前的總結環節,也可以留出時間來進行師生交流和學生間的交流,還可以布置一些思考作業供學生思考討論,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其他的專業舞蹈課,如民間舞、作品排練、代表性舞蹈、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等,更是可以創設多種多樣的方式去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由此可見,如何在教的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舞蹈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舞蹈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

舞蹈教學中有一種一直沿襲下來、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做法,就是在訓練中,教師常常是把條件好的、能力相對強的學生放在中間的把桿、隊形的前排,而把條件差、能力相對弱的學生放在旁邊的把桿、隊形的后排。這在舞蹈學習之初是有道理的。問題在于,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學期末,甚至是整個舞蹈學習的始終。大家知道,站在中間把桿、隊形前排的學生會得到這樣的暗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而站在旁邊把桿、隊形后排的學生則會得到相反的暗示。除此之外,我們的教師還常常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前者,對前者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后者則更多的是批評和訓斥。長此以往,前者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學習成績步步攀升;而后者則深感自卑,學習缺乏動力,成績提升緩慢,以至于一旦讓他們站到前排就感到局促不安、極不自信。剖析教師的這種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傳統習慣在起作用,一直以來大家都是這么做,很正常啊!沒什么不合理的呀!其二,條件好的、能力強的學生都站在前排,看起來舒服,觀賞性強;其三,教師總是喜歡那些條件好的學生,他們常常能最快地領會老師的訓練意圖,最早地達到教學要求,等等。這樣的做法用在觀摩課、公開展示課上是可以理解和無可厚非的。但用在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中就不妥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②而厚此薄彼、分等級的做法顯然是與教育公平的原則相違背的。誠然,舞蹈教學要因材施教,也要培養“尖子生”。但這種因材施教和對“尖子生”的培養必須是在公平的原則上、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的。三、舞蹈教學應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

在舞蹈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嚴格訓練是獲得舞蹈知識、舞蹈技能的必由之路,每個舞蹈學生,都必須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而成為一個成功的舞者。但這種千錘百煉又必須是在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正確理解訓練要求的基礎上自覺地、能動地進行的。我們常常看到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進行示范,而學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周而復始,確實也看到了訓練的成效。但這種學習是被動的,是灌輸式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學到技能而不是學到方法。這對于學生獨立個性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我們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告訴學生該怎么做,還應該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其中的原理、規律何在,進而使學生明白訓練的方法、目的和意義;還應該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如我們在教翻身類動作的“開法兒”③時,應使學生明白:“翻身的運動軸心在骨盆,頭頂固定在空中的一個高度上,腳下踩在地面的一個點上,在上下兩頭相對固定的狀態下,骨盆做著翻轉運動。它是所有翻身的規律與特點。”④又如我們在給學生上排練課時,首先與學生一起對舞蹈作品進行觀摩分析,使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主題、內容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與了解,繼而分析舞蹈的種類,分析音樂、動作的特點及民族屬性,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舞蹈動作的練習及排練。在排練完成后,我們又可以進一步去了解分析舞蹈的舞美構成及其在整個舞蹈作品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這樣的學習,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學習必經的過程、環節,學生就會在接受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和分析,就會自己“教”自己。而這種思考分析的能力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是打開知識之門、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鑰匙。

四、舞蹈教學的評價體系應改進和完善

現代的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全面發展、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舞蹈人才。可是一直以來,舞蹈教學中專業技能的訓練常常被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評價一個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是以技術技能的強弱為主要指標,而其他相關素質能力的培養、相關知識的課程則往往被輕視和忽略。這種現狀被人們稱之為“重技術,輕藝術”,或是“重技術,輕人文”現象。

實際上,我們培養的舞蹈人才應具備多方面的能力:能演、能教、能編、能研究,能組織開展各類舞蹈活動乃至相關的藝術活動,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去發展創新等。

能演,就必須熟練掌握舞蹈的語言表達方式,必須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和理論水平;能教,就必須掌握教育學,掌握心理學和教學法;能編,就必須掌握編創的基本知識,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能研究,就必須有較好的文學功底、豐富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辨析與寫作能力;能組織,就必須學習、了解和掌握舞蹈活動自始至終的每一個環節和要求,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才干;創新,更是要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和鍛造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開放性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既然我們的舞蹈人才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那我們的評價體系也應該是多方位和全面的。在平時的專業訓練課程中,我們除了要求學生身體力行地完成技術技能的訓練外,還可布置書面作業,讓學生將感受寫下來,并要求學生對訓練的目的、方法、要領要點及風格特征等進行分析理解,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寫作能力和理論水平。這些作業的完成也應作為考核學生的一項指標。在考試環節,除專業課堂的技術技能考試外,還可對相關的知識進行筆試、口試,考一些沒有標準答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內容。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講座及學術報告會的學習來考評學生,而對公共文化課、藝術理論課,更要嚴格執行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按照大學本科的要求去教學、輔導、布置作業和考試考核。總而言之,我們的評價體系應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為使舞蹈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學生在社會競爭的浪潮中具有強勁的搏擊能力,我們應該對舞蹈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不斷創新舞蹈教學體系,推動舞蹈教育邁上新的臺階。

注釋:

①②摘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改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③“開法兒”:在一個動作的初始學習階段,對動作基本的、入門的知識和方法、要求進行講解、示范和練習,在舞蹈界俗稱“開法兒”。

④引自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中專女班)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