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語言藝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2 09:01:00

導語:舞蹈語言藝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語言藝術分析論文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人體動作、音樂、服裝、舞臺美術、色彩、燈光和情節于一體,主要依靠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舞蹈與其它綜合藝術有許多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如,在歌劇、音樂劇、戲劇、合唱音樂等舞臺表演藝術中,語言因素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而在舞蹈藝術中,語言藝術卻很少參與。

從藝術發展的規律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是一個自然的趨勢。我們知道,原始歌舞是詩詞、音樂和舞蹈的結合,現代的舞蹈藝術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語言因素參與呢?事實上,有許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動作與語言藝術結合起來。西方的現代舞蹈家們已經重新認識了語言的功能,他們大膽探索語言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在國內,除了歌舞結合中的歌詞之外,以較單純的語言形式參與舞蹈表現的作品還不多見,這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在國內的舞蹈作品中,語言與舞蹈的結合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語言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1、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為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里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為舞蹈的伴奏最為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為多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往往成為舞蹈創編者選擇的對象。有的直接選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變;有的選擇歌曲的一個片斷,有的則重新創作一首或一個歌曲片斷。

歌編舞的幾種創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編舞

選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變,以歌曲的旋律、歌詞和風格為依據來編舞。過去,人們常常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傳統歌曲創編舞蹈。改革開放以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國娃》等一批優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對象。

選用完整歌曲編舞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眾歌曲較多,選擇范圍大;二是這些歌曲的旋律優美,適合舞蹈;三是音樂磁帶比較容易獲得,創編者不用為了請人創作或錄音花錢費力;四是流行的群眾歌曲大家都比較熟悉,用這樣的歌曲作為舞蹈音樂有助于觀眾對舞蹈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產生共鳴。

這種創作形式比較適合基層群眾性的舞蹈創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編舞,在創作的自由和發揮上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創編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詞的內容和音樂的節奏特點來構思和設計舞蹈動作。

(2)用改編歌曲編舞

以某首歌曲為基礎,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組織和改編歌曲。

用改編歌曲創編舞蹈。編舞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和表現的需要改變或重新創作新的音樂部分,使舞蹈音樂既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又有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還給舞蹈創編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

不過,改編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錄音師的一系列創作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3)選用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從某首歌曲當中節選一個段落,安插于舞蹈音樂之中,起到烘托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個歌曲片斷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結束之處,一般作為主題歌出現。人們可以通過歌曲片斷的歌詞來聯想舞蹈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斷的突然出現還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歌曲片斷也可以放在舞蹈的開始部分,通過歌詞把觀眾帶入特定的環境和意境之中,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

戴愛蓮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荷花舞》,就選用了歌曲片斷,歌詞的內容加深了人們對舞蹈作品的理解,人聲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們帶入美的境界。

(4)創作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創作獨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斷,安插于舞蹈的某個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舞蹈《飛奪瀘定橋》在表現紅軍戰士冒著烈火沖向敵人,舞蹈到達高潮的時候,只用舞蹈已無能為力,這時,采用了歌聲來代替真實生活中的口號和吶喊聲。當橋頭火起,紅軍戰士突然靜下來構成一幅持戈待發的畫面時,響起了高昂的人聲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擋不了我們前進!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把敵人消滅光!”雄壯的歌聲表達了紅軍戰士的決心。在這里,歌聲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詠之。用舞蹈難以表現的東西,可以借助語言來表達。

二、語言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為主、舞蹈為輔的表演形式。它的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歌詞比較樸實、通俗易懂,歌詞的語言音調和音樂曲調結合緊密。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為了烘托氣氛。這種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為多。

2、說、唱、舞

這種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來越普及。表演者一邊舞蹈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著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后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

用詞大多表述簡單、具體的事物或直接表達情緒和感覺。重要的歌詞常處理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節奏出現。歌詞一般不用抽象、費解的文字,盡量選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語言。

音樂一般根據語言本身的節奏和音調進行夸張和強調,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組合搭配。

有時語言的選用并不是為了它的內涵,而是為了其動聽的節奏效果。如“咱們那個老百姓,今個兒真高興”。演員用切分音的節奏和著音樂說出,其結果不僅給聽覺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也為內容的強調增加了份量。

這種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員自己演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表演形式。

3、號子加吆喝

勞動號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較為多見,效果很好。它可以讓觀眾迅速理解舞蹈表現的內容,明確舞蹈動作的表現意義,通過號子聲還可以告訴觀眾關于舞蹈表現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號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動作,烘托氣氛,把情緒推向高潮。除了號子外,短短幾個字的吆喝聲對舞蹈表現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聲“過年了!”可以馬上把你帶入春節的環境和氣氛當中。一聲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讓觀眾知道這是哪個民族,是山區還是草原,是塞北還是江南;也可以告訴你是什么節日,或是什么樣的場面。這種聲音對烘托某些特別氣氛十分有效,頗引人入勝。

除以上所說的創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一些尚待開發的新的創作方法。

三、語言參與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說

利用解說詞介紹背景,貫穿劇情。語言在這里的功能是提供時間、地點、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所以解說詞中不要有評論感情的內容,把感情的表現留給舞蹈去發揮。有些敘事性的特定內容或環境,舞蹈難以說清,可以交給語言去表達。為了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特點及其表現力,凡是動作性強的內容應一律留給舞蹈來完成。解說詞不必細說事情是怎樣做的,或人們是怎樣想的,只需介紹一下地點、人物和身份就足夠了。

利用解說詞還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把情緒推向高潮,或制造一種激動的氣氛。所以,解說不僅可以安排在開始,也可以用在結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說詞一定要幫助觀眾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說要簡明,不能壓倒舞蹈本身,或過分地凌駕于其他因素之上。>2、加吟誦

由單人或男女兩人有節奏地吟誦詩文,烘托氣氛,表達感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選擇或創作一節詩文,語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韻律感。要保證觀眾能夠聽清、聽懂。朗誦的配樂音量要弱或不配樂。

3、加對話

表演者利用對話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紹人物關系和情緒,幫助觀眾了解舞蹈內容。這種形式在國外的舞蹈創作中已有嘗試,在國內還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挖掘。

4、插科打渾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橫生的語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音調,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結合給觀眾帶來輕松愉快的美感。這種形式可用在群眾性的舞蹈表演中。

語言和舞蹈的結合方式還遠不只這些,有許多新的結合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我們在運用二者的結合時,必須充分了解和正確區分語言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異同,既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又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

語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時間拍節的不同。語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觀眾腦子里,而且嚴謹精確。而要求舞蹈演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概念和內涵傳達給觀眾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語言的易懂性,避開艱澀難懂的語言而尋求一些較為舒緩簡單的詞句;刪掉某些詞句或段落,改變語法結構,只保留最關鍵的詞句,這樣才易于觀眾理解。二是要仔細選擇最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其易懂性。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耳朵的聲音要清晰可辨,標準是讓聽眾毫不費力。編導不要受充滿想象力的優美詩篇的誘惑,把它們引入舞蹈藝術之中,以為越多的想象力便會產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們可以從書本中隨意地反復吟誦,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過程中,當觀眾要想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詞句時,他們多半會茫然若失。所以,語言必須簡煉,刪去模糊的隱喻,力避華而不實。

有些適合語言表達的內容,單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讓語言得到盡情發揮。

反之,有些內容用舞蹈表現反比語言更快。如人的外貌、性格、儀表,如果用語言來描述則需要幾頁紙方能說清,那就要用舞蹈來充分表現。

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原則,從效果出發,大膽創新,定會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