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復合型美術人才論文

時間:2022-08-11 09:53: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與復合型美術人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與復合型美術人才論文

摘要針對市場經濟要求藝術人才多元化、綜合化的現實,該文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價值觀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復合型美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復合型美術人才培養

馬克思主義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組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出發點,形成了認識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勞動價值論;揭示了馬克思一生始終關注的主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總之,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對于任何社會的思考廣泛涉獵人文與自然等其它各個方面,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用社會實踐的唯物史觀來考察人類的審美活動,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決了美的起源問題,指出了美產生于人類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創造美”的著名論斷,科學地論證了美與人類實踐活動的關系。

一、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哲學基礎

高等美術院校是為社會輸送優秀美術人才的搖籃,也是培養和造就藝術家的源地,。然而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人才應該具有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對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沒有一個人能給予真正的回答,從帕拉圖到黑格爾,從亞里士多德到費爾巴哈,一直都是從理念、絕對精神出發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關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眾多說法,[1]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與意識的源流關系,都偏離了人的社會實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與人類的社會實踐過程緊密相連,由此,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離開了社會實踐主體的關注,美就不存在了。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是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一審美活動是人類實踐的最高形式,它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凝集和物化了人對現實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的審美關系。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從人類實踐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考察、認識審美活動,揭示了美產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的偉大思想,闡明了社會實踐是美術創作的源泉和哲學基礎;與此同時,藝術家總是屬于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由此推及,藝術人才學會觀察社會、體驗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實上,歷代著名的藝術家們在這方面都有許多深切的感受和體會。比如,唐代畫家張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了藝術家的成長必須向大自然學習;清代繪畫大師石濤也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經典絕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承先啟后的一代繪畫大師,關鍵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萬水,將客觀的風物景致,通過主觀的感受和理解,熔鑄凝煉方才成為獨具特色的山水畫卷,所以社會生活實踐的積累是創作活動的源泉和哲學基礎。

在論美的生成和人類的社會實踐的關系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產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過程中。[2]人類的社會實踐過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給自然界烙下了人類本質力量的深深地印記,創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伴隨著激情和熱情的想象、聯想和虛構,“按照美的規律”從事藝術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馬克思、恩格斯還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實踐與人的感覺以及整個心理能力之間的關系,深刻地論述了人的感覺能力和感覺性質對人的實踐的依賴關系,明確地指出:人的感覺包括美感,不僅有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而且其產生和發展依賴于人的實踐及其結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的審美力量在社會實踐中歷史地生成的過程。正如奧·科爾在《馬克思、恩格斯》一書中闡述的“藝術是人的活動的最高形式,因為只有通過藝術,人才完全地和徹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類的(社會的)存在物。藝術活動的基礎,是作為社會實踐的結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覺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構造不同于動物的感官,而這些感官的對象又不同于動物的感官對象。因此,通過人類的全面發展,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生產,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才能產生和發展。”由此,對于尚未走出校門的藝術院校大學生而言,樹立正確的社會實踐觀和科學的美學觀,學會觀察社會、體驗生活,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是成長、成才的前提條件;此外,只有通過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深刻體會馬克思主義對藝術本質和藝術生產的詮釋,才能培養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觀照到自然萬物的最本質美。

二、“人的全面發展觀”為復合型美術人才提供了指導思想

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有著名論斷:“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時還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然而它不僅是一個理想目標,更是一個現實的理想過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主要包涵四個層次:人的勞動能力、人的社會關系、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人的勞動能力主要指體力和智力;人的社會關系“取決于他的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主要是人們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信息諸要素的交流與啟迪、充實與豐富并完善自我的社會屬性,表現為互動協調、健康和諧。馬克思認為,人的個性是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相聯系的,是現實的個人在活動或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特異性,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基本內容。自由個性的充分發揮,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體現和最高目標,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根本的內涵。[3]

近代美術高校教育大都以專才取勝,視實用的專門技藝為立足之本,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藝術人才素質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也提出了壓力與挑戰,當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已開始重視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知識的復合、學科的復合、能力的復合以及思維的復合。針對美術人才而言,則是自由個體的審美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全面解放。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他必須具備高超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藝術才能是指藝術形象創造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后天培養訓練的結果。所謂“天才出自勤奮”同樣適合于美術人才。藝術院校學生必須堅信:藝術上從來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刻苦學習,勤奮實踐,艱苦求索,才能使技藝或技巧達到高度熟練。就如同“達芬奇畫蛋”,眾所周知,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于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佛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達·芬奇來到畫坊以后,老師佛羅基阿就讓他畫雞蛋,一連畫了幾天,達·芬奇終于不耐煩了,教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后,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后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達芬奇除了刻苦學習繪畫技能、技巧外,還學習數學、天文學、透視光學、解剖學等科學文化知識,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所以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因此,真正的藝術家除了具備高超的藝術才能外,還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以及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境界。誠如大文豪曹雪芹所言“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其次,他必須具備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象能力。由于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精神生產,真正合格的藝術人才總是憑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無比熱愛,在藝術創作活動中轉化為強烈真摯的情感并成為創作的內在動力,將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或“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彰顯其內在的思想境界,使其情感、意境、志趣、理想及修養躍然紙上或其它載體上,就好比人如其畫,畫如其人,所以“偉大的心靈產生偉大的藝術”、“作畫先作人”、“人品即畫品”是藝術的最高準則。與此同時,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通過以塑造生動具體的、感人的藝術形象與圖形來反映現實,評判現實并為現實服務,通過運用具體的可感知的視覺形象、幻覺形象、聽覺形象來把握和表現客觀現實,創造出以形象為核心的藝象世界,傳遞出藝術創作者對現實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和審美追求,從而觸發和誘導消費者的想象和共鳴。例如人們在欣賞《米洛維納斯》雕像和《蒙娜麗莎》油畫時,無不為維納斯和蒙娜麗莎的藝術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

第三,他必須具備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馬克思曾說:“生產即創造的行為”,藝術創作生產過程是審美藝術和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它必須遵循藝術創作特有的規律,創造出以審美價值為核心的美感教育價值、情感交流價值、審美愉悅價值、精神怡養價值,政治導向價值以及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等為具體內容的社會文化的功益價值,來滿足社會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精神審美需求。[4]另一方面,馬克思還指出:創造主體“有權利暴露自己的精神面貌。”[5]人們的一切創造性活動都會展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它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因此,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6]而創造性極強的藝術勞動更是要求如此。由于每一位藝術人才思維認識、理想信仰、審美意識及心理結構、文化修養、藝術內涵、創作習慣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不同,其創作的作品絕對是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會因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乃至不同心境創作的作品也會同工異曲,所以有多少個藝術家就有多少個相應的藝術個性、藝術風格,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物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此外,由于藝術生產的獨特性,藝術復合型人才還必須具有獨到的專業技藝而與眾不同,熟悉并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技巧。如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曾經把畫竹的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有別于常人的“眼中之竹”,一定是因為他具有相當嫻熟的繪畫技巧與造型藝術等藝術語境。然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只有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和藝術實踐方可出神入化。

最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復合型美術人才還必須具有市場意識與法律意識。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治經濟,面對火熱的市場,他們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如何能夠把自己的審美創造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擺在未來藝人面前的現實課題。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無比,給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理想放飛的平臺,然而與之相隨的也給他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市場的迅速崛起,行情異常火爆,就像快餐食品一樣好吃未必有營養,就像快速沖泡的咖啡表面都是泡沫。然而即將進入市場的未來藝術家群體就像霧里看花,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學會理性地看待市場,忽略價格觀摩藝術精品的內在價值;如何學會運用法律知識規避風險,防止侵權或者被侵權,更是擺在美術院校大學生面前的必備素質。因此,市場要求他們必須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學習,去辯證思考、理性思維,認清創作自由與市場走向的矛盾,堅持無產階級的文藝黨性原則,遵循藝術創作的特點和規律,腦中裝有相應的藝術受眾,使我們的藝術創作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服務,牢牢記住列寧曾說過的:無產階級文學藝術“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的,不是為百無聊賴、胖的發愁的幾萬上等人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服務,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7]三、勞動價值理論為培養藝術人才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兼藝術批評家王爾德曾指出: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呢?他們只知道世間萬物的價碼,對價值卻一無所知。當代藝術市場正處在一個價值認同都以價格衡量的時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品都被重新評估定價,價值的扭曲勢必會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品由“無價”到“天價”的起伏跌蕩,實在有看不懂的感覺。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的“必須牢牢記住,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即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藝術品等)的價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8]這些偶然的情況,通過市場反映出來,會使得同一件這樣的藝術品價格可能出現很大的振幅波動。[9]因此,對于尚不成熟的藝人群體,如何不以畫價論畫家,不以天價論畫作;如何忽略價格研究藝術精品之內在的價值,一定要認真學懂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深刻領會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清醒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規律。

首先,馬克思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深刻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的基本觀點,并指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格總是以價值為中心,受其他因素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里所指的一般人類勞動主要是抽象勞動,即看不見摸不著的人類勞動過程中的腦力、體力的消耗。然而藝術勞動是高度的一般人類抽象勞動,所以藝術品應當包含更多的價值。

其次,馬克思還指出:商品的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而復雜勞動等于多倍的簡單勞動。所謂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相反,復雜勞動則是指需要經過長期的專門的培養與訓練,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概言之,在相同的勞動時間里,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大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無庸置疑藝術勞動是復雜勞動,它需要通過耗費體力,尤其是腦力、智力等才能掌握的特殊勞動;需要才情,需要積累,需要創新的復雜勞動,因而具有更高的價值內涵。

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藝術創作的題材廣泛,涵蓋了自然、社會、經濟、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復雜性要求藝術家具有濃厚的人文素養,獨特的審美情趣、督智的觀察能力以及敏銳的政治頭腦,方可捕捉到風云變幻的精彩瞬間,留下人間最美妙的筆觸。第二,藝術創作情感思緒的微妙細膩,融入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使之更加復雜化。優秀的藝術家往往是觸景生情、下筆生暉,通過對情感的支配把握現實,將其對自然、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喜思怒哀樂、愛恨情仇、褒貶抑揚等態度、觀點融進畫作;如果匯入復雜多變的藝術手法,藝術作品就會更加厚實有深度,氣勢而磅厚,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民族的靈魂。第三,藝術的創造性要求藝術家的勞動更加復雜化。它不僅要求藝術家有較高的情商、智商、財商,還要求藝術家有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因為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創造性植根于藝術勞動者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悟和獨特追求,形成于獨特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獨特地藝術傳達與表述,充分展現其藝術風格的個性、特長、才能、從多題材、多側面、多層次、多方位地反映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多樣性的精神審美需求。

總之,商品的價值包含有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上面論及的是質的規定性;商品價值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和怎樣決定則是量的規定性。馬克思指出: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然而,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本人對于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映,由于藝術家理念信仰、審美視角及心理結構,創作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藝術作品不可能有相同的使用價值,不同作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它的個別勞動時間,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價值特權。由于價值特權的存在,藝術家的自我報價就順理成章了,自吹自擂的不合理的負面效應也應運而生,不論創作題材,不論筆墨多少,一概以尺幅論價,完全不管畫中人物多少、筆墨多少、情趣幾何、藝術變成了最直接的價值計算方式。尤其是少部分在世的名家,不僅以畫論價,而且還沒有創作出來的白紙也可叫價,名曰“現在有人把錢拍在這兒了,十天半月能拿到畫就不錯啦!”真是口出狂言,照此演繹,畫家們必將淪為純粹的勞動力,完全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特權的初衷,價格與價值的扭曲側射出藝術作品需要價值回歸,市場需要理性,同時也警示未來的藝術家群體要認真研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學會分析價格走向,學會鑒賞藝術精品,找尋其中包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以及商業價值等,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應該明白“臺上一分鐘”說的是現在的勞動時間;“臺下十年功”說的是過去的勞動時間的累積,每件藝術品它不僅凝結了藝術家當期的勞動消耗,而且還凝結著為此作奠定基礎的過去勞動的總耗費。

綜上所述,藝術院校大學生必須學會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范圍內研究藝術與文學,就像馬克思曾說過的:要把藝術看作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歷史。作為這個“歷史原則”的具體化,馬克思向我們展示了在藝術的長廊中界定一個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豐富的自然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知識和文學、藝術知識的融合。如同聲譽載滿全球的老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老先生所言:“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是上帝卻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里的人”。繪畫之美是人的心靈對美的觀照,只有心靈美、人格美的藝人才方可觀得大自然之真美,進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3

2.官漢蒙.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教程[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7.17

3.遲明珠.馬克思主義人全面發展的理論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

4.顧兆貴著.藝術經濟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7

7.官漢蒙等編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教程[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7.6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714

9.章利國.藝術市場學[M].美術卷.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