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物寫生寄情于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0 02:46:00
導語:靜物寫生寄情于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用油畫還是用國畫、水彩、水粉的繪畫形式來表現靜物,它體現的是借物抒情,體現的是創作者的思想、哲學觀念和審美追求。文章認為,習畫者必須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在構圖上進行巧妙安排;在靜物寫生創作中,對整幅畫的物象組合,色調設計應賦予情感;鋪大色調時,寄畫于情;在畫面的調整中刪繁就簡、夸張提煉;在靜物寫生創作中賦予自己內心的情懷感受。
關鍵詞:靜物寫生寄情于物
作為一個特殊形式的繪畫藝術——靜物畫,大約產生在古希臘時期,到17世紀初靜物畫發展基本成熟。17世紀以后在意大利、荷蘭、佛蘭德斯、法國等地景物畫逐漸發展成為繪畫的主要樣式之一。在現實生活中,靜物畫常常以生活里使用的器物、花卉植物和動物作為描寫對象而進行的繪畫,不同時期的靜物畫體現著不同時代的形式和風格,體現著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靜物寫生時,構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基本要求是必須美觀。美觀有無數個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怎么說,最終要使觀眾認可,比如畫面構圖穩定或者富有動感等。靜物畫要體現出作者的審美觀,讓別人能從畫面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通過畫面中物體的擺放看出作者的匠心。所以,對待靜物,我們要能寄物于情,寄情于物,把物擬人化。一組好的靜物畫構圖,使人感覺到它們不是物,而是能表現出像人一樣的組合,或者和諧,或者相互欺壓,或者親近,或者關系疏遠,實際上這都體現了作者對物的一種感悟,一種賦之于人性的表現,也就是物我合一,心與神遇——從物中反映出畫家所寄托的情思。這一點,在很多大師的靜物繪畫里表現得十分明顯。例如,17世紀荷蘭小畫派的靜物畫家們,他們描寫魚、水果、花卉等物,雖畫幅不大,但構圖安排巧妙,使荷蘭人看著特別親切,這就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荷蘭市民生活的安寧以及與自然物的親密關系。靜物雖然是些普通的東西,但它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創造的成果和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天然物品。畫家通過繪畫表達了心中的情感,才更容易引起人們對自然的共鳴。可見任何一幅優秀的靜物繪畫作品都離不開畫家的情感表現,可是如何才能在繪畫中寄情于物呢?
一、寄情于物要在物象組合及色調設計中體現。靜物寫生創作中,對整幅畫的色調設計是應賦之于情感,色調設計必然是由畫面中組合的所有物體的色相合成。唐代張彥遠認為“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因而在構圖時,不同色相的物體擺放穿插組合需要周密考慮,不僅要考慮物體之間的高與低、寬于窄、方于圓的搭配,還要考慮物與物之間的色彩冷暖對比、色彩和諧、色調情趣等綜合因素。例如,后期印象派畫家凡·高的靜物畫《向日葵》之所以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就是因為他的畫面里總是洋溢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喊。凡·高一生畫了多幅向日葵靜物油畫,但都表現出了生命對金黃色的日出和日落的光芒的向往,對太陽的光明的迷戀。對他來說,黃色就是太陽的顏色,就是光和熱的象征,是光明和輝煌的象征。他通過繪畫告訴了人們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又是最不平凡的東西,這就是太陽。在他的靜物畫里,他把顏料中的黃色“家族”運用得五彩繽紛、絢麗奪目。他的《向日葵》似乎把自己的愛情都灌入靜物畫里,讓我們看到他仿佛在懷著火一樣熾熱的感情在描繪靜物。我們可以看出,凡·高的靜物畫很注重自我精神的抒發和對創作主體的客觀寫意,因而在他的靜物寫生創作中,色調設計是重要的環節。
二、寄情于物要在鋪大色調中去把握。在靜物寫生過程中,鋪大色調時就應考慮寄情的因素來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大的色相區別。另外,我們還要根據擺放的靜物色彩組合,去分析、去感覺總體畫面的調子到底是藍灰還是黃灰,是綠灰還是紅灰等,或者說是冷調還是暖調。它有時像音樂曲調一樣能表現低沉、歡快、高昂、優雅和抒情等情調。畫大色調時,用筆、用色要概括,要抓住大體的明暗關系中的色彩冷暖關系,對于初學者而言,要遵循素描中的五調子關系去分析色彩,去觀察色彩,才能真正使色彩依附于形體,才能學會用色彩去表現物體的體積感、量感。此外,對物體進行概括歸納,對塊面色彩推移,不要顧及小的細節,小的色點,要學會捕捉大的色相關系,從宏觀入手,就像木匠師傅對一棵帶有樹皮的木頭,首先根據需要劈出方形還是圓形的大致輪廓,而不是一開始就去精雕細刻。木匠如此,畫家也應如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遵守這樣的規律。靜物寫生要寄物于情就必須在確定大色調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物體進行深入的刻畫。
三、寄情于物在深入刻畫中去追求。何謂深入刻畫?木匠師傅建蓋一間木頭房子,先是把房子的總體框架穿抖豎立起來,然后再釘椽子、上瓦、裝修門窗、放玻璃,最后做精細的雕飾。一幅畫的深入刻畫過程跟建蓋房子的過程基本相同,在鋪完大色調的基礎上,才能對各個物體仔細刻畫。深入刻畫過程中,應該如何寄寓自己的情感,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深入刻畫時要注意保留第一印象。一般來說,在刻畫中要盡量學會保留鋪大色調時的色塊,想辦法在綜合觀察畫面后,在刻畫的部位尋找色階的過渡面。這樣的方法,既保留了一部分鋪大色調時的色塊,又保持著第一感覺,而且塑造速度快,畫面會更生動。在繪畫過程中,一方面盡可能地充分表現出物象精神實質的形象和色彩,另一方面更要珍惜和注意保留第一印象。
2.整體觀察、局部進行。在大色塊的基礎上,在大面里尋找小面塑造,注意色彩關系的推移,色階的過渡。初學者往往出現兩方面的錯誤:一是在刻畫時不認真去刻畫細部,而且重復畫大調,不去尋找形體變化和色彩漸變,這是方法欠缺或者造型能力差的表現。二是能深入刻畫下去,但忘記了大的對比關系而孤立進行。最后,整個畫面既無體感,更無色彩對比,處于混亂的局面,就像唱一首變調的樂曲。3.刻畫物體的暗部要與亮部進行對比,刻畫一定要符合大面所處于的關系。在色彩塑造中,要注意色彩的力度、色味,(轉第131頁)(接第118頁)注意物體的體感、量感等。由于每一個物體的色彩關系都很重要,不僅要做到單個物體本身色彩和諧,還要與其他物體的色彩協調。與此同時,還要把握好虛實關系、色彩的強弱變化以及節奏與情調。錢松巖先生說:“章法,千言萬語,不外‘虛’‘實’二字,其他疏密、輕重、濃淡、大小、長短、橫豎同理,可體味音樂的節奏,當實則實,當虛則虛,即是多樣的統一。”音樂是靠每一個音符去組合成曲調,一幅畫的情調是由畫面中的每一物體的神態來構成。因而在刻畫每一物體的過程中應關注畫面的和諧統一是否體現著情感的因素。
4.寄情于物立足于最后階段的調整。靜物寫生的最后階段是調整,這是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畫家很難處理的階段。這涉及畫者的審美觀的高低,因此,我們要博覽群書,多學習前輩作品的藝術表現規律,要明確自己追求什么樣的畫面效果,讓觀眾從畫面中看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現意圖。要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調整,在深入刻畫中注意細節,更不能忽視大的整體關系,調整過程中要把影響整體畫面的東西去掉。然后再根據畫面的情感需要去加強塑造某些物體的部位和調整某些物與物之間的色彩關系。偉大的畫家塞尚,他畫靜物就是為了表現物象的本質,在畫面的調整中往往是刪繁就簡,夸張提煉,用圓柱、圓球和圓錐幾何體處理畫面的各種物象,力求表現出一種永恒和有秩序的情感。他在靜物繪畫創作中追求繪畫的形式感、造型的結構感和色彩的堅實感,創造出靜物畫的新形式并賦予情感。在歐洲靜物畫壇上,除了凡·高和塞尚,還有夏爾丹、高更、莫奈、馬蒂斯等畫家,他們的靜物寫生創作也都賦予自己內心的情懷。他們終生致力于靜物畫的探索,留給后人許多不朽的驚世之作。調整階段是一個很難的階段,它體現作者的思想、追求的目的和個人審美意識,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加強自我修養。中國宋代畫家李嵩在他的《花籃圖》中就精心描繪了堆滿花籃的各種春花,給人以春意盎然、百芳爭艷、萬物復蘇的感覺。現代畫家齊白石在他的《蔬菜》里,雖寥寥數筆,卻深刻地抒發了畫家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這讓觀者自然聯想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觸和所需的一些物,聯想到江南初夏麥黃季節的美好圖景。就是這樣,繪畫大師總能在他的作品里寄予著一定時代的生活情趣和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他們在畫器物、動物、植物花卉中,每一幅畫可謂畫物寄情,睹物思人,畫面總能體現出一種情思,一種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這些事例都說明只有寄情于物的藝術作品才能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才更能打動觀眾。
總之,在靜物寫生創作中,無論用油畫還是用國畫、水彩水粉等繪畫形式來表現靜物,這只是形式上的區別,都應該賦予情的追求,不要為畫物而畫物。無論在畫面表現上追求寫實還是寫意,無論筆觸是快慢疾馳還是粗糙細膩都要體現作者繪畫時的情感變化。所以,作者在靜物寫生過程中,無論是畫面的物象組合、色彩對比還是筆觸肌理變化都能展現出作者畫物的情感追求,這才做到了物為我用,借物抒情。
參考文獻:
[1]吳作人.怎樣畫靜物[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2]陳通順.美術鑒賞[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3]謝家模.談談歐洲的靜物畫[J].美術研究,1983年第1期.
[4]奧斯卡·王爾德.謊言的衰落[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歌唱藝術情感分析論文
- 下一篇:工筆人物畫寫意情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