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聲秦韻歌盛世 群芳爭艷競風流——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綜述
時間:2022-02-19 03:49:00
導語:秦聲秦韻歌盛世 群芳爭艷競風流——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文聯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肅省蘭州市隆重開幕,歷時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這是異彩紛呈、群芳爭艷的12天,這是熱鬧非凡、藝術繁榮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藝術發展大計的12天。在這12天里,秦腔藝術帶著歷史的風塵、和著時代的鼓點、踏著堅實的腳步向隴原走來,于是甘肅蘭州,風里飄著秦聲,雪里裹著秦韻,處處披著盛裝,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是秦腔藝術的盛會,是首屆秦腔藝術節的繼續和發展,是全國矚目的高規格、高水平、大規模的國家級區域性盛會。它以黨的十六大為契機,以“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為指導,以“創新、繁榮、協作、發展”為宗旨,以“精品薈萃,獎掖新人”為主題,集中展現了近幾年來西北五省(區)戲劇事業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取得的優秀成果,熱情歌頌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展現了中華民族,特別是西北人民團結奮進、不屈不撓、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這次秦腔藝術節共演出劇目31臺,其中參賽劇目25臺,祝賀演出3臺,晚會3臺。在25臺參賽劇目中,有13臺大戲,12臺折子戲。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設兵團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精彩表演、優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劇種的無窮魅力和戲曲藝術廣闊的發展前景,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呈現出精品薈萃、新人輩出的良好態勢。
縱觀此次秦腔藝術節,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把握時代脈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屆秦腔藝術節期間,演出的大型劇目13臺,除2臺新編歷史戲《敦煌魂》(甘肅省隴劇院)、《茸寶記》(蘭州市秦劇團),一臺改編劇目《王寶釧》(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一臺移植劇目《金龍與蜉游》(新疆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一臺傳統劇目《穆桂英大破洪洲》(蘭州市秦劇團)外,其余均為現代戲。這些現代戲的劇作家們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脈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認真思索,密切關注和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塑造出一批當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黃花情》、《大棚情緣》、《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趙新民》、《無聲的祁連》、《塞上南國人》等劇目,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表現出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氣質,體現出西北地區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達出西北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對時代的理解,對觀眾審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肅省秦劇團),真實感人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它緊緊抓住人物命運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間感情矛盾的沖撞,塑造了田玉潔這樣一個當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為一個從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緣》(寧夏青銅峽市文工團)是一幅明快的寧夏回族田園風俗畫,極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發展和糾葛都從戲劇化情節中表現出來。風格莊重而不失機趣,傷情處,催人淚下;戲謔處,令人開懷,極具藝術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陜西農村為背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了一個一心為群眾、一心改變貧困山區面貌的優秀共產黨人形象。情節真實生動,催人淚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以家鄉情、西部情為主線,貫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淚下,它鮮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給人以強烈的視角沖擊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趙新民》(烏魯木齊秦劇團)則刻畫了天山腳下優秀民警趙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趙新民》,兩臺劇目都是以真人實事為原型創作的,但劇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對事件的提煉、對情節的處理,都是按戲劇本體要求處理,真實而感人、生動而可信、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統一。
在傳統戲改編和新編歷史劇方面,劇作家們也都立足深刻挖掘本土文化積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改編劇目《王寶釧》,本是典出長安、始于秦聲的經典劇目,劇作家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審視傳統,推陳出新,重構精典,精彩地演繹了王寶釧的傳奇故事。而《敦煌魂》(甘肅省隴劇院)、《茸寶記》(蘭州市秦劇團)都不約而同地把創作的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敦煌魂》把保護人類文明和文化精華的壯麗行動融會在人物的感情交流和沖撞之中,融化在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融化在人物對戰亂的厭惡和對和平的向往之中,給人以震撼和沖擊。《茸寶記》第一次把敦煌壁畫故事本體呈現在秦腔舞臺上,第一次把創作的目光深入到敦煌文化本身之中,延續了壁畫故事的原始生動性,將世界藝術珍品敦煌壁畫與地方特色的秦腔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繼承戲曲傳統,致力開拓創新
秦腔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很有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秦腔又是一個覆蓋地域廣闊、觀眾人數眾多、至今在民間和舞臺上演出活躍的劇種,繼承、發揚和開拓、創新秦腔藝術體現了古老傳統和現代文化的結合,體現了發展文化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合。這次秦腔藝術節的最大收獲是在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無論是表演、音樂與舞美,還是程式的運用,都具有在戲劇本體規律中“海納百川”、“為我所用”的特點。
折子戲和小戲,是歷代眾多藝術家們不斷探索和完善發展起來的戲曲藝術珍品,是最能體現戲曲藝術(包括秦腔和各地方劇種在內)優秀傳統和藝術精華的形式之一。這次藝術節上,觀眾們欣喜地發現,幾乎每一臺折子戲,都顯示出演員們不俗的藝術功力,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唱、念、做、打,把戲曲傳統演繹得淋漓盡致。而細心的觀眾,則發現在熟悉的劇情和唱段中,演員們又增添了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增添了對人物情感發展脈絡和情感變化層次的把握,使傳統的折子戲在基本功扎實、表演規范中又平添了幾分現代的感情信息。
在秦腔藝術節上,對經典作品的現代詮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寶釧》。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五位著名演員聯袂主演的新編秦腔古裝戲《王寶釧》,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近乎完滿的舞臺呈現,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畫,唱腔、音樂的優美和創新,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作者站在當今時代觀眾的角度上,賦予這個戲以新時代的美感,力求表現出一個新的王寶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個戲的改編為經典作品的改編演出提供了經驗。
在新創劇目中,《茸寶記》在繼承傳統運用程式上是比較成功的,如傳統的翎子功對人物刻畫中,在體現舞臺整體美、體現人物性格和感情中,運用得很精練、優美,沒有多余的一筆,沒有刻意的炫耀。《金龍與蜉游》在運用程式和傳統技巧上也很見功力,把人物性格刻畫與程式、技巧的體現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原作在二度創作中更加秦腔化。
戲曲程式是現實生活的戲曲化表現,是從生活中提煉和舞臺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藝術化的創造。這次參演的許多劇目中,有許多表演,堪稱精彩,可以列入程式范疇,是創作劇目在表演上的創新成果。《思源》中的“婆姨舞”,在納鞋底的動作中,顯示出世故人情,顯示出人物的情感取向和人心向背。《敦煌魂》中的“水袖舞”,既表現了黃沙滾浪,又充滿情緒,是很戲曲化的表現形式。《大棚情緣》中的“抬擔舞”幽默詼諧,妙趣橫生,舞蹈中突出人物的內心感受,極具戲劇化色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三、梅花朵朵爭艷,蓓蕾競相吐蕊
在參加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的演員隊伍中,有曾獲中國戲劇家協會演員最高獎項“梅花獎”的演員和獲得西北五省區各省不同獎項的演員,他們精湛的技藝,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唱腔,字正腔圓的念白,精妙無比的做功,共同構成了金城舞臺一道亮麗的風景。
《王寶釧》由于有李梅、李娟兩朵梅花的強強聯合,老戲新唱,不僅使現代觀眾品味到了古老秦腔“吼一聲亂彈寸斷腸”的韻味,而且給人以秀媚婉轉、纏綿悱惻的感覺,加上她們爐火純青的表演,使該劇更具神韻。《思源》中“梅花獎”得主竇鳳琴、譚建勛同臺演出,一黑一白,風趣幽默。竇鳳琴的表演莊重而溫情,明麗而堅定;譚建勛的表演夸張而自然,忘形而富有生命,他們倆共同把“富而思源”的主題演繹得強烈生動、風情萬種。《敦煌魂》的主演雷通霞,是隴原大地綻放的又一朵梅花,她以自己富有穿透力的明亮嗓音和精彩表演,把戰爭難以消亡文化的主題表現得悲悲切切,壯壯烈烈。
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云集了西北五省一批優秀演員,王瑛、熊小玲、張濤、劉青、李小軍、白鳳英、任炳漢、穆小鵬、王建軍、邊霄、魯小忠、張曉琴、王景旗、佟紅梅,他們以各自的俏麗和風情,綻放于秦腔藝術舞臺,使秦腔藝術的百花園更加春光無限。
四、加強理論研究,提供動力支持
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的又一收獲是“西部地方戲發展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理論研討會”和三次劇目評議會的隆重召開。它們使研究與探討、批評與爭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秦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支持和理論指導。來自北京和中國劇協的專家學者、西北五省(區)、新疆建設兵團的戲曲理論工作者、各參演團領導、主創人員等百余人參加了“西部地方戲發展論壇”。這次論壇共收到論文50余篇,研究領域涉及與地方戲、與戲劇有關的文藝美學、心理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同時涉及文化產業及網絡傳媒、形態學等新興學科,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態勢。
“西部地方戲發展論壇”被認為是支撐西部戲劇事業發展的一個支點和有極高魅力的文化品牌,它的召開將有利于西部文化與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共享。這次論壇收到的論文,從數量、涉及學科之多、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充分顯示了西北地區在戲劇理論研究方面的潛力和廣闊前景,為今后戲劇的創作實踐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動力支持和理論指導。
在藝術節期間,組委還組織舉辦了三次劇目評議會。中國劇協,組委會領導,各省區、兵團的評論家,主創人員,藝術節特約評論員,宣傳評論組全體人員,在蘭34家新聞媒體的記者等出席會議。與會同志不僅就各參演劇目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點評與討論,還對秦腔藝術的發展、如何對待戲劇藝術遺產的開掘、如何對待戲劇經典作品的改編、如何使戲劇表現現代生活、如何使現代生活在戲劇創作中戲曲化等問題進行坦誠的探討和研究。這三次評議會學術空氣濃厚,專家和觀眾積極參與,平等坦誠地相互交流、相互探討,既肯定成績,又指出不足,開誠布公,暢所欲言,呈現出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顯示出了本屆秦腔藝術節在理論研究和批評方面達到的高水準,也體現了節會的整體水平。
總之,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使我們明顯感覺到西北戲劇工作者們在努力縮小與全國高水平劇目的差距,醒目地看到在創作、表演、人才儲備、理論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碩果。我們相信,它將為古老的秦腔藝術注入活力,加快秦腔藝術的現代化進程,使之更加豐腴迷人。“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