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成先天數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11:22:00

導語:張行成先天數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張行成先天數學研究論文

摘要:南宋易學家張行成是繼邵雍之后的又一位數學派哲學家,在“象”與“數”的內涵和關系問題上,認為“象”為卦爻象,“數”為奇偶數;先數后象,由數生象。在“理”與“數”問題上,主張數生于理。提出“理數”的概念,以“理數”為宇宙萬物的本體。通過對“太極”的闡釋,進一步表明“數本論”思想。認為“太極”是兼包理氣、虛實、動靜之“數”。通過《易》《玄》的比較說明“先天圖”為渾天象,“太玄圖”為蓋天象。先天圖實際上反映的是先天數。由“象”而推及“數”,由“數”而推及“理”,由“理數”而說明天道規律和宇宙本體,是張行成象數哲學的最大特色。

關鍵詞:張行成;數本論;先天數學;宋代易學

ApreliminaryresearchonZHANGXing-cheng’stheoryofprenatalnumbers

Abstract:ZHANGXing-cheng,anexpertatYilearningintheSouthernSongDynasty,isanotherphilosopheroftheschoolofnumberology.Fortheconnotationsofandcorrelationsbetweenimagesandnumbers,heholdsthatimagesrefertoimagesofthehexagramsandthoseofthelines,numbersrefertooddorevennumbers;numbersarepriortoimages,andthenumbersproducetheimages.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Yi)principlesandnumbers,ZHANGinsiststhelatterareproducedfromtheformer.Moreover,heraisedtheconceptof“numberofprinciple”andregardsitasthenoumenonofthemyriadbeings.ByexplicatingTaiji,hefurtherexhibitshisthoughtof“numberontology”,holdingthatTaijisimultaneouslycompriseprinciplesandQi,solidnessandemptiness,movingandstillness.BycomparingYiandTaixuan,heconcludesthatthe“PrenatalDiagram”reflectsanimageofcelestialglobe,butthe“TaixuanDiagram”animageoftheskycoveringtheearth.The“PrimordialDiagram”actuallyreflectstheprimordialnumbers.ZHANG''''simage-numberphilosophyisdistinctivelycharacterizedwithinferring“numbers”from“images”,inferring“principles”from“numbers”,andexplicatingthenormoftheDao(Way)ofheavenandcosmicnoumenonby“principlesofnumber”.

Keywords:ZHANGXing-cheng;number-ontology;theprimordialnumber-ology;YilearningoftheSongDynasty

中國哲學史有沒有一個數學派?近年學術界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筆者曾發表過兩篇文章[1][2],認為哲學本體論上的數學派出現于宋代,以邵雍、張行成、蔡氏父子為代表。本文僅對張行成的先天數學思想作一探討。

張行成,字文饒,因學歸邵雍,“學康節先生易幾十年”,人稱“觀物先生”。約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紀。著有《周易述衍》、《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易通變》、《翼玄》、《元包數義》、《潛虛衍義》等。

《周易述衍》十八卷,相傳為張行成杜門十年而撰成,主要是通過對《周易》的解說,以明三圣之義理。《皇極經世索隱》二卷與《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九卷,分別為解說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之作。張行成受易于譙定,而以郡雍之學為歸宿,以康節后學自居。對觀物內外篇極為推崇。他在《皇極經世索隱原序》中說:“觀物篇之言,廣大措意,精微如系辭。然稽之以理,既無不通;參之以數,亦無不合。”認為邵雍之子邵伯溫的解說不夠詳細,故作此書,著重對《觀物內篇》的“元會運世”數(觀物之數)以及聲音律呂作了“索隱”,指出邵雍之數雖不過一萬一千六百余言,“而天地之物、之象、之數、之理,否泰消長損益因革其間,罔不包羅。”(《原序》)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原序》中對《觀物》內外篇作了比較:“內篇理深而數略,外篇數詳而理顯。”認為內篇是邵雍所著,外篇為邵雍弟子所記,學習先天之學要從外篇入手。對外篇的缺文脫誤作了補正,分數、象、理三類相從為九卷(各為三卷),改變了原本雜纂而無定例的情況。

《元包數義》三卷和《潛虛衍義》十六卷分別為解說衛元嵩《元包》和司馬光《潛虛》的專著,屬推衍術數以明易理之作。《翼玄》十二卷為解說揚雄《太玄》的專著,實將《太玄》與《周易》作比較,以闡明《周易》之理,該書還提出了“易先天圖”,為現存文獻中“陰陽魚太極圖”的最早記載者。

《易通變》四十卷是張行成的代表作。該書取邵雍先天圖十四圖敷演解釋以通易之變,又將邵氏圖式歸納為“象圖”和“數圖”兩個基本圖式。“象圖”來源于先天卦位圖,表示生物之時;“數圖”又稱坎離既濟圖,表示生物之數。兩者又都來源于天奇地偶之數的變化。《易通變原序》說:“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謂先天圖也,先生之學祖于象數二圖。”《易通變》提出了奇偶數為《周易》之本、理數為萬物之祖的基本觀點。

可以說張行成是上承邵雍、下啟二蔡的重要人物,是“數”本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正如比他稍晚的易學家魏了翁所評說:“(張)行成大意,謂理者太虛之實義,數者太虛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數,因數以知理。”(《宋元學案·張祝諸儒學案》)此說不僅精煉地概括了張行成的學術特點,而且揭示了張行成理數合一的數本論本質。

一、象數觀

張行成在“象”與“數”的內涵和關系問題上,繼承了邵雍的觀點,認為由數生象、奇偶數為《周易》之本。關于“象”與“數”的含義,他認為“象”為卦爻象,“數”為奇偶數。其《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說:“奇偶者,數也;數生象,乾坤者,象也。”

關于“象”與“數”的關系,他贊同“因數生象”的觀點。“因數而有象,因象而有卦。”(《易通變》卷三十四)象是依據數而產生的。他還說:“夫天下之象生于數。”(《元包數總義·序》)“象生于數,數生于理,故天地萬物之生皆祖于數。”(《易通變》卷十二)他在解釋邵雍“數生象”命題時說:“有數之名則有數之實;象者,實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認為奇偶之數生成乾坤卦爻之象,卦爻象為奇偶數之實有和表現。在解釋邵雍“意、言、象、數”時說:“是故易起于數也……當此數者,必具此象;有此象者,必應此數。”提出數為易之起源,同時數與象又是相應互具的關系,是“體用”“合一”與“分兩”的結果(《易通變》卷一)

張行成在《易通變》中將邵雍先天圖十四圖歸納為“象圖”和“數圖”兩個基本圖式。邵雍十四圖為:象圖(乾坤交泰圖)、數圖(坎離既濟圖)、四象運行一圖(由象圖演變而來)、八卦變化八圖(由數演變而來)、有極圖、分兩圖、掛一圖。《易通變原序》說:“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謂先天圖也,先生之學祖于象數二圖……先生之書大率藏用而示人以象數,實寓乎十四圖。先生之意推明伏羲之意也。”張行成認為這十四圖“有體用倫次,先天之宗旨也,康節之學蓋本于此。”(《易通變》卷一)“象圖”和“數圖”是十四圖的根本。“象圖”又稱乾坤交泰圖,來源于先天卦位圖,表示生物之時;“數圖”又稱坎離既濟圖,來源于先天卦序圖,表示生物之數。象圖、數圖皆出于天地奇偶之數的演變,“天地變化有自然之數,圣人效之以作易也。”(《易通變》卷三十六)

張行成在邵雍先天圖的基礎上推衍出幾十個圖式,認為邵氏象圖、數圖以及十四圖都源于天地奇偶數的演變,天地奇偶數是自然之數,是《周易》之本,《周易》的符號——卦爻象即是數演化的產物。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數的演化,“奇一象太極,偶二象兩儀,真數三也,并之得三畫成乾,偶之得六畫成坤,以三奇偏交三偶,上中下、始中終,得三少陰之象,一乾三陰一坤三陽,八象既具,于是觀乾坤之互,變分天地之統屬。”(《易通變》卷九)“太極”蘊含了象數的全體,分為兩儀即天儀圓圖和地儀方圖,兩圖只有數而無形象,前者為太極之性,后者為大物之質。“圓者天之儀也,外圓中虛,有數而未有天,為太極之性;方者地之儀也,外方中密,有數而未有地,當大物之質。兩儀已生,性質已判,故有數,有數則有位矣。”(《易通變》卷一)只有兩儀——方圓二圖相交,才有卦爻之象。方圓二圖即邵雍的先天卦序圖和先天卦位圖,“太極”則是方圓二圖的來源,“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是故大衍五十之虛一,即四十九蓍之合一也。”(《易通變》卷一)太極即數“一”,實蘊含奇偶數。太極分兩儀,兩儀有數而無形,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中“乾兌離震為日月星辰之變數;坤艮坎巽為水火土石之化數。”均由數化生而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者,數也,數所以定其位。位者體也,故有位斯有卦。德者用也,故有卦斯有爻。”(《易通變》卷一)六十四卦則是八卦數的組合,如乾卦為一一,坤卦為八八,既濟卦為三六,泰卦為八一。此外,張行成繼承邵雍先天學數本論思想,還從數的角度解釋《周易》卦名和術語。

二、理數觀

張行成理數觀基本上是繼承邵雍觀點,在“理”與“數”問題上,主張數生于理:“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因象而有卦。”(《易通變》卷三十四)“夫天下之象生于數,數生于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數,因數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數,因數以推理。”(《元包數總義·序》)“象生于數,數生于理。”(《易通變》卷十二)“理之自然,數生于理故也。”(《翼玄》卷一)

張行成所指的“理”不是二程的“理”,而是邵雍的“理”。二程的“理”主要指“天理”,“本然之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又是道德倫理規范和社會等級制度的總稱,還具有事物自然特性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意義。邵雍之“理”主要指“物理”、“條理”、“天地之理”、“天人之理”、“性命之理”、“生生之理”,即天地萬物的普遍法則和原理,當然也包涵數的變化的法則與邏輯性。邵雍、張行成之“理”偏向于自然規律的“理則”,而不偏向于社會道德倫理。

張行成所說的“數”也就是邵雍所說的“理數”,既指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窮天地終始”、“盡物之形”、“盡物之體”)的量度,也是指萬物生成的變化法則。張行成沿用邵雍的稱謂,稱之為“理數”。“數”實際上是“理”的代稱。“理”為條理、分理、萬物生成變化的理則,“數”亦即萬物生成變化的理則。“數”與“理”是一致的。數是就理的度量、法則而言,理是就數的原理、道理而言。張行成在《易通變》卷十二中說:“道依數而行,數由道而神。”“道”即是“理”,說明理與數互相依存、互相發明。認為邵雍“思致凝遠宜乎造易之妙,通乎數則通乎道。”以萬事萬物之數窮盡萬事萬物之理。張行成說:“真天地自然之理,自然之數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二)這個“數”又具體指邵雍的先天數、經世數:“萬物生于地而祖于天,故經世之數皆合乎蓍數也。”(《易通變》卷三十四)“天地萬物之象之理,無逃乎先天數者。”(《易通變》卷七)“數”既表示卦象之序、之位,又可表示萬物之序、之位。萬事萬物的象(含卦象物象)、理(含變易化生之理)都在先天數表達之中。“理”指“易理”、“物理”,實指數的變易之理;“數”指奇偶數、天地數、先天卦數,實指萬事萬物變化之理數。因此“理”與“數”在內涵上實有相通之處,張行成既說“數生于理”、“因理而有數”,又說“天地萬物之象之理無逃乎先天數者”,可見“數”與“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內涵,在“數生于理”的命題中,“數”指有形的、具體的奇偶數,“理”指奇偶數變化的道理;在“理無逃乎數”的命題中,“數”既指有形的先天數,又指無形的先天數法則(即“理”)。盡管如此,但“數”與“理”的基本內涵卻是一致的,所以張行成又有“真天地自然之理,自然之數也”的說法,并應用了“理數”這一概念。提出“數”為天地萬物生成之根本。其“理數”指萬物自然規律的數的規定性。即萬物自然之理則,既是“數”亦是“理”。

“數”——“理數”是張行成哲學中的最高范疇,在理數合一觀指導下,張行成進一步提出了數本論思想,認為“數”——“理數”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體。“數”不僅是《周易》的本源,“天地變化有自然之數,圣人效之以作易也。”(《易通變》卷三十六)而且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天地萬物之祖:“天地萬物之生皆祖于數。”(《易通變》卷七)“先天之數,為天地造萬物也。”(《易通變》卷三十四)“數”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根本,天文、地理、算數、歷史、文字、醫理、音律等學問都是依據“理數”而建立起來的。“故天地萬物之生皆祖于數。圣人先知先覺,因制之以示人,以分天度,量地理,觀天地皆有數,況人物乎!自伏犧畫卦以用太極,神農植谷以用元氣,于是黃帝制歷,分天度也;畫野分析,量地理也。其余隸首造算,大撓造甲子,蒼頡造字,岐伯論醫,伶倫造律,皆以理數而示人者也。”(《易通變》卷十二)從而提出了數本論的哲學思想以及以數解物的原則方法,不僅以“數”解釋《周易》,而且以“數”解釋天文、地理等一切自然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結構,這在《易通變》中占了大量篇幅。

因此,應該說邵雍是“數”(“理數”)本體論的創立者,張行成則是數本論的繼承和發展者。從“數”的角度看,邵雍、張行成的“數”是蘊涵天地萬物之理的“數”,而不同于畢達哥拉斯的“數”;從理的角度看,邵雍、張行成的“理”是用數表達的“理”,是天地萬物生成變化之理,而不同于程朱的“理”。可見,邵雍、張行成的“數本論”——“理數”本體論既不是畢達哥拉斯的“數本論”,又不是程朱的“理本論”。

三、太極觀

象數派易學家與其他各家一樣,也是通過對“太極”的闡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本體論。張行成在邵雍“太極”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太極”是兼包理氣、虛實、動靜之“數”。從而論證了其數本論思想。

1.太極兼包虛實、動靜。

張行成對邵雍的太極為一、為心、為道、為氣進行解釋,將邵雍看似矛盾的太極觀從“虛實”、“動靜”兩方面加以整合,從而得到了合理的說明。“太極兼包動靜,靜則見虛,動則見氣。氣動為陽,靜復為陰。故太極判而為陰陽,二氣相依以立而未嘗相無。”(《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四)

關于太極兼包的“動靜”和“虛實”,張行成認為是“靜則見虛,動則見氣”,“動靜”是就功能(用)方面說的,“虛實”是就形質(體)方面說的,兩者不可分離。關于“虛”、“靜”,張行成說:“寂然不動,虛則性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太極本靜,故不動為性,發則神。”(《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虛”、“靜”指寂然不動之性,為太極的本性。所謂“實”則指太極的實質、形體,張行成以為太極之實為“氣”,他在《觀物外篇》卷七中多次提到:“太極者,大中之氣也。”“太極,一氣也。”“太極者,元氣函三為一也。”“虛”與“實”往往相對而論:“太極之虛,為乾坤之性;太極之氣,為乾坤之體。”(《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太極一也,指一為虛,氣實存焉……太虛之中,初未見氣,即氣即虛,非一非二。太極者,兼包有無不倚動靜其元之元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太一者,太極之一。非虛非氣,即氣即虛。”(《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反復強調太極是“虛”之“性”與“實”之“氣”的合一體,而不是單一的“虛”或“氣”,“非虛非氣,即氣即虛”。實(氣)與虛之間的關系為:“天地萬物包于虛,而生于氣。虛者,陰也;氣者,陽也。虛以待用,氣以致用也。氣出于虛,役物藏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認為“虛”與“氣”是太極不可分割的陰陽兩面。“氣出于虛”,“虛以待用,氣以致用”是就太極的本性與功用而言,虛為本性,氣為功用。

2.太極兼有理、數之義。

張行成在太極具有虛實兩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理”為太極之實,“一”為太極之虛:“太極一也,指一為虛。”(《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除以“氣”為太極之實外,張行成還提出“理”為太極之實:“太極者,太虛也;太虛無物,理為實義。”(《易通變》卷三十四)“理者,太虛之實義。”(《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以“理”為太極之實義,從而引出太極為理、數合一體的結論。作為太極之實的“理”指什么?張行成繼承邵雍說,以“理”為天地萬物的本然之理則,而這一理則即是事物萬法之本原,太極之根本:“蓋萬法出乎理,理之所至,自然而成,然理者,天下之公,非我所得……是謂天德太極之根,可以成己,可以成物。”(《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這個“理”實為數的變化理則,張行成說:“是故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也。天下之理,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太極之“理”體現在數的分合上:“太極者,肇分十數,斯具天五地五,各以一而變四,其二無體,所者八。有天而地效之。所謂八者四而已,故卦止于八,而象止于四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陰陽分太極,在道則為乾坤,在氣則為天地,鐘于人則為男女,散于物則為動植,于其中又細分之,至于不可數計,無非兩也,合一則致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這是就太極的一分為二的變化、生成法則而言的,是筮法生成論及宇宙生成論,但逆推之,則合二而一,最后歸為太極,太極為一:“太極為二之一,在先天圖則剝當陽一,當陰一,而祖于乾坤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五)這種分二、合一的數的法則,即是太極之理。張行成在解釋邵雍“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一節時說:“太極者,一元。一元者,乾元、坤元之本,合而未離者也。……故太極為一,不動,生二,二即是神。夫太極動而生陽,陽為奇一也;動極復靜,靜而生陰,陰為偶二也……真至之理,自然生神,神應次二,有動有靜,于是生數……數生象……神則數者,動靜變化,倏陰忽陽,一奇一偶,故有數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這是從太極蘊含的“神”的功能立論,以一分為二的動靜、陰陽變化為“神”,為“理數”,為事物自然變化的“真至之理”。此理即代表事物生成次序的“數”的理則。張行成認為,“易起于數”(《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這種“數”即“理數”,是萬事萬物的本原。

太極之數在于“一”,“一”不是一般的數,而是理數,代表“中虛”:“是一也,在二為三,在四為五,在六為七,在八為九,皆中虛致用之處也。是故人物與天同數者,太極中虛之用也。”(《易通變》卷七)是從數上論,太極之“中虛”為三中去二之一、五中去四之一,從致用角度看,二因一而三,四因一而五,六因一而七,八因一而九。張行成認為邵雍這種“理數”法則,“所以錯綜互用者,因其自然之理,非先生之臆說也。”(《易通變》卷一)代表自然萬物的理則。而“一”作為太極,則是萬事萬物的本原。

張行成認為太極之理數出于心中。他解釋邵雍“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說:“蓍合一握四十九之未分,是謂易有太極。太極者,太一也。包含萬有于其中,故曰道為太極,在人則心為太極。太極不動,應萬變而常中,乃能如天,故揲蓍掛一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這是從揲蓍法上解釋“太極”,以四十九數合而未分為太極,以包含萬有為“道”,以人心為“心”。他在解釋邵雍“先天學心法”時,又以天地之中為“心”:“先天圖自坤而生者始于復;自乾而生者始于姤。皆在天地之中,中者心也。故先天之學為心法而主乎誠。蓋萬法出乎理,理之所至自然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又解釋邵雍“無極之前”、“有象之后”,認為“此明先天圖復姤生于乾坤而為小父母也。”并以復姤為天地之中,為太極:“極,至也,中也。理以中為至。太極者,大中之謂也。謂太極為無,偏系于無,非中也;謂太極為有,偏系于有,非中也。”《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此是以不偏執于有無,遵于“中道”為“中”。并以此“中”為“天下之理”,進而論述“南北陰陽”、“東西天地”為“中”者,即天地、陰陽之所合這個“中”,用數表達即“混而為一”,即“含三為一”,亦即“理數”。

總之,張行成的“太極”觀是一種兼包了虛實、動靜、氣神的“理數”,“氣”是就太極的形質而言,“理”是就太極的本性而言。這個理即“理數”,即萬物生成變化的理則及數的規定性。

四、易玄觀——易先天圖

張行成在向皇上進呈的易學七書中有一書名《翼玄》,《翼玄》的最大特點是比較《太玄》和《周易》,從表面上看是注釋《太玄》,實際上用了大量的篇幅注釋《周易》。如卷一開宗明義:“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數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于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于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數,故中于八;易用十五數,故中于九。易兼九六,玄獨用九也。易之八者天體,玄之九者地用也。”提出易天玄地、易八玄九的觀點。

在與“太玄圖”的比較中,張行成提出了“易先天圖”,“易先天圖”實際上是對邵雍先天圖的圖解。《翼玄》提到的“易先天圖”大底有三個:一個是先天方圖,一個是先天圓圖,一個是方圓合一圖。分別為邵雍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圖中的方圖、圓圖、方圓合一圖。按天圓地方說,先天方圖表示被天包著的地,先天圓圖表示包著地的天,方圓合一圖表示天地合抱、天地合一。在三個圖式中,張行成對先天圓圖似乎情有獨鐘,往往單稱它為“先天圖”。如卷十:“先天圖合為一天也。”“先天圖右行者,逆生氣以變時也;左行者,順布氣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順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象圓,合乎一者天也。”卷一:“易之圓圖,自一陰一陽以□□□二則由外而之內。”

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筆者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張行成的《翼玄》中,并推測張行成很可能就是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這幅圖的“蜀之隱者”。有學者認為“易先天圖”是清代乾隆年間李調元輯刊《函海》本《翼玄》(因避諱故作《翼元》)時加上去的,對此筆者曾作過考證和辯解[3][4],此不贅述。本文所要強調的是,張行成是通過《易》《玄》的比較說明“先天圖”為渾天象,而“太玄圖”為蓋天象。先天圖實際上反映的是先天數。他明確指出:“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渾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數……蓋天象也。”“易方圓二圖,天地相為體用也。”“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方圓二圖合于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天內,渾天象也。”(卷一)“易圖方圓合一者,地在天中,渾天象也。”(卷七)“蓋渾之理無異,唐一行能知之,而蓋天家學失其本原,故子云、康節,皆非其說也。”(卷一)由“先天圖”為渾天象進一步論證“易”為渾天象。

先天圖反映先天數,先天數反映天道的變化規律。《翼玄》卷十說:“易先天爻象圖,自乾坤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復遇姤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左行,列于二也。”這種卦爻的左行、右行規律正是萬事萬物左行、右行即陰魚陽魚互糾規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左右偕行、陰陽互糾的規律是可以量化的。“易先天圖”以及趙撝謙的“天地自然河圖”都是可以量化的,都是對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的量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后世各種以兩個半圓構成的“太極圖”都是錯的,因為都不能量化。張行成在《易通變》十四圖中,列第一圖為“有極圖”,“有極圖”即“先天圖”。此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其中對圓圖的解釋可以看出“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渾淪之中,太極之全體也。”(卷一)“圓圖右行者,六變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變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圖自一陰一陽六變各至于三十二,是為地之一柔一剛,復姤代乾坤以為父母,剛柔承陰陽以成變化,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卷一)以陰陽爻的數量變化解釋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規律,進而解釋宇宙萬物的生長變化的規律。

由“象”而推及“數”,由“數”而推及“理”,由“理數”而說明天道規律和宇宙本體,是張行成象數哲學的最大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其成.中國數本論學派[A].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C].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張其成.易學數學派太極觀[A].中國傳統哲學新論[C].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3]張其成.陰陽魚太極圖考[J].周易研究,1997,(1)

[4]張其成.易圖探秘[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