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教學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1-22 03:28:49
導語:古代文學教學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因課時減少、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較多問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明顯提高。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分類評價學生、挖掘傳統文化精華、重視古詩詞吟誦、介紹學術新信息等形式,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課時減少帶來的消極影響;課堂討論和撰寫小論文、創作古詩詞,有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撰寫小論文;創新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部分高校國際教育專業和新聞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此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浩若煙海的文學遺產,時間跨度極長,作品極為豐富,因而所需課時相對較多。此課程除了傳授文學史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外,還承擔著提升學生文學鑒賞和寫作等方面能力的任務。近年來,不少高校為了提升學生就業率,開設了更具實用性的課程,大幅度壓縮了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課時數,這使得原本就略顯緊張的課時更是捉襟見肘。學生受公務員考試、考研(非古代文學專業)影響,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明顯減少,這非常不利于他們正常的學習。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學生學習古代文學課程的興趣明顯不高,原有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明顯提高。可以說,當前的教學現狀,難以滿足教育部的相關要求。教高函〔2018〕8號文件明確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打造成有難度和挑戰度的“金課”,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其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育的主體。“課堂上教師的一個聲音,一個手勢,一個轉身都有可能留給學生美好的記憶。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對文學知識的掌握,對文學研究方法的研習,需要研讀教師的科研論著,也需要課堂教育的體知”[1]。教師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都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每一個學生,盡可能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所有學生取得進步。(一)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設置問題,分類評價。學生個性千差萬別,要想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進步,就必須因材施教。教師要針對不同性格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對學生采取不同方式的評價策略,以期所有學生都獲得最大程度的進步。對那些大膽、勇于表現自我的學生,應多提問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對其回答應在贊賞的同時客觀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這種方式有利于這類學生進步。對內向、不善于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的學生,教師最初提問應以較易回答的簡單問題為主,對其回答應以鼓勵為主,使其增強信心,更愿意主動去學習。當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并盡可能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會空前高漲。(二)挖掘傳統文化精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包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浩若煙海的文學、文化遺產。繼承其精華,對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而且,因為“文學作品在描寫、抒情、個性化等方面的優勢,使得相關文化內涵能夠得到更加豐富、細致、鮮活的顯現”[2],所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體認傳統文化”[2],通過古代文學教學來進行文化傳承,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繼承傳統文化精華,也是對在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重要指示的積極響應。作為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應該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盡力挖掘出課程中蘊藏的文化精華,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和強國志。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資源非常豐富。許多優秀作家,一生艱辛、坎坷,卻始終具有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始終不忘對國家的忠誠、對民眾的眷念。講解相關內容時,教師除了圍繞抒情性、表述方式、文體特征、個性化等概念進行文本闡釋外,更應該突出表現其中的愛國主義元素。講解屈原《離騷》詩篇時,就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屈原的愛國事跡,讓學生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愛國情懷。講解杜甫時,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中對杜甫的生平遭際做深入了解,讓學生找出自己最欣賞的杜甫詩歌。課堂上,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這些詩句的理由,再進行補充、總結。由于學生課前已經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上課時的發言就比較生動、精彩。學習白居易詩歌時,強調了白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關懷;講解蘇軾章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蘇軾樂觀曠達的精神。實踐證明,通過積極主動地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個體品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三)用富有新意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隨著信息交流日益變得迅捷、方便,大學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他們思維活躍,更喜歡新奇、生動、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教學時,應盡可能考慮到這一點。這樣,教師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其學習主體地位的被尊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時,除了運用文字外,教師還要盡可能運用其他元素來刺激學生感官,提升其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在課堂上使用的幻燈片中插入一定數量的精美圖片、音頻資料,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課堂上精選中國大學MOOC網或者超星視頻上一些名師授課的精彩片段給學生播放,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率。在講解《離騷》《長恨歌》時,播放了相關的詩歌朗誦視頻,學生一下子就被優美的畫面、悠揚而悲愴的音樂吸引,都情不自禁地盯著屏幕看,很自然地跟著吟誦。學生在感受深沉詩境的基礎上,也記住了詩篇中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另外,為學生提供一些形象性的知識信息,例如用多媒體播放作家畫像、作品的重要版本圖片等,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重視古詩詞吟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吟誦詩歌對于理解詩歌含義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義。葉嘉瑩先生曾言:吟誦詩歌“能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息”[3]。吟誦詩歌也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微課、教學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相關詩詞的經典誦讀視頻,如喬榛和丁建華朗誦的《長恨歌》、方明朗誦的《蜀道難》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之美,更好地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當然,教師也必須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誦方法和技巧,如平聲字要讀得長一些、低沉一些,仄聲字要讀得相對短一些、響亮一些;五七言近體詩句子的節奏應該是“2-2-1”“2-1-2”“2-2-2-1”“2-2-1-2”;詞的朗誦,也要注意格律和平仄要求。另外,詩詞在吟誦前也要特別注意理解詩詞內容,確定情感基調。(五)介紹學術新信息,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學術新信息、新動態,使教學始終貼近學術前沿,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證明,課堂上最能夠吸引學生的,往往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內容,特別是與課本內容同中有別的學術新動態。當然,給學生作相關介紹的時候一定要謹慎,盡量找權威期刊上的合理觀點,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為學生日后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做一些啟蒙工作。
二、優化教學策略,解決課時不足問題
利用微課、慕課等技術形式進行課前預習。“微課、慕課等技術形式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與互動”[4]。在教學中適當使用微課、慕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常規教學模式的不足。傳統文學史中關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產生、作品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知識,相對于具體作品而言,因為沒有過多可以討論的內容,所以對學生來說往往枯燥、缺乏吸引力,課堂上講解也往往耗時多,效果卻不佳。對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本相關內容,同時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課或者指定給學生看的慕課。由于微課課時較短,且微課、慕課中往往有精美圖片和優美、有趣的音頻,觀看形式自由,因此更能吸引學生興趣。教師制作的微課中,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問題。這些問題既可以是簡單的知識性問題,如:“《屈原》的作品都有哪些?《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還是李商隱?”也可以是較為復雜的問題,如:“《詩經》中的詩,在當時有一個重要作用是以其獨特的感染力來教化士民,試以一首詩為例來說說這個特點。后世哪些詩人的詩也特別注重教化?試舉一二例。”這樣的問題,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能使學生對古代詩歌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更感性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的意識。用微課等技術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不僅節省了大量課堂時間,也更利于課堂上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此種預習,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精心設置問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為了加強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必須給學生設置一些具有引導性和延展性的問題,如:“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你的依據是什么?”“《長恨歌》是怎樣把抒情、寫景和敘事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學生可能有愛情說、諷諭說、雙重主題說等回答,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有助于體現作家主要藝術特色和作品主旨的情節,教師也應該提醒學生留意,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深意。例如,在講授《儒林外史》中周進貢院痛哭撞號板的可笑場面后,教師可提問:“周進在貢院里面為何要痛哭著用頭去撞號板?周進的行為是否只是讓讀者感到可笑?你能否從中看到作者諷刺藝術的特色?”通過提問,讓學生認識到:這瞬間的可笑也蘊含著深沉的悲哀,而這也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能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作者敏銳地把人物的瞬間行為與對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巧妙結合在了一起,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通過設置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較好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課堂問題的設置,應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發展。設置的問題要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問時要照顧到全體學生的感受。
四、通過課堂討論和撰寫小論文的方式,加強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迫切需要高校“以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為中心,實現人才培養的轉型”,而課堂討論、表演情景劇、撰寫小論文等活動,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一)通過討論和表演情景劇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5],有很好的效果。討論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即將討論話題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深入閱讀相關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觀點,并把主要材料有條理地寫出來。課堂上教師要要求學生在表述時語言要準確、流暢,有理有據。適當的討論,有利于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相關文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了學生的學術興趣。討論的問題最好有一定開放性。例如,讓學生探討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就,孰高孰低;讓學生思考:白居易新樂府詩歌的價值到底如何,這類詩歌在當時是否產生了廣泛影響等問題。關于這些問題,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在做了充分準備后進行討論。實踐證明,安排一定的討論課程,有利于學生閱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景劇的表演,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認識《史記》場面描寫的精彩和人物刻畫的精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情節。讓學生在熟讀相關文字的基礎上,繪聲繪色地表演,教師用手機拍攝后,在課堂上選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賞鑒。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學史相關內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對學生以后考公務員和考研的面試都很有幫助,學生因此也更愿意學習此課程。(二)通過寫小論文等形式,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小論文和古典詩詞的寫作。1.小論文的寫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具體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每學期寫兩三篇小論文。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現象或作家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讓學生結合作家生平遭遇、所處時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環境等多種因素進行論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途徑和規則,逐步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和學術規范。這也有助于學生接觸和了解學術前沿狀況。除了布置兩三篇小論文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多寫小論文,寫精品小論文。對極少數佳作,教師在指導學生認真修改后,可以鼓勵他們嘗試投稿。刊發論文的期刊即使級別不高,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對其日后走上學術道路會有幫助。2.古典詩詞的嘗試寫作。古典詩詞寫作,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中國古典詩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樂、語言、意境等多種美質,只有通過創作,才能對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體會。現在國內不少高校,早已經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創作,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就專門為學生開設了“詩詞格律與寫作”課程。已經舉辦多年的山西省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其中就包括格律詩命題創作這一重要環節,評委會從格律、意境、風格等方面對選手作品進行點評。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創作時,也讓學生嚴守格律要求,取法經典,讓學生把誦讀與習作相結合,循序漸進,最終寫出內容與形式兼具的佳作。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領悟能力以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增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教授此課程,必須要求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要想讓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文化視野得到廣泛開拓,獲得更多進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必須想盡辦法吸收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和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永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功力與性情[J].教育文化論壇,2019(3).
[2]過常寶.古代文學教學要維系文化傳統[J].中國大學教學,2019(4).
[3]王群.中華朗誦(4)[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37.
[4]陳嬋娟.網絡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探究———評《中國古代文學教程》[J].新聞愛好者,2019(9).
[5]常小勇,張霞.課堂討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8(10).
作者:郗韜 單位:晉中學院
- 上一篇: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下一篇:電子媒介時代網絡文學生產機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