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影視文學編寫

時間:2022-07-20 09:23:03

導語:浙江影視文學編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浙江影視文學編寫

在電影電視文學創作這一后起之文學樣式中,浙江作家有較久遠的歷史。早在20年代,史東山就投身早期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那時,他對電影的認識,完全建立在唯美主義的基礎上,如創作的《楊花恨》、《同居之愛》,都是寫男女之情的,過度渲染了這種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盡管如此,史東山畢竟是最早滲透到電影文學創作中的浙江人。因為他,浙江人染指電影文學可推至20年代初期,給20世紀浙江電影電視文學的創作開了一個好頭。但真正從電影文學角度接觸電影的,恐怕要從夏衍算起。有人因此稱夏衍為中國電影的奠基人,這并不為過。左聯成立后,共產黨對電影加強領導,組建電影小組,夏衍曾參加了這一活動,并且是編劇委員會的主要成員。1933年,夏衍(化名丁一之)編寫的由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終于誕生,這也是夏衍第一部電影劇作。該劇以“九•一八”后,長江流域水災為背景,第一次在電影作品里尖銳地揭開了農村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電影運動后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創作任務,在《狂流》中第一次得到了正確的實踐。不久,夏衍又以蔡叔聲的化名,把茅盾的小說《春蠶》改編成電影劇本。劇本和它的原著一樣,通過老通寶一家為養蠶育繭而奮斗、掙扎、終于失敗的經過,再現了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和高利貸者的重重盤剝下,一步一步陷入破產的境地?!洞盒Q》忠于原著的改編,被稱作是中國“新文壇與影壇的第一次握手”。隨后,夏衍寫了表現婦女覺醒的《脂粉市場》,通過百貨公司女店員的遭遇,揭示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里,剝削階級只把婦女當作商品,所謂婦女經濟獨立、職業平等,實際上只是一種欺騙。女主人公最后毅然離開公司,走進街頭人群中的結尾,是有深刻寓意的,它含蓄地指出了婦女的解放是以整個社會解放為前提的,婦女要獲得自己的解放,必須投身到整個社會解放的群眾斗爭的行列中。另一種以婦女為題材的電影劇本是反映婦女走向獨立生活道路的《前程》,它透過關于女藝人生活的題材,從女伶蘇蘭英的生活歷程中,提出嶄新的主題:依靠男人的寄生生活,并不是一個女人的“前程”,要獲得人格的獨立和自由,必須自食其力。這個主題,在當時,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夏衍還寫過(包括和他人合作)其它一些劇本,像《時代的兒女》、《上海二十四小時》、《壓歲錢》等,都是一些經得起時代琢磨的作品。顯然,他對中國電影的開拓與發展盡了篳路襤褸之功。

除了夏衍之外,其他的浙江劇作家也在現代期為電影文學的創作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沈西苓曾經從事過左翼電影活動。1932年,沈西苓計劃寫作一個以上海女工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劇本,夏衍把從事工人運動時調查所得的關于包身工的材料提供給他。當夏衍寫出了不朽的報告文學巨篇《包身工》時,沈西苓也寫出電影文學劇本《女性的吶喊》。作者以大量的事實,圍繞女主人公葉蓮的遭遇,勾畫了洋場惡少胡大少爺、工頭陳大虎凌辱包身工的無恥嘴臉,暴露了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把頭勢力互為一體榨取女工血汗的血腥罪行,同時通過葉蓮為中心的幾個女工的非人生活,展示了包身工被剝削、被壓迫、被凌辱的凄慘境遇。這是沈西苓電影版《包身工》的面世,它的反帝色彩是相當鮮明的。

沈西苓還作有抗戰題材的作品《鄉愁》和反映舊社會杭州西湖搖船女悲劇的《船家女》。1937年問世的反映青年出路問題《十字街頭》,標志著沈西苓創作思想的日益成熟與發展。劇作描寫了30年代四位失業的大學生老趙、阿唐、劉大哥、小徐的苦悶和覺醒。劉大哥是個剛毅的青年,在民族存亡關頭,回北方家鄉參加抗敵工作去了。小徐消沉懦弱,企圖自殺,被老趙搭救后,回老家了。阿唐是個樂天派,以給商店布置櫥窗糊口。老趙則對生活充滿信心。顯然,作者通過了一群知識分子的不同性格和生活道路的描寫,肯定了堅定地斗爭著的劉大哥,批判了消沉的小徐,而對于老趙們,則著重描寫了他們的失業和貧苦、彷徨和掙扎,最后選擇了投身社會之路。《十字街頭》生動地反映了30年代知識青年處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的精神面貌。沈西苓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中華兒女》,這也是作者抗戰時期唯一創作的作品。它由四個短故事組成,總的主題是描寫中國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進行抗戰,反映抗日群眾的覺醒和斗爭。尤其是主題歌,“屈辱地活著有何用,戴天的仇恨尚未雪,咬緊牙關向前進,誓將敵人滅”,唱出了人民的戰斗的聲音。袁牧之也是解放前影響全國的重要的電影工作者。1934年創作的《桃李劫》,是作者寫作的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劇本中的陶建平、黎麗琳是一對富有正氣、耿直不阿的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起初抱著為社會謀福利的熱烈幻想從學校走進社會,由于對所遇到的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表露出一次又一次的義憤和反抗,遭到社會黑暗勢力的抵制和打擊,以至幻想破滅,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作品再現了這個黑暗社會中正直的小資產階級分子的悲憤、痛苦、反抗和掙扎,對社會提高了深沉的控訴。1937年,袁牧之創作了深刻描寫都市下層生活的《馬路天使》。該劇生動地再現了30年代都市下層社會貧苦市民歌女、妓女、吹鼓手、剃頭匠、小販等的苦難生活,同時反映了這些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團結互助、正直善良的優秀品質。無論是老王、小陳、小紅、剃頭匠、小販或失業者,都是以朋友的歡樂而樂,以朋友的痛苦而痛苦,體現了勞動人民相互之間同甘苦、共患難、勇于犧牲自己的高尚品德。作品通過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的展示,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歌頌了勞動人民人性的至善至美。史東山,在30、40年代創作熱情進一步激發,推出的一批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其主要作品具有明顯的進步傾向。如《長恨歌》、《狂歡之夜》等,反映了30年代的社會現實,在讀者和觀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已基本體現出這一色彩。1938年,史東山完成了抗戰爆發后第一部正面描寫抗日戰爭的劇作《保衛我們的土地》。劇作選取了從“九•一八”到“八•一三”這個時期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通過劉山夫婦的覺醒和老四的墮落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和斗爭,暴露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的罪行,鞭撻民族的敗類,歌頌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英雄人民。

《保衛我們的土地》表達出當時中國人民要求抗戰的民族愿望和愛國主義的莊嚴主題。1947年,史東山編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原名《勝利前后》),轟動了國內外。作品以抗戰開始到抗戰勝利初期為背景,通過救亡隊員江玲玉、高禮彬的經歷,并有意和周家榮利用抗戰發國難財對比,暴露國民黨反動派抗戰時消極逃跑、勝利后劫收發財、荒淫無恥的罪惡行徑,從一個側面概括了戰時和戰后國民黨統治區社會生活的真實。由于它的深刻的暴露性,受到廣大觀眾和社會輿論的熱情歡迎。在上?!肮聧u”活動的柯靈,其“孤島”時期的主要電影作品是《亂世風光》。它以戰亂中逃難失散的孫伯修、凌翠蘭家庭的演變,揭示了“孤島”生活的兩面:一方面,發國難財的奸商在交易所里興風作浪,過著荒唐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物價飛漲下呻吟的貧苦市民,卻受著二房東的剝削,在街頭冒雨排隊買米,在為生存而含淚供人消遣。作者以相當敏銳的觀察力,較為深刻地揭露了“孤島”這兩種天壤之別的生活。桑弧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是1941年的《肉》,1942年還有《洞房花燭夜》和《人約黃昏后》等劇本的誕生。1947年的諷刺喜劇《假鳳虛凰》,是他戰后的第一個作品。作品用諷刺喜劇的形式,揭露了舊社會爾虞我詐的生活方式。大豐公司經理張一卿企圖用儀表堂堂的理發師楊小毛向征婚的范如華求婚來騙得一筆錢彌補他投機生意的虧空;范如華并非富家之女只是個寡婦,希望用征婚的辦法來物色一個財貌雙全的依靠,維持她不勞而獲的生活。作者就借助于這些利用旁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企圖用金錢來收買一切的可恥行為,對他們進行無情的嘲笑。整個劇本富有喜劇色彩,情節結構巧妙,人物形象生動,對話風趣,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建國后的創作,在外地的浙江籍新老作家如夏衍、柯靈、林杉、黃宗江、季康等,不時有佳作問世。如夏衍,建國后的主要作品是名著的改編本,有《祝?!?、《林家鋪子》等。電影文學劇本《祝?!酚婶斞傅耐≌f改編,在忠于原著、保持原著神韻的基礎上,作者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增加了祥林嫂再婚后與賀老六和解以及祥林嫂砍門檻等情節,豐富了人物性格,增強了戲劇性,是名著改編的優秀范例?!读旨忆佔印酚擅┒苄≌f改編而成。劇本也十分忠實于原作,但也作了必要的豐富。劇作加強了時代背景的描繪和渲染,對林老板的性格作了改動,增加了他壓迫零售商的情節。這樣的設計,反映出林老板既是被壓迫者、又是剝削者的兩面性,從而深刻揭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社會現實。這也成為名著改編的樣板??蚂`仍然表現出改編的天賦,1963年,他根據夏衍的同名話劇改寫電影文學劇本《秋瑾》,塑造一個憂國憂民、為民族興亡英勇獻身的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并展示了女革命家豐富而復雜的精神世界。他還根據茅盾的長篇小說《腐蝕》,改成電影劇本,揭露舊時代國民黨特務統治的罪惡。

此劇制片后未曾公映。季康作有文學劇本《五朵金花》,這是一部描寫少數民族地區青年勞動和愛情生活的喜劇。副社長金花的車壞了,途中得到鐵匠阿鵬的幫助,兩人相戀,約定來年相會。第二年,阿鵬如約而來,找遍了蒼山洱海,巧遇積肥模范、拖拉機手、飼養員、煉鐵能手四朵“金花”,造成一系列令人好笑的誤會,最后在蝴蝶泉邊找到了他心愛的那朵“金花”。劇本通過阿鵬尋找金花的經歷,表現了白族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風情和他們在祖國大家庭里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熱情。謝晉和他人一起把關于浙江越劇的故事寫進了電影劇本《舞臺姐妹》,劇本通過竺春花等越劇姐妹在解放前所走的不同道路和解放后的人生選擇,闡明了做戲與做人的人生哲理。黃宗江、石言的《柳堡的故事》,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1944年春天,新四軍某部班長李進與農村姑娘二妹子在柳堡發生一段純潔動人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在革命隊伍中,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革命利益、革命集體又應關心個人的主題。黃宗江還作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農奴》,通過強巴的血淚生活史,發出了落后、殘酷的西藏農奴制度必須消滅的強烈吶喊??梢哉f,這些作家的加盟,使建國后的浙江電影文學的創作增色不少。比較而言,在浙江省內本土上進行電影文學創作的作家人數并不多見,起步也晚,大概始于1958年的年代。50、60年代只有一些戲曲電影文學劇本,也都是原先戲曲本子的變異,如顧錫東的《蠶花姑娘》、貝庚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胡小孩的《花燭淚》等。浙江省電影文學劇本作品的增多,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期。80年代有張思聰等的《何處不風流》、童汀苗等的《流亡大學》拍成電影,并在全國播放。東海艦隊的李云良一度成為全國知名的青年電影劇作家,他的《愛情與遺產》等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作家姚云還因創作《小刺猬奏鳴曲》獲得優秀少年兒童故事片作者特別獎。90年代,黃亞洲等創作的電影劇本《開天辟地》,獲得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并且出現了電視文學劇本的創作與電影劇本創作齊頭并進的好局面。浙江不斷推出反響強烈的電視劇本,如《魯迅》、《華羅庚》、《女記者的畫外音》、《中國神火》、《中國商人》、《喂,菲亞特》等,女作家王旭烽根據自己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20集電視劇本《南方有嘉木》、程蔚東的“中國系列”和對茅盾作品的改編,已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加上一些作家加盟影視文學劇本的創作,如薛家柱、楊東標、錢林森、呂建華、杜文和、章軻、王彪、韓煒等,浙江影視文學創作的隊伍顯得十分壯觀。

在影視文學劇本的創作中,黃亞洲無疑是一個極有創作激情的既涉足電影又牽連電視的雙棲作家。由他創作的影視作品,實在難以記數,但不乏精品。其中電視劇本《野姑娘茉莉花》、《東方大港》、《上海滄?!?、《日出東方》、電影作品《紅杜鵑•白手套》、《開天辟地》、等影響極大。《野姑娘茉莉花》取材于改革開放年代的浙江農村生活。韓家老三“野姑娘”茉莉花從農大畢業后,回鄉任副鄉長。她立意創新,卻遭到打擊。但她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自強不息,一步步地走上副縣長的重要領導崗位。她的“野”勁兒終于得到了人民的認同。該劇被搬上屏幕后,獲1993年第11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與汪天云合作的主旋律電影《開天辟地》,則以紀實風格反映中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劇本凸現了中國最早覺悟的知識分子陳獨秀、、等接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影片通過北京長辛店、上海小沙渡等最早爆發的工人運動,《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問世,營救陳獨秀,講演,三次論戰,湖南等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留法支部集會,京城脫險,共產國際代表抵滬,“一大”會議風波,移會嘉興南湖,終于在1921年7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突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艱難曲折和所具有的開天辟地的偉大歷史意義。劇作家的大手筆,贏得了一片叫好聲。該劇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影片獎、廣電部1991年優秀故事片獎等。編劇黃亞洲及合作者汪天云獲中國電影第10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程蔚東也是浙江新時期極有代表性的影視文學作家,他改編自茅盾作品的電視劇《春蠶•秋收•殘冬》和《子夜》,從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對文學名著作了既忠于原著又符合新的審美觀念的處理,曾經引起影視劇壇的注目。他的“中國”系列作品,是他獨特視角的體現。如電視劇本《中國神火》,這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兩彈”創業史的電視文學作品。劇本展現了1955—1964年間我國“兩彈”的研制和發射的歷程,塑造了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人民解放軍官兵的藝術群像。該劇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電視獎和第12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吨袊倘恕芬?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商業正在發生的變革為背景,講述了三家國營大商場在現代商戰中的表現,塑造了以大東百貨大樓總經理田雨、新世紀購物中心總經理羅維莉和農民商業城總經理辛萍萍為代表的一代新型社會主義商人形象。由此可見,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重大事件的重視,是程蔚東影視文學作品的立足之點。自然,這也是當代浙江影視作家共同的立場。浙江影視作家往往站在時代的前列,對正在發生的重要事件做迅速的反映,并從主旋律層面打響。早在80年代初期,浙江劇作家就推出了《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等時代弄潮兒的電視作品。如張光照的《女記者的畫外音》,以女記者到雙燕服裝廠采訪為線索,描寫了年輕廠長在改革道路上的追求、探索和奮爭。劇作取材于浙江某襯衫廠的真實事跡,故事接近于報道劇的風格,有較深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這是中國電視上較早反映改革題材的、對中國電視藝術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成功之作。它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作品中跳動著鮮明的主旋律,既贊頌立志改革、大膽創新的精神,又抨擊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落后行徑,真實地再現了改革現實的時代風貌。該劇曾獲第2屆“金鷹獎”優秀單本劇獎、第4屆“飛天獎”單本劇一等獎。張思聰等編劇的《喂,菲亞特》,也是一部反映改革的電視文學作品。劇本描寫90年代一群青年的命運以及他們性格的成長,展現了社會歷史的風云和變遷。菲亞特是流行于溫州的小型出租車,主人公丁志方就是通過它才走上市場經濟的改革之路。該劇也以其主旋律的色調,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綜觀浙江百年影視文學的創作,可以清晰地看出,浙江劇作家不光對影視這一集現代科技于一身的文藝形式十分的偏愛,較早地接受了這一藝術的影響,并創作了影響很大的乃至經典性的作品;而且,浙江的影視文學創作,無不貼近百年中國社會的潮流,對中國社會作形象、真實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實際上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拷貝”與寫照。浙江百年影視文學創作,無論在藝術創作層面,還是在思想蘊涵層面,均領風氣之先,具有創造和樣板的價值,無疑將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