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甲骨文書法藝術特點與臨習

時間:2022-07-02 10:33:42

導語:談論甲骨文書法藝術特點與臨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甲骨文書法藝術特點與臨習

甲骨文自1899年被發現以來,至今仍作為一種書法藝術書體在使用。在祖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這一過程雖然相對短暫,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有著積極的意義。甲骨文及后來的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與甲骨文書體自身所產生的作用以及書寫者所處的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了解甲骨文書法不同的藝術風格及演變,對甲骨文書法的研究與臨習均有裨益。

1.甲骨文字自身作為文字書體的創立、成熟與使用形成了不同風格與特點

早期先人創立使用過程中,因不同歷史時期主客觀條件及載體內容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文字書體自身造型結構賦義的不同,形成了字體自身不同的形式風格。這一點可以通過甲骨文字的骨版契刻、文字書體風格被學者劃分為五期來認識。甲骨文一期即武丁(包括前盤庚、小辛、小乙)時期字體特點:“雄偉宏大”,字體形態大小有別,線條筆劃凈細精勁。甲骨文二期即祖庚、祖甲時期字體特點“謹守法度”,字體略小,大小適當,形款勻稱整齊,疏密有致,法度中規。甲骨文三期即廩辛、康丁時期字體特點:“頹靡錯亂”,字體線條柔弱、纖細,結構訛誤,體貌幼稚。甲骨文四期即武乙、文丁時期書體特點:“剛勁峭拔”,線條較纖細,但勁挺鋼韌,結構風貌勁峭。甲骨文五期即帝乙、帝辛時期字體特點:“嚴整渾厚”,字形勻稱,形款整齊。可見甲骨文五個分期中,一期和五期字體風格特點鮮明有別,四期近于一期,三期獨有特點,二期與五期雖工整相同,但也有別。如董作賓先生所言,不同時期甲骨契刻文字是由當時五期中不同時期的貞人契刻完成的,因契刻時期不同,各個貞人的精力風格也不同,其字體演變異同,從而形成不同時期的書體風格及契刻成文的甲骨文形體特點。五個時期的甲骨文中,相同文字的不同風格,首先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同特點,同時,也代表了甲骨文字書體在創立使用過程中,因自身繁衍使用的需要,而呈現出不同時期的不同書寫風貌,其藝術風格表現出自身的多樣化。這對后人研究當時的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對后人學習和創作甲骨文字的書法藝術也有著重要影響。

2.甲骨文的早期發現、研究和使用過程,形成了甲骨文書法藝術的不同風格與特點。

甲骨文被王懿榮發現后,因收藏研究使用的需要,經歷了具體發掘整理、使用傳播的曲折過程。前面所述的3000多年前甲骨文字契刻成形的文字形式和特點的五個分期,是由著名甲骨學研究學者董作賓等人研究歸納完成的。而董作賓、羅振玉等學者所處的上世紀早中期,其對甲骨文契刻文字的研究,與著錄使用的表現形式多為油紙摹寫,再者就是被羅振玉以篆書筆意形式書寫、以集聯形式示人。其主要代表人物羅振玉、董作賓,他們因個人經歷背景和對甲骨文字整理研究成果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甲骨文字書體的風格。羅振玉作為研究學者,在研究著錄過程中,對甲骨文契刻文字的書寫,是以篆書筆意取甲骨文字形體完成的。其篆書用筆勁到方圓,兼而有致,取甲骨文字形體結構,線條開合自然天成并不拘泥,其篆意風格鮮明,被稱篆意甲骨文風格。董作賓作為研究學者,對甲骨文字的書寫,主要是對甲骨契刻文字的摹寫。因董作賓較他人收藏有數量較多的甲骨文著錄書(契刻前的朱砂書寫甲骨文字)和朱砂骨版書法的文字,董作賓多對甲骨版朱書文字原貌進行直接臨摹,并集字成句成聯,其忠實原作,書寫特點鮮明。用筆點、線尖起尖收,謂作“船形”。墨色凝重,結構嚴謹、清楚可人,其所寫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書體與羅振玉清篆筆意所書寫的甲骨文書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羅振玉、董作賓兩位先生作為甲骨文字學研究的集大成者和甲骨文字書體書法的早期典型代表人物。他們的書體風格雖然不能概括和集中體現甲骨文五個分期的書寫風貌與全部特點,但他們科學嚴肅的治學態度和對古文字文化的傳播形式,也代表了甲骨文書體的基本特點和典型風格。這些風格對今人甲骨文字的書寫有著重要影響。

3.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甲骨學與甲骨文書法的興起形成了不同風格與特點。

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我國書法事業呈興起之勢。甲骨文字作為一種獨立的書法書體,逐步被廣泛認可,并作為藝術形式傳播使用。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河南安陽的劉順先生,其通過對大量甲骨文原版契刻文字的研究與臨寫,深得結字和使用規律,以獨有的書法藝術形式進行甲骨文的學習與創作。其甲骨文書法藝術造詣繼羅振玉、董作賓之后顯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大膽地將傳統書法中的行草筆意應用于甲骨文書寫,線條靈動,結構開張,章法布局和款識精巧有致。行草筆意用筆對甲骨文刻畫字進行一種更為生動的線條描寫,線條勁健而不失靈動,挺韌且婉通,結構神形煥彩,既有小篆書風的勁道韻暢、靜謐與舒展,又有行草書的神游與婀娜,使得秦篆的肅靜與晉人的神韻交織筆下,對甲骨文書法在點線用筆、字形結構、篇章布局及款式形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度的探索創新,標新立異,使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在原片字跡與拓本印痕由古文字學術研究層面進入到古文字書寫的藝術創作領域,使得甲骨文通過書法藝術形式得以更好、更廣泛的傳播。劉順先生的甲骨文書法被當時及現今書法界所公認,其學術與藝術地位與史同在。以至20世紀末,其同道張伯煊又以隸書筆意入甲骨文,其金石刀刻味道十足、字形有法、結構巧致、氣息清遠,成為又一風格。不同歷史時期與階段對甲骨文字的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后人也有古典派、原創派、創新派之說,他們無一不是對甲骨文字的研究者、習作者和藝術道路上的開拓創新與繼承者。他們集古文字學和書法藝術學養于一身,根據自己所處的歷史時期,通過對甲骨學的學習與甲骨文字的研究以及長期的書寫實踐探索,形成了各具不同的書法風格和形式特點,為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

甲骨文書法的用筆和其表現形式因其自身的豐富性而表現多樣,因此依據什么樣的標準去學習和創作,了解和掌握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對于甲骨文書法的學習,應盡量通過對甲骨文原版的文字原型進行直接臨學,或通過實物照片進行臨學,有條件者,可直接對甲骨文拓片進行臨習研究,這樣容易使初習者直接了解和把握甲骨文的字形和內在韻意風貌,從中汲取真諦與精髓。否則,未能了解和研究第一手甲骨文字的真實材料,脫離甲骨文原跡字形而仿寫他人作品,這種他人之后又后于人的層層仿學的學習方法,多會導致對甲骨文的誤識、誤寫、誤用,甚至導致臨習的誤途,彎路。甲骨文書法作為古文字書法藝術,現今通常歸為篆書書體門類。筆者認為,雖可歸類篆書,但卻不同于篆書。因為甲骨文與篆書仍有著多方面的不同,甲骨文介于圖畫文字及成形文字的早期,多以象形為主,由意附形,以形表意,其書寫和表現形式與篆書,特別是大篆,無論是從書寫工具和承受物,還是到字形結構用筆特點都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從時間空間說,甲骨文與大篆還是相距較近,所以書體的線條又有著許多相融共同之處,甲骨文習作時可以在表現金石契刻神韻的同時借鑒篆書筆意,可以作更豐富的藝術表達。甲骨文書法的用筆特點應該從了解甲骨文字的線條契刻特點入手。

甲骨文字的線條是以刀法契刻而成的。在甲骨文字刻寫過程中,其受力的傾側程度是由刀鋒的角度決定的,刀刻與骨片的銳度夾角不同,所刻線條的效果亦不同,表現各異。銳則光滑,線條富有彈性,相對流暢;鈍則厚重、粗獷,呈樸拙之氣。契刻過程中,為防止契刻打滑,同時要做到使力精準,落刀成形,故先人在刻寫中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刀鋒須鋒利,執刀應以豎刀、立刀、直刀為基本的執刀方法,以確保刀鋒不因過側過偏而滑脫或跑鋒失準。不難理解,立刀與毛筆的用筆中鋒是一致的。刀鋒直刃入骨契刻的文字線條,是瘦勁鋼挺健韌有力。深而凝,神相聚。立刀呈現在骨質上的契刻線條兩邊相對光滑齊整、有力,是與毛筆中鋒書寫的線條形態近乎一致的。而我們當今的毛筆書寫,中鋒用筆亦應是主要筆法,這對我們今人研習甲骨文字書法藝術及其書寫用筆特點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實生活中人們慣性的審美標準,多是求中不求偏,求對稱不求倚側,求綜合圓潤不求偏薄,求凝重簡約不求浮華造作。一般多數情況下應以中為主,以側為輔,相得益彰。其中還有起、收、行筆速度急緩,著力輕重諸種因素。甲骨文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應遵循甲骨文當時契刻的用刀與使鋒的狀態和生成規律。大凡可取之法應是兼而有之。當然在甲骨文書法書寫用筆過程中我們不能苛求筆筆皆中鋒,但如果側鋒過之,筆筆側取,字字側法,則不盡可取。否則,書寫時如果字形小,筆畫短促還偶有景觀,如果字形略大、線條略長,則片葉狀過繁,主干與軀體何在?媚狀密布,且欠中厚之書道氣韻。甲骨文書寫過程中,執筆取直以便較好的中鋒用筆,行筆應順勢使轉,筆鋒著紙后用筆可時有前傾逆行之態,澀行殺紙為止。由于甲骨文的骨板刻寫,其起筆處是著力順勢落刀勁行,而毛筆書寫時,起筆多為逆鋒,回毫健行,當然,逆鋒起筆逆入折回的點劃效果也不盡相同,應視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法折筆鋪毫取勢。同時,起筆的端處形狀亦可方可圓,應視字體結構及筆劃要求而擇,此類入鋒起筆的方法應在具體書寫過程中注意研習,得當把握。使用的方法正確,可出現很好的書寫效果,這點通過綜合研究,幾位甲骨文書法大家的墨痕字跡是得以驗證的。甲骨文書法點線用筆的收筆也極為重要,其書寫方法正確與否效果相差甚遠。甲骨文書法收筆用筆原則上應視每個字結構、點、面、形式的安排效果而定通常其起筆后的行筆以挺健、凝重、干凈為上。筆鋒運行間應保持行筆鋪毫,筆鋒盡求內斂,將行筆的著墨點集中到筆毫鋒端,順勢出鋒收筆,鋒至筆端,確保會收到滿意的線條效果。當然,收筆的方法很多,應視需要而定,大到整篇章法布局,中到結字塑形,小到用筆的起、行、收三者之間關系與速度急緩,墨色濃淡,著力輕重之間的關系都應以正確方法處理好。

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各異,創作的路子很寬,每位作者追求的藝術風格與理念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有生命力的藝術形態多是師古而出古,是吃透規律,把得“真脈”勤于實踐臨習而成的。用筆行之有道,得大益。現代人的藝術行為是做在今天,留給歷史判定的。藝術需要識得真諦,需要不斷的補足營養,以在對立中求統一,在兼容中謀發展。學識基礎和正確的技法對于古文字特別是甲骨文書法的學習效果是至關重要的。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由于社會精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甲骨文書法藝術也會被更多的人所喜愛,甲骨文書法的創作也會隨之增多。甲骨文書法的學習和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愈顯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從學習資源的層面上來看,能夠真正接觸到甲骨文契刻原版骨片進行研究的人數仍是極少,所以,習作中應了解和掌握正確的方法,以便通過對甲骨文字的學習和甲骨文書法的習作實踐,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基本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