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酒文化及旅游功效
時間:2022-05-23 10:05:00
導語:內蒙古酒文化及旅游功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酒文化的內涵
內蒙古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自東向西綿延幾千公里,地貌地形也變化多樣,從最東邊的大興安嶺山地、呼倫貝爾高原、河谷平原低地到最西邊的阿拉善戈壁,幾乎橫跨中國的正北邊界。廣袤遼闊的草原養育下的蒙古族人,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征與民族氣質,與世代生棲繁衍在這塊土地上息息相關。蒙古族人以善歌舞,熱情好客而著稱。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與環境和諧共處,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并與這里共同雜居的回、滿、朝鮮、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俄羅斯等民族一道,形成多彩多姿的文化現象,其中,以酒為主題的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內涵豐富、多彩多姿的形式展現出蒙古民族的風貌,并通過這種特有的文化形式展現出蒙古民族的人文。在這里,酒不是一種單純的飲品,而是展示這里豐富多彩的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載體,酒因此也具有文化的特性。在蒙古族人的生產、生活、社交等方面,飲酒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飲食文化。所以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禮儀、勞作上,都有眾多的體現。從東北的呼倫貝爾,到西部的阿拉善,每個盟市旗縣都有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無不以酒為樂,以酒為歌,整個節日始終飄溢著酒的芳香。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顯無窮魅力。如每年的“馬奶節”“那達慕”“春節”“珍珠節”等節日,表現的就是蒙古族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熱愛生活的民族生活情趣。當然,酒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酒是相聚喜慶的首飲,故人重逢、賓客造訪、家人團聚以酒表達情誼;酒是表達禮儀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喪嫁娶、得子、壽誕時必有酒。這種酒文化淵源已久,成為內蒙古地區餐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大核心內容。凡到過內蒙古的人都深有感觸,蒙古族的酒禮是極其講究的,從迎接到送客,從敬酒到受禮,每一環節都有禮節的鋪墊。蒙古族多彩多姿的酒禮酒俗,構成了令人陶醉的內蒙古的酒文化,蒙古族的飲食文化中如果缺少了酒文化,自然會是一種不完整的民俗文化。對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獨特的文化事項越來越凸顯出其旅游功能。
二、蒙古族酒文化的表現形式
(一)迎客酒———下馬酒
蒙古族的下馬酒即迎客酒,這是按著游牧民族的習俗流傳下來的表達方式,即為迎接遠道來客接風洗塵之意。每位來過內蒙古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這項最隆重的接待禮儀,以示熱情。其飲法是:客人左手端銀碗實施“薩楚禮”。即用右手無名指蘸酒彈向天空,蘊意為“敬天”;酒彈向地面,蘊意為“敬地”;向前方平彈,稱為“敬祖先”,之后雙手端碗,一飲而盡(一飲而盡視為對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二)敬客酒
蒙古族是熱情好客的民族,有客來必熱情款待,宴飲必備各種酒,獻上純凈的馬奶酒和各種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但因居住地區不同迎客習俗在形式和內容上也有些差異。在牧區居住的蒙古族人,在歡迎、歡送的儀式上,都要獻歌、敬酒;如果有獻全羊或羊背等項目就要按禮儀程序進行。整個程序中先要吟誦祝福和贊美的頌詞,繼而進行敬酒儀式。一般敬酒禮儀如下:敬酒者身著民族盛裝,雙手捧起哈達,左手端起斟滿酒的銀碗,站到主賓的對面獻歌;歌聲結束后,雙手捧著哈達,右手托酒杯舉過頭頂,向主賓彎腰敬酒;主賓接過銀碗,以右手無名指蘸酒施“薩楚禮”———敬天、敬地、敬祖宗,以示受敬并稍飲一點兒,如果禮很重,主賓可一飲而盡;敬酒者接過銀碗,彎腰表示謝意;再按順時針方向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進行。而在青海、甘肅、阿拉善一帶的蒙古族人,對尊貴的客人用“德吉拉”禮節: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額頭,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腿艘贿咃嬀疲贿呎f吉祥話,或唱酒歌。再用右手無名指蘸酒,敬天、敬地、敬祖宗。蒙古族人認為讓客人酒喝得足,才覺得自己盡意了,所以到了蒙古人家,主人家從老到少會輪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唱勸酒歌,直到客人喝下為止。
(三)婚宴酒
蒙古族的酒禮還可以從婚配中感受到。從求婚到舉行婚禮的整個過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禮之前,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之后,小伙子要去拜見姑娘的父母,敬獻哈達,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求婚過程中,酒是表達意愿的媒介。蒙族婚禮,至少舉行三次宴會,婚禮先在女方家舉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與伴郎、主婚人、親友、歌手等人到女方家。女方家邀請自己家的親友來參加“求名宴”;晚間女方家又設新娘離家前的“告別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們坐一席;舉行婚禮期間,兩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達謝意和敬意。而到次日早晨,婚禮結束,賓客準備告辭,娘家在門口備酒席一桌,給每位客人敬“上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啟程。著名的“鄂爾多斯婚禮”“阿拉善婚禮”盡管婚宴形式相近,但是在婚宴的禮數上還有地域民俗的區別。
(四)送行酒———上馬酒
來內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家做客,牧民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親朋好友。伴隨客人的就是蒙古人家的盛情和醇香的馬奶酒。在準備告別啟程時,主人還會準備一次情意纏綿、令客人終生難忘的送客酒———上馬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勁,一路順風??腿松下窌r,主人手持酒碗吟歌送行,其歌綿綿,不絕于耳;其酒濃濃,回味猶香,惜別之情會令客人熱淚盈眶。盡管許多歌詞聽不懂,但客人完全能體會到主人的深情厚誼。
(五)酒歌
蒙古族人千百年來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在空曠、壯美的深山綠野中;在寂寞、孤獨的放牧生活里,他們常常引吭高歌,通過贊美草原、贊美家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等方式來宣泄情感、排解寂寞;因此無論在馬背上,還是在氈房里,你唱我和地創作出一首首充滿民族風情的民歌。所以,蒙古族的酒文化也不例外,酒和歌總是相伴的。美酒和歌聲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婉轉的歌聲融入酒的醇香,讓人心曠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聲,讓人開懷暢飲。在歌聲中舉杯,在飲酒中歡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酒歌的主題也非常鮮明,主要是以歌唱草原,謳歌先祖、感恩父母,贊頌友誼,提倡團結和睦,贊美宗教等為主題。其中,宴會是酒歌的載體,酒歌也是宴會的靈魂。蒙古族的宴會大致劃分為三種:日常宴會、慶典宴會、婚禮宴會。數不勝數的祝酒歌也因不同場合,表現的主題而不盡相同。例如:體現蒙古族高雅禮節和深情厚誼的《祝酒歌》,表達真誠友誼的《迎賓曲》,表達舉杯同慶心愿的《宴會歌》,謳歌祖先的《圣主成吉思汗頌》,等等。另外,好客的蒙古族人中還流行著勸酒民歌,全然是用一邊唱歌、一邊敬酒、即興表演的方式,來表達對尊貴客人的盛情。歌詞充滿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思,給人以愉悅、舒暢的感覺。會讓客人情不自禁地接過酒杯,一飲而盡。這種以歌敬酒的方式,幾乎無處不有。一首首優美的祝酒歌,讓人們沉浸在歌聲中,即使不飲酒,也會被歌聲陶醉。
(六)馬奶酒
奶酒是蒙古民族傳統飲品的統稱,一般以馬、牛、羊、駱駝的鮮奶為原料釀制而成,尤以馬奶酒居多。不言而喻,馬奶酒就是由馬奶發酵而成的飲品,《馬可•波羅游記》中有如下記載:“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彼邱R奶在乳漿菌和酵母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形成的,是一種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飲。在蒙古帝國時期,是大汗祭天和祭祀祖宗時的用品,元朝時被列為蒙古八珍之一。馬奶酒主要是在夏秋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季節釀制和飲用,是蒙古人所有飲料當中最高檔次的飲料,自古以來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并承擔著游牧民族禮儀用酒的角色。所以,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馬奶酒是一種高尚、圣潔的飲料,也是內蒙古最有代表性的飲品,因此在日常生活及年節、盛大節日中,常用馬奶酒來款待尊貴的客人和朋友。
(七)酒祭
據《大清會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記載:“游牧交界之處,無山河以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可見敖包最初只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來,由于宗教的影響,敖包的含義發生了演化,以至被尊為神物。所以對于蒙古族人,遇見敖包停下來順時針環繞3圈是一項神圣的事情。過去,不同的部落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大型的祭敖包活動,稱之為“塔克勒干節”。所以,來內蒙古旅游,祭祀敖包也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活動。祭祀敖包的項目之一就是“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灑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灑奶酒而祭,這是蒙古民族最崇尚的禮儀。這在《蒙古秘史》第103節就有記載:成吉思汗在祭祀布爾罕山時,曾“把帶子像數珠似的掛在脖頸上,帽子搭在臂上,手捧胸膛,向著太陽,給布爾罕山行九叩禮,跪拜祈禱,灑馬奶子奠祭”———此乃“酒注禮”,即酒祭。
三、民族酒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也不斷地改變著它的形態。從現代旅游發展規律的趨勢來看,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深入,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對文化的認知及文化融合價值觀的追求越來越明顯。于是,那種僅僅依托于自然景觀的傳統式旅游已不再或不完全是現代旅游的吸引物了。人們在緊張而繁忙的都市工作之余,更渴望尋到適合自己的清靜環境,放松身心的疲憊;也通過了解和體驗別人的文化,達到文化觀念、精神上的互補。而這種新的人際關系也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近年來,生態旅游的興起就是顯著的標志。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的一種形式,按著國際生態旅游協會的定義可理解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這就意味著游客不再破壞自己所觀光地區的生態系統和文化,而是去理解并欣賞該地區的環境和人文,并從與它們交往的過程和自己的經歷中獲得樂趣。當然,這種樂趣包括文化層面上的理解與欣賞,尤其是對旅游目的地原生態或次生態文化的理解和欣賞。由于眾多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原因,歷史上內蒙古長期封閉,與外界交流甚少,這使得它的文化生態保持較好。積淀深厚的酒文化正是這一事項的完整體現。如今內蒙古這塊土地獨有的酒文化現象,正引起中外的廣泛關注,人們把內蒙古的自然與文化作為生態旅游中最具魅力的吸引物,內蒙古因此也成為生態旅游的最佳去處之一。例如,到內蒙古呼倫貝爾、阿拉善、鄂爾多斯旅游的外國游客每年均以35%的速度在增長,而在這些游客中,又以日本客人為最多,他們對內蒙古地區的獨有的風土人情,包括民居、服飾、飲食、藝術(當然也包括酒文化)等都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內涵豐富的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它特有的魅力作為旅游重要吸引物在內蒙古旅游業中占有獨到的地位,這是因為它有著多重的旅游功能。
(一)娛樂功能
在旅游業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娛樂是核心要素之一。說到底,旅游的目的就是享受,感受心靈的愉悅,而這種感受既可以通過物質享受來獲取,也能通過娛樂來感受,最終轉變為心情的愉悅,而脫離了愉悅的旅游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旅游業都必須要把娛樂因素考慮進去,才能讓客人感到充實不枯燥。內蒙古酒文化的內容,就有很多娛樂的成分在里面,如飲酒高潮時即興表現的酒舞表達內心情感的酒歌以及盡顯智慧的酒令,都能給予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是酩酊大醉時的“表演”,也往往使游客在疲勞之時得到一陣歡笑,頓時疲憊盡散。
(二)參與功能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代興起的文化旅游,正是迎合了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心理,尤其是對原生態文化獵奇的心理而衍生出來的,因為人們學會了從理性上感悟這類文化帶來的驚喜,同時,也從參與和體驗中,體會到這種文化的真諦和魅力,這是一種認識上的升華。為此,新興的諸如民族節日游、民間鄉村游、原生態文化游等項目給予游客參與和體驗的機會。例如,到內蒙古旅游,當你一踏進這里,蒙古族人樸實而熱烈的迎接方式便會撲面而來,“下馬酒”這種歌舞并茂的迎接方式,作為遠方他鄉的游客頓時會被這種盛情所打動,瞬間便會感受到場面的動情與自身的價值,令客人回味無窮。而席間的敬酒,還有交杯酒,以及送行的上馬酒,都會讓客人在體驗中得到意外的感受。
(三)審美功能
中國的酒文化堪稱博大精深,這種酒文化之所以內涵豐富,是由它的文化傳承性來決定的,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關于酒的禮儀、酒歌、酒舞,都是歷代歷輩傳承的結果,這說明經歷了時間考驗的酒文化除了具有實用性外,其審美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內蒙古的酒文化在審美功能上體現著很明顯的藝術性。在內蒙古各地,無論是重大節日或家族重大活動,還是迎接賓客,隆重的場面都離不開酒,而飲酒的方法和禮儀復雜并有序,極易使人們在參與的同時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著名的蒙古族《祝酒歌》就是在迎接遠方朋友時給予最高待遇的敬酒歌,伴著姑娘小伙子們極有穿透力的歌聲,客人的心會有情不自禁地停留在草原上的感受,整個場面會讓人如癡如醉。但是,蒙古族人有自己獨到的飲酒審美價值取向,兒童歌曲《酒是大老虎》告誡人們酒喝多了會惹麻煩。此外,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盅碗舞》也頗具藝術性,姑娘優美婀娜的舞姿能將人們帶到酒后酣暢淋漓的境界??梢哉f,在內蒙古的任何一個地方,敬酒歌舞都會隨處可聞可見,因此,人們用“歌舞之鄉,酒的海洋”來形容內蒙古并不為過。
(四)經濟功能
旅游業的發展就是要推動地域經濟,作為一種產業,它的目的就是要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今天,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已經凸顯出經濟潛力的優勢,作為民族文化大區的內蒙古,民族文化正是其高品位的旅游資源。這是一筆無形的資產,打造知名度、創建民俗文化品牌效應都在相當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域產業,當然也極大地影響著當地的旅游業。例如,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紅山等市,都有自己的支柱型產業,但是因酒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旅游生態文化對當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逐步凸顯出來,充分體現了內蒙古酒文化強大的旅游經濟功能。來內蒙古旅游的客人,在飽覽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之后,對酒文化參與后的體驗難以忘懷。例如,很多來過內蒙古的客人都情不自禁地將當地的“馬奶酒”或多或少要帶回去,作為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和紀念?!榜R奶酒”已不是一種純粹的飲品,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人們來品嘗的更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經濟—文化”的上升式轉化,在目前這種文化相融和文化經濟協調發展趨勢的新形勢下,將會更加明顯。內涵豐富的內蒙古酒文化也必將以它特有的面貌展示出酒文化與旅游業的互動功能和效應。
- 上一篇:縣學生心理教育建議
- 下一篇:全縣鄉鎮煤礦安全專題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