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文學概論課審美化構思

時間:2022-05-10 04:53:00

導語:深究文學概論課審美化構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文學概論課審美化構思

文學概論》是中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最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國內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對象之一。近些年來,北京師大、湖南師大、重慶師大、東北師大及其他許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課程的教改成果,但縱觀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論觀念的更新、理論架構的完善和教學內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雖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未見能夠明顯提高教學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課程的教學現狀而言,觀念的更新、理論架構的完善和教學內容的拓展已經達到了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為一門專業術語繁多、概念范疇艱深、理論思維抽象的課程,如果不能在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則往往使聽課的大一學生(本課程一般規定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視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這門至為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據此現狀,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對《文學概論》課程進行審美化教改的結構設想和實施方案;意在從教學模式和方法上較為全面而深入地改變現狀,以期取得教學效果的明顯提升。

一、本課題主要教改內容

本課題教改內容由三大板塊構成:第一板塊為“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改革”;第二板塊為“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改革”;第三板塊為“文學理論的審美意境化教學改革”。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理念;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形式;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技法。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理念,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藝術形象來釋義文學理論課程中的專業術語、抽象概念和學術范疇;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藝術形象來闡述文學創作和鑒賞規律;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藝術形象來示范文學理論的運用方法。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言語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學形象形式和藝術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之技法主要包括:課堂言語描摹之技法、課堂情境設置之技法、多媒體音像展示之技法、電腦動畫展示之技法。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之理念;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之形式;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之技法。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之理念,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情感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文學理論的學習興趣,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感性感染手法來激活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和體驗,始終以具有審美意味的情感教學手法來促進學生對文學理論的認知和把握。審美情感化教學之形式主要包括:以文學景物形象來傳情達意、以文學人物形象來傳情達意、以文學細節情節來傳情達意、以文學場景情境來傳情達意。審美情感化教學之技法主要包括:觸景生情法、借景傳情法、托物言情法。文學理論的審美意境化教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文學理論的審美意境化教學之理念;文學理論的審美意境化教學之形式;文學理論的審美意境化教學之技法。審美意境化教學之形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之教學形式、虛實相生之教學形式、動靜相成之教學形式、意在言外之教學形式。審美意境化教學之技法主要包括:以言語描摹的方式來營造意境之技法、以情境設置的方式來營造意境之技法、以藝術形象呈現的方式來營造意境之技法、以電腦動畫的方式來營造意境之技法。

二、本課題預期教學目標

本課題預期達到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其一,改變目前國內各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抽象解說理論術語的教學現狀,以具體鮮明生動的審美形象,將艱深晦澀玄奧的學術范疇和抽象概念轉化成為可感可觸的審美形象,達到明顯提高學生對文學理論的學習興趣、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的教學目標。其二,改變目前國內各高校《文學概論》課程理性闡釋學術范疇的教學現狀,以感染性、動情性、愉悅性的審美情感化教學,達到化“苦學”為“樂學”并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和師生課堂生活的質量的教學目標。其三,改變目前國內各高校《文學概論》課程刻板點綴具體例證的教學現狀,以具有意蘊暗示性、象征啟發性和自主創造性意義的審美意境化教學,達到讓學生自主發現藝術作品的深層意蘊,對藝術意義做出個性化有創意的理解,將所掌握的文學理論知識活用于自己獨自進行的文學欣賞和批評活動中的教學目標。

三、本課題預期教學效果

本課題預期教學效果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審美形象化教學的預期教學效果;其二,審美情感化教學的預期教學效果;其三,審美意境化教學的預期教學效果。

1.審美形象化教學所能產生的積極心理效應人的自然天性傾向是喜好形象的東西而厭惡抽象的東西。而《文學概論》恰恰是一門完全由抽象概念構成的課程。這些抽象概念知識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發展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文學理論的審美形象化教學改革致力于抽象概念知識的審美形象化,將使抽象概念的教學一改過往的抽象、枯燥、乏味的特點,將使整個教學過程一掃過往的沉悶和消極氣氛。課堂里充滿具體、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抽象概念知識則完全消融在具體、鮮明而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這種寓抽象概念于感性形象的教學方法,必能最大程度地掃除厭學情緒,大大提高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改善教學效果。

2.審美情感化教學所能產生的積極心理效應人的自然天性傾向是喜好情感性東西而厭惡理性的東西。而《文學概論》恰恰是一門完全由理性范疇構成,且完全遵循理性邏輯推演而成的課程。這些理性范疇和理性邏輯思維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發展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文學理論的審美情感化教學改革致力于理性范疇的感性化和理性邏輯的情感化,將使理性范疇的教學一改過往的抽象、晦澀的特點,使理性邏輯思維的教學一改過往空泛、玄奧思辨的特點;利用文學作品本身具備的感性形式和情感載體特質,將理性范疇消融在藝術的感性形式之中,將理性邏輯消融在情感思維之中。由于審美情感化教學具有感染性、動情性、愉悅性的特點,必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學專業學生視理性思辨為畏途的學習心理,化“苦學”為“樂學”,在文學理論課堂上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由此大大提升教學的效果和師生課堂生活的質量。

3.審美意境化教學所能產生的積極心理效應審美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理論范疇。審美意境由“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和“意在言外”四個義項構成。中國古典美學如此看重情景交融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可以使情與景相互生發。而情與景的相互生發實際上是基于審美欣賞者主觀能動的心理活動的。沒有欣賞者的主觀能動的想象和體驗活動,文學作品中的景便不能觸發欣賞者的情,欣賞者的情也不能深化藝術之景。中國古典美學所謂虛實相生,是指實象與虛象、實情與虛情相生相成,于是乎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韻外之旨等說法。而實寫之景象之所以能滋生虛妙之心象,實寫之情感之所以能滋生微妙之心情,完全在于欣賞者主觀能動的心理參與。沒有欣賞者主觀能動的聯想和想象、體驗和感悟,實象和實情便不能生發虛妙心象和微妙心情;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韻外之旨也無從說起。

動靜這一美學范疇涉及幾層意思:一方面意指藝術表現形態的動態和靜態,另一方面意指藝術內在心境的寧靜與靈動。動靜相成,意思是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相映成趣和寧靜心境與靈動思緒的相互生成。由此便生成了妙趣橫生的藝術奇境。動靜相成同樣得基于欣賞者主觀能動的心理參與。沒有欣賞者主觀能動而細微精妙的感知、體驗、想象和感悟,動境與靜境便不能相生相發,相輔相成。中國古典美學對“意在言外”的強調令人印象最為深刻。司空圖說“(好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1]梅圣俞云:“(好詩)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2]蘇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3]所謂“言有盡”有兩重意思:其一,詩的語言要盡可能的簡潔凝煉。其二,語言只能用來塑造形象,不能用來直說情意。其中第二點是使有限之語言具無窮之意味的關鍵所在。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說是詩歌美學的至理名言。將情意完全虛化隱蘊在景象風物之中,不以一字言情言意,叫做不著一字。然而,不著一字,卻偏能盡得風流。因為情蘊景中,則詩中景象必生意盎然,從而引起欣賞者之情感體驗并喚起和激活欣賞者之審美想象,想象所生之象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象和景外景又激活新的審美體驗,體驗所生之情意又喚起新的審美想象,滋生新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者循環相生,以致無窮。更確切地說:唯有不著一字,才能盡得風流。不著一字亦可謂“不言”———不以一字言情言意。然而,“無為則無不為”,無言則無不言:因為有言必有指,有指必有限,有限必有偏,有偏必有虧;無言則無指,無指則無偏、無虧、無限、無窮。也就是說純粹的藝術景象為審美想象提供了無垠空間,為審美體驗提供了無窮前景,為審美理解提供了無限可能。這便是“意無窮”的由來。人的心理活動的天然傾向是喜好自主自為而厭惡被動接受的。由于審美意境化教學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相成、意在言外的藝術審美意境,為學生提供了具有意蘊暗示性、象征啟發性和自主創造性的心理活動空間;這既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地選擇藝術感知的角度,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地發現藝術作品的深層意蘊;既有利于學生在感悟中主觀能動地發揮聯想和想象,也有利于學生對藝術意蘊做出個性化有創意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將所掌握的文學理論知識活用于自己獨自進行的文學欣賞和批評活動中。

需要強調的是,本課題提到的形象化、情感化和意境化教學方式,都是基于審美特質之上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恰恰又是文學作品的首要特征。因此,在文學理論教學中貫穿審美化原則不僅是現實許可的,而且是理所應當的。相信本教改課題的成功,能從此一改本課程教學舊有的種種缺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