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實踐研究論文4篇

時間:2022-06-16 02:54:59

導語:教師教育實踐研究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育實踐研究論文4篇

第一篇

一、教育實踐的價值

教師教育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教師教育離不開實踐培訓,教育實踐的價值不言而喻。本文從現實價值和理論價值兩個方面來說明教育實踐對教師教育的價值。

(一)教育實踐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就業率

教育實踐是培養合格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實踐可以培養師范生的從業能力和職業人格。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未來教師人格全面生成和發展的主要源泉,它對提高師范畢業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尤其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通過教育實踐,師范生積累的專業理論知識有機會轉化為實踐知識,師范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教育實踐,有利于提高師范畢業生的就業素質和能力,增加師范畢業生的就業砝碼,最終將有助于他們成功就業。

(二)教育實踐有利于促進師范生的專業化發展

對于師范生而言,教育實踐有利于其專業化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教育實踐是師范生把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平臺,師范生通過實踐鍛煉,找出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經過不斷總結,能提高他們的反思能力,這是他們以后成長為“反思型”教師的基礎。其次,師范生在職前教師培養過程中,對教師專業素養內涵、對教師工作尚缺乏真正的了解,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認知水平較低,通過教育實踐,可以提高師范生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認識。再次,通過教育實踐,師范生有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意識,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主觀動力,這能保證師范生不斷自覺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

(三)教育實踐有助于師范生了解中小學的需求

在教育實踐之前,師范畢業生可能對用人單位沒有深入的了解。然而,通過教育實踐,師范畢業生可以基本了解中小學的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以及教學模式等情況,師范生可以就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小學校的現實需求,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提早對自己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彌補自身的短板,發揚自身的長處,盡可能滿足中小學校對高素質高能力優秀教師的需要。

二、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查閱教育實踐的相關資料和自身教育實踐的經歷,本文認為,目前教師教育實踐培養中存在下列問題。

(一)教育實踐時間短和教育實踐模式單一

2011年10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以教師〔2011〕6號印發《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其中指出:“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雖然教育部出臺了政策,教育實踐時間為18周,但“高師院校的普遍做法是一般安排6~10周的教育實踐”[1]。我們看看國外的教育實踐時間:“英國15周;美國最短:15周,最長:半年;蘇聯:17~19周;法國:27周;德國:第一階段:12周;第二階段:18~24周。”[2]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師院校的教育實踐時間偏短,正如夸美紐斯所講“教學是一門藝術”,然而,師范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歷,他們怎可能成功地駕馭課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就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改革教育實踐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開始出現“分散實踐”“頂崗實踐”“全程實踐”模式等等,但集中實踐模式在高師院校還是占主導,這種模式,一般安排師范生在第七或第八學期實踐。當時正值考研的緊張準備階段,雖然不敢怠慢教育實踐,也對教育實踐充滿期待,想把教育實踐搞好,想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實踐機會,因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機會,但是,由于考研的壓力、平時上課的壓力、教育實踐的壓力,結果導致難得的教育實踐流于形式。對于這一問題,看看國外的做法:(1)英國:“伙伴”教育實踐模式,重視師范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2)德國:“兩階段”實踐培養模式。第一階段以理論學習為主,實踐訓練為輔;第二階段以實踐訓練為中心,輔之以理論培養。(3)法國:連續性教育實踐模式,在師范生學習的每個階段,都安排相應的實踐內容。從國外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們非常重視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踐也要注重質量,要切實通過教育實踐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養。

(二)教育實踐的內容不豐富

就筆者的親身教育實踐經歷而言,參加教育實踐的內容就是見習和實習。見習就是到所實習的學校聽幾節課,實習就是上兩節課。而真正的“教育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它包括課堂教學實踐、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模擬性教育實踐、研究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教育見習、教育實習”[3]。究其實質,教育實踐內容不豐富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實踐的時間短和采用傳統的教育實踐模式。正如前面講述的教育實踐經歷,教育實踐演變成了過場和形式,師范生不可能體驗到“貨真價實”的教育實踐,不可能在教育實踐中收獲實質性的專業成長經驗。

(三)教育實踐基地不穩定

教育實踐基地不穩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高師院校和實習學校雙方都對師范生教育實踐的管理缺乏統一性、協調性。高師院校臨時聯系實習學校,實習學校臨時安排實習工作。其次,實習經費不足,使得落實實習基地成為棘手的問題。再次,實習人數過多,實習基地的負擔加重,給實習學校造成很大的壓力。最后,中小學都有升學率考核的壓力和功名利祿的競爭,沒有教學經驗的實習生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4]綜合以上原因,實習基地不穩定也不難理解,因為實習生的到來打斷了人家學校的原有部署,打斷了教師的教學計劃,給實習基地造成了額外的負擔。

(四)教育實踐指導老師責任意識不強

實踐指導教師包括高師院校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實踐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不強,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師范生個人的原因、高師院校的原因、實習學校的原因。師范生個人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師范生的能力不足,表現為具體教學中出現知識把握不準、解釋不清的現象;缺乏教學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應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高師院校分配的指導老師也因為個人的教學、科研工作而疏于對實習學生的指導。實習學校里的指導教師,他們指導效果的好壞并不與他們的績效工資掛鉤,對他們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他們指導得好壞,全憑他們的責任意識。同時,還存在著實習學校老師的指導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三、優化教育實踐的對策

(一)改革教育實踐模式,延長教育實踐時間

教育實踐是職前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準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師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增強實習實踐環節,強化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訓練,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為了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為了改變教育實踐時間短、教育實踐模式單一的現狀,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實踐培養模式,轉而采用全程實踐培養的模式。應當從師范生入學第一學年就開始舉辦教師職業感受等教育活動,讓師范生了解和認識到作為一位職業教師應該具有的職業特性,從而形成正確的教師職業取向,從思想上,為成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做好準備。第二學年組織師范生到中小學校去,使師范生熟悉中小學的教育環境,觀察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以此豐富師范生的直觀經驗,增強其直接體驗性。第三學年開設實踐課程,要求調整教師教育課程,增強其與中小學課程的聯系和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這要求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育的形式進行,通過模擬的教育教學情境,豐富師范生的感性經驗。第四學年主要是上崗實踐,這是一種對師范生的知識、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查和檢驗。

(二)豐富教育實踐的內容

改革傳統的教育實踐模式,在高師院校采用全程實踐培養模式,為豐富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提供前提和基礎。本文認為,教育實踐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課堂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微格教學、班級管理案例分析、說課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師范生獲得比較扎實的職業基本技能。二是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如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各種競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充分發展師范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三是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如師范生到社區、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地方,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性。四是研究性教育實踐活動,如調查、實驗、撰寫論文等。師范生通過教育科研的訓練,有利于他們形成職業理想;在研究性的實踐活動中,有利于促進師范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利于他們對教育理論進行理性思維和批判反思。五是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教育見習主要是,師范生到實習學校聽課;教育實習,是在前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師范生獨立上講臺,這是對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全面檢查和考核。

(三)建立穩固的教育實踐基地

高等師范院校要想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必須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尋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形成高師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共同建構的模式,來共同管理教育實踐基地,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高師院校要滿足中小學的需要,提高師范生的職業素養,滿足實習中小學和學生家長對高素質教師的期望,讓其盡可能減少在教育實踐中對中小學日常教學的沖擊。三是經費保障,高師院校要提高自身的主動性,千方百計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教育實踐的經費投入,和中小學搞好關系,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設好教育實踐基地。

(四)增強教育實踐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

本文認為,增強教育實踐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制定相關政策,給教育實踐指導老師相應的報償。如:在職稱評定中可以占一定的評價指標或者給予實習指導津貼等。二是對教育實踐指導老師進行“上崗”選拔和培訓,改變過去每位教師都可當指導老師的局面,選拔那些職業道德素養高和教育教學技能過硬的老師,增強指導老教師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三是高等師范院校的主管部門,應對指導老師日常的工作安排做出調整,要盡量不安排上課任務,使指導老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導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的工作中來。四是師范生本人,要增強主動性、積極性,聽從實踐指導老師的輔導和安排,認真做好教育實踐工作。職前教師教育是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工作母機,其質量高低和培養過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成敗,乃至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本文探討教育實踐的價值、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劉如月侯蕾蕾工作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第二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前

在我國的表現極其特征所謂的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是社會意識的本質反映,它是由一定社會崇尚和倡導的思想理念、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體系。①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指社會主體即各族人民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價值評價等與價值相關的觀念形態,它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人類社會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必然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保障國家發展,民族強盛的強有力的支撐和精神依托。在我國,經歷過近百年的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并筑成和賦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特征,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但是,當今中國并不完美,還有不少問題、發展不協調、分配不公平理想信念不穩定等現象仍然很突出……基于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需要,中國共產黨從十六屆六中全會起,高瞻遠矚地做出了偉大戰略決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它為藝術類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大好機遇,因此,全面了解和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博大內涵和特征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居于主導的統治地位的價值體系,它能制約其他處于次要的、非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作用的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實質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是社會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是全黨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滲透于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根基。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沒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失去了方向和靈魂。

(一)馬克思主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解決了舉什么旗的問題,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場、性質和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曾經苦難的舊中國給了我們很多警示,西方列強在中國進行罪惡的強盜的鴉片貿易,將中國人變成東亞病夫,不買西方列強的鴉片,他們就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火燒圓明園,強行割讓土地,讓中國人賠償黃金白銀;甚至在日本侵華后占領東北,攻陷北平、天津、在南京大肆屠殺我同胞,天理何在!不就因為我們貧窮衰弱嗎?自古弱肉強食,沒有國家獨立,富強就沒有一切。再加上,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自然災害,十年浩劫等,親眼目睹和經歷改革開放我國從一窮二白逐漸走向了繁榮昌盛的變革,深深知道只有共產黨能夠統一和領導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強大中國,實現中華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實現中國的富強夢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緊密聯系起來,把各階層、不同群體的共同利益、愿望有機結合起來,是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失去了內核和主題。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的思想源泉,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出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做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沒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沒有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失去了價值坐標和道德標準。綜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內容。

二、剖析藝術院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狀況,全面開展和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

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藝術院校的發展如雨后春筍。然而,伴隨著藝術類學生的擴招,藝術類高校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下降的趨勢,信仰缺失,誠信,自由散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缺乏信心等問題。作為培養高級專門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的藝術類高校,同樣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任,因此,在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勢在必行。藝術類高校中的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是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思想政治問題方面筆者在云南藝術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是,實際收回的900份有效問卷中,在“您認為馬列主義是否對當代中國有指導意義”的問題上,“強”的有224份,占24.9%,“較強”的有282份,占31.3%,“一般”的有236份,占26.2%,“說不清”的有158份,占17.6%(如圖1)。可以說,當前云南藝術學院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是持認可的態度,由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有相應的學習理解,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現代化的認可。對涉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問題,在實際收回的898份(缺失2份)有效問卷中,非常贊同的有260份,占28.9%,基本認同的有458份,占50.9%,反對的有24份,占2.7%,說不清的有156份,占17.4%(如圖2)。上述數據說明云南藝術學院的大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相應的認知理解,并且,贊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主導價值觀。另外,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問題的認同上,學生表現情況差強人意。但是社會上的一些人認為藝術類學生是文化素養“較低”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理解肯定是一無所知的。是不關心社會國家和政治的,是受歧視的。然而指出“你對那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歷史情況既然沒有調查,不知底里,對那個問題的發言便一定是瞎說一頓。”①通過對云南藝術學院調查問卷分析,從中折射出:社會上對藝術類高校學生的看法同現實中藝術類大學生的表現有很大的偏差。“你對于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某個問題的發言權。”②因為以云南藝術學院學生為代表的藝術類高校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表現是值得社會認可的。然而,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者、宣傳者、踐行者,一定要堅持矛盾的分析方法,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教育研究上,應該用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同志曾經說過“中國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③,對藝術類高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情況的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為在藝術類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實踐活動。再者從“您的信仰是”問卷中,顯示出以云南藝術學院為代表的藝術類高校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知方面還存在問題。在問卷中,“馬列主義思想”有154份,占17.1%;,“佛教”的有174份,占19.3%;“基督教”的為28份,占3.1%;“伊斯蘭教”的為10份。占1.1%;“無信仰”的為482份,占53.6%;“其他”的有52份,占5.8%(表1)。上述數據表明云南藝術學院學生缺乏信仰,馬克思主義面臨著嚴峻挑戰。鄧小平說過“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④一個缺乏信仰的人,在這激烈競爭中是難以成功的,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難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此外,關于中國夢的實現態度上,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有困難、不好說,還有一小部分不抱希望。從云南藝術學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藝術類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可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也存在著相關的問題。加強藝術類高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三、開展和加強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反映,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如果從觀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形式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①“物質生存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生存方式起作用”②。基于現實情況,在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體系教育,這不僅關系到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成才問題,而且關系到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等。第一,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引領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途徑。藝術類高校同其他高校一樣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文化實力提升的重任,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藝術類高級專門人才的基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③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不僅僅指改造客觀世界,還包括改造主觀世界。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能使學生理解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認識、認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升文化素養,能夠為藝術類大學生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引導其自覺完善其科學素養;能夠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能夠提供價值判斷的準繩,使其認識到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等。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藝術類大學生在走向成才的過程中獲得不竭的精神動力,最終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第二,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內化藝術類大學生意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紐帶的要求。同志說過:“我國的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④知識分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之一,藝術類大學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之一。藝術類大學生在步入社會、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前,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其思想意識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認同。在藝術類高校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可以整合大學生多樣化的價值取向,消除意識形態的分歧與隔閡,化解思想矛盾,為社會的摩擦和沖突減少了一部分阻力,同時,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向心力,最大限度地促成價值取向的接近,進一步增進社會凝聚力和共識。藝術文化是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要力量,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化藝術類大學生意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第三,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是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需要。“如果從觀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形式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⑤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嚴峻形勢是迫切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現實依據。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有效應對西方意識滲透的現實需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重視意識形態的滲透,并將其作為進攻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戰略。尼克松在《1999:不戰而勝》中指出:蘇美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他們與蘇聯爭奪的根源,如果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打了敗仗,他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將毫無意義。⑥此外,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新文化主義、“普世價值”理論等社會思潮在我國興起,它們對腐蝕人們心靈、瓦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威脅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穩定等具有嚴重的危害作用。在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也是對國內多元社會思潮的有效回應。所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從蘇聯劇變歷史教訓的啟示。“蘇共之亡,無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如不鑒之,將使后人復哀后人也。”⑦只有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能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真正擁有的話語權。第四,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是為實現中國夢保駕護航的要求。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①中國夢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核心價值的方向引領,需要中國精神的弘揚,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需要凝聚中國力量,動員人民廣泛參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與時俱進的精神動力,弘揚和培育中國精神,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源泉。其次,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堅持中國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堅定走中國道路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是13億人民中的一部分,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之一,因此,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是為實現中國夢保駕護航。

四、藝術類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思考和設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實踐不僅關系到個人成才,也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藝術類高校需要探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路徑,堅定藝術類大學生的精神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灌輸原則。灌輸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需堅持不懈地灌輸馬克思主義。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理論創新的理論成果,它不是在人們思想中自發地產生出來的,這種思想意識同樣需要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源于大眾實踐,但又不是在大眾實踐中自發產生,是思想家、理論家對其的概括。在藝術類高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必須經過灌輸的環節,堅持灌輸的原則。達到占領藝術院校學生頭腦陣地的目的。第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寓于藝術類高校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其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這是對大學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黨的指導思想、社會理想是我國的基本制度等,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宣傳者、踐行者,自覺抵制錯誤思想的干擾。在課余時間里,學校組織帶領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現實情況,參觀歷史博物館等,激發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使命感等。以此來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實踐塑造人的鍛造力。第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融入到藝術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寓于藝術類大學生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師資隊伍的綜合政治素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知行統一等。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的效果。因此,藝術類高校有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踐納入到師資隊伍建設中,以增強教師人格育人的魅力、為教育實踐提供師資保障。第四,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藝術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放入網絡平臺中去,充分發揮環境塑造人的作用。環境在人的價值、理念、理想等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的熏陶力,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因此,要打造輿論強勢,創新宣傳手段和載體,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合力,為藝術類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氛圍。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居于主導的統治地位的價值體系,它能制約其他處于次要的、非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作用的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實質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是社會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是全黨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滲透于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根基.全面開展和加強藝術類高校乃至各類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刻不容緩,務必全力以赴之。

本文作者:杜東卉趙麗舒阮超明工作單位: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三篇

1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

美國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與學術型學位獲得者的比例為6∶4,尤為重要的是,在美國體育行業看來,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已經是進入該行業工作的準入證,并且是獲得個人發展提升的重要依據。在英國,體育方面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據全英研究生教育體系的主導地位。在日本,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也已相當成熟。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中學習年限較長(上述三國學制多為1~2年)、學分多、理論課偏多而實踐課偏少等特點突出。另一種趨勢是在很多學生和導師心目中,專業學位被看作是“小碩士”,自己定位為“短、平、快”的低門檻、低預期、低產出的學位類型。短,即論文篇幅短小;平,即選題平庸;快,即畢業快。這顯然與國家開設這一學位類型的初衷相背離,即抹煞了專業學位的應用性特點,又降低了學位培養的質量。

2實踐中的主要問題

2.1生源問題

自開辦以來,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在2009年以前招生以在體育教學領域、運動訓練和管理領域、各級運動競賽管理、體育鍛煉管理與指導等4個領域內具有豐富經驗且已取得學士學位的人為主,招生考慮到理論知識水平和技術實踐能力兩方面的問題。培養目標是培養這四領域內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但一些院校片面追求擴大培養規模、拓展經濟上的創收渠道等功利性,出現重數量輕質量、重招生輕培養、重收入輕投入等系列問題。以2006年體育碩士錄取的分數為例,滿分為500分,當年招生分數線為外語16分,最高分為77分,體育綜合最低分為34分,最高分為118分。如此低的分數,實在讓人難以對這一研究生教育抱有積極的態度。第二階段:自2009年開始招收本科應屆畢業生進入全日制就讀體系,培養目標不變。但由于這些學生沒有實踐經驗,沒有理論應用過程,因此沒有對理論的深入理解成進行探究的能力,甚至在部分學生中體現出沒有探索的興趣。這直接導致培養過程、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2.2課程設置問題

目前各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方案和教學組織并沒有以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殊性為依據,沒有充分考慮這樣一種新規格的人才培養要求,而是沿襲學術型學位培養模式,或簡單修改個別課程。在教學組織中因循經驗、因人設課,由此誘發了課程陳舊老套、隨意牽強;教學因循慣例、敷衍塞責等系列問題。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主要有公共課、專業領域核心課和選修課三大類,學分要求至少32學分。其中公共課總學分為15學分;核心課程多為理論型、學術性課程,學分在12~15學分之間,僅占最低總學分的37.5%~46.8%;選修課為5學分。盡管自2009年后已開始進行全日制培養,但仍有部分院校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都采用寒暑假集中授課的方式。在短暫的集中學習的時間內,由于公共課所占的學時較多,他們把精力都傾注于此,相對削弱了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更新與拓展。

2.3導師遴選問題

因為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申請體育碩士培養資格的條件之一是有體育學學科點,并已培養出兩屆以上學術型體育學碩士,所以,各體育碩士單位已具有先在的學術型研究生導師指導隊伍。很多學校以此為方便條件,將學術型研究生導師隊伍直接移植到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當中。在當前的體育碩士導師隊伍中,少有在四個實踐領域里具有雄厚的實踐性經驗的人才,尤其是大型賽事的組織與管理,大多數高校教師對此沒有任何經驗。導師隊伍與學位論文指導的不適應性,導致體育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規格上、層次上、答辯要求上都仿照學術型體育學碩士的要求,甚至是僅僅把降低學術型體育學碩士的要求看作是專業學位論文的適切性,而對教執委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中提到的與教學、訓練、賽事組織及社會體育指導實際緊密結合的專題研究報告、典型案例分析、體育教學與訓練和重大競賽活動實施方案等論文選題和論文形式,無一能及,更何談解決實踐領域的實際問題。

3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建議

3.1突出培養目標,加強招生針對性

從表1看出,2008年以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主要是面向基礎教育。既是面向基礎教育,就應以公益性質為主,而不應過多考慮經濟創收。無論是從其專業技能、綜合素養還是社會反映,都要緊緊圍繞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而不是為擴大規模降低質量。2009年以后,一方面招生政策的明顯變化導致生源結構出現較大轉折。在專業學位招生名額的政策性擴招的前提下,以及在本科生工作難求的背景下,專業學位允許招收應屆畢業生,這使得無實踐經驗的應屆本科生大量涌入體育碩士專業研究生隊伍中來,已占每年招生名額的大半。另一方面在招生過程中,報考科學學位的考生如未能被錄取,可調劑到專業學位名額中來,而報考專業學位的考生如未能被錄取,卻不能調劑到科學學位的名額中去。這些都強化了大眾對“體育碩士是小碩士”的認知,導致學生、教師、管理者在心理上就對這一培養類型持放任的態度。

3.2改革課程設置,改變教學方式

根據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件《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既然是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就應以保證超過50%以上的專業領域核心課程為必需。有人以有用為理由主張在課程設置上刪減理論課、增設實踐課,本文認為這不適合教育規律,教育培養人與社會使用人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其“揚長補短”而不“避短”,所以體育碩士專業更要開足理論課,給學生以理論視角重新審視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滿足學員需要為依據增設實踐課,其實這只能作為課程設置的參照而不能作為依據。學習者的主觀體驗、主觀需求不能也不應該直接就成為專業行為的依據。由各培養單位自行確立的選修課,可以注重針對性、實用性,采用一些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在滿足理論需求的同時,還應做好實踐環節的管理工作。根據《綱要》,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方案中要有一定量的實踐課程,但目前很多學校都這部分課時推給學生自己安排,不管學生是否真的進行了實踐,實踐結果怎么樣,只要最后上交實踐證明就可以獲得實踐成績。這種放羊式管理顯得無法實現《綱要》的預期目標。所以,應聘請具備專業實踐能力的校內外人員做實踐導師,通過連續帶領學生進行實踐積累經驗,真正做到引領學生通過實踐培養能力、探求真理。尤其是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生源來自體育運動的各個領域,科研基礎薄弱,畢業論文的寫作能力非常差,因此,建議引進英國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方法,把學生的科研方法訓練過程、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整合到課程學習之中,將畢業論文撰寫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緊緊圍繞畢業論文寫作需求和程序組織課程內容。主要內容包括文獻的檢索與綜述、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的提出、研究方案的設計、方法的選擇、數據收集與整理、寫作與發表等。

3.3改進導師遴選,加強論文指導

許多學術型碩士的導師甚至博士的導師并不應該是體育碩士導師的必然人選,也不是唯一人選。那些在4個實踐領域中的能力突出的人經過嚴格的遴選,就能夠進入到體育碩士導師隊伍中來,將會對體育碩士的選題、實踐指導產生巨大作用。在有師資、經費允許的前提下,校內、校外“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是值得嘗試的。唯其如此,才能避免選題困境,才能將具體實在的體育教學、社會體育領域或訓練、競賽管理等現實問題的探索及解決方案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結果呈現出來,才能提高體育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才能使這一培養層級健康發展下去。

4結語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依賴于早日走出學術型學位培養類型的蔭庇。在招生、培養與學位管理工作中,需要創新機制,需要建立新的體制,才能真正實現國家設立這一學位類型的初衷。

本文作者:楊綠王羽工作單位:吉林體育學院

第四篇

1、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和價值

1.1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積極心理學是在對消極心理學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及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以及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通過科學的方法,挖掘人的潛力和創造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幫助人們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徑。1.2對積極心理學主要劃分為主觀、個人、群體三個層面:首先,從主觀的層面角度分析,主要研究積極方面的人的主觀幸福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希望與樂觀主義,以及快樂和充盈,強調人對待過去要滿意、現在的感受要幸福、面對未來要樂觀;其次,從個人的層面上分析,其主要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包含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的技巧、對美的欣賞、堅強、容忍、創造性、靈性、洞察力、天賦與智慧等;現在積極心理學主要是了解獲得優秀品質的原因,以及它們對每個人成功的影響作用。想要培養個體擁有這些積極的人格特質,就必須加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學想要找到這條有效途徑,使個體具備這樣的潛質;最后,從群體的層面上分析,其主要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建立積極的社會、有效能的學校和健康的家庭系統,并培養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職業道德、樂于幫助別人,有禮貌、寬以待人。1.3積極心理學的價值。積極心理學是對消極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它更強調研究積極的、樂觀的方面;積極心理學對心理疾病治療方面主要是給予希望、強有力的力量、增強被治療者的信心,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積極預防和早期干預的研究,它在預防工作中體現的價值是對個體內部系統各項能力的塑造,不是修正缺陷。積極心理學更多的是注重和培養人性中的固有力量,從而使得治療、咨詢、培訓、教育和人際交往有效和順暢。

2、積極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2.1營造積極的校園環境。每個學生的發展,既受個人特征的影響,更多的是個人所處的環境影響。校園環境是學生所處的環境中最多的一個,也是能夠調節的地方。學校教育中單純的和學生講大道理,不如把這些道理和知識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征文、演講比賽、黑板報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讓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優點、學會感恩、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和學習等。開設心理健康課,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加強心理疾病的預防,增強學生的幸福體驗感;必須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灌輸到課堂教育中,讓所有學生明白什么是積極心理學。2.2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要讓學生去掉依賴心理,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同時鼓勵學生認真思考、主動參與、敢于競爭,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學生的管理中要堅持民主管理,真正與學生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關系,在管理中要愛護、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會成功、找到自信、敢于創造,同時與學生交流中要經常換位思考,真正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成長。2.3加強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在學校的宣傳墻報中應當將描述人性優點的詞語融入其中,這些詞語主要是:拼搏、奮進、勇敢、堅強等,這些詞語讓學生擁有了主人翁意識,也讓學生能夠接受這些優良的品質。學校的廣播站,應播放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正面內容,鈴聲也應為積極健康的音樂鈴聲。學生集隊時,要求學生呼喊催人奮進的口號,通過言語來增加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對學生要加強賞識教育,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多表揚盡量減少批評;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鼓勵學生發揚自己的長處,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好心態。

3、結語

積極心理學是激發個人走向更好狀態的一門研究學科,屬于彰顯現代教育精神方面的心理教育范疇。積極心理學不僅是尋求和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的積極意義是為社會和現代教育,提供新的視野和思維方式;為我們打開了服務社會和人民的窗口。積極型教育實踐是從積極人格、創造力的觀點培養,并將積極心理治療理論融入其中,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讓參與其中的人更加健康、幸福、快樂和自信。由于它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很好地詮釋以及解決當前許多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矛盾和困惑;所以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實踐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本文作者:馮雷濤工作單位:寶雞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