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剖析論文
時間:2022-05-02 06:20:00
導語:創新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育生態學與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現狀的生態分析;創新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新思維;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生態方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大眾化高等教育給地方高等院校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但同時也使得人才培養質量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生態學分析,其核心就是著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與不斷創新、生態管理問題分析、生態管理問題分析就是用生態管理方法對地方高校管理現狀進行剖析、生態環境分析、從統一到分類指導,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追求、合而不同,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探尋大學理念,回歸大學本然、)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生態教育環境、構建生態管理工作運行體系、構建與地方互動機制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從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的現狀出發,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剖析了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本質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有效途徑。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生態學
大眾化高等教育給地方高等院校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但同時也使得人才培養質量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如:教學質量保障主體單一,教學質量評價制度不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這些問題最終可歸結為缺乏科學的質量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管理改革滯后…。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穩腳跟,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更加注重內涵建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是地方高等院校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教育生態學與高校教學質量管理
教育生態是指教育應按生態學原理,致力于解決教育過程中“本體自然”、“體外自然”以及兩者之間的矛盾,并通過兩者的調適和超越,實現教育的和諧發展和良性循環,從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F代生態哲學的廣泛影響,必將導致大學教育的思想變革。教育生態化是以生態學的生態觀念為價值取向形成的一種教育新理念,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統自身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J。早在1966年,英國教育學家阿什比(Ashby,E.)就已經提出“高等教育生態學(ecologyofhighereducation)”概念,他運用生物學“遺傳”的內涵通過對中世紀大學的世界主義的理想、19世紀歐洲大學的主要區別以及歐洲大學向外早期移植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認為“大學構造必須繼續使它們自身適應變化的大學環境”L3J,并得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的著名論斷,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使得高等學校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師資緊缺,生師比迅速提高;二是教學資源日益緊張,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生均設備值達不到辦學要求。這使高等教育生態系統負載加大,同時引發與教育質量的沖突。高等教育大幅度超常規的擴展,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還未來得及提供足夠的容納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從外界輸入,使發展規模與系統的生態承載力不協調,最后必然導致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失衡。因此,從生態角度來探討高校的教學質量管理成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二、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現狀的生態分析
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生態學分析,其核心就是著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與不斷創新。高校管理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營造一個有利于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分析可以開拓管理的新空間,挖掘形成新的活力,推動管理選擇最適宜本校改革發展的辦學思路,調動校內外各方面的積極性,凝聚并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使學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檔次及服務社會的水平不斷提高,形成內有凝聚力、外有競爭力、發展有潛力的優勢和特色。
(一)生態管理問題分析
生態管理問題分析就是用生態管理方法對地方高校管理現狀進行剖析。如:把地方高校質量管理對象模擬為生命體和生態系統,然后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地方高校質量管理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功能結構、動態演進、協同進化等。目前,教學質量標準的單一性與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之間矛盾凸顯,表現為人才質量的多樣化、異質化需求與人才培養單一化模式之間的沖突與挑戰。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管理還呈現出自身突出特點,重視行政管理而忽視學術管理,全員參與管理的機制不暢、積極性不高,管理的剛性太強、柔性不足,從而導致教師教學自由空間少,教學創新積極性不高,教學任務重,知識更新與科技創新時間不足;學生彈性學習選擇范圍不大,不利于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而且,教學管理隊伍尚存在著數量過于龐大,結構不夠合理,總體素質不高等問題。地方高校領導者僅憑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管理學校顯然已經遠遠不夠,他們在學校的管理和領導方面的“有限能力”和“有限理性”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機械管理觀的體現。生態管理觀則強調把高校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茖W生態世界觀要求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時,必須樹立“大管理”的管理觀,徹底拋棄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機械論世界觀。就是要拋棄只見個別現象,不見質量管理各個要素之間聯系的、僵化的、機械的管理觀?,F在,以還原分析為根本特征的思維方式已經讓位于整體性的生態思維方式。生態方法既給出了從整體上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新模式,從而實現從機械論的還原性世界現向有機論的整體性世界現的轉變。
(二)生態環境分析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社會生態系統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與其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當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循環斷裂時,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進能量和資源,另一方面,需要進行內部的環境改造和組織變革,以此進行自我調節,建立新的平衡。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規模的快速擴張,造成了優質資源的稀缺,加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發展歷史不長,所處地域、經費來源、生源和就業面向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其師資、教學條件等均呈弱勢。主要表現在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需求與國民經濟承受能力的沖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輸出結構與社會就業崗位和產業結構沖突、高等教育的人才輸出流向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沖突、高等教育的傳統文化觀與社會文化觀念的更新及文化導向的沖突、高等教育的功利主義與理性精神的沖突等。這些沖突將導致高等教育系統生態平衡的失調。地方高校只有根據社會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及時調節和完善自身內部結構,才可能與社會形成和諧共生關系。
(三)生態發展分析
地方高校作為高教發展的急先鋒,其突出表現為教育質量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失衡,表現在有限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條件與不斷發展的辦學規模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從而教育教學質量問題隨著招生數量的膨脹而成為關注的焦點。短時間內,地方高校在規模上急劇發展,教育投人明顯不足,可能會使自身的教育系統超越其生態承載力而破壞系統的生態平衡,最終導致教育危機的發生。目前有調查表明,地方高校發展所需的生態承載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統生態承載力的閾值,這必須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地方高校只有在進行校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社會發展需要和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尋找和開拓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確定高校管理的生存策略和發展策略,使得人一教育一環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更加合理、高效地運行。
三、創新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新思維
地方高校立足于自己的生態環境,著眼于生態適應與生態改造,創新管理思維,實現高校管理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
(一)從統一到分類指導,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追求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平衡能力主要決定于系統成分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復雜性。因此,多樣而異質有利于高教管理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具有發展生機和潛力,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基礎。為此,必須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大統一”觀念,鼓勵分類指導,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在共生與競爭的生態環境中,由重統一管理向重多樣化管理轉變,在管理中努力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鼓勵共生基礎上的錯位競爭、特色競爭。
(二)從盲從到理性,在開放中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平衡是高教管理生態系統的核心和靈魂。在動態平衡下,該系統內容的整體性以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生態環境的層次性、相互影響性要求高等教育教管理必須國際化視野、全球化思維,形成一種開放的、整體的、更具哲學涵蓋性的全方位觀照,注意分析環境因素的復雜性、矛盾性和不同環境因素的關聯性,營造和諧的生態文化,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高等教育生存發展與競爭能力,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合而不同,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探尋大學理念,回歸大學本然,實現高等教育管理的適應與超越學術和市場力量的上升,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市場、學術之問的三角力關系,如何平衡這三種力量,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是一個重大問題。高校其任務來自社會需求,所需條件與資源來自社會供給,高校管理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充分在政府行為,以及市場力量的背景下界定和捍衛學術自主,彰顯大學內在邏輯,營造一個有利于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
四、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生態方法
(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生態教育環境,這是由高等教育的職能——擔負著培養人才、知識創新、服務社會的歷史責任,以及人在大學教學管理中的地位決定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體,也是高教管理的客體,大學教學管理是通過管理人員與教師、學生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進行的。
“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確立,不僅是觀念上的轉變與更新,更重要的是貫徹落實在具體管理工作中;高校領導要率先垂范,各級管理人員模范執行,廣大教師也要認真履行。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就是要以育人為本,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體現在辦學上,就是要以人才為本,堅持學校工作的學術本位,充分發揮教代會、學術委員會等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促使教師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這二者上實現內化為自主行為的雙贏。
在教育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中,汲取生態學的運行法則,利用有限的資源,協調好內部各方面以及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高校教學質量管理有序和諧地運轉,使各子系統與諸因素互利共生,不僅要有競爭而且要有合作、互相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教育與經濟社會以及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的。
(二)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建立生態價值鏈
教學管理人員作為管理實踐活動中的主體,首先,應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及時收集、加工、處理、利用各種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為其作好相應的服務;根據教學管理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調查、研究并及時處理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態學原理指導實踐,強調對人的激勵和引導來實現管理目標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開發教師及學生的聰明才智,實行制度管理與人心管理相結合,謀求量化管理與模糊管理相統一。與此同時,還要在教學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教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盡快掌握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應用到教學管理實踐中去,從而提高管理質量與效益。高校教學管理是全員管理,就是要充分調動每個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提高教學質量不懈努力。
(三)構建生態管理工作運行體系
在管理機制上,加強學術管理、層次管理與制度管理,引入創新、激勵和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強引導型服務,如:政策引導、信息引導等。在管理程序上,公開透明,職能部門的責任公開、辦事程序公開、制度公開以及辦事結果公開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務中,為學校發展創造良好的、寬松的競爭環境,為學生、教師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全方位實現為一線教學服務的職能。在管理技術手段上,建設好教學網絡管理平臺;通過管理信息化,不僅建立職能部門、學生、教師共同參與的、雙向互動的咨詢與決策機制;而且還可以為學生、教師提供更廣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務,減少滋生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提高管理效率。
(四)積極推進教學管理制度創新
在制度上要切實保障服務理念貫穿于教學管理權力運作的全過程,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強監管、弱審批,并明確界定各級管理的職責范圍,進一步下放權力。進行教學管理制度創新,一方面積極推進學分制,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要進行學生學習評價制度的創新,樹立多元質量觀,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成長與發展,由運用統一標準過渡到多元的質量評價。還要建立有效的科學績效評估制度,如:設立績效目標、進行績效考評、建立績效誘因機制等,揚長避短,激發教學管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學管理績效的提高。
(五)構建與地方互動機制
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生源、就業等與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圍繞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這個主題,突破現有管理體制的束縛,探索和創建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的互動機制,以地方為依托,構建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滿足地方經濟文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建立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專業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徹底改變原有課程體系分類不明顯、針對性不強、教學內容陳舊和知識老化的現狀。聯合建立科研基地、聯合申報和承擔科研項目、聯合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主動開展科技服務與協同攻關等。利用學院人才優勢,找準學院辦學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結合點,有力地促進了產學研結合,形成學科專業建設的特色生長點,逐步形成辦學特色,打造出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地方高校品牌。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