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12 08:19:00

導語:分析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的關聯性

摘要: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辮證關系。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具有精神動力功能、評價功能、指向功能、規范功能、調節功能,網絡道德是現實社會道德在虛擬網絡上的延伸或再現。但是網絡技術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網絡道德也可以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而墓于二者的這種辮證關系,加強現實社會道德教育,規范約束網絡行為,是促進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良性互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網絡道德現實社會道德互動關系

網絡道德是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調節的倫理準則,是網絡建設的一個新課題。網絡道德相對于社會主流道德而言,屬于“亞道德”范疇,它源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體系,又有別于現實道德,它既可能對其進行補充、創新,也可能對其進行偏離、反叛。我們只有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才能采取適當的措施,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現實杜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主導作用

現實社會道德是現實社會既有的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影響到人們行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體性和一般性,它對其他諸如工商業、教育等具體領域的道德行為都具有普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當然,在信息時代,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也存在這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所謂網絡道德問題是指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和信息的本體與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倫理道德發生的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道德問題的滋生僅牽扯網絡自身。網絡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系統,其形成和運轉離不開現實的社會大系統。作為系統的現實社會道德會對人們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激勵和約束功能:

1‘精神動力功能由于現實社會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以及社會輿論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的精神力量,而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是要通過主體人來進行的,因此,這種精神力量就可以作為一種動力,推動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的形成和發展。

2.評價功能所謂道德評價,就是人們依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道德標準,對人們的行為所作的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應當與不應當、有利與不利的評論判斷。通過評判,推動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沿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3。指向功能現實社會道德也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良心引導著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發展方向。

4.規范功能現實社會道德的規范性就是道德的約束性,表現為社會整體價值取向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自身的約束。道德在網絡活動中的調控功能怎樣,就具體表現為這三個方面約束力的大小上,而這種約束性又離不開道德的規范調節。

5.調節功能網絡時代,它不僅需要運用正確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來調節和處理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矛盾,還需要人們利用內心的道德信念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由于作為系統整體的現實社會道德會對人們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上述激勵和約束功能,所以可以說,良好的現實社會道德必然會推進良好的網絡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反之就會凸現網絡道德危機問題。不僅整體的社會道德水平在理論上會影響網絡道德,而且就個體的人而言,不同的個體所接受的現實社會道德程度時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個體在網絡上就表現出不同的道德行為。并且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或不同的地點其社會道德水平也可能表現出不一樣,所以同一個體在網絡上有時也表現出不同的道德行為。當其靈魂中的“天使”戰勝“惡魔”時,個體在網絡上的行為就表現出人性善的一面,反之,就是“惡魔”在網絡上橫行之時。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現實中具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和素質,在網絡生活中他會表現出同樣的道德素養。網絡道德問題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在網絡上的具體體現而已,并非完全是新事物。所謂網絡道德危機實際上是作為系統整體的現實社會道德的危機,是現實社會道德在受到全球化、經濟變革、政治多元化等多重沖擊下表現出來的種種非道德言行在網絡空間的再現和延伸。

二、網絡技術和網絡道德對現實社會道德的反作用

雖然作為整體的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精神動力、評價、指向、規范和調節等功能,但是作為部分的網絡道德由于網絡技術的特性而有其特殊的表現,并對現實社會道德形成和發展具有極大影響。

1.網絡技術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只有三種“我”和諧協調發展,人的品格才會健康。網絡中的人除了“真實的我”、“現實的我”等之外,還有“網絡的我”。“真實的我”受制于本能。“現實的我”受制于社會道德和法律。“網絡的我”受制于網絡社區的法律和道德。每個人在網絡上的存在都是虛擬的、數字化的、以符號形式出現的,人與人的交往也表現為符號與符號的互動。上網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快樂原則”支配著個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以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在網上得到宣泄。由于網絡社區鮮有有效的法律和道德來約束這種行為,于是“網絡的我”更貼近“真實的我”,一旦“現實的我”放松警惕的時候,也就是“網絡的我”在網上大行其道,瘋狂冒險之時。廣東團省委謝宗寶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認為“網上聊天時撒謊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認為“偶爾在網上說說粗話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有24.9%的人認為“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毫無顧忌”。由于網絡中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壓力和要求,很難讓人獨善其身,也很難讓人獨慎其行。新聞組中和BBS上的不健康言論進行人身相互攻擊、漫罵已經司空見慣,千百萬網站和數不清的電子刊物使剿竊、修改、轉貼他人的文章能夠完成在分秒之間。還有充斥網上的假新聞,泛濫成災的網絡色情,橫行肆虐的黑客。在網上很可能是莽漢潑婦,在生活中卻是溫文而雅的人。生活中不茍言笑的人卻在網上侃侃而談。許多大學生從網絡中走出時,常常問這樣一個問題“我還是我嗎?”。由此可見,“網絡的我”不斷地轉換于“真實的我”、“現實的我”之間,這樣就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從而異化人的道德行為。網上道德感的弱化會直接影響網絡的建設,而且可能反作用于人們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

2.網絡道德對現實社會道德的影響

從人類科技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網絡文化推動著人類活動的科學化、技術化、知識化,改變著人類的價值體系,從而為道德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和科技基礎。網絡文化不僅推動了人類道德進步的趨勢,而且還給人們的生活方式以深刻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某些傳統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特別是對于從事網絡工作的人們的某些新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非常直接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美德

網民所需要的誠實、自制、互助等道德心理素質,正是網絡道德健康發展的要求和直接造成的結果。例如,網絡的互助性是互聯網上人際交往的一大創新。這種互助性的生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網站需要培養自己的網民,就想方設法為點擊訪問網站的人們提供各種服務,為互聯網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環境。另一方面,在網上給別人提供幫助可以滿足大多數網民的表現欲望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一個學生網民說:“當我給一些新手提供了幫助以后,他們會十分恭敬地對你,稱你‘大師’,那種感覺很好。”此外,國內外關于互聯網上緊急救助的動人事例屢見報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性廣泛傳播,助人者影響受助者,受助者會再充當助人者,良性循環就造就了網絡的互助性。雖然網絡的互助性是現實杜會“助人為樂”等美德在網絡上的再現,但是這種不求名利、甘做無名英雄的匿名式的互助行為等更能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許多美德。

其二,催生出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網絡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開放程度高,是現代科技的結晶,也是信息社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習慣等,從而催生出新的現代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如學習意識、平等意識、全球意識,信息意識、時效意識、競爭意識、自律意識等等。譬如,現代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學習已經不可能再是一勞永逸的事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接觸新事物、接受新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遷。這一點在網絡世界體現得更為明顯。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硬件、軟件的更新換代都很快,人們為了與其保持同步發展,只有不停地學習、接受新的技術。可見,互聯網會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學習效率,拓展了視野,激勵和教育著人們形成追求真理、崇尚實踐、勇于探索的進取品格。又如,平等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網上的等級、性別、職業等差別都盡可能地隱去,不管是誰,大家都以符號的形式出現。這里沒有天然的權威,沒有凌駕于他人之上的特權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經受網絡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會增強平等待人、待己的觀念。再如互聯網是世界性的電子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青少年與世界的聯系變得十分便捷、迅速。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人(16.6%)經常訪問國外的網站,與素不相識的外國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討問題。這對于人們形成全球意識起著積極的作用。

此外由于網絡關系十分復雜,為了調節多層次、多方面的動態的網絡關系,就形成了各類道德規范,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道德的內容。

三、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建設必須齊頭并進

由于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上述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因此,在信息時代,為了社會道德整體水平的提高,必須做到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建設齊頭并進,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1.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和網絡法制建設

首先,要構建規范的網絡倫理。網絡是個新生事物,網絡社會的倫理規則處于建設過程之中。我們應加強對網絡倫理規范的研究和探討,明確各種網絡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責任,以及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形成網絡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構建和規范網絡倫理,為人們進人網絡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

其次,要加強對人們的“網德”教育,形成人們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知,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秀,鼓勵他們進行網絡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各種網絡技術傳授部門,在進行網絡技術訓練的同時,加強網絡道德訓練,增強人們網絡道德觀念,模塑人們的網絡道德行為。

再次,是加快網絡立法和監管力度。網絡上的自由是相對的,絕對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最終必將導致更多的人喪失自由,形成“網絡悲劇”。因此必須在網絡加強法制建設,加大監管力度。讓網民懂得,網上所有言行必須遵守現實社會的法律法規,每人都要具有“網絡法制”觀念。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網絡立法工作,加強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我國網絡立法工作相對于網絡犯罪日益嚴重的情況,顯得較為滯后,不能有效地阻止網絡犯罪現象的發生。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尤其對于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和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是網絡社會中的主要群體,一方面,由于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欲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陷人網絡犯罪的深淵。另一方面,網絡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青少年相應地就缺少法律的保護,他們的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為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同時,大力發展網絡警察也是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網絡警察是網絡的有效監管者,其法律威懾力將對人們網絡道德教育施行起到強制性作用。公務員之家

2.營造良好的現實社會道德的環境和氛圍

由于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因此,抓好網絡道德工作,必須優化現實社會大環境以及諸如社區、學校等小環境的工作。例如可以在高校培育和優化校園小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依據現實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內容做出相應調整,充分發揮思政工作的導向作用,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從而反作用于網絡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對青年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下功夫營造多層次的校園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學術性為目標,廣泛組織以思想、文化、娛樂、學術、科技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現時,在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時,要用現代高新技術的手段來提煉、豐富和完善各種文化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大學生來參與。通過校園中這種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凈化人們的心靈,鼓舞人們的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優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強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極網絡環境的左右,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和青年學生接收網絡信息的特點告訴我們,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這個方面成立相應的部門或小組,積極下到大學生當中,面對面地進行探討。只有堅持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才能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明辨真假,分清是非,增強抵御網絡環境負面影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