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城中村現象形成及改造對策

時間:2022-07-06 05:54:00

導語:深究城中村現象形成及改造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城中村現象形成及改造對策

摘要:城中村現象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特有現象。對于城中村現象,需要從其產生的歷史根源入手,全面看待其在城市化進程中所起到的消極和積極作用,發掘城中村所承擔的特殊城市社會功能,然后才能找到改造策略。本文通過解讀城中村現象,轉變傳統觀念,科學規劃,解構疏導,重新審視并適時調整改造城中村的策略,以適應轉型期城市空間的社會需求。

關鍵詞:城中村;城市化;改造策略;社會功能;城鄉二元制結構

1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區域經濟的激烈競爭,逐漸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城市包圍農村的現象,逐漸將一部分村落包圍在建成區內。這些村落起初位于城市郊區,進而位于城鄉結合部,隨著城市范圍的持續擴張,最終蛻變為城中村。而這種現象將成為各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必然事情。

2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演變過程

從城中村的歷史變遷中不難發現,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主觀與客觀兩個部分,其中客觀原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速度增加,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通過征收周邊農村的耕地獲得擴展的空間。耕地被征收了,當地的農民卻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們建房居住的宅基地。村莊進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從主觀上來說,是我國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結構所造成的,這也是深層次的制度原因。

城中村的演變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村落自然形成階段,此階段城市尚未擴展到農村,此時農村只是單純的農民聚居點;第二階段為城中村形成階段,農村靠近城市一側的土地大部或全部被城市征用,然后伴隨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農村周邊土地完全被城市征用,只剩下被城市建成區完全包圍的村落,這時,就完全形成了城中村;第三階段為城中村消失階段,隨著城市文明的不斷滲透,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通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項目及相關配套設施項目,城中村將被完全拆遷,城中村的居民轉為城市居民,從此城中村將完全消失。

3城中村的功能分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城市就業,但因為城市商品房居住成本較高,而廉租房數量少且難以獲得購買資格,所以一般的外來人口只能選擇城中村的住房。城中村更像是事實上的超級城市特區,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依靠城中村廉價的房租從而降低經營門檻。城中村成了低起點創業的孵化器;農民工和低收入者從事的多為社會低端服務業,不僅需要能滿足低消費的生活空間,還必須靠近需要這種服務的外部環境。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市民需要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雙重轉化,而城中村就是他們完成不確定過渡期的場所;城中村起到了城市“廉租房”的作用,有助于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住房需求,實現住房公平,維護社會的穩定。

另外,城中村中數量很多的一類是以租給高校學生為主的。這些城中村在空間上與高校或相鄰或接近,由于在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教學管理與生活管理逐步分離,原來單位體制下由高校承擔的各種生活服務功能,轉向由高校后勤及社會周邊地區承擔。這也使得鄰校村與高校之間的互相影響日益加深。從上述觀點看,城中村以其廉價的房租和生活生產成本等優勢,可以說具有控制城市的營商成本、降低產業和人才進入門檻的功用。

此外,城中村還豐富了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有以下8個特點:

①復雜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層和職業結構;

②人際關系由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向業緣關系轉化,

③社會流動性大,個人地位和角色變化快,社區構成要素的異質性強;

④生活質量高,消費水平高,消費方式多樣化;

⑤閑暇時間多,個人社會化程度高;

⑥生活節奏快,緊張壓迫感強,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⑦現代民主意識、參政意識強;

⑧信仰、道德標準等多樣化。

這些特征貫穿了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所有部分。而這種生活方式從社會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來看,是存在諸多的弊端和問題的。而城中村那種城鄉交融的“低消費、地緣聯系緊密、慢節奏、高可入性”的生活方式使城市更加多元化的同時,實現了有益的補充。

4困擾城市城中村健康發展的難點

由于一些城中村長期處于缺乏監管,導致了大多數城中村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原來作為村莊聚落時就缺少供水供電等市政設施,演變為城中村時市政管線僅作了粗糙的配套,導致城中村市政管線無法和市政管網連接成系統,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有礙于城市的現代化形象。

此外,城中村土地處置政策存在較大掣肘。按照有關規定,有農用地的,在建設前應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征收審批手續,而每年給城市的農用地轉用指標較少。同時,集體土地轉國有土地審批程序繁瑣、周期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進。

再者,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滯后。可以說,村集體經濟基本均是以土地與物業收益為主,不可否認具有一定“寄生性”;城中村大量的外來人口則多是自食其力,主要從事門檻、層次較低的非正規行業。從城中村經濟的組織架構看,村民大多各自為戰,多數城中村集體經濟改制還未展開,難以形成合力和一體化行動。諸如此類問題如何解決,將直接影響改制工作及村民利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