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傳統建筑土木營造本源

時間:2022-04-15 11:38:00

導語:探討傳統建筑土木營造本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傳統建筑土木營造本源

中國建筑體系,同其文明一樣久遠,所有的資料來源———文字、圖像、實例———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一直采用著一種土生土長的構造體系,這體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證明中國古代人那時己經建造榫卯構筑木架房屋。世界其他諸系建筑,雖在或長或短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圍,使用過木材作為建筑材料,但后來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國木構建筑,統一貫享了六、七千年的壽命。就單體建筑的體量而言,中國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偉,但若以其結構歷來所本的原則,及其所取的途徑來考察和研究,則這統系建筑的內容,的確是最經得起嚴酷的分析而無慚愧的。中國傳統建筑的木結構體系的歷史選擇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在多山的中國大地并不缺乏石頭,然而“土木營造”的千年決擇更是源遠流長,文脈所系,一脈相承。究其原因,應是自然、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綜合選擇的結果。1因地制宜的自然選擇任何時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質材料為載體,在一定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按照相應的規則建造起來的空間結構。在許多情況下,建筑的技術和藝術是可以超越和改變的,但建筑材料是離不開產生它的自然環境的。

原始時期生產力低下,先民還沒有能力擺脫自然環境的制約,建筑的選材也自然是依賴自身生存的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為他們最初也是最為重要的選擇。古代文獻對原始建筑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文獻表明中國古代原始建筑存在著“構木為巢”的“巢居”和“穴而處”的“穴居”兩種主要構筑方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江蘇丹陽香草河遺址都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干欄基址。穴居房址更容易遺存,特別是在黃河流域更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密縣北崗遺址、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等,都有新石器時代穴居房址發現。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深厚土層,具有良好的隔熱、防寒功能。黃河流域為半干燥氣候,空氣濕度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較深,地表土層經常保持較干燥狀態。因此穴居是黃土地帶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構筑方式。干欄和穴居分別代表著中國古代南方沼澤地帶和北方黃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們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就地取材的現實性,體現了適合本地區的環境適應性,體現了原始農業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