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02:05:00
導語:探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為了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人民幣加快了國際化過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國債在香港發行,開啟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但中國經濟總體規模偏小,國際競爭力較低;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可自由兌換,國際流通量不足;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金融體制較落后,制約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此,一要大力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二要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三要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完善。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自由兌換;金融危機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然訴求,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中國的國際金融地位應該與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相匹配。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人們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信賴程度逐漸下降,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依賴美元的巨大風險。在這種背景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2008年底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六個新興經濟體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總金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2009年4月,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隨后,中、日、韓三國財長在印尼就籌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出資份額達成共識,人民幣由周邊化繼而區域化的進程得以加快。可以認為,對于金融危機的反思,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界定
貨幣國際化可以從動態和靜態兩方面來理解。從靜態的角度看,是指一國貨幣作為完全的、充分的和高度自由兌換的貨幣被各國政府用作國際儲備貨幣、被世界各國居民持有、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媒介作用;從動態的角度看,是指在貨幣發行國允許和政策目標的指導下,一國貨幣越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通、交易和兌換,在國際貿易結算、國際借貸和國際儲備方面成為國際記賬單位、并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主觀和客觀的經濟過程,屬于國際貨幣運動的范疇。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中,貨幣國際化是指某國貨幣越過該國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自由兌換、交易和流通,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國際貨幣是貨幣國際化動態運動的結果,貨幣國際化的發展形態是形成國際貨幣。因此,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也是國際貨幣的形成過程。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匯率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貿易額及與貿易伙伴國間的貿易結算,同時中國以債券形式持有的美國金融資產在此次危機中也蒙受了一定程度的損失。為了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人民幣加快了國際化進程,自2008年底以來,人民幣國際化舉措頻出:
1.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提高人民幣國際公信力
眾所周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張,已經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亞洲國家和有關地區的貿易體系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成為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防范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自去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先后與六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多億人民幣,以此來規避貿易結算過程中出現的匯率風險。
實施貨幣互換可以有效緩解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短期流動性緊張問題,在消除匯率波動風險的同時,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簡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穩定性和公信力。另外,通過貨幣互換創新,還可以部分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儲備功能,從而為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2.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
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邁出了人民幣走向周邊化進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實行人民幣跨境交易試點,意味著人民幣將在國外擔當計價和結算工具,與中國有貿易來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將可以持有人民幣,人民幣不再僅是中國的“通貨”,而變成中國和外國之間的“通貨”。在保證貿易順利進行、實現貿易雙方互利共贏、保障長久貿易關系的同時,還有效降低了國際匯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另外,從國家發展戰略上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能有效推動金融業的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銀行結算、清算收入增長和中間業務的迅速崛起,進一步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地位。
3.人民幣國債在香港發行,開啟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
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啟動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也是我國政府首次在大陸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國債。自2007年以來,已有中國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近10家機構發行了近300億元的人民幣金融債券。但此次發債與之前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從整體的戰略意義和市場影響來看都顯著不同。首先,這是中國充分利用香港作為海外人民幣境外市場的一個重要舉措;同時也向整個市場,包括境內境外市場,發出一個信號,就是中國正在積極地促進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
三、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阻力
一般來說,貨幣的國際化可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出國境,在邊貿以及與貿易伙伴的國際貿易中作為支付手段;第二層次是被第三國用于與其他國家之間作為貿易支付手段和債權債務的結算手段;第三層次是能夠作為其他國家國際儲備的貨幣。目前人民幣只能說是在國際貨幣的第一層次上開始了國際化的進程即在邊境貿易中作為支付手段,而且僅僅處于該層次的起步或初級階段。從中國的現狀來看,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和障礙,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經濟總體規模偏小,國際競爭力較低
貨幣國際化是經濟國際化的產物,是一國政治、經濟總體綜合實力在貨幣形態上的反映。從國內生產總值角度,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但是與美國、日本、歐盟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見表2)。據2008年世界銀行統計數據,歐盟、美國、日本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4.2%、18.3%、6.2%,中國僅為5.4%。
從國際貿易角度,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25616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總額34002.8億美元尚存較大的差距。200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7.7%,成為世上第三貿易大國,僅次于美國和德國。但是,中國整體的貿易競爭力還不高,其影響世界貿格局的能力相對較弱。
相對于國際貿易,我國的對外投資發展更顯得落后和遲緩。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224.69億美元,僅占世界對外投資總額的1.1%,占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8.9%;至2007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958億美元,占世界對外投資存量的0.6%,占發展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4.2%。
可以看出,我國在GDP總量、對外貿易以及對外投資的規模上,與貨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均有較大的差距,從根本上說,制約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是經濟方面的因素。
2.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可自由兌換,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
人民幣已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人民幣資本賬戶尚未開放,也就是說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外匯交易仍然受到國家嚴格的監管,人民幣實現完全自由兌換尚沒有時間表。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我國于2002年推出QFH制度,2006年推出QDII制度,QFII和QDII的發展提升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也為人民幣的國際流通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人民幣自由流通仍存在諸多障礙。
王健君(2007)認為,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最大難題。從國際經驗來看,在金本位時代,英國通過資本輸出向世界各國輸出了巨額的英鎊;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20世紀80年代,日本則通過大規模跨國投資向各國提供日元資金。近年來,盡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但其規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為0.74%、2005年為1.3%、2006年為1.53%,這樣的狹小規模顯然難以支持未來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
3.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金融體制較落后
我國從1996年開始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過十多年努力,雖然有一定進展,但是任務還很艱巨。第一是貨幣市場分割不能形成基準利率和統一完備的收益率曲線,第二是存款準備金的高利率干擾了整個利率體系的形成與完善,第三是貸款利率雖然浮動范圍已經再一次擴大,但依然有下限管制,第四是除協議存款外,其他存款利率還處于嚴格的管制之中,第五是信貸市場的分割使得信貸市場利率不能統一。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但現行匯率形成機制仍無法做到真正反映市場供求,缺乏彈性和靈活性。現行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定價機制制約了相關衍生產品的發展,使得許多基礎金融產品事實上成為難以避險的單邊交易,這反過來制約了交易活躍程度的提高。總體上,我國當前國內金融市場的不完善,造成人民幣流動性總體仍然較差,由此構成了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四、抓住機遇。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經濟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種國際貨幣的發行權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是本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重要體現。對中國而言,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應該以歷史的、戰略的視角審時度勢,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為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大力增強經濟實力
1.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
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實現貨幣國際化的根本保證。一國的經濟實力是其貨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一國貨幣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和本身的穩定性以及能否經受世界的沖擊決定了其是否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人民幣國際化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因此,我們必須深化各項改革,建立穩定的經濟增長機制,大力提高生產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2.促進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的發展
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的大力發展對人民幣國際化將產生直接影響,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性工作。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扭轉經濟不斷下滑的局面,我國不僅要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擴大內需,同時還應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穩定進出口貿易并適度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盡管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但我國畢竟至少還有勞動力方面的優勢,我國出口產品價格較低,在國際上應該還有一定的市場。另外,在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和國外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下降及資本縮水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和收購兼并活動。這不僅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可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二)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與人民幣國際化有密切的聯系,前者是后者所必然要求的技術性條件。從時間表上,今年國務院批準的上海金融中心規劃中提出2020年建成與人民幣地位相適應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那么由此推算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應該在十年間完成。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既要借鑒世界各國資本項目開放的經驗,又要根據中國資本項目管理的實際情況,堅持風險可控、經濟實需、先試后推的原則,合理安排資本項目流向、長短期限、交易主體和交易背景等開放的先后秩序。
1.從資本流向看,要實行逆向開放策略,加快放松資本流出的管制
在我國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之際,中國對資本流出的管制明顯放松,以后要繼續放松管制。國際上一般次序是正向開放策略,即:先開放資本流入,后開放資本流出。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的次序,從正向開放轉為逆向開放策略已經基本形成共識。現階段要優先放松資本流出管制,再考慮進一步放松資本流入管制。積極鼓勵境內經濟主體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到海外進行投資,以疏導資本流出,緩解國際收支巨額順差的壓力。
2.從資本長短期限看,先放松長期資本流動管制,后放松短期資本流動管制,特別是對資本流出的管制。一是放松長期資本流動管制政策,改進長期資本的流入結構;二是要適度放松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適度引導國際短期資本參與我國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交易;三是特別要加快放開境內短期資本流出的限制。
3.從資本交易主體看,要區分居民和非居民交易,先開放居民在國外的交易,后開放非居民在國內的交易。就居民而言,要區分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居民個人的交易,然后根據交易主體參與資本交易活動的內容,分別安排開放次序。如果是參與金融交易活動,應先開放金融機構的交易,后開放非金融機構和居民個人的交易。
4.從資本交易背景看,先開放有真實交易背景的資本交易,后開放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資本交易。資本項目下有真實交易背景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活動、企業的國外借款、債券融資、股票發行,以及與貿易活動相關的貿易融資等,應優先放開。對于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資本交易,包括在股市、匯市、債市等二級市場上進行的實盤交易,以及運用金融衍生產品進行的虛盤交易,對此類資本交易要加強風險控制,不能急于開放。
(三)進一步促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完善
1.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國貨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利率作為貨幣的使用價格也必須是由市場來決定,因此,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1)要擴大金融市場的規模,促進金融市場的統一和市場化利率信號的形成。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還很不平衡。重資本市場而輕貨幣市場,重股票市場而輕債券市場,重同業拆借市場而輕票據貼現市場的問題比較突出。市場化利率的信號質量,取決于金融市場的規模、運行的效率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等因素。因此只有建立統一健康的金融市場,使得金融市場上形成的利率信號能夠準確地反映整個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才能為整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形成一個可靠的基準性利率,也才能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對經濟狀況的及時傳導和調整作用。
(2)要大力推進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積極進行銀行經營業務的創新。伴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必須進一步加快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步伐。在國有商業銀行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努力推進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發展,降低銀行利潤對存貸利差的依靠性。另外,還要不斷健全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評估體系,建立健全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制度,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3)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盡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得經濟主體可以根據利率的變化來靈活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只有企業真正市場化了,有自主發展和調整的權力,利率市場化才真正具有意義。因此,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加快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使大多數的國有企業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從而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較好的經濟主體環境。
(4)要不斷完善中心銀行制度,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完善的中心銀行制度在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健全中心銀行的有關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金融監管體制,不斷提高中心銀行的監管水平,使其能夠做到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去間接調控商業銀行利率和其他市場利率,從而有效地防止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壟斷行為或惡性競爭行為。
2.促進匯率制度改革
人民幣匯率制度不能選擇固定匯率制度,也不宜立刻轉到浮動匯率制度,只能在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制之間進行調和、折衷,建立一種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的匯率制度,可供選擇的匯率制度只能是介于固定與浮動的匯率兩者之間的“混合”體制。匯率目標區具有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兩種制度的優點,較為適合我國的國情,可增強我國匯率政策的靈活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是近期中國匯率制度的一個較好選擇。目前,應利用當前良好的宏觀經濟形勢、穩健的國際收支狀況和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的有利時機,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控制幅度,加大匯率政策的靈活性和彈性,實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2005年7月21日,我國改變單一釘住美元匯率制度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以一籃子貨幣的不同權重來確定人民幣中心匯率。但實踐表明匯率浮動范圍過小,應圍繞中心匯率,確定更大的匯率帶狀浮動區(即匯率目標區),逐步擴大浮動幅度至5%~10%。
(2)進一步放松結售匯制,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傳統的強制結售匯制不僅使匯率風險集中在央行,而且阻礙了外匯市場的發展。意愿結售匯能使整個外匯市場能根據供求關系有效形成,同時使價格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關系。因此傳統的強制結售匯制應盡快過渡到意愿結售制。近期可提高一些企業留存外匯的比例,并逐步擴大此類企業的范圍,同時進一步簡化進口用匯的審批內容和程序,直至最終完全實現自由結售匯,這將有利于發展外匯市場和分散匯率風險。
(3)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外匯遠期市場有助于為規避匯率風險的機構或投資者提供套期保值的便利,有助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風險管理以及短期融資,更有助于為中央銀行進行市場干預提供中介,增強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之間的連接和溝通。在培育健全的外匯市場過程中,應增強外匯市場供求的市場性,使人民幣匯率建立在相對均衡的供求關系之上;應增加外匯交易主體,增加外匯交易品種,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建立有形外匯市場和無形外匯市場相結合的、近期與遠期相協調的外匯市場體系。同時,應建立外匯收入蓄水池,減輕央行干預市場的壓力。允許商業銀行之間在一定比例范圍內從事虛盤外匯交易,使央行從日常被動吸納和全額供應市場差額的運作中解脫出來,明確其入市干預的方向及范圍,充分發揮央行干預的有效性。
- 上一篇:淺談人民幣匯率制定策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業產業化探索與實踐透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