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學課堂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7:16:00

導語:創新教學課堂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教學課堂管理論文

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筆者認為,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而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的因素是很多的,有教育理論和教學觀念方面的,有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技藝方面的,還有教育環境和教學條件方面的,等等。筆者認為起關鍵作用和重要作用的是以下“五大因素”。

一、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的首要因素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的職能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給學生傳授課本知識;教師的期望主要是學生能在應試中考出好成績;教師的行為表現是偏愛優等生,討厭差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往往不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優等生受表揚鼓勵的多,參與課堂訓練的機會均等多;差生受訓斥的多,參與課堂訓練的機會卻很少,甚至有的受到體罰和變相體罰。這種人格上的不平等,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挫傷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民主、平等是當今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行為準則。世界沒有民主、平等就不安寧;國家沒有民主、平等就不太平;家庭沒有民主、平等就不和睦;師生沒有民主、平等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難以形成充滿創新精神的課堂教學氛圍,也就難以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教師應怎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呢?

首先,對學生要有愛心,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因為只有愛,才能使學生感到溫暖,才能使學生消除戒備心理,才能使師生之間沒有隔閡,情感更為融洽;因為只有愛,才能消除學生壓抑的心理,才能為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第二,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導,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發揮個性特長。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同,智力發展有早、有遲,個性也不一樣。所以,教學就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個性特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第三,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污辱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在學習中犯錯誤,并運用教師的期待關懷學生,引導他們糾正錯誤。學生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態度應該怎樣?是污辱、謾罵、訓斥、體罰,還是親切、耐心、循循善誘地進行疏導、幫助?這是檢驗教師對學生是否有愛心,教育觀念是否端正的具體表現。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的成功,使之產生成功的愉悅,還要幫助和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開展民主化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的重要因素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主宰課堂教學,大多是單向傳遞教學信息,使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豐富多元的思維,并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引到自己設定好的標準答案上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如果不改變這樣的傳統教學方式,就難以形成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怎樣才能開展民主化的討論方式呢?

首先,要將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性行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提倡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

第二,要熱情而真情地勉勵學生敞開心扉,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在獨立學習時能夠發現問題,又能大膽地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學中教師不僅鼓勵學生對課本質疑,還要鼓勵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的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第三,教師要與學生開展民主化的討論,并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討論(同桌討論、小組討論或自由組合討論)。通過討論,使教學信息進行多向交流。不同的人,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往往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們原有知識積累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的緣故。教學中,開展民主化的討論,不僅能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的弊端,樹立學生主人翁的意識,還能培養合作精神。通過合作交流,能相互取長補短,豐富信息,從而獲得正確、全面的認識。

三、實行多元的開放性教學是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的必要因素

我國語文教學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極左”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存在著“偽圣化”的傾向。即用一套“政治性的術語”和“公共思維模式”來鉗制師生多元的精神與言行方式,用專制色彩的偽神圣、假崇尚的觀點去看待“高尚”、“健康”、“先進”、“有意義”等人文價值,使師生的教學語言遠離真實的人生和現實生活。與此同時,又用“技術化”從另一個極端反擊“偽圣化”。即在語文教學中無視人的精神存在,無視人文涵養、人文積淀的重要性,把語文教學當成純粹的語言方案的技術訓練,割裂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

以上這兩種傾向,都給語文教學帶來許多消極的影響。前者是用一種集權專橫的精神統轄所有人的自由精神、多元精神,是“精神專制主義”;后者是否定或輕視人的精神的真實存在,是“精神虛無主義”。

要克服以上兩種傾向,必須打破思維定式,實行多元的、開放的語文教學。怎樣實行多元的、開放的語文教學呢?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開放。傳統接受性學習是一種封閉性的學習,其特點之一是學習目標的單一化。開放性教學,其特點之一就是教學目標的整體化,即既注重知識、能力,也注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還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目標。

第二,是教學過程的開放。創新性學習,強調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活動過程,這就必須改變教師主宰課堂和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應當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新表現。

第三,是教學評價的開放。創新性學習的評價,一是強調多元的價值取向,不僅允許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而且要鼓勵學生獨辟蹊徑。因此,在教學評價中,必須克服用一個所謂標準答案去機械地評價學生,要做到不輕易地肯定或否定學生的獨立見解和思想認識,而應當通過交流、引導使之自覺獲得正確和全面的認識;二是強調將評價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潛能的開發、表達能力的提高。

第四,是樹立社會大課堂的觀念。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因此,不能把學生禁錮在只見“四角天空”的院子里,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取當代社會發展的各種信息,拓寬視野,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四、科學處理教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的直接因素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些例子教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句話深刻闡明了“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辯證關系。“教材”是憑借,“教學”是手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不需要教”是目的。朱作仁教授說:“教法與學法要并駕齊驅。”不研究教法,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研究學法,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師教得好,學生才能學得好,”這是自古至今被實踐證明的千真萬確的真理。教得好,就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科學處理教材,巧妙設計教學結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學得好,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筆者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首先,要探索和構建創新學習的模式,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研究。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主宰下的文學分析式、問答串講式扼殺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我們要在新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不斷的反思、實踐,探索和構建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新的教學模式。

第二,要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并應用到自己獨立學習的過程之中。達爾文有句名言:“關于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重要的知識。”因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因為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后,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會感到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就會越學越要學,越學越愛學。

第三,要在批判中繼承和吸納傳統教學中寶貴的經驗。改革,不是全盤否定,而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既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陳舊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不符合時展要求的東西,如師道尊嚴、填鴨灌輸、題海訓練等,又要繼承寶貴經驗,如語文教學中“重情趣、重朗讀、重頓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等。

五、優化教學媒體,是促進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動力因素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科技革命的基礎和核心。它不僅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且已經迅速地被運用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例如CAI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右腦的形象思維,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和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對推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革,對形成創新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都起到了推動作用,顯示出獨特的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一改傳統媒體單調、僵硬的面孔,使教學信息表現為圖形、文字和聲音的有機融合。

第二,它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為運動,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對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第三,它對動人情節的感染,精彩場面的再現,詩情畫意的欣賞,起到了傳統媒體無法相比的作用。

第四,它有利于交互反饋功能的發揮,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單向交流的弊端,為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起著推動作用。

但是,筆者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多媒體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所有教學功能;第二,多媒體的運用要恰到好處,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一般適用于介紹背景,引入情境,再現場景,提示重點、難點和交互反饋等教學環節之中;第三,要繼承和發揮傳統教學媒體;第四,特別要重視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語言素養、板書技能和體態情感等。

我們期待著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澆灌下,“創新教育”這個花蕾,將會綻放出鮮艷奪目的花朵,并結出豐碩的果實——造就一代創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