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偏癱患者中醫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時間:2022-06-29 11:05:36

導語:中風偏癱患者中醫綜合護理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風偏癱患者中醫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中風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中風偏癱患者120例,隨機分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中醫綜合護理,通過QOL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采用FMA量表評估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QOL評分、FMA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結論:對中風偏癱患者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且對其肢體功能恢復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中醫綜合護理干預;中風偏癱;肢體功能

恢復中風通常是指患者因體內氣血逆亂、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功能障礙,常見功能障礙如突發昏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以及偏身麻木等,患者出現偏癱會直接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同時此病發病急,且多與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癥、頸椎病等疾病相關,治療相對復雜,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打擊[1]。本病除受到上述疾病影響外,還受到情志郁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氣候變化、血液瘀滯等因素影響[2-4]。本文在對接受完治療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2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數字法分兩組,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56.17±10.64)歲,其中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者26例、內囊性偏癱患者19例、交叉性偏癱者15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5.92±11.31)歲,其中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者22例、內囊性偏癱患者24例、交叉性偏癱者1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年齡40~75歲;(2)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精神狀態正常且護理依從性高;(4)無危及生命病癥。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臟器存在危急重癥者;(2)抗拒中醫護理或依從性較差者;(3)患者無民事能力;(4)預計存活時間<6個月。1.3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等;觀察組行中醫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中藥熱敷:將適量伸筋草、威靈仙、續斷、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川芎置于25cm×25cm中藥用布包內,使用白醋以及黃酒深度浸泡,24h后從浸液中取出,將取出后的布包置入鍋中,隔水使用小火慢蒸1h,取出后冷置片刻,將布包置入患者患側腰部、脖頸位置,對部位進行熱力刺激,熱敷時間保持在15min,1次/d,4~5次/周,1周為1個療程,治療持續4個療程。(2)穴位刺激:對患者患側穴位進行按摩刺激,如患者上肢出現偏癱,選取上肢相關穴位按摩刺激,如肩井穴、肩貞穴、手三里穴等,按摩同時手動幫助患者腕關節以及手指關節活動,可對手指進行來回捻動;如為下肢出現偏癱,則選取絕骨、環跳穴或風市穴等,患者采取俯臥位,按摩患者相應穴位同時,護理人員將手置于患者脊柱兩側,沿脊柱適當力度按壓,同時緩慢移動,從脊柱上端到脊柱下端來回按摩1~2次,可采取中醫用按摩滾輪,對背部適當力度滾動按壓;而患者若是面部偏癱,則可對地倉穴、太陽穴以及下關穴等穴位進行刺激,將雙手置于相應穴位,按摩力度需輕緩,適當按壓,采取拿捏法或輕拍進行按摩。對穴位進行按壓時,單個穴位按摩時間控制在2~5min,按摩每日3次為宜,每5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停止1~2d,按摩共持續4個療程。(3)情志護理:護理人員保持與患者積極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部分患者病因與情志郁結相關,通過溝通了解該部分患者情志郁結的原因,通過說明病癥原理,告知患者治療機制,同時重點講述治療后防護目的以及防護方法,告知其熱敷原理,取得患者治療配合度,同時講述說明按摩穴位的作用,以及選取相應穴位的目的。加強患者對病癥的了解程度,從根本取得患者信任,同時加強患者治療信心,對于心理抑郁或焦慮患者,引導患者間保持娛樂活動,如紙牌或觀看影視節目等,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指導患者保持心態平和,穩定情緒。1.4觀察指標。采用簡易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估患者出院時及出院1年后生活質量,含總體健康、心理狀態、社會功能及生理機能4個維度,各維度滿分2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通過肢體運動功能評定表(FMA)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恢復越好。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很滿意=85分以上、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以下,總滿意度=很滿意率+滿意率。1.5統計學方法。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QOL、FMA評分對比觀察組出院1年后QO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后FMA評分顯著更優(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突然且極為危急的病癥,存在病死率、致殘率高的特點,中醫上的表現常有肢體功能障礙或突發性失神,此病多發人群為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該部分患者本就存在身體素質下降、身體免疫力及抵抗力日漸衰弱的特點,中風后發生偏癱更是對其生活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同時多數患者因對病癥了解不深,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因此,此病在接受治療后往往預后效果較差[1,5]。據研究,結合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對其康復有較大裨益。本文對傳統護理以及中醫綜合護理進行對比,旨在探討中醫綜合護理的應用價值。本文中,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QOL、FMA兩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明顯更優。說明中醫綜合護理在對中風偏癱患者的護理中起到了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也相對更優,且可提升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如下:傳統護理措施側重于對患者用藥進行指導,目的在于輔助患者治療后的恢復,雖有健康知識宣教對患者說明病癥知識,但重視程度不足,所行措施并未達成較好效果,同時傳統護理僅試圖倚靠治療達到令其偏癱康復的目的,而中醫綜合護理通過對穴位刺激,一是有擴張血管、祛瘀消腫的作用,二是對偏癱部位穴位刺激,可加強偏癱位置功能恢復。肩井穴有疏導水液的作用,肩貞穴可祛除上肢體寒,而對手三里進行按摩,可疏經通絡,消腫止痛,清腸利腑,三者結合可加速上肢患側的康復;絕骨又名足少陽膽經,對治療足緩難行、腳弱無力以及半身不遂均有顯著功效,對環跳穴位刺激可健脾益氣,同時對下肢神經恢復有一定幫助,而風市穴可化解水液;地倉可助面部癱瘓恢復、太陽穴可緩解顱內疼痛、下關穴可化體濕祛寒氣[6]。

通過針對性的穴位刺激,可有效幫助偏癱恢復[7]。使用伸筋草、威靈仙、續斷、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川芎等草藥熱敷,一方面高溫熱敷可加速熱敷部位體液循環,同時可防止組織釋放淋巴液,減少體內局部水腫,利于患者肢體恢復,同時藥包與身體緊密接觸,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患者熱敷位置,促進藥液吸收,并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一定幫助。此外,通過情志護理,緩解患者情志郁結等情況,并可有效釋放患者心理壓力,側面患者治療依從性。綜上所述,對中風偏癱患者采取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幫助患者肢體恢復,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紅霞,楊志敬,潘銳煥,等.中西醫結合康復方案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6(4):395-398.

[2]胡振國,孫麗琴,楊文,等.迷走神經電刺激聯合中醫綜合理療對腦卒中后病人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4):1974-1976.

[3]周建梅,陳禰,王寶蘭.專人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影響效果[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6,39(8):1062-1064.

[4]劉桑,焦富英.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對老年中風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運動功能評分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8,13(4):974-977.

[5]劉深龍,張海燕,滿慧靜.頭針同步運動療法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老年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軀體感覺誘發電位、肢體運動和日?;顒幽芰Φ挠绊懀跩].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9):929-933.

[6]賈亮,劉俊英,王貴玲.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8,20(1):51-53.

[7]陜大艷,陳啟明,涂昭昊,等.中醫綜合康復療法結合現代康復訓練改善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8):1230-1232.

作者:崔利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