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中工業企業的選址及社會效應

時間:2022-09-02 03:39:12

導語:三線建設中工業企業的選址及社會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線建設中工業企業的選址及社會效應

1選址決策

1953年,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動工建設前向匯報方案時,提出,“中國這么大,光一個汽車制造廠是遠遠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1]。隨后按的指示組織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社會各方面都亟待建設,汽車在運輸人力、物力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工程基建領域,需大量的卡車運輸生產資料,國防層面也需要大量的軍用卡車。此外,汽車工業是窺探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窗口,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國整體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進行三線建設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2選址方針

基于備戰的要求,如避免受空襲時目標過于暴露,乃至受空襲后不至于全盤癱瘓并能夠快速恢復生產等,加之在特殊歷史時期受到的影響,三線建設企業在選址布局時要求嚴格執行“靠山、分散、隱蔽”方針,尖端國防工程要求進洞(史稱“山、散、洞”)。而過于分散又會帶來生產不集中、經濟不合理的矛盾,于是在平衡國防與經濟合理的問題上經過反復的斟酌和實踐,有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針。在二汽乃至其他三線工業企業創建時,正是以這兩種方針作為工廠最主要的選址及布局依據。

3二汽選址十堰的優勢分析

十堰地處國家中部腹心地區,又多山地,不僅距國境線較遠,有較好的戰略縱深,又利于防空隱蔽,國防方面安全性能較高。同時,十堰區位相對較好,位于湖北、河南、重慶、陜西四省市的交界處,銜接中南、西南、西北,是區域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區位優勢,通過二汽的建設還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交通的發展。3.1交通優勢。(1)襄渝鐵路連接國家鐵路網。襄渝鐵路(東起襄陽,西至重慶,途經十堰)是連接中原與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襄渝鐵路直接連接了焦枝線和漢丹線,間接連接了成渝線和陽安線,部分專業廠有廠區專用鐵路與火車站相連接。至此,二汽選址十堰便占據了有利的鐵路運輸條件,通過襄渝線連接全國鐵路網,可進行便捷的生產資料的輸入和產品的銷出。(2)老白公路(湖北老河口至陜西白河)是二汽主要公路交通干線,既便于內部各專業廠之間的生產資料交換,對外亦可到達交通樞紐城市襄陽。除此之外,還有鄖(縣)十(堰)公路、十(堰)丹(江)公路、十(堰)房(縣)公路等聯系外部,形成了以十堰為中心的鄂西北公路網。(3)水運方面有自西向東橫貫十堰全境的漢江,連接了襄陽、武漢等樞紐城市。3.2資源優勢。(1)生產資源較易獲得。鋼材是生產汽車最主要的原料,大部分可由武鋼依托漢江運輸,重鋼、鞍鋼、上鋼、鄂鋼、包鋼、太鋼等也較為方便地進行補充供應;砂可由河南新鄭和江西湖口供應;木材可由鄰近的神農架供應(圖1)[2]。(2)生活資料豐富。十堰雖地下水儲量不太豐富,但其憑借市內的若干水庫以及流經市區的堵河進行供水,水量豐富,水質優良;工廠周圍土地、山林多,可進行蔬菜、果木種植和發展畜牧業,周邊的水庫可發展漁業,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溫和的氣候為二汽職工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環境。(3)生產生活都所需的能源供應易獲取。丹江口水電站和黃龍灘水電站供電,煤炭西有四川達縣,東有河南平頂山供應(圖1)。3.3建設用地優勢。二汽選址地處秦嶺、大巴山、武當山之間的中低山地帶,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度50米左右。土丘連綿,山勢平緩,公路兩側地形平坦,大坪錯落,U型寬谷較多,形成“小平原”,可進行廠區基地建設,同時也利于隱蔽(圖2)。對比鄂陜交界曾經的選址踏勘地將軍河一帶,山勢雄偉,山形突變,相對高度在100米以上,沿老白公路兩側只有極少的寬溝,沒有錯落的大坪,河溝蜿蜒曲折,坡陡且水流湍急。再向西至陜西白河、旬陽、安康一帶,全是漢水谷地,山高坡陡,可進行工廠建設的地方極其有限。廠址避開了武當大斷層,1965年由地球物理研究所鑒定,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工業和民用建筑不設防。3.4隱蔽條件優勢。十堰多山林,植被覆蓋率非常高,在當時有限的偵察條件下,這種自然環境帶來的天然隱蔽性極高。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使得生態自然凈化能力強,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問題易解決[3]。3.5小結。類似十堰這樣的三線城市,屬于在無近現代城市規劃與工業建設基礎的地區集中新建城市,擴展到一般此類型的三線城市,多分布于偏遠、現狀交通欠發達,但又具有一定的宏觀區位優勢或較易獲得生產生活資料的山區(如十堰易獲得周邊的水電、鋼鐵等資源,攀枝花可就近利用其鐵礦資源),兼顧了戰備需要和生產建設的可實施性。依托國家產業項目,城市在小山村或小集鎮拔地而起,雖投資水平和建設前的基礎設施都不及武漢這樣的中心城市有優勢,但城市的選址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經過多方領導與專家的反復論證而最終敲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學及合理性。

4二汽概況

自1969年二汽正式開工建設以來,在三線建設的大約16年時間里,二汽利用十堰山間谷地共建設成24個專業廠及1個水廠、1個熱電廠(熱電廠當時正在建設中;在襄陽和丹江口設有3個專業廠,湖北省及省外有113個協作配套廠),依據公路和鐵路走向,形成了以總裝廠為中心的蜘蛛網式布局。截至1983年底的統計,工業建筑竣工面積125萬m2,民用建筑竣工120萬m2,已建成廠區鐵路專用線74km、公路144km,安裝設備2萬多臺;職工有5.3萬多人。二汽各個專業廠之間聯系緊密,生產技術較為先進,生活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形成了廠辦社會的單位大院局面。

5二汽的社會效應

三線工業企業扎根于我國西部落后地區,部分企業在經受住市場經濟改革的考驗后,成為了所在城市的支柱企業,它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山區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積極效應[4]。5.1改變了落后的山區面貌。在二汽建設之前,十堰只是一個有著二十多戶人家的落后小村鎮,只有幾個鐵木手工作坊生產簡單的竹器、鐵木等生活用品。而今,十堰市已發展成為一個城區七八十萬人口的現代化工業城市,有著汽車、水電、旅游、生態四大支柱產業。現代化建筑、工廠林立,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2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使山區人民富了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十堰地區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幾乎是空白,生產力極其低下。如1952年,十堰地區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94.9:0.5:4.6,屬于明顯的“一、二、三”型產業結構,1978年的比例為39.3:42.2:18.5,到2008年的比例為11.8:46.1:42.1,形成“二、三、一”的產業格局,生產效率更高的二、三產業占據著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三線建設時期,十堰的工業得到巨大發展,工業總產值、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都穩步提高。乃至2003年東風公司總部及部分工廠搬至武漢后,這些指標仍保持著增長,可見工業基礎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表1、表2)。工業發展直接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二汽的建設為十堰打下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十堰經濟實現了巨大跨越。5.3改善地區的交通條件,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僅推動著物質資料方面的運輸,也能促進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偏遠的山區旅游,對拉動地區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十堰從昔日“住在大山窩,翻山越溝坡,換點油、鹽、布,回家日頭落”的封閉山區,變成了市內公、鐵、水路交通四通八達的現代化工業城市[5]。5.4促進了文教衛等事業的發展。解放以來,十堰地區的文教衛事業稍有發展,但仍十分落后。二汽建設時,為解決職工的子女上學等問題,興辦了文化館、電影院、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醫療機構等以及數量眾多的各級學校。1984年時,十堰各類學校已達300多所,醫療機構100多個,電視轉播臺1座,影劇院3個,電影放映隊100多個,教職員工5000多人。2017年,全市幼兒園及以上教育機構近1200所,基礎教育學校教職工總人數3.78萬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事業機構46個,體育場館3372個,各類醫院5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767個。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大幅提高。5.5促進了人才的引入及發展。三線建設時,國家從科研機構、發達地區的工廠、行政單位、高校等各單位選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線建設,以保證項目的有效實施,“精兵強將上三線”,“好人好馬上三線”。二汽建設時,從一汽、上汽、設計院等眾多單位抽調了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干部、知識分子、科技人才、管理人員去十堰搞建設,他們為落后的山區帶來了先進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地區人才的引入及發展。5.6寶貴的“三線精神”。在二汽建設初期,交通條件差的情況下,很多物資、生產設備是靠人力運進廠區的。在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后,國家經濟薄弱,物資匱乏,尤其是建筑材料極度匱乏。二汽職工在物質條件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把生產生活要求降到最低,曾利用山上的黃土、蘆葦等材料創造了“蘆葦棚”“干打壘”等簡易房子,夜間甚至還有蟲、蛇等出沒。但為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二汽不論領導干部、技術人員還是一線職工們,都頂住生活的困苦,辛勤工作,努力奮斗,“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發揚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6]。“三線精神”是后續城市發展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凝結著市民和建設者們對這邊熱土的記憶和鄉愁,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線建設促進了建設地區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科技等全方面的社會發展,改變了山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極大提高了山區人民的生活質量,深刻改變了落后的山區面貌。對協調區域平衡發展、避免兩級分化具有積極意義[7-9]。

作者:郭建 杞鵬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