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論文:擴大醫療保健消費的現實意義

時間:2022-02-06 10:57:49

導語:醫療保健論文:擴大醫療保健消費的現實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保健論文:擴大醫療保健消費的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葉向明徐蕓徐盛鑫胡希家工作單位:浙江衛生經濟研究雜志社

擴大醫療保健消費的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眾所周知,醫療經濟負擔是指居民就醫自付醫療費用給居民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從上述分析可知,醫療服務消費包括基本醫療消費和特需醫療消費。基本醫療消費屬于自發消費,價格彈性較小,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特需醫療消費屬于引導消費,價格彈性較大,在生活中可有可無。試想,居民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根本不會浪費金錢在點名手術、住高檔病房和購保健產品上;同時,即使居民收入較高,也不會過度消費特需醫療服務,使自己陷入貧困境地。因此,讓居民感覺有醫療經濟負擔的主要是基本醫療消費。消費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消費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入效應”和“擠出效應”。在一些領域,公共消費和居民消費具有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費上升,居民將大量替換出用于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開支,并將其轉化為其他方面的消費,居民的消費由此擴張,產生消費的“擠入效應”[2];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費不足,那么對居民來說,將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花費更多,其他方面的消費就會被迫減少,表現為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當前,由于公共消費不足而導致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已是一個客觀事實。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居民看病費用主要由自己負擔,導致醫療經濟負擔沉重。擴大醫療保健消費主要是通過擴大醫療保健公共消費,加大政府對預防服務領域的投入,使居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居民就醫費用支出;同時加大政府對基本醫療服務的投入,完善醫療保險體系,以更加優惠的措施甚至免費向社會全體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從而減少居民在基本醫療消費方面的個人支付。反過來,基本醫療服務價格下降,可以釋放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壓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使基本醫療消費總量增加。同時,居民用于基本醫療消費的個人支出減少,可以通過培育新的醫療保健消費熱點,將其轉化為特需醫療消費、保健服務消費,產生醫療保健消費的“擠入效應”,從而擴大醫療保健消費。因此,擴大醫療保健消費可以減輕居民醫療經濟負擔,而居民醫療經濟負擔減輕又可促進醫療保健消費的擴大,兩者并不矛盾,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醫療保健消費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擴大醫療保健消費對社會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社會經濟有直接拉動作用,同時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提高勞動力身體素質,間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三是消除疾病隱患,減少疾病經濟損失。直接拉動經濟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的《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3],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深等因素推動,預計“十二五”期末,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7%左右,超過工業成為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力量,屆時中國將迎來一個“服務經濟時代”。醫療保健服務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醫療保健行業從業人員的勞動,可以直接拉動GDP增長。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5%左右,在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僅低于OECD國家,而且低于巴西、古巴、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4]。同時,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衛生總費用占世界衛生總費用僅2%,因此我國醫療保健消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根據國外的發展經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保健消費將會不斷升級,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會不斷提升(發達國家的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直接拉動作用也會大大增強。

間接促進經濟發展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導致地區經濟增長的原因,健康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保健消費的增加會提高就業人員的健康水平,提高其勞動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1993年世界銀行在研究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數據后提出,良好的健康狀況可以提高個人的經濟生產率,提高各國的經濟增長率[5]。伊羅(Arora)運用9個發達國家100~125年的62個健康相關時間序列考察了健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健康和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非常相關,由健康相關變量導致的增長在26%~40%之間[6]。世界銀行1995年采用的國民財務測量方法將國民財富分為三類:一是物質資本,二是自然資本,三是人力資本。根據世界銀行對192個國家的評估,物質資本占國民財富的比重為16%;自然資本占20%;人力資本占64%。德國、日本、瑞士等高收入國家,人力資本占國民財務比重的80%左右。擴大醫療保健消費,就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力資源素質,保證有更多、更好的勞動力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從而增加整個國民財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有學者估計,1950~1982年,我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35年增加到69年,由此可創造經濟價值24730億元左右,平均每年大約773億元,相當于GNP的22%[7]。2.2.3減少疾病經濟損失疾病經濟損失不僅包括看病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包括患病人員工作效率下降及其他行業需求萎縮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例如,2003年暴發的非典疫情對我國的經濟影響非常嚴重,不僅對旅游、餐飲、交通、娛樂等行業帶來致命沖擊,而且對多數產業部門也帶來不利影響。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估計,非典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在0.3~1.0%[8]。又如,我國艾滋病等傳染病的流行形勢也非常嚴峻,對經濟持續增長產生重要的負面影響,據蘭德公司估計,艾滋病等各類傳染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在1.8%~2.25%之間[9]。另外,日益增多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人力損失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擴大醫療保健消費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阻止疾病傳播和惡性轉歸,從而達到減少疾病經濟損失的目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面提供,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在政府保障居民基本醫療的背景下,鼓勵在經濟上尚有“余力”的居民投資健康,擴大醫療保健消費,不僅可以減少政府在非基本醫療方面的負擔,從而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有更多財力來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居民整體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從而保證政府有更多財力投入到醫療衛生行業中,形成良性循環。因此,當前擴大醫療保健消費是與時俱進,國家應切實出臺相關措施,鼓勵居民投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