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對口支援下產業重構與政策研究
時間:2022-05-02 11:09:02
導語:災后對口支援下產業重構與政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口支援框架下產業重構的主要模式
1.自我恢復與外界支援模式目前,根據國內外災難發生后的重建救援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自身具備的資源及基礎條件上進行自我援助,簡稱自援。另一種是依靠外界力量對其進行援助,簡稱外援。一般的小災難發生以后都能通過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及災前所具有的基礎條件進行自我援助,從而實現自我恢復發展。但是,這種自我援助方式僅僅只適合于經濟損失相對較輕的地區,而在面對重大災難時,依據災區自身力量的自我援助方式進行經濟恢復就顯得極為薄弱,大災難造成災區內部的整個系統紊亂,使其不能夠及時有序的進行災后重建。此時借助外部援助進行災后重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對口支援作為一種有效的災后重建模式成為汶川地震災后實施的重大戰略方針,是一種科學合理的實現汶川災區經濟發展的外界援助模式。也就是說,在重大災難發生后,由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以及社會各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推進產業重建有效機制,從而實現災區經濟的全面增長。這種以自我恢復的自我援助與由外界支援方式成為產業重構的有效模式,以內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災后重構的全面推進,從而推動產業全方位發展。2.產業園區集群模式產業園區能夠有效地集聚行業力量,提升行業規模,與關聯產業形成產業鏈條,以產業鏈優化提升產業園區,并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最終促使形成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的影響下,地方產業結構的框架就會形成,科學的引導和優化產業集群,就會打造有競爭力的地方產業結構。我國產業園區發展從1984年的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農業園區等產業為主體的園區模式,到90年代末的軟件園、設計園、文化園等專業化園區模式,顯示出我國產業園區發展模式的優化和進步,我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對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提出了要求,為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同時也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以煤炭資源為支柱產業的徐州市賈汪區在進行產業重構時,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徹底擯棄了以資源粗放型開采為支撐的發展模式,并探索從單純的依賴煤炭資源轉為發揮本地區的綜合優勢,引進國內外資金建立工業園區,在發展建材、冶金、電力等產業時也帶動了并培育壯大了煤一電一鋼、煤一電一紙、煤一電一水泥和紡織一印染一服裝四大產業鏈,從而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在災后產業重建中,應將發展產業園區集群作為災后產業經濟恢復重建的重要發展模式,尤其是將產業園區集群模式的規劃作為重要內容。產業園區集群模式的發展能夠有效的帶動災區產業結構重建,有利于眾多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產業園區還能夠促進產業區域分工,有效的提高地方產業競爭力等。面對災后經濟恢復的重大挑戰,加快產業園區集群模式的規劃和發展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災區產業經濟重建的迫切需要。3.企業主體、政府支持模式一個產業的形成主要是由該產業集群中相關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構成的,所以災后產業重構主要是通過對災區對企業的重建與扶持實現的。災區要快速的實現產業發展恢復,首先要確立企業在災后重建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并有效的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援,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調節,提高企業的自身發展能力,優化企業的發展方向,為災后產業全面恢復奠定基礎。在災難發生的初級階段,在政府的有效指揮下,聯合企業員工與外來援助力量,建立救濟型經濟,提供災區救援所需物資。隨后,政府將對企業受災情況進行調研,統計企業基礎設施的受損情況以及產業運營狀況,集中力量編制各地災后產業重建與恢復規劃方案,并對重大項目進行分配規劃,規劃時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條件及現實需要確定產業重建的突破點,政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提供重建環境,包括企業發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資金問題與社會秩序等,同時,政府依據不同類型的城市發展,可以通過有效的產業政策引導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災后政府為企業發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成為災區企業重建恢復的重要支撐力量。
對口支援框架下的災后產業重構政策體系
1.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結構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過影響與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各國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動力。不管是產業合理化還是產業高級化,都不離開技術創新。因此,產業結構政策的核心是推動技術創新。首先,高標準重建農業生產基地。即使在災害沒有發生的時候,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都不能動搖,因為農業是關系到全世界人民的溫飽問題。在災后初期階段,糧食安全是災后重建的基礎,抓好農業生產,為災區解決基本的糧食供需問題,是保證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生態農業是災后重建的又一目標。只有對農業進行知識化改造,才能夠真正的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汶川地震災區多建立在落后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上的低效率農業為主的運作方式,由于農業的回收期較長,投資商不愿意投資農業,因此,政府應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進行農業上的技術與資金投人,提高農產品的單產。推動和促進農業技術的革新是傳統農業進行轉型的必由之路。四川災區要在加快城鄉統籌的過程中,突出規范的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對綠色食品生產進行嚴格意義上的執行,發展江油、安縣、平武等主要發展優質的糧油、特色蔬菜、家禽水產的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構建四川綠色食品品牌集群,規范提升四川省綠色產品的技術與環保標準,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市場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其次,對工業進行改造提升。對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升級,重點發展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程度還較低。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必須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的改造革新,因此要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從而產生新技術和新工業;二是高技術領域的相關產業不斷向傳統產業推廣擴散。由于傳統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因此要積極利用外資效應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以改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如磷化工業在四川災區產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仍然存在產品初級即技術落后等問題,因此,要進行產品結構的升級,逐步淘汰四川省近年發展最快的磷化工產品,重點發展以飼料磷酸氫鈣為主的各種農用磷,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進磷化工產品在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等方面的研發。最后,加大力度發展服務業。由于地震造成了大面積交通道路和信息中斷,使得在短時間內不能夠快速的恢復,對于三大產業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加大力度發展服務業是促進結構升級和提高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后期的對口援助工作中,依據受援市縣,經濟發達省市應有選擇的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與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時運用先進的管理運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商貿、交通與傳統服務業,提高地區的服務質量和效益。2.產業布局政策產業布局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機構根據產業的經濟技術特征、國情與地區的綜合狀況和條件,對若干重要產業的空間分布進行科學引導和合理調整的意圖及其相關措施。首先,使受災區能夠快速融入全國市場。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廣闊的市場能夠為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四川受災區多為經濟落后的山區,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使其經濟發展滯后于其他地區,因此,在對口援助的合作中,要打破地區封閉和行業壟斷,積極發展獨立規范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組織。實行行政執法、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督體系,使災區能夠在健全的法律體制下進入全國市場,無形之中能夠增加地區發展的視野,為災區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其次,借機“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特色產業。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中提出了要加快改革開放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國家要安排資源項目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依據汶川地震災區的區域條件與資源開發為啟動點,確定區域開發和產業政策部署開發特色的農牧業與旅游業,應把發展新型能源產業發展為成特色產業,最終形成規?;c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以支撐汶川地震災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雖然汶川地震災區經濟上較為落后,但它的資源較為豐富,其資源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礦產資源。四川省得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南、川南、川西北三個地區。川西南以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主,其他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川南地區以非金屬礦產為主的煤炭、硫、磷、鹽腌、天然氣等;川西北地區以稀貴金屬為主的錘、鉸、金、銀等。四川盆地有探明的油氣田,目前探明天然氣蘊藏量為26億立方米,占全國蘊藏量的86%,是我國能源工業和重化工業發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二是生物資源。四川地區既有金絲猴、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又有數千種名貴樹種,可以設置自然保護區,開拓花卉業發展,并且是優良的中藥采集地,也為建材業發展提供了材料支撐。三是旅游資源。四川省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歷來都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說,并且有峨眉山、九寨溝、樂山、青城山等豐富的自然景色,是四川旅游業天然的源泉。總之。要在基礎產業先行,優勢產業重點支持的原則上,兼顧產業發展。最后,優化技術與投資機制。由于汶川地震的極重災區與重災區都是處于我國西部內陸地帶的經濟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相比于沿海較為發達的城市,其產業技術結構存在一定不合理的地方。應加強調整技術結構,并使其適應產業結構合理演進的需要。同時,國家應加強調整災區的技術發展重點,并與重點部門進行統一。在地震這種特殊的自然災害背景下,應以區別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及金融政策上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優惠,從而有效的對災區的產業進行合理的優化。3.綜合性產業政策從災區現實的經濟狀況來看,具體部門的產業政策大多同時包涵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與產業技術政策等成分,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從災區災情和實際需要出發,提出適合于災區的綜合性產業政策。首先,落實對口支援方案,完善產業重建政策。受援方地方政府要在依法保障國家給予優惠政策的前提下行使其地方經濟權力,中央政府要進一步落實對口支援政策,尊重協調當地干部群眾的意愿,將對口支援政策落實到實處,災區當地企業管理技術人員應樹立創新意識、開發意識,將國家對其政策上得支持作為跨越式發展的機遇,進行產業轉移與重組,當地政府應在支援方政府的指導下配合其進行產業方面的改造與創新,找到適合于當地經濟發展的相應模式。其次,加強重視程度,落實支援項目,強化制度保障。在災后重建工作后期,應更加重視保證對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實施,提高對口援助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產業發展上,應落實整體完成對災區產業重建的培育工作,確保支援項目順利完成,使災區能夠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并進一步制定對口支援工作的考核機制,從制度層面上對其任務進行考核監督,保證對口支援工作取得圓滿成功。最后,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近年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運行中,已經發展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數量均占總企業數的90%以上,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減輕社會壓力,同時迫于競爭壓力,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具有比國有大企業更大的動力,據有關數據表明,在各個領域的發明中中小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兩倍之多,因此往往那些適應性強、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最終會發展壯大成為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汶川地震重災區多屬于工業不發達地區,通過產業重構對口支援援助方案的實施,可以扶持一批中小企業的建立,同時也可以依靠自身特有資源建立適合于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園區,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中小企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而保證災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穩定增長。
本文作者:張紅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 上一篇:有色冶金加工中常見問題分析
- 下一篇:生態文化構建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