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企業資產與資金來源矛盾

時間:2022-05-10 05:06:00

導語:深究企業資產與資金來源矛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企業資產與資金來源矛盾

鄉鎮企業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二者既有相互協調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研究鄉鎮企業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狀況,必須注意其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的協調與矛盾及其對鄉鎮企業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的影響。當前,我國鄉鎮企業正處于一個迅速發展和分化的時期,鄉鎮企業運行的內部機制和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鄉鎮企業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中的矛盾和問題,經過較長時期的蓄積和釋放,正日益凸顯。有鑒于此,本文試對90年代初期以來鄉鎮企業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的矛盾進行初步探討。

一、固定資產所占比重偏大,流動資產所占比重偏小,導致企業能用于日常經營周轉的資金嚴重短缺甚至影響

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由此加大了鄉鎮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流動資產是用于企業日常經營的資產。流動資產過多,固然會導致企業經營效率的下降,形成浪費;但流動資產不足,也會引起企業資金周轉不靈,企業支付能力低下,使企業日常經營陷入困境,防礙企業對市場機會利用能力的提高和發揮。從理論上講,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的比例至少應為1:2。②據此,在鄉鎮企業的資產總額中,流動資產的比例至少應在66.7%以上。但是,90年代初期以來,流動資產在鄉鎮企業資產總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8%以下,1993年為57.45%,其后一直呈下降之勢,到1997年這一比例僅為53.25%。在鄉鎮企業的新增資產總額中,流動資產增量所占比例更低,1994年為52.78%,到1997年已經下降到44.14%,尤其是在一些虧損企業。據抽樣調查,1997年其固定資產與流動資金之比為1:0.73。③鄉鎮企業的發展因固定資產缺乏流動資金的協調配套,影響正常運行,導致固定資產的閑置和資產(特別是固定資產)使用效益、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甚至一些產品有銷路、市場前景好、盈利潛力大的企業或項目,也因此開發不足或無法啟動,導致鄉鎮企業不得不痛失大量的發展和盈利機會。以鄉村企業為例,1993~1997年,資本收益率穩定下降,總資產報酬率和營業收入利潤率④的變化雖然有所波動,但在總體上仍然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見表1);鄉村企業每百元固定資產創利潤總額1994年為22.53元,1997年已經下降到19.13元,后者比前者減少15.10%(未考慮價格變動因素)。當然,在鄉鎮企業中,固定資產所占比重偏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重要的有:①鄉鎮企業由于產權制度和投資機制的缺陷,一些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選擇失誤、技術進步和產業改造升級緩慢,造成資產質量低下,甚至因缺乏盈利潛力而被迫大量閑置,成為無效資產或無法投入運行。②在現階段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由于資金市場、要素市場的扭曲,總體上偏低的資本價格往往導致稀缺的資本要素被過度投入使用(陳劍波,1997);在企業的形成和成長過程之中,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投入往往較早,這種情況就更為嚴重。③固定資產投資往往都有個最低規模要求。但是,一方面,現階段鄉鎮企業總體的投資擴張沖動較為強烈、資金需求龐大;另一方面,社會對鄉鎮企業總體的資金供給能力有限,鄉鎮企業資金來源渠道少,資金來源不暢。兩方面因素的結合,導致鄉鎮企業可以得到的流動資金來源不足。

二、存貨和應收款項所占比重過大,且增幅居高不下,加劇鄉鎮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短缺和資金來源的緊張狀況

一般而言,在企業的資產構成中,存貨是變現能力最差的資產;在信用制度較為健全完善、債權約束較硬的條件下,應收款項(包括應收帳款)的變現能力相對較強。但在我國的現實條件下,一方面,存貨的變現能力仍然較差;另一方面,由于債權約束較軟、信用制度較不健全,甚至由于特殊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結構,客觀存在著“賴帳機制”①生成和發展的土壤,應收款項(包括應收帳款)的變現能力也相對較弱,回收期較長。因而,在企業的資產總額、特別是流動資產中,存貨和應收款項(特別是應收帳款)所占比重過大,必然會加劇鄉鎮企業用于經常性周轉的流動資金短缺和周轉困難。從表2、表3可見,自90年代初期以來,在鄉鎮企業各項資產總額迅速增長的同時,鄉村企業的存貨和應收款項(特別是應收帳款)不僅所占比重較大,而且增幅居高不下。二者占鄉村企業資產總額比重的合計數,1994年為47.43%,1997年仍達45.3%;占鄉村企業流動資產總額比重的合計數,1994年為84.5%,1997年為85.07%;與1994年相比,1997年鄉村企業存貨和應收款項總額增加量為4342億元,占其流動資產增加總量的比重高達86.27%。由于這種狀況,在鄉村企業的流動資產中,變現有力相對較強且可方便地用于經常性周轉的貨幣資金和短期投資所占比重,近年來一直保持在11%左右這一比較低的水平。存貨和應收款項所占比重過大,且增幅居高不下,實際上反映了現階段鄉鎮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較差。一般而言,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存貨和應收款比重過大,且長期居高不下,表明就總體而言,在現有產業結構之下,鄉鎮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買方市場的環境,許多產品的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或供給過剩。應收款項所占比重過大,且增幅居高不下,還表明鄉鎮企業發展所面臨的信用環境迫切需要改善。如果將應收款項和應付款項結合起來考察,情況就更是這樣。自90年代初期以來,各年鄉村企業的應收款項都大于應付款項,應收帳款都大于應付帳款。以1997年為例,全國鄉村企業的應收款項比應付款項多315億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105.35%;應收帳款比應付帳款多718億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124.47%??梢?相對而言,鄉鎮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差的問題,比其它企業更為嚴重。在鄉鎮企業的應收款項、特別是應收帳款中,來自國有企業的欠款占有重要地位。以1993年為例,當年全國鄉鎮企業的各項應收款中,有3/4是國有企業的欠款①。可見,近年來,鄉鎮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差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國有企業的效益和信用狀況惡化有關。

三、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嚴重錯位、資產質量狀況總體不佳,導致鄉鎮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低下、財務風險增加,一旦宏觀經濟環境發生嚴峻的變化,鄉鎮企業利用市場機會的能力,將可能被巨大的償債壓力所沖減,從而使其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減弱

企業的償債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短期償債能力,其二是長期償債能力。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就是企業承擔短期財務風險的能力,它反映企業出現短期償債危機的可能性。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是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流動比率是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速動比率則是企業的速動資產(流動資產減存貨)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一般認為,流動比率的經驗數據為2,速動比率的經驗數據為1,企業就具有較好的短期償債能力。當然,企業理想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數據,還隨所處行業不同而有一定差異。近年來,鄉鎮企業(以鄉村企業為例)由于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結構嚴重錯位(表現為資產結構中流動資產比重偏小,速動資產比重更低;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結構中流動負債比重偏大),由于流動資產、特別是速動資產的增長慢于流動負債的增長(見表4、表2),資產質量總體不佳,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的經驗數據不僅遠遠低于理想水平,而且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見表2,盡管速動比率在下降過程中有所波動)。這說明,近年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強了,鄉鎮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進而生產經營的穩定性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弱了。將各年鄉村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增加值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近年來鄉鎮企業流動資產的增長慢于流動負債的增長(1994~1997年各年與上年相比,鄉村企業流動資產的增加值分別比流動負債的增加值多46億元、多1億元、少102億元、少155億元),尤其是(1996年、1997年),鄉鎮企業無論是流動資產、還是流動負債的增幅都比以前減小了。這說明,近年來,在鄉鎮企業中,存在著明顯的短債長用(將一部分短期來源的資金用于長期性資產,如長期投資或固定資產投資)現象,鄉鎮企業的融資策略過于激進,資本結構基本上是一種風險型結構②。由此導致鄉鎮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要求提高,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增強,鄉鎮企業的發展極易因宏觀環境的波動而有較大起伏;這也使鄉鎮企業出現償債危機、信用危機的可能性增加,鄉鎮企業改善信用狀況的障礙因素增多。近年來,隨著鄉鎮企業發展宏觀環境在總體上的相對嚴峻化(比如,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變),鄉鎮企業、尤其是鄉村企業的虧損面上升、虧損額增大,金融部門對鄉鎮企業的信貸資產中不良資產比重增加,就是對上述結論的最好說明③。這還說明,1998年之前的兩年(如1996年、1997年),由于實行了適度從緊的信貸貨幣政策,由于銀行商業化改革的進展和銀行信用社預算約束的硬化,由于鄉鎮企業信用狀況和資產質量的低下及盈利能力的下降,鄉鎮企業通過擴大短期負債(包括間接融資、商業信用和政府信用等)來拓展資金來源,并由此形成流動資產的難度增大,鄉鎮企業資金來源受阻的問題日益凸顯示出來。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就是企業償付到期的長期債務的能力,它反映了企業的發展潛力和出現長期償債危機的可能性大小,也體現了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性程度。資產負債率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自80年代以來,高比例的負債經營一直是鄉鎮企業資金來源(結構)的基本表象;即使是到1997年,全國鄉村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達61.18%(報表資料)。高比例負債經營的存在表明,鄉鎮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就總體來說是不高的。雖然從近年來鄉鎮企業(以鄉村企業為例)資產負債率的下降趨勢(見表1),似乎可以看出,鄉鎮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下列兩個原因,時至今日,鄉鎮企業的高比例負債經營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這種狀況的改變就現狀來說仍然不容樂觀,鄉鎮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更是相當微弱。這兩個原因是:①從一些案例調查和個案研究來看,鄉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通常要比報表資料顯示的結果高得多。比如,根據全國性的統計資料,90年代初期以后鄉村企業的資產負債率1993年最高(65.73%),其后不斷下降,到1997年已經降為61.18%。但農業銀行對2萬家鄉鎮企業的跟蹤分析卻表明,當前鄉鎮企業的平均負債率為71%,有些企業甚至高達100%①。因此,相對于由其資產負債率報表資料顯示的表象,鄉鎮企業的高比例負債經營問題實際上更為突出。②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資產、負債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由于這種不均衡性,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差別的。在鄉鎮企業中,資產負債率的這種差別性表現尤甚。比如,據對抽樣企業1997年的分析,虧損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偏高,平均為88.76%,有的已資不抵債;盈利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2.34%,比虧損企業低36.42個百分點②。據有關部門1997年11月末對6.7萬戶貸款企業的調查,其中資產負債率超過80%的占55.22%,資不抵債的占32.83%。在這些貸款企業中,虧損、關停企業高達70%。①因此,相對于鄉鎮企業的平均水平,在某些地區、某些企業,高比例負債經營問題要嚴重得多。

四、長期過度依賴高比例的負債經營,妨礙了鄉鎮企業資金來源的順利增長,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

鄉鎮企業高比例負債經營的存在是一回事,負債經營是否過度(也即資產負債率是否過高)又是一回事。資產負債率究竟多高才算負債經營過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認為,負債是否適度是相對于一定的宏觀經濟背景、政策環境和企業經營效率而言的,它取決于企業產品的盈利率、銀行利率、通貨膨脹率、國民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等多種因素,沒有統一的標準(參見張金昌,1997)。筆者贊成這種意見。90年代中期以前,鄉鎮企業發展在總體上說面臨的都是一個高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國民經濟的景氣程度一直比較高(雖然也存在一定的波動,特別是在3年治理整頓時期),市場格局基本上處于賣方市場狀態,鄉鎮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表現也一直比較好,國民經濟發展時常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鄉鎮企業比較理想的資產負債率上限,可以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由超常規增長向常規增長的轉變,宏觀經濟增長速度的相對下降和國民經濟景氣程度的降低,以及市場格局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鄉鎮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表現相對惡化,尤其是1998~1999年國民經濟發展還受到通貨緊縮的困擾。因此,鄉鎮企業比較理想的資產負債率上限,應該有明顯的降低;至少從總體和平均意義上講,鄉鎮企業(主要是鄉村企業)資產負債率的現有水平是過高了,鄉鎮企業對負債經營的依賴是過度了。

當然,上述分析仍然過于籠統,需要進一步細化。具體地說,判斷鄉鎮企業的負債經營是否過度,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進行。從微觀層面講,一般而言,在比較理想的資產負債率下,鄉鎮企業平均的資金利潤率應該大于其資金成本②。但據有關部門1997年11月末對6.7萬戶貸款企業的調查,其資產利潤率僅為3.4%,低于同期銀行1年期貸款利率③??梢?至少在這些企業中,多數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于理想水平,負債經營過度了。從宏觀層面來講,鄉鎮企業高比例負債經營的長期存在,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根據周其仁(1987、1997)、譚秋成(1998)、石恂如等(1997)的研究,這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①加劇整個鄉鎮企業乃至宏觀經濟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②促使過度的買方競爭和賣方競爭同時并存,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損失;③引起稀缺的資產存量利用不充分,流動和重新組合困難,加劇企業布局和規模的不經濟,延緩鄉鎮企業技術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的進程;④增加鄉鎮企業對負債的依賴,推動鄉鎮企業信用狀況的惡化,增加鄉鎮企業融資的障礙;⑤增加銀行的經營風險和整個經濟中的金融風險。正如周天勇(1998)所指出的,高負債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它高速成長時期潛伏和積累了嚴重的金融問題,繁榮時期必然遞延著在某一個時間上將發生的金融動蕩”。那么,為什么鄉鎮企業高比例負債經營的狀況卻一直改變緩慢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4個方面。①鄉鎮企業特別是鄉村企業產權關系的缺陷,導致了其程度不同地面臨著預算軟約束。有關專家對國有企業的研究表明,預算軟約束下的企業行為,是導致企業過度依賴負債經營的重要原因(析文,1997)。②現階段不健全的市場體制和鄉鎮企業的社區特征,導致了鄉鎮企業與鄉村政府、與企業職工、與外部經濟主體或個人之間獨特的合約性質;而這種獨特的合約性質,減輕了鄉鎮企業遭遇債務危機時產生的風險(譚秋成,1998),提高了鄉鎮企業對財務危機和經營風險的承受能力。③由于鄉鎮企業的社區特征以及與此相關的產權市場、要素市場發育不足,鄉鎮企業的產權和資產、資金流動性差,生產要素變現能力低,優化重組困難。因此,面對不利的市場環境和經營困境,鄉鎮企業多數可以通過縮減規模、間歇生產甚至暫時停產關閉的方式去應對,很少、也很難通過實質性的破產兼并、優化重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難以通過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作用,促使資產負債率高、陷入經營困境的企業破產倒閉,借此降低鄉鎮企業總體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反而會使一些以前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再度負債,進一步提高負債率水平(譚秋成,1998)。④由于資本市場(包括全國性的,特別是地方性的)發展嚴重不足,鄉鎮企業很難通過在股票市場的融資來開拓資金來源渠道,更難以通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資金流動,來實現股權融資對債權融資的替代,從而降低鄉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⑤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鄉鎮企業的信用擔保和抵押制度不完善,抵押物變現困難,導致鄉鎮企業債權約束軟弱。對于部分企業來說,既然借款可以不還,企業何樂而不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