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新興產業發展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7-13 11:19:00

導語:深究新興產業發展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新興產業發展問題及策略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了未來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的方向,不僅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還是抑制通貨膨脹的新生力量(徐煒哲,2011)。當前,鎮江市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X”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有力地支持了技術升級、產業轉型,稅源、稅基企業量質齊升,稅賦貢獻能力不斷提高,潛力不斷增強。2010年1至9月鎮江市規模工業新興產業實現利稅總額82.6億元,同比增長63.6%,增幅高于全市工業平均水平25.9%。

一、支撐鎮江市新興產業稅賦貢獻能力不斷提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支持新興產業

《鎮江市五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15年五大新興產業的銷售規模比2009年增長7倍。新興產業發展配套政策也將陸續出臺,包括:《關于加快全市新興產業的扶持激勵政策實施細則》、《關于認定新興產業科技研發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通知》等。目前,鎮江市設立并安排了26個新興產業科技專項,將有力地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2、新興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斷壯大

鎮江市五大新興產業逐步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良好態勢,成為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興產業銷售收入1058.3億元,同比增長46.1%,增幅高于全市工業平均增長13.8%,對全市工業的增長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新興產業項目持續推進,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倍增目標,全年達518.24億元,同比增長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已形成;新材料產業中恒神碳纖維、中亞玻纖等一批國內、國際技術領先項目陸續建成;軟件業、服務外包等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3、區域發展加大規劃力度,紛紛明確重點新興產業

鎮江市規劃和確定了“五十X”的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并著力打造了幾大特色產業園區,如揚中光伏產業園、京口海洋工程產業基地、丹陽新材料產業基地等。七個轄市區也針對各自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明確了重點新興產業,如:丹陽市重點發展高新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四大新興產業等。

二、當前鎮江市新興產業稅賦貢獻能力瓶頸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被寄予推動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實現經濟下一輪增長的厚望,然而作為產業的新生力量,其發展也面臨諸多瓶頸。

1、企業總體規模偏小

企業總體規模偏小,“航母型”企業嚴重缺乏,龍頭效應有待進一步放大。如何堅持產業化的發展理念,切實搞好龍頭企業(項目)產業鏈延伸配套服務工作,努力做到“建設一個龍頭,帶動一條產業鏈,構建一支新的經濟增長支柱”顯得尤為重要。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高層次技術、管理人員缺乏,研發經費不足,使得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研發上,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間的產學研聯合互動不強,許多產業只是低水平、簡單地重復、集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研發鏈。當前,鎮江市新興產業技術標準數量、自主品牌和專利的擁有數偏少,發明專利數偏少,多數專利仍為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

3、人才缺乏制約矛盾突出

一是新興產業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領軍人才明顯不足,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應偏低。人才難覓、人才難留,“引得進”和“留得住”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兩難”問題

三、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協同發展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在相互作用中關系的轉變,可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的時間邏輯上劃分為雙峰逼近、協調發展和良幣驅劣幣三個階段;在空間邏輯上包括產業要素的耦合、產業結構的耦合、產業布局的耦合、產業制度的耦合,雙峰逼近階段即目前產業的發展階段。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兩個基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簡單替代,而是將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結合起來,獲取協同效益: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的支撐;二是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制度變革,轉變成為新興產業、現代產業,比如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汽車發展;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產品技術和服務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比如節能環保產業為傳統產業提供節能環保的裝備產品技術。

目前,新興產業已成為鎮江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預計鎮江市五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90億元,銷售收入400億元,分別占全部工業的43%和32%,分別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值得關注的風險性問題

1、自身的技術性風險

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形成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形成期,最大的特點是技術不確定性,不夠成熟,一種技術可能很快被另一種技術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顛覆性。一個項目可能很快過時,盲目投資蘊涵著巨大的風險。

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大多企業規模偏小,研發能力不足,要大力發展產業聯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創新機制:一是讓有競爭性的企業聯合成立的聯盟,解決一些共性技術問題;二是同一個產業鏈上的企業聯合成立的聯盟。而政府則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聯盟,包括研發、產業化和示范等,不僅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術上的風險。

2、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

當前各地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重要地位,一個產業在形成期時會產生投資的“蜂聚效應”,掀起新一輪的投資熱,切忌演變成升級版GDP主義,爭投資和拉項目,不計產業基礎,在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等條件缺乏的情況下,力圖短期內上規模,造成產業結構趨同和惡性競爭現象。行業過度密集導致產能過剩與產品積壓等問題,直接導致企業資源錯置和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下降,致使市場萎縮,并逐步導致企業破產。

3、面臨的外圍環境風險

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要面臨著政府優惠措施調整、利率稅率的波動、新法規的制定、物價指數等不確定因素;勞動成本上升、監管力度加大等風險。當前,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已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延伸,信息技術、新能源多個新興產業相繼遭遇挑戰。外圍環境風險會間接影響到企業的戰略決策,影響其利潤水平和形象,如忽視這些因素的變化對企業運營的影響,同樣會導致企業的生存危機。

4、引致的信息不對稱風險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新興技術存在大量的新知識和隱含知識,新產品市場開發的不確定性,會使新興產業在資金供給、人才、技術引進等方面出現信息不對稱、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新興市場的高風險性,很可能造成企業無法履行金融債務,而金融機構對新技術的了解不足,僅依照產業熱度進行擬合性預測,而缺乏獨立分析未來產業發展模式的能力,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更會加重信用風險,進而引發金融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五、財稅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關鍵在核心技術的掌握,抓產業創新聯盟,抓體制和機制改革,清除各種障礙,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通過金融創新來構建風險分擔機制和區別于傳統產業的融資機制,實現新興產業與金融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發揮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資本市場的作用,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等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利用財稅政策手段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1、著力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

一是綜合運用貸款貼息、財政補貼、償還性資助、以獎代補等多種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體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給予重點支持,積極引導和激勵企業和社會多方力量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完善財政科技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加強對財政科技資金的監督;三是加大政府采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力度,給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產品優先采購待遇,同時,著力調動市場資源、啟動消費市場。

2、充分發揮引導基金的作用,撬動社會上多方資金

地方政府通過參股建立創業投資基金,發揮其導向和調動作用,充分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多渠道吸引外來資本和風險投資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控制力和投資效率,發揮財政資金放大、輻射、引導的乘數效應。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根據各個行業、不同區域內產業集群、企業集群發展趨勢和特點,制定多個專業化的產業投資基金,形成多個產業投資基金共同促進各個行業、不同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協同聚集效應。

3、構建稅收政策體系,制定稅收優惠激勵政策措施

在稅收政策支持方面要以產業鼓勵為主,整個稅法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要與整個產業的發展匹配,按技術含量和產業化階段,設計和實施差異化的稅收政策。一是構建有利于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稅收政策體系,包括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等;二是實施稅賦減免,包括稅收減免以及其他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社會負擔的減免;三是制定稅收優惠激勵政策,結合稅制改革方向和稅種特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制定增值稅、所得稅等支持政策,比如可將企業所得稅、新增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或撥款補貼。

4、盡量避免進出口補貼政策的應用,減少貿易摩擦

目前,國際貿易摩擦的不斷加劇,并且已從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但政府的扶持必須要符合WTO規則,盡量避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以免予人口實,減少國際貿易摩擦。企業唯有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占領技術制高點,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貿易摩擦。

當前應綜合堅持技術前沿與適宜性的統一、市場容量、產業關聯效果基準、產業集群等原則來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肖興志,2010),避免各地區盲目發展,一哄而上,產業同構,無序競爭,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努力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協同共進的格局。發揮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兩輪驅動作用,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創造條件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