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資源基礎論視野的中小企業國際化論文
時間:2022-12-21 03:14:00
導語:探究資源基礎論視野的中小企業國際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資源基礎論已經較多地運用于戰略管理領域,而在國際商務領域的擴散相對比較緩慢。本文在簡要回顧資源基礎論的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上,探討資源基礎論與企業國際化理論的關系,提出在資源基礎論視角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資源基礎成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研究角度。
關鍵詞:資源基礎論;中小企業;國際化
一、資源基礎論的產生與發展
學術界一般認為,資源基礎論(RBV,resource-basedview)源于彭羅斯(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業成長論》。她的基本觀點是,企業是資源的集合,企業的擴張取決于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富有生產力的資源,尤其是管理層的作用,而且,內部管理資源的性質與可得性限制了企業在某個時點上擴張的方向和程度。然而,彭羅斯指出,如果“公司按照擴張計劃成長,這些計劃的程度受到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規模的限制”成立,那么,當計劃完成并付諸實施后,計劃過程中所吸收的管理服務會逐步釋放出來,并用于下一步的計劃。企業通常會覺得集中于現有的產品成本更低、風險更小,但可能會為了追求成長而擴張到新的業務領域。企業成長的方向不僅受到外部機遇的影響,也受到可用來追求擴張的內部資源,尤其是閑置管理資源性質的影響:“相關產品市場的選擇必然由公司繼承的資源,即公司已經擁有的富有生產力的服務所決定?!?/p>
里普曼(Lippman)和羅曼爾特(Rumelt)認為,如果企業無法仿制或復制優勢企業產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狀態將持續下去。他們的核心觀點是將企業的競爭優勢指向企業特有的難于被模仿的資源,并開創了把企業戰略作為企業固有的可以產生“李嘉圖租金”的資源進行經濟分析的先河。沃納菲爾特(Wernerfeh)在美國的《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了《企業資源基礎論》一文,標志著資源基礎理論的正式誕生,他指出,與外部環境相比,公司內部環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對企業創造市場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之后,巴尼(Barney)等也對資源基礎論作出了貢獻。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爾(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將資源基礎論與企業的實踐相結合,從而使資源基礎論受到了廣泛關注。
戰略管理文獻經常會提到資源基礎論,并把彭羅斯在1959年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作為資源基礎論的先河。然而,在國際商務領域中,資源基礎論未能得到同樣多的重視,盡管近年來資源基礎論在國際商務研究中日益擴散開來,但總體上看依然處于“嬰兒期”。
資源基礎論對國際商務研究的影響體現在多個領域,尤其是在跨國公司管理、戰略聯盟、市場進入及國際企業家精神方面。筆者主要探討資源基礎論對企業國際化理論,尤其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啟示。
二、資源基礎論與企業國際化理論
彭羅斯曾在1956年發表了一篇題為《對外投資與企業成長》的論文,把資源基礎論應用于跨國企業,然而,重點依然放在國內擴張上。彭羅斯認為,海外子公司可以被看成是獨立的企業,只有少數的例外,“一旦海外子公司成立,它就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其成長將取決于子公司自身內部資源的發展和新環境提供的機遇?!彼涯腹九c海外子公司之間的聯系僅僅作為一種事后的思考:“不要忘記,母公司投入了相當的管理和技術資源,以確保外國機會存在而且能被利用”。然而,海外子公司一旦成立,就大體上獨立于母公司運作:“海外子公司一旦建立,除了一些重大的例外,更加適合作為一個單獨的公司來對待”。其中,最重要的例外是財務方面。彭羅斯認為,用于企業擴張的必要管理資源大多存在于海外子公司內部。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創建并維持跨國企業究竟可以讓企業得到什么優勢?如果海外子公司成立之后可以被看成單獨的企業(按照彭羅斯的建議),那么,這種結構何以維持?顯然,維持這種母子公司結構難以用內部資本市場來解釋,因為國內擴張同樣可以產生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何必去海外承擔對市場情況不熟悉的風險?彭羅斯對跨國企業的分析難以令人信服。
沃爾夫(Wolf)在彭羅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次從資源基礎論的視角來考察跨國企業。他指出,企業成長可以有多個方向,包括國內專業化、國內產業多元化和國外地理多元化。正如彭羅斯所注意到的那樣,成長的推動因素既可來自企業內部,又可來自外部環境。一些因素可能會推動企業向多元化發展,比如,市場飽和會使企業走上國內多元化道路,而其它因素可能會導致地理多元化,包括海外多元擴張。沃爾夫得出結論:對外直接投資和國內多元化都是利用企業未被充分使用的資源的成長選擇,因此,國際擴張和國內多元化就有了共同的基礎。
凱夫斯(Caves)指出,企業可能希望開拓運用其無形資產(如技術能力、營銷能力)的途徑,但正如彭羅斯所指出的那樣,管理資源的約束限制了公司在某一時點上能夠追逐的機會數量。凱夫斯認為,企業傾向于先在國內擴張,這是由于在國外運作將涉及到進入海外新市場的固定成本,如信息搜尋成本等。企業最終之所以會考慮海外擴張,是因為當國內市場飽和、多元化機會枯竭時,國內繼續擴張的報酬率將下降,企業最終會發覺,海外投資已經成為有吸引力的擴張機會,即使考慮到海外擴張的附加信息成本依然有利可圖。然而,在所有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依然會進入新領域,以分攤這些附加信息成本。而且,企業傾向于考慮首先進入從語言、文化方面使企業面臨最小風險的海外市場。凱夫斯和彭羅斯都認為,每個企業都是資源的集合,而且這一資源集合對某些方向的擴張更加合適。在所有其它條件相同的情形下,企業會傾向于選擇更多地使用其富有生產力的資源的擴張機會。凱夫斯指出,國際企業的實證研究也支持該觀點。企業傾向于先在國內市場成為大公司,然后才走向海外,同時,也傾向于先進入與母國市場盡可能相似的海外市場,如美國公司進入加拿大經營。
三、資源基礎論與中小企業國際化
國際商務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大公司壟斷的舞臺,傳統理論一般也認為中小企業只有在國內擴張成長為大企業后,才會考慮向國外擴張。但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活躍在國際市場,加之資源基礎論本身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獨特競爭優勢。合理利用中小企業的資源優勢會促進其國際化經營,資源基礎成了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研究角度。
資源基礎論的核心觀點認為,企業贏利的根源在于其擁有的獨特資源,這種資源存在于企業內部,具有無形性和知識性,難以模仿。布萊德格(Bloodgood)認為,中小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能力與其累積的有形、無形資源儲備有直接關系。有著寶貴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資源儲備的企業比其競爭者更具優勢、更易國際化。
從資源基礎論的觀點出發,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資源和能力的結合體。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取決于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其中,內部資源是關鍵,尤其是管理資源。從外部環境看,隨著貿易壁壘的降低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現代通訊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小企業走向海外市場的可能性增大了,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中小企業的內部資源。中小企業所擁有的獨特資源,包括企業的出口經驗、“船小好掉頭”的靈活性、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對中小企業的絕對控制(有助于企業的快速反應)、豐富的行業知識、有關全球機會與國際化的默會知識及其運用能力,構成了其國際化的動因和競爭優勢。比如,寧波利時塑膠有限公司,其創始人(也是現在的總經理)李先生原先在一家生產塑料相框的企業工作,在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與海外市場知識之后,開始自己創業,并根據自己對美國市場和塑料制品行業的知識和經驗,決定以美國市場為主攻目標、以各類家用塑料制品為經營范圍。李總一開始就憑著闖勁與鉆勁,到廣交會上直接與客戶接觸,減少了傳統生產企業對外貿公司的依賴。從公司創建到2001年底,公司產品100%外銷,并已經在美國、中國香港、南非、迪拜設立海外子公司。2002年1月,公司才開始在國內市場銷售。顯然,利時塑膠的成功與李總的企業家精神、豐富的行業經驗以及對海外市場機會的默會知識是分不開的,管理資源在利時塑膠有限公司的國際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威斯赫德(Westhead)指出,影響中小企業國際化的資源有4類,即一般人力資源、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財務資源、企業主的管理能力、企業主的資歷和知識積累。實證研究表明,中小企業以往對外出口的經歷是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關鍵;企業擁有較多的資金和信息、較為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行業知識,也會促使企業從事國際化經營。而一般人力資源和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財務資源與企業從事國際化經營的關系不太明顯。
一些中小企業經過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國際化,可能最終成長為跨國公司,正如約翰遜等人(Johanson)提出的階段化模型所描述的那樣。然而,這種階段化模型正日益受到實證研究的挑戰。國內外不少實證研究發現,一些中小企業比該模型的預測更為迅速地國際化。那么,這些中小企業如何成功地走向國外市場而無需歷經階段化模型所描述的階段?
原因之一在于這些中小企業擁有關于全球機會的絕佳的默會知識以及比競爭對手更強地運用這些默會知識的能力。資源基礎論認為,正是由于默會知識難以獲取,較多的關于國際化的知識會給企業提供在外國市場的競爭優勢。例如,杭州舒奕禮品有限公司創辦于1995年,從成立伊始就做出口,2002年才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該公司的主要產品為蠟燭和配套的燭臺,現出口額為1000多萬美元,其中,蠟燭占70%左右,燭臺占305左右。目前,公司產品90%以上銷往美國市場,品牌為“千詩碧可”(CHESAPEAKEBAY),該品牌名取自華盛頓D.C.一個時尚小區的海灣,在美國市場屬于中高檔產品,銷售渠道也以精品屋為主,以抬高產品的形象。舒奕公司屬于美資企業,總經理(創始人之一)的姐姐在美國,盡管該企業與美國公司經濟上獨立核算,但與美國市場的緊密聯系有助于企業獲取關于國際市場的明晰知識和默會知識,從而對該企業的迅速國際化提供了幫助。
資源基礎論的最新成果也對階段化模型提出了挑戰,認為那些按照階段化模型描述的步驟按部就班行動的企業,在最終國際化時會因為其先期的國內導向而必須克服大量的慣性。相反,那些較早進行國際化的企業所需要克服的這類障礙較少。因此,不受國內常規導向束縛的中小企業,比那些較長時間后再進行國際化的競爭對手表現更為出色。也就是說,與階段化模型所指出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固有劣勢正好相反,這類中小企業在向國外拓展時也許反而擁有固有的優勢。比如,創立“康師傅”品牌的臺灣頂新集團最初只是臺灣彰化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油脂廠,經過在祖國大陸10余年的發展,目前在祖國大陸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2億美元,年銷售額超過7億美元,并以65億包的年銷量占據祖國大陸方便面市場的頭把交椅。2002年底,“康師傅”返臺生產及銷售,在臺灣方便面市場掀起一陣旋風。目前,“康師傅”食品與另一家臺資食品企業巨頭——統一集團的食品在祖國大陸的競爭已近白熱化,此次“康師傅”方便面以中低價位挑戰已占臺灣市場半壁江山的統一方便面,可以被看成是兩強之爭的延續。10多年前,這兩家企業實力懸殊,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然而,頂新集團通過及早進行國際化經營,反而在祖國大陸市場發揮了先行優勢,從一株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
相對而言,條件優越的成熟型企業不太熱衷于國際化經營,而條件相對不太優越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則急于尋找資源、擴大市場,因而更愿意從事國際化經營。比如,從事糖果餅干生產的“徐福記”來祖國大陸投資時只是一個小企業,如今已經成為祖國大陸最大的糖果生產企業。又如,臺灣紡織業的中下游企業中,有一批中小企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因為承受不了逐步提高的勞動力價格和土地成本而向祖國大陸、東南亞一帶轉移,當時受到了東道國的歡迎,在營運上也降低了不少成本。而其它條件較好的企業,因為承受力比較強就繼續留在臺灣,一直到90年代當勞動力成本進一步上揚時,才不得不向外轉移,但此時,東道國對此已經不再歡迎了。可見,中小企業可以化傳統的資源劣勢為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綜上所述,盡管中小企業的資源相對有限,但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也存在著自身的優勢。比如,中小企業往往比大公司更加富有創新精神、更加注重顧客導向、在實施新技術和滿足特殊需要時能夠更快地作出反應。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小企業比大公司更愿意調整其體制、常規和理念,從而更有效地在整個公司內部把信息內部化、具體化。如果中小企業能夠利用這些獨特的優勢,并輔之以相應的行業知識和國際化經驗,就完全可以在國際市場立足。
而且,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中小企業的資源,會發現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可以源于企業邊界之外的外部網絡資源,即存在于企業外部的某些網絡、關系以及與企業存在聯系的其它實體中,比如種族聯系、企業集群、戰略聯盟等。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與外國經銷商、貿易公司、互補品的生產商、專業服務公司和傳統的買賣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推動自身的國際化進程。公務員之家
當今社會顧客開始追求專業化、定制化的服務,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消費者的品味、偏好也時時更新,這樣,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獨特優勢,在發展的全球化趨勢和大公司的殘酷競爭中,專注于某個細分市場,并把視野擴展至世界各地。
- 上一篇:國防單位計量人員職業化管理透析論文
- 下一篇:中國保險業稅收政策健全剖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