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預算績效管理研究
時間:2022-01-18 10:29:52
導語:新形勢下預算績效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修訂的《預算法》明確了講求績效的原則。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理念嵌入預算管理全過程,以此提高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十分重要。隨著我國財稅改革的不斷深入,縣級層面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尚未建立相對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本文就建立和完善縣級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一)績效理念尚未完全樹立。近年來,各部門開始重視績效管理工作,初步樹立了績效管理理念,但長期形成的“重分配、輕績效”的痼疾觀念還沒有根除,導致對開展績效管理工作重視不夠,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推進阻力較大。目前,縣級層面的績效管理工作還停留在事后績效評價階段,事前績效目標管理、事中績效運行跟蹤監控還處在探索階段,績效管理理念尚未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二)缺乏統一完備的制度支撐。目前,從國家層面還未出臺有關預算績效管理的法律、法規,縣級財政僅依據上級文件精神,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和辦法來開展具體工作,由于缺乏相關激勵約束和長效機制,推進工作的法制支撐不足,改革面臨較大的阻力。(三)專業技術力量欠缺。財政績效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技術含量較高,需要熟練掌握預算、績效管理、項目管理、財政財務知識、文字表達能力及相關政策法規并具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當前,縣級財政和主管部門均缺乏專家型的績效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有一定理論素養、實踐經驗又懂技術操作的復合人才。(四)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財政支出范圍廣泛,使用層次不同、領域不同、性質不同。在國家沒有統一規范、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情況下,縣級層面制定的評價指標僅依據上級精神與借鑒外地經驗而來,標準設置較為粗糙,評價方法單一,影響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造成績效評價結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況和問題的層面,評價質量不高。(五)評價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績效評價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而從目前績效評價工作開展情況看,評價結果沒有與項目安排、預算編制等有效結合,應用不夠,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二、進一步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樹立全程績效理念。首先,要從政府層面給予高度重視,成立預算績效管理領導小組,形成“政府主導、財政組織、部門實施、中介配合、社會參與”的有效運作機制。其次,政府及其各部門應統一思想,強化績效管理主體意識,將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理念貫穿到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在編制部門預算時,應同時合理分解、量化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目標,設立投入產出績效目標,以此作為安排預算的重要依據。在預算執行中,績效監控應與項目實施進度相結合,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偏,以保證績效目標的實現。在預算執行結束后,要通過結果與目標的對比分析,對預算部門的職能履行情況和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出具評價報告。(二)夯實績效管理制度創新基礎。在當前法律法規支撐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建立完善科學的制度辦法,為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提供政策支撐和實踐指導成為必然的選擇。一是根據上級構建績效管理框架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從績效管理的原則、范圍、方法、機制等方面制定綜合性的制度。二是在事前績效目標管理、事中績效運行跟蹤監控、事后績效評價實施管理及結果反饋應用等不同環節設計制定相配套的專項制度。三是針對各部門不同的業務程序、工作規程、組織協調機制等,分別設計制定相應的業務規范和工作流程,讓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及第三方中介機構等都懂得如何評價,如何操作,逐步將績效管理融入到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三)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形成工作合力。預算績效管理涉及領域廣,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復雜性,需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一是財政部門應建立健全績效管理組織機構,完善機構職能,明確工作職責,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各業務科室之間要加強內部溝通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考慮縣級人才和財力缺乏的實際情況,引入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采取多種方式充實專家隊伍,并建立專家跟蹤考核機制,實行滾動管理,及時更新專家庫。三是建立預算績效管理外部協調機制。協調人大、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充分利用其監督檢查、效能監察職能作用,強化對各預算單位的督促和考評機制。(四)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科學可行的績效評價指標和標準體系。一是要依據財政部的共性指標體系框架,結合近年來績效評價實踐經驗,進一步梳理完善共性指標。二是根據具體績效評價對象的不同特點,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個性化評價指標。對于有政策導向的項目,在評價指標中要設定對政策設置本身、資金分配、政策落實程度及執行效果的持續作用、政策執行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保障程度等進行評價的個性指標。對于僅提供具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項目,在評價指標中要設定公共產品與服務質量、覆蓋程度及深度的個性指標。三是結合各部門實際,合理確定業務指標和財務指標的權重,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評價標準,增強部門之間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可比性,切實提高評價結果的可用度。(五)進一步加大評價結果應用力度。一是建立績效評價報告反饋制度,正式績效評價報告形成后應及時向項目單位、主管部門反饋項目的成效、存在問題及整改意見,并由財政會同監察部門督促其整改落實。二是將預算評價結果與部門預算安排掛鉤,以評價結果為導向,對于績效顯著的延續項目,可優先安排資金;屬于一次性項目的,相對于同類項目可予以傾斜;對不落實整改意見或整改不到位的,應相應調減直至取消同類項目預算。三是擴大績效信息公開內容和范圍。按照政府信息公開的有關要求,逐步擴大績效信息公開內容和范圍,將績效目標、績效評價報告、報告審核情況等內容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以強化部門的支出主體責任。四是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跟蹤問責制度,依據對項目完成質量成效、規范管理、資金使用等方面全面評價結果,對發現存在嚴重問題的,應由政府監察部門啟動問責程序,對相關人員實施問責,以利提高部門對項目資金使用績效的重視和開展績效管理工作的自覺性。
作者:申瑾 單位:江蘇省沛縣財政局
- 上一篇:輿論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探討
- 下一篇:信息管理中計算機數據庫技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