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素質內涵與提升

時間:2022-08-09 08:16:33

導語:公民法律素質內涵與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法律素質內涵與提升

摘要:公民法律素質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綜合性概念,是公民的內在觀念模式和外在行為方式的統一。在法治化進程中,公民的法律素質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公民法律素質的高低,是衡量法治工作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闡述了公民法律素質的內涵,明晰了公民法律素質的含義及基本構成要素,提出了提升公民法律素質的路徑。

關鍵詞:公民;法律素質;法治

一、公民法律素質的內涵

(一)公民法律素質的含義。《辭海》對“素質”一詞的解釋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②人們在實踐中增長的修養,如文化素質。③在心理學上,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教育大辭典》認為,廣義素質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干部素質、教師素質等,都是個體在后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公民法律素質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指標,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以及法律行為等綜合因素的總和。公民法律素質是一種綜合的狀態,受到所處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意識的影響。在歷史的長河里,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各階段的生產力狀況不同,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迥然不同,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時代任務,對法律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是和當時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同時,所處的地域不同,其法律素質也會存在著各種差異。這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不同,造成了傳統習慣的不同,這就使得其法律素質會因為上述情況而出現差異。(二)公民法律素質的基本構成要素。1.法律知識。法律知識是指公民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對法律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稱。法律知識包括基本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知識。基本法律知識是指一般人都應具備的法律知識,包含法的基本理論、規范、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識,它可以指導人的行為,每個人根據這些基本法律知識判斷出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是否違法,從而做出合法的行為。專業法律知識與職業有關系,是指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所應具備的專業性的法律知識。公民通過對法律知識的掌握,自覺依法辦事,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2.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指公民關于法治理論和法律制度以及法的各種現象的感知、情緒和意志的總和,包含法律情感、法律認知、法律理念等。法律意識可分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識的初級階段,是指對法律現象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和情緒,主要表現為一種心理的感受和心理反映以及長期形成的習慣和風俗等心理。法律思想體系是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是指對法律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認識的產物,是對有關的法律和法律現象的一系列問題的整體化、系統化的思維。3.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公民在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它以法律知識為基礎,是法律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依法辦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矛盾沖突時尋求法律途徑來解決,這些能力都屬于法律能力。法律能力包括對法律規范的理解,對法律行為的把握,對他人行為的評價等。具體來說,主要是守法、用法和護法能力。

二、提升公民法律素質的路徑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推進,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公民的法律知識的積累不斷增加,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律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公民法律素質的整體狀況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比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樹立法律權威。法律權威,是指法律在一個社會中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廣泛的認同,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樹立法律權威,可以增加公民對法律的敬畏感、信任感。首先,要增強法治觀念。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公民對法律不僅要了解其內容,還要了解其內在的精神。權威性來自于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尊崇,只有公民從內心真正相信法律,才能將法律規則內化為一種內心的觀念,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其次,要加強司法公正。司法具有權利救濟、公權制約、終結糾紛等功能,而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司法公正代表了社會公正。加強司法公正是樹立法律權威的動力源泉。司法的公正可以使人產生歸屬感,對法律產生信任,維護法律才會成為自覺的行為。再次,要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法律權威性,表現在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辦事,公民作出的行為都要合乎法律的規定。讓公民從內心真正尊崇法律,相信法律,從而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積極地參與法治實踐活動。(二)深化普法宣傳。普法是提升法律素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工程。每個人法律知識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其法律素質的狀況,增強法律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提升法律素質的基礎條件。深化普法宣傳,加大普法力度不僅可以增加公民法律知識的廣度,還可以增加公民所掌握法律知識的深度。首先,對于普法的范圍,覆蓋面要全,針對性要強。既要考慮到普法地域的特點,又要考慮到普法對象的特點。普法區域要全面,覆蓋城鄉,要包括學校、社區、軍隊、企事業單位、機關等等。在普法對象上,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針對人群的不同特征,對于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人的普法宣傳要有所不同。其次,對于普法的內容,不僅要宣傳具體的法律條文,還要宣傳法治精神、法治基本觀念等。變單純的守法教育為法治意識的培養,要加深公民對法治內涵的了解,強化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進而塑造公民積極的守法精神。再次,要豐富普法宣傳的形式,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在電視和報刊開辦法律專欄、法制講座、以案說法、舉辦法律知識競賽、電視大獎賽等開展群眾法治文化活動,同時,網絡的普及率非常廣,要多利用網絡普法,運用微信等多種方式,提高普法宣傳的實效。(三)優化法治環境。法律素質只有植根于法治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提升,同時法律素質又是通過具體的法律制度反作用于法治的土壤而促進法治的生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要求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依法辦事,暢通法律救濟途徑。良好的法治秩序可以促使公民自覺地守法用法,積極地實現自己的權利。其次,要豐富法治文化建設。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離不開法治文化的熏陶。健康有益的法治文化,能夠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全社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有助于培養公民形成正確的法治理念,對養成公民的法治自覺起著重要的、基本的推動和保障作用。要設計好法治文化建設載體,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陣地,為公民提供豐富多采、寓教于樂的法治文化產品,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再次,要為公民參與法治活動提供有利條件。公民通過參與法治活動,可以了解到相關的法律規定、相關的政策規定,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及對公共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等,從而促使公民增強運用法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傅思明.法治中國之夢:中國共產黨的信念、探索與征途[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1):105.

[2]陳紅,梁麗萍.公民法律素質與法治社會建設[J].理論探索,2005(04):23.

[3]李本森.法律職業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8.

[4]李林.不斷提高公民法律素質[J].求是,2002(09):76.

作者:張蕾 單位:中共大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