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9:05:00
導語:媒介融合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發端于美國的《60分鐘》,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平面媒體與電視的融合,第二次是電視與網絡的融合。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緊跟時代潮流,不僅獲得了自身的創新與發展,而且深刻的改變著關注的看新聞、參與新聞的方式。在媒介融合不斷加強,受眾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應當還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媒介融合網絡
新聞雜志型節目的英文中全稱是magazine-formatdocumentaryseries,直譯可譯作“雜志型系列新聞紀錄片”,按照我國《廣播電視簡明辭典》的解釋:新聞雜志型節目是“電視屏幕上的綜合性新聞性節目。它在固定欄目時間內采用雜志綜合編排方式,以節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這類節目由主持人把內容串聯為有機整體,并對重要的新聞作簡要的評述,有利于充分發揮電視傳播的優勢。”[①]
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的發展歷程,體現出不同時代媒體發展的特點,而比較不同時期此類節目的發展狀況,則是各時期媒介融合的縮影。
創立與第一次融合
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創立之初,就有著媒介融合的特點。電視新聞雜志節目在西方電視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9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創辦的頗有影響的雜志節目《六十分鐘》,美國觀眾把它稱為雜志的電視翻。在我國,中央電視臺于1993年5月1日創辦《東方時空》,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新聞雜志類節目。電視新聞雜志節目是世界各大電視臺的重要節目類型,它深刻地影響著觀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此類節目借鑒雜志的特點。從結構上看,它借鑒雜志的綜合編排方法,利用電視的傳播優勢和報道、評述手法、按欄目的宗旨,將不同樣式和內容的新聞節目板塊小欄目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節目。[②]
以《60分鐘》為例,《60分鐘》每期節目的開頭部分是本期節目介紹,用幾分鐘的時間把當晚將要播出的報道中的精彩段落展示出來,以聲音和畫面的最佳組合來吸引觀眾。隨后《60分鐘》的記者們一個個出現在黑色背景前自報家門,每位記者分別擔任自己采訪的節目的主持人。
通常來說,每期節目都由3則深入報道組成:第一則報道是當晚的重頭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時效性,往往由經驗豐富的人擔任記者和制片人,它所占的時間也最長,約為20分鐘左右;第二則報道略短,但仍然較為嚴肅;第三則報道可視作當晚節目的閃亮點,它富有濃郁的人情味,風格也頗為輕松。
不論報道風格怎樣,每則報道的開頭都是主持人或記者本人坐在一幅斜過整個電視屏幕的故事書框架前作提綱挈領的介紹;報道結束時,記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書框架前作總結或預測。
節目在形式上是一本打開的雜志,以大號字標明報道的題目,中號字注明制片人,下有幾行小號字,似乎是雜志中新聞故事的報道。
三則新聞報道結束后,主持人出現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幾句簡潔而有趣的話引出當晚的評論。這一段落一般在5分鐘左右。最后,如果有必要,主持人會出現在一張堆滿信件的工作臺前,介紹前幾期節目播出后觀眾發來的不同的、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的意見。
整個節目由一只滴答走動的跑表來銜接各個小段落,它的出現既告訴觀眾還剩下多長時間的節目,又提醒觀眾30秒至1分鐘的廣告已經結束,報道即將開始。
這樣的形式具有很突出的特點,整期節目用雜志的形式串聯各環節,無論從外形還是環節編排上都極具雜志的特征,而正是這種“雜志式”結構,給予電視新聞雜志節目緊湊而完整的特點,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給觀眾很強是視覺沖擊力和思維連貫性。可以說,雜志與電視的融合,最初而且最直接的表現就在于此。
從內容上看,它不僅是播報新近發生的事件或突發性新聞,更是圍繞著當前社會大眾感興趣的問題,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較廣泛深入的報道。
新聞雜志型節目于普通的報道節目的最顯著區別就是其報道內容的深刻性以及話題的針對性。此類節目善于對事物本質進行挖掘,揭露表層之下的實質問題。以《60分鐘》為例,《60分鐘》的敘述模式歸結為三種:偵探式、分析者式和游客式的敘述模式。[③]這三種模式分別賦予記者們偵探、分析者和游客三種隱喻身份。憑借這些隱喻身份,記者們報道敘述,通過協調自然與文明、善良與邪惡、英雄與惡棍、個人與集體、抽象與具體、到場與缺席等基本敘述沖突,傳達或再次肯定那些為美國社會所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念。再以《東方時空》為例,其中《百姓故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鏡頭記錄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關注處于社會轉型之中的中國人的生存狀態。是《東方時空》節目中最為接近大眾媒體基本屬性特點的,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表達對每一個人的尊重,那種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體現的尊重。這樣的欄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專訪,而是新聞節目的一種深入報道的方式。看似不如其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強,但從節目對普通人的深入挖掘中,依然能展現出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展現出的問題的深度,是一般時效性新聞做不到的。
此類節目總是在表現人或事的情節中注意讓更深層次的東西一步一步地顯現。引導觀眾逐層深入地接近主題,完成“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認識過程。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顯示出不同于且高于其他類型新聞節目的姿態,對雜志特點的借鑒功不可沒。雜志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狀況的深入報道融入電視新聞中,給電視新聞帶來了質的飛躍,電視新聞再只是人們在茶余飯后了解各方面信息的方式,而變成了引起觀眾對社會關注,啟發觀眾對社會問題思考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說,在電視類新聞雜志在創辦初期,對于電視新聞而言,雜志在內容上的深刻性融入電視,是最具價值和意義的。
不難看出,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在誕生和發展初期經歷的第一次媒介融合就是雜志與電視的融合,這種融合給予了電視節目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改變電視節目表現方式和內容深度的同時,也改變了社會和人們看社會的視角和態度。
網絡時代與第二次融合
進入21世紀,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娛樂業迅速發展,電視無疑要順應這一潮流,因此,新聞雜志型節目在娛樂節目迅速崛起的時代面臨巨大的沖擊。在電視節目策劃編排中對新聞類節目地位的弱化嚴重制約了新世紀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良好發展勢頭。與此同時,各電視新聞節目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也迫使他們不得不對節目進行重組改革,力爭在媒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幸運的是,許多新聞雜志節目選擇了與網絡的媒介融合。網絡時代的到來,帶來的普通人與媒體關系的巨大變革,草根的民眾不再是簡單的接受訊息,更是媒體的參與者。電視互動情景劇和真人秀節目的迅速崛起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媒體只有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來,才能在網絡時代生存下去。
迫于生存的壓力,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NBC)的《日界線》進行了許多新的嘗試,該節目于2006年開辟了一個特別板塊,其中有一叫“抓捕變態者”系列,節目播出后獲得了很大成功,收視率一路飆升。該節目組和一民間監察組織合作,其節目的初衷是旨在保護青少年免遭戀童癖者的性侵害。在這一節目中,由來自該組織的志愿者“扮演”未成年少年,在網上聊天室中與那些有戀童癖傾向的成人結識,然后,引誘他們某一時間到位于俄亥俄州某處的一個房屋內與這些“兒童”會面。當這些“嫌疑犯”出現時,暗藏在屋內的攝像機就把整個場景都拍攝下來了。有批評家指出,NBC的這種行為使得《日界線》欄目記者充當的更多是執法人員的角色,而不是中立、客觀的報道者。但正是這一引起巨大爭議的節目內容激起了眾多觀眾的興趣,大約有1030萬觀眾收看了2006年5月10日播出的這期專題節目,是平時收看該節目人數的兩倍左右。2006年NBC總共制作了至少6期“抓捕變態者”系列專題新聞節目。
“抓捕變態者”系列專題新聞節目昭示著一種新的電視新聞雜志節目形態的出現,它是互聯網、真人秀節目與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的雜交品種。雖然它包含新聞節目的元素,屬于新聞節目的范疇,但與此同時利用網絡,讓普通人能參與到節目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節目的主角,這是新聞節目對網絡營造的虛擬世界的一次大但利用。其是否復合新聞倫理暫且不論,就這樣的嘗試及其產生的效果而言,借助網絡與電視的融合,是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的明智選擇。網絡的發達,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網絡上新聞的速度可以精確到秒。作為對時效性要求不高的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如何在資訊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獲得生存的空間?毫無疑問,電視新聞雜志節目必須保持其對新聞和社會現象觀察的深度,并且把它發揮到極致,而與此同時,通過網絡把節目更好、更快地傳播到世界各地,也成為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的必然選擇。
2005年CBS新聞頻道,宣布了自己的寬帶網站計劃。這對于試圖網絡化的電視頻道,尤其是新聞頻道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舉動。而作為CBS的王牌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也是最早的新聞雜志節目,《60分鐘》也在CBS電視臺與網絡的融合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鮑勃·希弗,將為網站上較短時間的節目做主持。而該網站最主要的服務,是通過提供眾多的新聞報道視頻選擇,讓瀏覽者有機會自己制作自己的網絡新聞報道。[④]這一舉措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的編排不再是由編導說了算,普通觀眾在網絡的一端,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編排自己需要的電視新聞雜志。這樣的改變,不僅克服了電視節目單向傳播與受眾需求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更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提高了觀眾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效率。美聯社評論說:“CBS新聞正在向網絡激進擴張。它通過提供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視頻內容,使消費者有可能建立自己偏好的不同形式的網絡新聞視頻播報。在這一方面CBS已經落后于競爭對手ABC。但是CBS聲稱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大控制權的新聞消費經歷,盡管ABC旗下沒有附屬電視頻道,因此可以不受和約限制在網站上放更多傳統的電視新聞視頻。”[⑤]
可見,電視節目與網絡的融合,即給網絡時代給電視帶來的新的機遇,也給觀眾接收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提供了更加個性、高效的途徑。
融合與影響
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在誕生和發展的歷程中經歷了兩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與紙質媒介雜志的融合,第二次則是與互聯網媒介的融合。不同時代下的融合,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發展水平總體上趨于穩定,其中有些欄目的運作還相當成功,不僅讓電視新聞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還深刻地影響著觀眾利用媒介看世界的方式和習慣,這足以說明了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在媒介融合不斷加強,受眾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應當還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①]趙玉明主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8月版
[②]趙玉明主編《廣播電視簡明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8月版
[③]王瑋主編《鏡頭里的第四勢力:美國電視新聞節目》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4月版
[④]《紐約時報》2005年7月12日
[⑤]《商業周刊》2005年7月
- 上一篇:就業和失業保險處科學發展觀整改方案
- 下一篇:保險公司員工踐行科學發展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