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生態轉向分析

時間:2022-12-13 09:21:34

導語:國產電影生態轉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產電影生態轉向分析

[摘要]近年來網絡評論的崛起改變了電影生產與銷售的生態格局。當前國內互聯網群體傳播生態引發了亞文化表征和青年身份認同危機,電影商品化進程和消費主義無限延展了受眾的體驗時空并催生出電影商品新形態,這些均成為國產電影產銷的主要困境。全媒介時代的電影創作應該聚焦社會議題,彰顯新時代中國青年精神,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內互聯網群體傳播現狀進行有效的宣發與傳播。

[關鍵詞]網絡評論;國產電影;生態轉向

21世紀的今天,幾乎所有媒介都在互聯網語境中找到了合適的位置并不斷地再媒介化(remediate),國產電影也被裹挾其內。隨著媒介融合階段的深入、智能媒體的發展以及“移動場景”的全時性覆蓋,當前國內的互聯網傳播群體持續活躍并逐步年輕化,以微博、微信、B站、豆瓣、彈幕等為平臺和形式的網絡評論迅速席卷互聯網,UGC、OGC、PGC等共創模式顯示出了強大的傳播力度。在此背景下,網絡評論進一步與傳統電影評論相融合,國產電影的全媒介生態轉向已勢不可擋。

網絡評論的崛起加速了傳統電影評論的失語

在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看來,“融合”描述的是“技術、產業、文化以及社會領域的變遷”,應包括“橫跨多種媒體平臺的內容流動、多種媒體產業之間的合作以及那些四處尋求各種娛樂體驗的媒體受眾的遷移行為等”。人們會再一次思考文本、媒介、受眾、信息、話語和意義之間的結構性關聯,媒介再一次順理成章地成為“人的延伸”,并且成為探尋媒介“文本”邊界的重要介質,也更加印證了斯坦利•費什(StanleyFish)對于人文學科視域下的“文本”的解構。當前電影宣發和網絡評論的傳播路徑基本上完全打通了網絡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和人際傳播,比如現象級電影《大圣歸來》《夏洛特煩惱》和《大魚海棠》等引發的“自來水”現象,諸多特征再一次印證了“場景媒體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傳播再次印證了居伊•德波(GuyDebord)的預言:“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里,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spectacles)的龐大堆聚。”在媒介融合下的網絡評論景觀中,傳統的電影宣發和評介形式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句話影評”、彈幕評論等傳播形態。大量的互聯網傳播群體加入到電影評介的行列,甚至無形當中被片方和資本當成了獲取利潤的傳播工具。隨著社會異化和商品化進程的加速,電影的本體性正在消散,電影產業評論應運而生,但卻面臨著脫離電影本體的尷尬處境,傳統的電影評論學術共同體已經逐漸失語,這些都是當前全媒介網絡評論場域下國產電影宣發與電影學研究面臨的困境。

互聯網群體傳播生態現狀引發電影產銷困境

1.亞文化表征與青年身份認同危機。當前亞文化呈現出的媒介文化屬性直接映射到了國內青年群體中,而這部分人群正是最主要的互聯網傳播群體和觀影群體。通過觀察微信簽名和豆瓣、微博身份標簽可知,青年人群身份大概有以下幾種:①亞文化群體:御宅族、Cosplay、鬼畜、彈幕粉、國漫粉等;②特殊互聯網傳播群體:自來水、自干五、小粉紅等;③傳統電影粉絲群體:喜劇粉、小妞粉等;④趣緣群體:同人、耽美等。信息科技與媒介作為“人的延伸”,給青年人群提供了建構個體和群體身份的便利條件,同時也引發了其關于身份認同的困惑,進而催生出了日新月異的亞文化與青年危機,如喪文化、彈幕吐槽文化等。最近熱映的國產喜劇電影《羞羞的鐵拳》中運用了大銀幕彈幕效果,是對當前國內青年人性別認知不明確以及吐槽亞文化的直接呈現。2.全媒介場域延伸了觀影受眾的體驗時空。時下,觀影受眾的體驗時空已經不只局限于電影院,而是延伸到了影院之外所有的“移動場景”中,觀影體驗也涵蓋了一切移動互聯時空中的電影傳播行為,包括豆瓣評論、微信朋友圈、微博短評等形式,甚至是在電影上映之前,鋪天蓋地的媒介宣傳早已介入到受眾的體驗環節。受眾在傳播電影口碑時,實際上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地延展了自己的觀影體驗,國產電影的成功與否,既有賴于制作水準、敘事形態、創作訴求、主創陣容和美學形態等,也依賴互聯網群體傳播,然而對電影的生產和銷售而言,無處不在的網絡評論話語時空幾乎是完全不可控的。3.互聯網群體傳播催生電影商品新形態。由于資本逐利的本性以及電影商品化進程的加速,網絡傳播和媒介技術催生出了種類繁多的互聯網傳播群體,比如:自來水、小粉紅、自干五等,他們都在不同類型電影上映之際生產了大量的電影口碑和媒介文本,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互動儀式和群體認同。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各方力量的裹挾下,今日電影傳播中的商品形態應該包括以下幾類:電影文本;特定的互聯網傳播群體及觀影受眾;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媒介文本。這三個環節如果有一個沒打通,傳播效果一定不盡如人意。

全媒介時代國產電影創作與宣發的轉型方向

1.題材選擇和創作訴求應聚焦社會議題。在全媒介時代,傳播現象與社會熱點層出不窮,互聯網傳播群體和廣大網絡用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熱門的社會話題,在當前的網絡資源配置中,電影的創作訴求和社會話題性越緊密,就越會獲得更多的注意力。電影的社會功能雖不明顯,但卻有其獨特的造型手段和表達方式,在整個電影創作環節中,題材的選擇是第一位的,題材直接影響創作訴求,電影題材的選擇和創作訴求的確立理應聚焦當前的社會議題。今日電影之觀念早已有所延展,電影不僅是娛樂消遣的方式,而是一種媒介、一種傳播形態、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2015年至今,國產電影中靠題材和訴求取勝的作品不在少數,如《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大圣歸來》《紅海行動》等,其中軍事特種題材、國漫題材、懷舊題材等紛紛開創了國產同類題材的最新水準,面對當前世界局勢和東亞局勢的不穩定以及國內傳播生態和社會結構的巨變,電影工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時代和社會嗅覺,以優質的作品來響應社會議題并達到設置議程、傳承文化等社會功能。2.敘事主題應彰顯新時代中國青年精神。當前中國青年人群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傳播群體最大的組成部分,青年人的言論、意識形態和傳播行為直接影響到輿論導向和文化積淀。青年網民流動的“趣味”和異質的“身份”反襯出傳播群體對于身份認同的迷茫和焦慮。這種暫時的、碎片化的后現代性身份流動圖景使得他們與中國當下流行的商業文化彼此構建,因此滋生出了很多“青年危機”,比如:信仰缺失、意志力薄弱、恐婚、喪,等等。近兩年國產電影中出現過折射青年危機、展現青年品格的電影作品,如《破風》《轉山》《八萬里》《旋風女隊》《七十七天》等,但數量不多。面對當前社會中逐漸加重的青年危機,電影創作者應該給予重視,以喜聞樂見和別具一格的藝術手段傳遞新時代中國青年精神,樹立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3.電影傳播環節應以“深度拆機”策略應對互聯網群體傳播。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國產電影長期被好萊塢、迪士尼、皮克斯等“壓制”,中國高校的電影人才培養及輸出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明顯斷裂。所以,2015年至今,互聯網傳播群體中出現了“自來水”。《大圣歸來》的片方以“深度拆機”策略詳細分析了影片的特點與優勢,進行了專門針對美術影視特定人群的點映、宣傳,這些人成為最早的“自來水”,因此也就有了《大圣》的票房口碑雙贏以及此后國產電影產業格局的波動。隨著電影商品化進程的加速,青年亞文化和消費主義滋生出混亂無序的互聯網群體傳播現象,電影創作者在優質作品制作完成之后,應該根據影片的立意、特色和訴求使用“深度拆機”策略,獲得相關傳播群體的注意力和更多的網絡資源配置優勢。全媒介時代的電影創作應該聚焦社會議題,彰顯新時代中國青年精神,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內互聯網群體傳播現狀進行有效的宣發與傳播。當前,國產電影應以多元產業為輔助支撐,在產品、網絡、技術、產業、用戶、參與、體驗、服務之間進一步打破舊有的邊界,尋求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

周憲,許鈞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

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潘思宇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