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電視紀錄片創作認識

時間:2022-05-30 11:43:00

導語:高清電視紀錄片創作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清電視紀錄片創作認識

2011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等單位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了高清電視紀錄片創優賽事,主題為《伊春——中國林都生態家園》。我有幸代表遼寧衛視參加了此次賽事活動,該電視紀錄片評優活動主要以全國具備高清制作能力的電視臺為基本參賽單位,共有近20家省級衛視以上媒體受邀參加。此次活動以促進高清電視精品節目的創作為宗旨,并試圖探索影像“地方志”的編制。作為遼寧衛視《王剛講故事》節目編導,我選取了黑龍江省伊春市僅存的幾個上海知青作為拍攝對象,故事的背景發生在43年前,一群上海知青在黑龍江農村插隊下鄉的知青年代,講述了幾個至今依然留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滬嘉鄉生活的老上海人,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終身、甚至子孫都奉獻給了祖國邊疆,真實記錄了他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感悟。該片的基調是懷舊,季節發生在東北部的初春時節,畫面顏色定為寒中帶暖的偏黃調子,我們的拍攝力求使片子從一開始就帶有一種追憶、思念的味道,基于此,我們開始了紀錄片《我們的青春》的節目創作。

由于我們是第一次使用高清攝像機設備去拍攝紀錄片,在片子開始拍攝之前并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是在邊拍邊看的摸索中進行的。作為編導的我,最初對于攝像機是標清,還是高清,并沒有特殊的考慮,畢竟主要的精力是放在片子的結構架設和內容方面。可是,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和攝像師以及錄音師不得不在拍攝初期,先就高清攝像機的種種菜單功能上的一些細小問題停了下來,這些問題是以前我們使用標清攝像機不會遇到的。然而,這些問題恰恰又是在我們拍攝之前必須亟待解決的,否則拍攝出的效果就會與此前想象的有所出入。于是,電視高清的技術問題變成了我們首先要第一理順的環節。

首先是拍攝光線的問題。我們在下午3點鐘的時間,用逆光拍攝人物訪談,在尋像器和監視器里看人像的輪廓光都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訪談人物也已經用反光板補了面光,按常理說,應該不至于出現偏差。可是,在最后看回放的時候,畫面拍出的效果卻不盡然。我們發現,在采訪對象頭頂背后會偶見一道光斑,時有時無,正好處于人像頭頂部的位置,而這在當時并不能發現。高清攝像機的感光度、明暗對比度和焦點都非常敏感,似乎光圈稍微一動,拍攝的景物就會變虛,即便是帶上監視器,有時也不能完全發現問題。看來,我們再要拍攝的話,一定要帶上更清晰、尺寸更大的監視器,才能完全避免這個逆光拍攝時光線變化的問題。尤其是在拍攝訪談人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畢竟不像是外景,至少還可以換多個角度。再有就是,逆光拍攝的時候,在時間點的選取上還要注意一下,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再往后一點,那個時間段至少發生刺光的可能性會少一些。

其次是畫面比例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高清的成像比例是16:9,而標清是4:3,雖然這僅僅是畫面寬幅、窄幅的變化,但是,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我們也要把這一因素考慮進去,什么樣的場景更適宜用16:9來反映,什么樣的景別會讓16:9的比例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而我們在使用標清攝像機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到這一點。當然,在拍攝外景的時候,我們比較好控制這一點;當拍攝室內環境或者人物訪談的時候,我們注意到16:9的畫面比例為我們的取景帶來更多的好處。我們在一個微縮的上海知青生活博物館里做人物訪談,在取景器里明顯能夠看出,16:9的畫面比例相對于4:3的畫面比例,信息含量更大。于是,我們在被拍攝的人物背景上多做了一些文章,增添了不少能夠反映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特征的小物件,哪怕是一個手電筒、暖壺、茶缸,周圍墻上的舊報紙,都能夠被取景器涵蓋其中,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這是用標清攝像機4:3的取景構圖不易達到的效果。此外,我們在拍攝外景的時候,16:9的構圖在攝像機水平方向視角相比4:3標清攝像機要擴大許多,導致了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變長,于是,攝像師在平搖鏡頭的處理上應多注意到人眼的視覺感受,這里編導者要依據拍攝內容適時提示攝像師加快攝像機鏡頭的搖攝速度,以增強鏡頭的節奏感。這種情況如果在外拍時沒有意識到的話,我們多只能是在后期非編設備上做以畫面提速處理,而這種處理顯然沒有前期拍攝的自然、明快。再次是立體聲的問題。以前,我們使用標清攝像機的時候,對于聲音這一塊,在拍攝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體會,而這次拍攝,高清攝像機本身就自帶立體聲話筒,與此同時,我們還外接了一個毛毛狗立體聲話筒,在聲音這一方面,多了一個層次,更重要是數字立體聲。在拍攝采訪后,我們回到賓館看回放的時候,能夠明顯的感到聲音的多個層次,來自多個不同方向,立體環繞的效果非常突出,高清晰度的畫面配合環繞立體聲,仿佛把片子帶入了一種全新的意境,這可以說是一種驚喜,而這是在標清攝像機里是聽不到的。接下來,在我們采訪的過程中,就必須注意到每一個聲音層次的捕捉,應該說是更加仔細和小心,因為立體聲話筒在采集聲音的時候,它的捕捉能力非常敏銳,甚至連攝像師的呼吸聲,立體聲話筒都會毫不猶豫的收進去。這在前期的拍攝中,作為編導的我,是頭一次、也是從未有過的強調和重視拍攝過程中的聲音元素,重視還原聲音的每一個層次,一旦發生錄有雜音的情況,就要馬上重新補錄。我們的錄音師更是在采訪現場認真記錄所有的現場聲和外界有意義的聲音,除了專業的立體聲話筒,她還自帶了磁帶式的錄音機,避免出現錄制聲音過程中的遺漏。

最后是后期高清電視節目的制作環節。在片子采訪結束后,我們直接將高清素材上載到配有高清設備的avid非線性編輯系統,1:1的上載,中間沒有任何的畫面指標損失。在涉及到畫面調色的問題上,我覺得高清攝像機拍攝出的畫面顏色比較鮮艷、飽滿,幾乎不需要后期再修色,即便有需要,針對個別的外景調過色之后,高清色彩的調修也比標清攝像機拍攝的畫面修色更自然、更清透,這一點是我和我的后期剪輯師有目共睹的。除了高清紀錄片拍攝的技術問題之外,我更愿意就我國高清電視發展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闡述。當前,雖然我們國內大多數省級電視臺還沒有達到高清頻道播出的條件,但在電視從業者實際的拍攝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已接觸到高清制作的設備,并逐漸把高清的攝像技術、剪輯技術融入到日常的節目制作中,逐步減少對模擬信號攝像機以及標清攝像機的使用頻次,那么,我想未來高清電視技術播出平臺的整體搭建,或許就只是時間問題。日前,隨著我國傳統電視頻道在頻道資源的競爭中日益白熱化的階段,電視頻道的品牌專業化,成為了我們電視從業者更高的目標追求。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于電視從業者本身,就連廣大的電視觀眾,乃至互聯網受眾群體,也在尋求著高清的收看環境。無論是電視高清頻道不斷涌出,還是網絡高清劇場的呈現,都在推進著高清數字電視的發展進程。因此,這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組織的高清紀錄片創優活動意義重大且深遠,秉承著電視技術手段的進步來帶動電視節目內容的發展理念,讓高清電視技術先行到采編創作的前期,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為拍攝本次高清電視紀錄片節目的編導者,能夠在這次活動中切身體會到高清拍攝技術與后期制作的種種優勢以及好處,我想這為我們以后的電視節目制作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問題思考,并為繼續發揚高清電視的優勢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中國的電視確實到了該朝著更加精品化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高清設備的進入與應用,不單是對電視從業者業務素質的再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推進中國電視精品化發展進程助力,技術的進步帶動整個行業的精品化,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促進和提醒。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日益擴張和引領時尚風潮的新媒體多數都是以技術推進創新的,我們傳統電視媒體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并能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這也是電視媒體在日益競爭的媒介環境里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素能,同時也是傳統電視媒體能夠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的一個殺手锏。這種電視技術與電視節目內容之間的互相促動,一定會令電視節目內容隨著電視技術的推進,而不斷的進行調整、修正,最終提升電視節目的高質量,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這種挑戰也必將生生不息,永無止境。電視高清技術化,帶給傳統電視媒體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革,更是一次全面的產業升級。而這種高質量的精品化的電視節目日益呈現,最終將有利于傳統電視媒體的再度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