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09:40:00

導語:媒介融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融合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電視新媒體融合媒介

論文摘要:新媒體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一般指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新的傳播方式、通過新的終端平臺以及包括新的應用手段的媒介形態。這種媒介最主要特點是與網絡的嫁接,無論是因特網本身的搜索、瀏覽、觀看,還是IPTV、寬頻、移動手機電視的視頻觀看,都與因特網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獲得非常便捷的信息享受,非常自由的話語傳遞,非常個性化的媒介選擇。

一、傳播媒介發展歷程概述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他自己對于媒介即是訊息的解釋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薄懊浇榈碾s交或交匯是顯示真理、給人啟示的時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誕生的時刻。”

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總會帶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從而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藝術形式等。筆者曾讀到《三聯生活周刊》主筆苗煒在其博客上這么寫道,美國新聞雜志《時代》周刊在做年終回顧的時候,“排版的靈感來自網頁設計,看著就和看網頁似的”,他感慨老的雜志媒體和新的網絡媒體“真是全面互動起來了。”進而意識到“文字記者要擔負更多的工作,這個趨勢恐怕避免不了了,采訪一個人,要為網站寫一段,再來段視頻……記者的任務更重了”。這樣的感觸,很真實,網絡給當代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思維方式。

歷史問題在于,媒介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終于進入了一個全能傳播的狀態?,F實是歷史的結果,要理解當今的媒介融合將會給媒體業帶來怎樣深刻的變化,我們就非常有必要對媒體的進化之途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與檢索。

1、報紙媒介

印刷術傳入西方后,德國人古登堡(1400~1468年)于1450年創用了鉛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速度,零散的報紙就漸漸風靡起來。其實,早在唐初,我國便誕生了最早的報紙《邸報》?!钝蟆肥枪俜街鬓k,以皇帝的詔書、命令,皇室的動態以及官員的升遷罷黜、任免、賞罰等方面的消息。十三四世紀左右的歐洲也曾出現了最早的報紙雛形“新聞信”,其內容是報道市場行情和商品信息。

1609年,德國出版了世界最早的定期印刷報紙《報道式新聞報》。這時的報紙,功能更加完善了,也非常考慮受眾的感受了,在報紙的形式與內容上不斷進行優化。幾百年過去了,報紙媒介依舊在不斷的進行自己的變革,如今,早報、晚報、黨報、周報、月報等等冠名已令人目不暇接了。報紙的生存也遭受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維系報紙生存的廣告服務顯得越來越難了,主因就是媒介的日益繁榮,廣告的日益分流。筆者認為,縱觀報紙業幾十年的發展,其本質實質是一場博弈,一場與報紙服務的消費者們進行的漫長復雜的心理博弈。

在其誕生的初期,人們以報紙這種用最小的代價獲得非常多的信息的媒介為驕傲,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社會進化的又一里程碑。但發展到現在,報紙也出現了很多令人驚奇的變化,報紙品牌網站建設、電子版報紙閱讀下載等“新鮮”事物已層出不窮了。報紙的新聞性也逐漸被網站、論壇、博客等分流,只依靠報紙這一種媒體吃飯的都快要餓死了。媒介的整合經營是近年來我國傳媒界的一大熱點,國際的傳媒集團也紛紛入駐我國。

2、電視媒介

1925年,被稱為“電視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成功的完成傳送和接收畫面的試驗。1926年,他在倫敦作了公開表演。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正式開始播送節目,這是現代電視事業發展的開端,標志著世界電視業的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電視廣播的發展曾一度中斷,戰后才繼續發展。1954年,美國試驗彩色電視成功。從六十年代開始,電視傳播手段由過去的地面微波傳送、局部覆蓋,發展到利用同步衛星轉播電視節目進行洲際傳播。電視也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平板電視到液晶高清電視,從無線電視到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從普通電視到未來的立體電視、數字化電視,。它在不斷地進步、超越和完善。

電視功能多樣,集報道新聞、傳播知識、娛樂消遣、提供社會服務于一身,可以說,人們需要傳播的所有信息,幾乎沒有電視不能傳播的。電視的參與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受之間的關系,正因為此,電視以勢如破竹的優勢迅速深入千千萬萬的家庭。筆者生長于農村,直至今日,父輩們談起當年(上世紀70年代)看電視劇《霍元甲》的萬人空巷情景依舊樂乎其中。人們開始從報紙的幸福中脫離出來,走進一個充滿歡樂、新奇變化的影像世界。隨著媒介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媒體也逐漸興起。與西方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內地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還處于探索期,還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加強研究。

3.雜志媒介

較之于報紙與電視,雜志又具有其獨特的生存空間,自從1915年的《青年雜志》的創辦,中國的期刊新時代便被開啟。在今天,由于雜志期刊也飽受互聯網的沖擊,雜志期刊生存的主要領域在學術與時事這兩塊,雜志的內容一般要較為知識化、專題化、深度化,其受眾也主要是高級知識分子和高收入人群。

近年來,值得關注的是雜志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電子雜志如今也深受廣大讀者喜歡。筆者稍加分析,原因有三:超廉價(免費、內容更豐富)、高自主性(選擇內容方便、受眾數據搜集)、容量?。ㄒ讉鞑?、環保)。這種結合是成功的,因為它避開了紙質雜志的固有弱點(內容查找麻煩、昂貴、看完后處理麻煩),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本身的優點。美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開始了雜志的網絡化進程,電子版、期刊數據庫、新的期刊閱讀軟件開發等等方面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2003年1月,臺灣的KURO音樂軟件公司“飛行網”嘗試著推出了一個以FLASH動畫為基礎,融入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的數字化互動雜志《酷樂志》,從而開了電子雜志在中國發展的先河。在與新媒體融合或新媒體技術開發等方面電視與雜志相比較,還是慢了幾拍。當然,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是非常復雜的,這方面的原因,筆者也不回避。

4.互聯網媒體(第四媒體)

互聯網起源1969年,美國國防部為了加強軍方的信息交流研制了軍用ARPA網絡,最初的ARPTNET只有4臺主機,這是互聯網的雛形,1990年6月,最初的ARPTNET正式退出,互聯網開始向民間開放,開始成為民間傳播信息的工具。

互聯網作為全新的傳播工具,擁有以往的傳統傳播工具所不具有的特殊屬性,如不易掌握、信息多元、覆蓋面廣等,因此,盡管主流輿論挾政府權力力圖改造互聯網使之成為主流輿論場的附屬分,但始終無法主導互聯網的輿論導向,非主流輿論始終在新媒體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時段在互聯網上還出現了主流輿論與非主流輿論鼎足而立的現象,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因此而成為獨立于主流輿論場與非主流輿論場之外的第三個輿論場互聯網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模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5、除互聯網以外的新媒體

新媒體的出現為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工具,為社會輿論的產生與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徑,為主流輿論場與非土流輿論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中間媒介。主流輿論場與非主流輿論場的融合中會產生許多障礙,如果有一個中間媒介做引導,無疑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新媒體的適時出現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目前,報紙、雜志、電視和國際互聯網之間是在競爭中發展、在發展中競爭的,每一種媒介都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它們同時保持一種互相參與、互相滲透、互相聯合的關系,借助于其它媒體發展自身。譬如,現在報紙可以為廣播電視節目做宣傳,也可以充當國際互聯網的媒介,同樣,互聯網也能宣傳報紙廣播電視。

被稱為第五媒體的手機短信息的出現比互聯網更晚,它是隨著手機普及率的提高井達到一定的比率才能被稱為媒體的。這種媒體具有先天的不足,例如,它只能在手機上傳播,而在手機普及率較低的農村地區,基本上沒有覆蓋面。但是,不容否認,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人群中,手機短信息作為媒體的影響力正在日益擴展中。手機短信息的特點是:短、快、可以復制傳播、覆蓋面大和無線移動。由于手機短信息出現得比較晚,將其作為一種媒體來研究還不夠成熟,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手機短信息不能稱之為一種媒體,但是,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承載信息,而手機短信息毫無疑問承擔了這一功能。

各類媒介都有自身的特點,一種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種媒介是不可能的。但一種新媒介的出現,會使原有媒介產生一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媒介對受眾的爭奪是長期的,各類媒介乃至同一類媒介中的不同單位間的競爭是激烈的,而且受商業利益驅動,這種競爭更趨白熱化。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各類媒介之間不再像過去那樣徑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因為社會多元化和多樣性發展的必然結果。筆者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有其優越性和缺陷,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僅由技術先進等因素影響其存亡。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大傳統媒體不會因互聯網的出現而消失,至少在二三十年之內仍能頑強生存。

任何一種媒介的出現,都是由需求帶動的。技術不能自發產生,傳播也是只有在人與人之間才有意義。媒介是先是一種人化的產物,后才是一種社會化的產物。

二、新媒體特點

正如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所說:“相對于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實現真正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這是新媒體的最大特點。可是,離開傳統大眾媒體,新媒體的“新”字將何以體現呢?媒介融合一定是現在包括將來媒介生態研究的最大課題。筆者認為,媒介森林將是未來媒介形態的基本存在屬性,在這個森林里,有一套完整的、相互鏈接的循環系統。任何的媒體存在都流淌著他者的血液。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

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都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雖然它依托的基礎還是技術手段的演進,但毋庸置疑,這種點對點的、富有個性的傳播方式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傳統媒體的語境設置決定了它的傳播方式是“點對面”的形式。傳統媒體的功能可以用窗口來形容。傳者通過這個“窗口”可以自由地觀看受者,而受者難以看到傳者的活動。這種傳播過程中話語權的不平等,決定了傳播的單向性,也決定了傳播中由于不能相互直接交流而帶來的種種局限,甚至使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拉大。傳統媒介依靠它所掌握的龐大采編隊伍以及發行渠道,牢牢掌握著信息資源的擁有權。美國學者丹尼斯·K姆貝在《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利:話語、意識形態和統治》一書中指出,事實上,對資源的控制權乃是有關權利的內在的本質問題。傳統媒體所具備的僅僅是“窗口”的功能,即擁有資源控制權的傳者可以自己的觀點。每年的央視春晚,媒體大張旗鼓地報道。一時間,媒體把它當成頭號問題對待,醒目的標題、頭號的位置,突出的版面等接連不斷。一時間,圍繞這個話題議論紛紛,實際上公眾早就知道此事,但是這段時間內那樣重視它,談論它,只是由于媒介給與它最突出的地位而己。這如同對議程設置理論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伯納德·科恩的一句話:“媒介在告訴受眾怎樣想這點上大多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訴讀者想什么方面卻是異常有效”。

三、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心理分析

以下部分內容根據新標題整理一下。

正如伊麗莎白·內爾紐曼所言,在網絡上人們依然害怕孤獨,能夠感受到“群體的壓力”。但這是一個反向的螺旋,群體會通過“沉默”制造壓力,而受眾縱然會不服,卻不一定保持“沉默”。一方面,少數意見的持有者有可能在群體意見的壓力下重新審視,調整自己所持有的不同意見,產生從眾的傾向,使意見服從群體,就如同研究者們所證實的那樣,從眾的行為并沒有消失,只是程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因為網絡群體壓迫的對象只是個體性的載體,或者說是一個符號,他們也可能利用網絡個人稱謂與人格主體可以分離這一特點,擺脫原有的身份束縛,以新的面目出現、發言。積極地突破“群體螺旋”的沉默;同時,因為網絡本身并不強調整體的“一致”,而且它也為“不一致”提供了多種逃遁的方式和場所,所以,還有一種情況存在,即他們不理會“沉默”,堅持己見或者挑戰沉默,或者放棄沉默的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意見的持有者類似于紐曼視野下的“中間分子”,只是在網絡中,他們的反抗力量會在群體之外其他群體中很快得到放大,從而轉變為群體之間的差異,強化意見的分類,加深意見理解上的鴻溝。簡言之,當我們用“沉默的螺旋”理論來對照網絡群體的影響力時,我們會發現螺旋在網絡上依然存在,但其得到的回應卻不僅僅是“沉默”。在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下,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影響和制約受眾觀點的表達。在這里觀點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在這種“點對面”眾化傳播方式下,意見的表達和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趨同行動的過程。

四、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策略初探

2008年3月份,國家廣電總局2009廣播影視科技工作總體要求,關于新媒體領域,提出了如下要求:加快網絡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發展。利用互聯網、通信網等新渠道,積極開展網絡廣播、網絡電視、IP電視、手機電視等新業務,探索符合高新技術應用特點、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發展之路。廣播電臺、電視臺必須把發展新媒體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發展新媒體作為提升傳播力的重要途徑,努力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主力軍。中央三臺要進一步辦好央視網、國際在線、中國廣播網網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新媒體內容產業,努力滿足多種平臺、多種終端的需求,搶占新媒體發展的制高點。可見,新媒體的發展,是廣電發展的重中之重。2009已過半,縱觀國內的各大電視臺,有一些臺做得不錯,但整體水平依舊處于摸索的階段。

首先要在定位上拿捏得當。多倫多學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傳播媒介的變革,新的媒介的出現,無論它傳遞的特定內容是什么,它本身就會引發社會的某種(某些)變化,這就是它帶給人類社會的訊息。一種新媒體的出現,或者具體點說電視媒體著手利用一種新媒體,這本身就傳遞出這個電視臺的價值理念。已有品牌的再定位,以及所利用的新媒體的品牌定位就突出地擺在了電視媒體的所有成員的。定位是品牌的靈魂,電視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一座觀眾心目中的碑。把新媒體作為補充,正是目前國內眾多電視媒體的做法,但筆者不敢茍同。二者不是一大一小的關系,也不是航行與加油的關系,二者應該是朝著統一的目標但用著不同的方法去努力的兩個進取的好姐妹或好兄弟。平行著前進,但展現出異樣的風采。

“2009年,央視網首先是要構建以視頻為核心的網站概念,第二就是我們逐步要建立視頻門戶網站”,央視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斌這樣說。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曾在談到央視網的終極目標時說到:“央視網的目標是建設充分體現我國國家水平和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網絡電視臺,成為面向全球的、多語種的互聯網公共信息娛樂視聽平臺?!本W絡電視臺,可以說是中央電視臺新媒體建設的終極目標,它的誕生和應用,可以說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完美結果。筆者認為,這種定位很好,但問題是在那么多的競爭者中,如何進一步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將是央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其次要在宣傳上進行隱性互補。電視臺屬于公共服務領域,受眾比較廣泛,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域人群都會選擇電視。目前廣告主的首選依然是電視,不少專家學者也都說這種狀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保持。筆者也不太敢茍同,針對像央視這樣的王牌,這種說法當然沒錯,但是央視因為看到了沒有新媒體也一樣能讓廣告收入穩增,而缺乏一定的“憂患”意識,不注重新媒體的開發利用,那么可能在將來的媒介博弈中,央視會處于無法挽回大局的弱勢處境。對于三四線城市的市級電視臺或縣級及以下的電臺來說,生存也可能會越來越困難,一些大的傳媒集團的媒介分眾化都已經向農村縣級城市拓展時,當地的電視臺如何應對,這又將成為這些電視臺的令人頭疼的難題。只有深切把握住這種水乳交濃的關系,才能在媒介的傳播行為中進行精細任務分化,但要立足于大眾的接受心理與信息消費需求。將信息進行整合式交互式隱性傳播,制造信息熱點,衍生信息品牌。新媒體有電視媒體所達不到的效果,只有對一些節目進行比較分析,看是在網絡、寬頻或IPTV上投放好呢,還是在電視上投放較好。

再次要在整合的深度上下足功夫。電視與新媒介的整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網絡媒體的發展更多的是體現在參與知曉網絡的人的劇增,面對更為復雜的人群,如何進行有效的深度傳播,電視臺將面臨更為巨大的考驗,在整個央視節目體系中,筆者認為在深度整合上比較成功的應該是CCTV-6電影頻道,通過網路,便可以對受眾進行精細劃分,電影頻道通過網絡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性,通過電視將這種互動性進行深加工式(把網絡傳播看作天然式傳播)的傳播。電視,可能感覺不到觀眾的真實情感,但網絡的點對點式參與式傳播恰恰彌補了這一點,再通過電視讓更多的人了解背后的那個動人的網絡世界。兩者的相互作用經過好幾道工序,然后在參觀者這一節點上進行腦力深加工。經過一段時間后,二者便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了。想起任何一家,都自然地會想起另一家。

最后要在整合的靈活度上進行完整把握。面對突發性事件、重大社會事件等,電視媒體一般會獲得足夠好的收視率,但是這樣的高關注度的事件,僅僅依靠電視媒體夠嗎?很多觀眾有話要說,怎么說?僅僅提供一個網絡平臺讓你盡情合法發揮才智夠嗎?大眾的信息需求,電視其實滿足有限,這時,電視媒體就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新媒體,進行靈活傳播。對可預知事件提前進行充分信息準備。對于突發事件,電視媒體則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庫,將一些視頻、圖片、信息資料要進行保存,不斷累積充實自己的資源庫。采取多種靈活的信息傳播途徑,爭取第一時間、第一速度將信息傳達到位,同時媒體本身也要懂得靈活面對各種媒介生態危機。目前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還處于經驗總結階段,還未上升為一種成系統的理論。在媒介整合中,進行靈活式運作,將媒介生態危機最小化。

五、總結

傳媒界最近幾年興起了一個熱詞,那就是新媒體,蓬勃的發展態勢導致學術界對新媒體的研究進一步加強,縱觀2005年到2009年的學術期刊,新媒體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很多文章從各個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體呢?一般認為“新媒體”就是指繼報紙、電臺、電視臺之后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互聯網、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電視、IPTV、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其主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也日益豐富,讀者不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創造信息,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站在電視臺的角度,信息傳播的個性極大化、快捷簡便的極大化讓電視臺讓很多電視受眾失去了依賴。在新媒體的視覺沖擊下,思維模式和參與心理的變化必然帶來思想觀念及其表達方式的變化。網絡時代受眾思想觀念更加開放,更趨多元化;和表達觀點具有高度的自由和良好的保護性,這都將改寫傳統大眾傳播學上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花費在手機、電梯、公交車、電腦等時,電視也真的應該有一點憂患意識,積極開展有效、緊密的合作活動,將與新媒體的融合打造成具有獨特個性的媒介品牌。

時代還在不斷向前躍進,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已是一個讓人每天經歷驚奇分享驚奇的偉大時代。站在一個時代的超高點,看清傳媒發展本質與走向,細心觸摸傳媒發展的每一次脈搏的震動。實現電視與新媒體的成功融合,將會成為傳媒界變革的最大事件。

參考文獻:

[1]陳培愛.中外廣告史[M].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王文靜.全面數字化:廣電的新媒體沖動[J].中國數字電視2007(4)

[3]柳斌杰.新媒體現狀與趨勢[J].青年記者2007(4)

[4]高暢宏.新媒體發展現狀與趨勢淺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2)

[5]黃孝年.《中國網絡媒體現狀及網絡營銷未來走勢》[J/OL]金球品牌網

2006/03/23/20060323-8162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