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視音頻數字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9 06:35:00
導語:校園視音頻數字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數字化視音頻信息對師生信息素養的形成、構建校園視音頻教材數字化的環境等角度探討了模擬視音頻信息數字化的意義及實施環境要求。
【關鍵詞】信息素養;視音頻教材;數字化;實施環境;要求
隨著“校校通”工程的建設和,尤其隨著無線網的建設、E—Learning的開展,視音頻信息在機網上的共享顯得愈來愈重要。常見的視音頻信息主要有各學科電視教材、校園專題、素材、名師介紹、興趣小組活動記錄、課外知識、外語教學、校園廣播新聞等。在技術上,有線電視網、有線廣播、計算機可以用一根線連通,形成“校園一線通”。同時從國內外在視聽覺教育(如視覺思維、視覺素養)的中看出,視音頻信息在不僅是對文字信息的補充,而且也是通過對視聽覺信息的觀看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思考、視聽覺材料的能力。從一些課程(如語言類、技能類、示范類等課程)的教學要求上來看,這些學科的學習離不開視音頻信息的補充,而要實現學生隨意的播控,只有通過計算機服務器來實現。但是將所有視音頻教材轉換為數字信息在網上傳輸,是一件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
從西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表面上看,西部中小學學生E—Learning的不足,主要表現在E—Learning環境的構建上,西部E—Learning環境的構建即表現在硬件的缺乏,也表現在視音頻信息的數字化、師生信息素養的不足上,而從根本上來說是師生信息素養的欠缺和數字視音頻教育信息的嚴重匱乏。師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一定的數字環境中養成。為此筆者認為在E—Learning的構建中,應盡最大可能的構建校園數字視音頻信息。
一、視音頻教材數字化是促進師生信息素養形成關鍵
視音頻教材的數字化有利于培養師生信息素養。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報告中,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個人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個人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也被翻譯為信息文化,但素養與文化意義相差很大。在不同時期信息素養稱呼不同,如“媒體素養(MediaLiteracy)”、“電視素養(TVLiteracy)”、“計算機素養(ComputerLiteracy)”、“數字素養(DigitalLiteracy)”、“網絡素養(InternetLiteracy)”、“素養(E-Literacy)”等。
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與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中制定了美國中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養標準:=1\*GB3①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信息;=2\*GB3②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3\*GB3③能準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4\*GB3④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自己需要的信息;=5\*GB3⑤能欣賞鑒別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6\*GB3⑥能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作到最好;=7\*GB3⑦能認識信息對民主化的重要性;=8\*GB3⑧能遵守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9\*GB3⑨在探求和創建信息過程中,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且與團隊協作。
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初稿)》中,對信息素養的解釋是“廣義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個方面的素質,狹義的信息素養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識是人腦特有的對信息和信息活動的態度控制系統,即對客觀事物中有價值信息的覺察、認識和力圖加以利用的強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創造、傳遞、利用與評價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領域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和社會準則,它是信息化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內容是:誠實守信、實事求是;尊重人、關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傳遞、交流、開發利用等方面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同時實現自我”。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提出:“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是我國對中小學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中小學師生目前信息素養的基本狀況。同時,從大、中、小學生開設的信息技術教育上來看,我國學生信息素養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識淡薄,信息能力較差,信息倫理道德低下,信息差。當然,各地惡劣的信息環境,也是造成學生信息素養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信息化教育及社會信息化的到來,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已刻不容緩,然而,從當前一些高校信息技術教育來看,對于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還僅僅局限狹窄的純技術性范疇內,根本談不上開展信息素養的教育活動。
目前中小學校園數字教育信息的內容單一化,了師生信息素養的后天發展。在構建校園數字化環境時,由于受到書本信息和網絡速度的影響,造成大多數人認為網絡信息以文本信息為主,而輕視了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信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各級學校教育中,條條框框上墻進網、政策法規見于紅頭文件。而視音頻信息,尤其是推動情感教育的視音頻信息很難與師生見面。同時,在E—Learning教育實施中,視音頻信息不僅是對文本信息的補充,也不僅是文本對圖片或視頻信息的說明,在教育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圖形信息和文本信息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為此,加快音視頻教材數字化建設,無疑會促進校園信息化建設,同時也會推動師生信息素養的形成。而師生信息素養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發展和創新。
二、構建校園視音頻教材數字化的環境
校園視音頻教材數字化資源的建設主要包括技術資源環境建設和潛件建設,它們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缺少任何一部分信息技術教育都難以實現。技術資源建設包括硬件環境、軟件環境、人力資源環境,硬件建設主要包括設備、設施的建設,軟件建設主要是電視教材、電視節目、錄音教材的建設等。潛件主要是思想、、理論的建設等。
1.視音頻設備的數字化
視音頻設備包括錄像機、采集卡、視頻/音頻壓縮卡、錄音機等。選擇電視設備應考慮的因素有:
=1\*GB3①圖像質量:決定電視節目圖像質量的主要的是錄像機,當前國內使用磁帶錄像機的主要記錄格式主要有以下幾種:VHS,DV,DVCam,DVCpro,Betacam等。VHS節目源主要集中在教學片(帶)上,掃描線在300線以下。還有部分節目源為VCD盤片,掃描線在288線以下。少數是數字節目(如校園新聞、專題介紹、個人專訪等)。尤其校園網在組建ATM傳輸信息時應當考慮校園視音頻教材的數字化。
在數字化過程中,先把采集自錄像機、攝像機或其他信號源的模擬視音頻信號經過圖像卡、聲卡轉換成數字信號(即A/D轉換),再經過數字壓縮后形成數據流存儲到硬盤中。若使用的是數字錄像機,采集時不需要經過A/D轉換,可直接采集數字信號到硬盤。
信息采集完畢后,然后按創作人員的創作意圖運用非編軟件對存儲在硬盤中的視頻、圖像、音頻等各種數據進行編輯,加上動畫、字幕、特技等綜合處理,并根據需要生成一定視頻格式,同時保存在磁盤中。目前市場上經常被采用的非線性采集卡有:AVID、Velocity、DigisuiteLE、DVRexRT、DVRexRTPro、DVStorm、RT2000、TAGAR3000、DV500、DC30。在購買非線性設備時就要考慮和自己錄像機格式的匹配問題。事實上,每種采集卡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都有自己特別適用的設備,在選擇時,應根據已有的信息源選擇采集設備。同時隨著數字化設備的發展,各種非線性設備開放性和兼容性增加。所謂開放性就是錄像機可與各種非線性設備連接,兼容性就是檔次較高的數字錄像機向下兼容。
視音頻信息采集過程中,采集卡的取樣比不同,會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丟失;壓縮時由于壓縮的比例、格式的不同,同樣會造成信息的丟失。因此在最后處理時,一定要慎重考慮。
校園視聽設備應目前由模擬——半模擬向全數字化過渡。全數字化從拍攝、節目編制、演播室系統、播出系統均為數字化。
=2\*GB3②設備標準接口技術:不同壓縮標準需要相應的數據接口來傳輸,同時配合也密切。目前常見的有串行數據分量接口(SDI)、IEEE-1394接口、四倍速接口、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等。
=3\*GB3③常用數據壓縮標準:視音頻壓縮的目的就是舍棄不需要的信息,這些信息是以人耳和眼系統的分辨能力來考慮的,是人的視聽覺一般感受不到的損失。目前在電視領域中,通常采用的M-JPEG和MPEG壓縮標準。JPEG為主要用于靜止圖像的壓縮,M-JPEG是JPEG在視頻方面的應用,需要的帶寬和空間較大。MPEG是視頻的壓縮,常用的是MPEG-2壓縮標準。MPEG-2壓縮帶寬和空間小于M-JPEG。
④網上傳輸的流信息主要有視頻流和音頻流。視音頻教材數字化最好生成流媒體(Streammedia),常見的流格式有*.asf、*.rm、*.ra、*.qt、*.swf等類型,而常用的是.rm格式,通常采用RealPlayer播放器播放的。在生成流格式的時候,一定要將珍貴素材(或節目)另轉換為*.avi格式。AVI文件的數據量大,占空間多,計算機讀取費時,視音頻信息轉換成.avi格式主要是為了保存資料,而不是為了在網上傳遞。
2.軟件環境的數字化
視音頻教材庫的數字化建設:視音頻信息庫由于設備的原因,目前仍舊是以盤帶的方式保存,要傳遞這種信息必須利用電視網或廣播等形式,盤帶信息不利于信息的流通。而要做到視音頻教材在計算機網上流通,一定要將盤帶上的節目保存到計算機上。可根據需要將節目進行分類保存,如按學科教學節目、校友風采、校園名師、校園新聞、地方特色、環境建設、運動會、學生活動等分類。
3.人力資源
學校的人力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技術人員、學科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人力資源是學校建設的重點,關系到學校建設的后勁、全面性和可持續性。人力資源指導著視音頻教材的制作、開發、研究、應用。視音頻教材制作人員應是新觀念、新技術的支持下的創造型、智能型人才。
4.潛件環境
視音頻教材的潛件建設關系到其形成、利用、流通,同時也是推動對視音頻教材的重要性、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的認識,通過建設還可推動教師應用技能、教學管理、理論知識的提高。
由于我國西部中小學普遍缺乏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同時信息技術教師承擔全校信息技術課程和校園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使用、維護,以及校園網的構建設計和網頁的制作更新,而普通教師又缺乏信息技能的培養,所以信息技術設備的管理成本和壓力不應過分下放到學校層面。為此,建議提高設備和資源的易用性,避免為教師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設置“技術門檻兒”。高等學校的網絡中心、計算機中心、教育技術中心、校園電視臺、有線廣播電臺、外語調頻廣播臺,應相互協調、資源優化,形成“校園一線通”,為學生提供獲取信息的廣闊場所和多種途徑。同時可以降低建設費用、管理維護費用和減少各種人員數量。
三、構建校園視音頻教材數字化的實施環境要求
1.性、性、性:數字化的視音頻教材必須具有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使思想、行為和觀點受到啟迪、陶冶,為培養良好的世界觀服務。
2.化:視音頻教材數字化運行的目的是在校園機網絡中流通。校園網是將行政事務管理、教學服務、信息管理、學校宣傳、科研管理、圖書服務、后勤服務、招生就業、校園新聞等各類信息連接起來,實現各類信息之間的交換和共享。同時校園網的還包括與Internet、天網、城域網等的互聯。由此導致校園信息資源與信息資源的整合,使各級各類信息完全共享。對于學生而言,校園網是學生了解外界知識和校園信息的平臺,也是提高學生對自己學校教師再認識和接納的窗口。
3.數字化:將校園視音頻教材中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在計算機系統中輸入、保存、傳播、再現。
4.智能化:搜索的智能化。智能化指建立和創造智能化的教與學系統、教與學環境。未來的者將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建立以個性化為中心的新的學習模式。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是借助智能化工具(手段),個別化、針對性地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如獨立地獲取、加工、處理、利用信息和知識的能力)。
5.標準化:視音頻教材要以一定的格式錄入、存儲、傳播并呈現,這樣制作時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存儲費用,傳遞時大大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范圍,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為智能化和交互化提供保障。
6.靈活性:靈活性指制作者修改、添加、更新、上傳視音頻教材,方便靈活,并且不損壞原來的數字化節目。
7.適應性:指數字化的視音頻教材能夠適應不同播放器、不同圖像質量的要求、計算機、軟件等資源。
四、結束語
在中小學校園視音頻教材數字化過渡的過程中,我們要用的眼光和全局的觀念,科學的論證,綜合。制定短、中、長期規劃,以實現最佳過渡。在數字化過程中,我們應認識到硬件與軟件更新換代,同時不要等待發展成熟之后再備鞍上馬。校園視音頻數字化,對各級各類學校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
【】
[1]郭炳.多媒體流技術在網絡傳輸中的[J].有線電視,2003(22)
[2]劉懷林、郭國勝編著.數字非線性編輯技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7月
[3]黃寧寧主編.多媒體素材制作與網頁編輯[M][M][M].北京:人[M][M]民郵電出版社.2000年10月
[4]Tere′Parnell著.鄭巖、鄭義、彭程等譯.構建高速網絡[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5]郭炳.21世紀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和信息傳播的變革[J].教學與管理,2002(7)
- 上一篇:質監局上半年安全監察工作總結
- 下一篇:法律打擊經濟犯罪政治教案